摘 要: 在歷史教學的過程中,單純的語言表述,無法完全生動形象地再現(xiàn)歷史。將詩歌融入歷史教學,對于培養(yǎng)學生歷史形象思維,重建立體的歷史人物形象和歷史事件行之有效。尋求感知、歸類集納、合理想象、總體把握是實現(xiàn)詩歌與歷史教學結(jié)合的有益路徑,“詩史結(jié)合”有利于撥動人的心弦,陶冶人的情操,對于了解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豐富內(nèi)涵有所助益。
關鍵詞:中國古代詩歌 歷史形象思維 歷史教學
一、 引言
如今,中學生在學習歷史的過程中普遍存在一種敬而遠之的現(xiàn)象——喜歡歷史又難以親近歷史。這是因為課本中的歷史內(nèi)容枯燥乏味,學生喜歡歷史,但不喜歡課本上歷史的敘述方式,而且,教科書中難免會有語焉不詳,或者史事之間斷檔找不到連接點的情況,僅僅依靠課本的敘述,學生很難重建立體的歷史人物活動和歷史事件。歷史教學要克服以上這兩個弊端,就必須問鼎于形象思維?!靶蜗笏季S是通過典型形象反映和把握事物的思維活動。它以表象或形象為思維的主要材料,借助于鮮明生動的語言做物質(zhì)外殼,通過聯(lián)想、想象和典型化手法,創(chuàng)造出某種獨具率真和靈性的形象,并用它去揭示生活及周圍事物的本質(zhì)和存在狀態(tài)”a。 處于形象思維之下的歷史是鮮活的,姜義華先生《史學導論》中言:“歷史的思維像藝術(shù)活動一樣離不了形象的思維……歷史思維中形象思維的作用,不僅表現(xiàn)在能夠整體性或者說立體化地把握與再現(xiàn)歷史上各種個別的人和事,而且更表現(xiàn)于它能借助于殘缺不全的有限資料去復原歷史形象,能借助于精神的溝通與感情的共鳴去理解歷史實際。”b
古代詩歌是澆灌學生形象思維的極好材料。中國古代本身就有文史結(jié)合的傳統(tǒng),李大釗《史學要論》言:“古者文史相同,一言歷史,即聯(lián)想到班馬的文章,這是因為文史的發(fā)源,都源古代的神話與傳說的原故?!眂近代最負盛名的歷史學家之一陳寅恪先生也提倡以詩文和正史文獻互證的正確理解和有效運用,《元白詩箋證稿》正是其以詩證史的典范。站在歷史教師的角度而言,讀詩不能只感受詩人的心情,或欣賞他吟詠的優(yōu)美詩句,更應該挖掘它里面包含的很多深刻的歷史信息。除此之外,古代詩歌存在語言優(yōu)美,情感至美,極具感染力的特性,將詩歌融入歷史教學還對學生有教化作用,可以起到培養(yǎng)學生審美情趣的作用,這樣有形象有興趣的歷史教學,會為學生營造一個春風化雨般的環(huán)境,不知不覺地滋養(yǎng)著他們的心靈,有著“潤物細無聲”的獨特魅力。
二、 古代詩歌融入歷史形象思維培養(yǎng)的路徑
如何建立歷史形象思維?趙恒烈《歷史思維能力研究》這本書提供了七種操作程序,筆者選取“尋求感知、合理想象、歸類集納、總體把握”四個方面,筆者將詩歌作為歷史形象思維培養(yǎng)的輔助資源進行討論。
(一)尋求感知:揣摩歷史人物的感情和思緒
感知是客觀事物通過感覺器官在人腦中的直接反映,又可以被稱作“感覺”。古代詩歌在教學中作為一種刺激信號,可以使學生和古人“共情”,學生借助詩歌內(nèi)心中產(chǎn)生和歷史人物相似的感覺,切身體會那個時代人處于特定歷史背景下的所思所想、所見所感,甚至悲歡離合。
東漢末年政局不穩(wěn),社會動蕩不安,生離死別成為一件平常的事?!靶行兄匦行?,與君生別離。相去萬余里,各在天一涯”(《古詩十九首·行行重行行》)。走啊走啊走,一直在不停地走,就這樣與你活生生的分離。從此你我之間相隔千萬里,我在天的這一頭而你卻在天的那一頭。短短四句話將離別之情書寫得簡單樸實卻含義幽微,容易感發(fā)人心。晚清詩學批評家陳祚明在《采菽堂古詩選》這樣評論:“《古詩十九首》所以為千古至文者,以能言人共有之情也?!眃每個人生命中都會有生離死別的經(jīng)歷,學生由古人的經(jīng)歷聯(lián)想到自己所經(jīng)歷過的和可能經(jīng)歷的分離之苦,達到和古人“共情”的效果,進而更加深入地理解東漢末年這個動亂的時代特征以及百姓在亂世經(jīng)歷的離亂之苦,體會他們在特定歷史背景下的心靈感受,歷史學習因為感情的融入更加具有生命力,頗能發(fā)人遐思。
科舉制度得以讓社會中下層讀書人通過相對公平的考試參與政權(quán),考中科舉做官有多難?唐貞元十二年(796),四十六歲的孟郊第三次奔赴科考,終于進士及第,放榜之后寫下《登科后》表達難以自抑的激動心情:
昔日齷齪不足夸,今朝放蕩思無涯。
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以往不如意的處境再也不足一提,今日及第令人神采飛揚,迎著浩蕩的春風得意地縱馬奔馳,好像一天就可以看完長安似錦的繁華。看完這首詩,孟郊及第后美好、愉悅、奔放的心情自然而然出現(xiàn)在學生腦中,學生得以生動地體會到以孟郊為代表的整個社會對于文化的追求和對進士及第的無限仰慕。
(二)合理想象:從思維中再現(xiàn)歷史景象
歷史中上演的一幕幕場景已經(jīng)離我們遠去,在繁華落幕之后如何再現(xiàn)歷史場景,再現(xiàn)屬于一個時代獨有的景象?這時,詩歌是幫助我們建構(gòu)歷史圖景的有益工具。
唐宋城市變化之圖景,可以通過詩詞進行聯(lián)想。唐朝的都城長安有著嚴格的坊市制度,“百千家似圍棋局,十二街如種菜畦”(白居易《登觀音臺望城》)。長安城百千家的分布像圍棋的棋盤一樣,十二條大街把城市分隔得像整齊的菜畦,將長安城規(guī)整的城市布局生動呈現(xiàn)。兩宋時期突破了坊市制度,又取消了宵禁,城市的興盛引人注目?!皷|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zhuǎn),一夜魚龍舞”(辛棄疾《青玉案·元夕》)。東風還未吹開百花,卻吹放了元宵夜的火樹銀花,更從天上吹落如雨的彩星——燃放的五彩繽紛的煙火沖上云霄,而后自空中而落,好似隕石星雨。在車馬、鼓樂、燈月交輝的人間仙境里,藝人們載歌載舞,如同魚龍鬧海,令人目不暇接。兩宋城市空前繁榮,娛樂活動豐富多彩,夜生活熱鬧非凡的景象讓學生“不思量,自難忘”。
南宋偏安半壁,不思恢復中原反而沉湎于歌舞享樂的局面,可以通過南宋詩人林升《題臨安邸》進行想象:“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暖風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敝刂丿B疊的青山,鱗次櫛比的樓臺和無休止的輕歌曼舞,社會上淫靡之風把人們的頭腦吹得如醉如迷,像喝醉了酒似的。南宋統(tǒng)治者忘了國恨家仇,把臨時茍安的杭州簡直當作了故都汴州。南宋統(tǒng)治者不思北伐,偏安一隅的景象得以被想象。
(三)歸類集納:建構(gòu)歷史形象的出發(fā)點
歸類集納是指將某一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的材料集中起來,材料越多,建構(gòu)出的歷史形象越近真。將收集不同觀點的詩歌進行比較分析,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在學生腦中的形象會更加豐滿。如隋朝對后世的影響深遠卻短命而亡,隋煬帝在史家評價和民間口碑中也是暴君形象,如何引導學生客觀地看待隋煬帝?在此,教師可以選取典型的和隋煬帝有關的詩《隋宮》和《汴河懷古》,向?qū)W生提出問題:結(jié)合以下兩首詩(提供詩句翻譯)和所學知識,思考詩人李商隱將陳后主和隋煬帝相提并論是否合理?
紫泉宮殿鎖煙霞,欲取蕪城作帝家。
玉璽不緣歸日角,錦帆應是到天涯。
于今腐草無螢火,終古垂楊有暮鴉。
地下若逢陳后主,豈宜重問后庭花。
(唐·李商隱《隋宮》)
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
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較多。
(唐·皮日休《汴河懷古二首》)
隋朝首都長安城里的宮殿已經(jīng)很繁華了,但是隋煬帝楊廣還想在揚州修建宮殿作為自己的帝王之家。如果不是李淵得到傳國的玉璽,那么他的龍舟還會游遍到天涯。當年放螢的地方如今已成廢墟,只有“腐草”而已,只有低垂的楊柳和歸巢的烏鴉。如果楊廣在地下和陳后主相遇,還會提到《后庭花》嗎?
陳后主為南陳末帝,他在位時遠賢臣,親奸佞,大興土木,享樂縱逸,歌舞升平,奢靡縱逸,日夜喧淫,致使朝政荒廢。
隋煬帝在位時自恃強盛,大興土木,窮奢極欲,三次大舉征伐高麗。然而他主持開鑿的大運河連接起中國南北的水陸交通,順應并推進了經(jīng)濟重心南移的歷史大趨勢,意義十分重大。如《汴河懷古》中所言:這條運河還流淌不息,南北舟楫因此暢通無阻。而且,他的功績不止開鑿大運河,還有推動和完善科舉制、三省六部制。隋煬帝在這些重大事業(yè)上有著不可否認的偉大歷史功績,“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較多”。如果隋煬帝沒有做岀修龍舟巡幸揚州的事情,那么他開通這條河的功績可以和大禹治水的功績平分秋色。他統(tǒng)治下的隋朝為唐朝的盛世局面打下了很好的基礎,影響深遠,不單純像陳后主一樣是荒淫誤國的亡國之君。顯然,學生通過書中所學的知識和詩歌的對比分析,發(fā)現(xiàn)李商隱批判隋煬帝,將隋煬帝和陳后主相提并論不合適,一個相對豐滿的隋煬帝形象得以在學生腦中建構(gòu)起來。
(四)總體把握:為歷史教學注入靈魂
“建構(gòu)歷史形象和刻畫歷史進程,要求達意傳神,必須從總體上把握過往的時代潮流和當今的時代精神?!眅歷史細節(jié)固然能夠吸引學生,但是如果歷史教學沒有上升到對社會風貌、時代變遷、歷史潮流的總體認識,是缺少靈魂的。如羅曼·羅蘭言:“大凡表達海上的風濤,不在乎描寫各個的浪頭,應當描寫大海的掀播。”f細枝末節(jié)比不上歷史大趨勢關系重大。詩歌在此不失為一種把握歷史總體特點的優(yōu)質(zhì)教學資源。
中古時期社會階級大變動是一個宏觀而抽象的概念,結(jié)合劉禹錫《烏衣巷》“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朱雀橋邊一些野草開花,烏衣巷口唯有夕陽斜掛。當年王導、謝安檐下的燕子,如今已飛進尋常百姓家中。魏晉南北朝以來盛極一時的豪門衰落,科舉出身成為大家最推崇、最重要的入仕途徑的大趨勢躍然而出。
大唐盛世國力強盛、經(jīng)濟繁榮、民族往來和對外交往活躍,也可以從詩詞中進行總體把握?!熬盘扉嬯H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王維《和賈至舍人早朝大明宮之作》),早朝的百官曙色中走進輝煌的宮殿,同萬國使節(jié)向加冕懸旒的皇帝叩頭。大唐王朝國力充沛的場景通過詩詞深深地印在學生心中?!奥浠ㄌけM游何處?笑入胡姬酒肆中”(李白《少年行》),游春賞花之后,最愛到哪里去?當然是去酒肆中飲酒尋樂。唐朝作為國際性大都市,民族往來活躍,整個長安城充盈著胡風這種唐朝開放包容的社會風貌得以形象展現(xiàn)。大唐盛世經(jīng)濟也十分繁榮,從“安史之亂”之后杜甫寄居閬州,感于今昔之變寫下的《憶昔》:
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
九州道路無豺虎,遠行不勞吉日出。
齊紈魯縞車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開元盛世時農(nóng)業(yè)豐收,社會秩序安定,手工業(yè)和商業(yè)都很發(fā)達,到處是貿(mào)易往來的商賈的車輛,男耕女桑,各安其業(yè),各得其所的唐前期盛世局面宛然在目,杜甫的憶昔詩讓學生們看到大唐王朝全盛時期經(jīng)濟繁榮、社會安定的景象。
四、總結(jié)
綜上所述,中國古代詩歌是進行歷史教學十分重要的輔助資料,與詩歌結(jié)緣是教師培養(yǎng)學生歷史形象思維最好的辦法之一。教師有必要繼承千百年來歷史學留下的文史結(jié)合傳統(tǒng),將古代詩歌融入歷史教學中,讓學生的思維靈動起來,歷史內(nèi)容也會因為詩歌的融入更具魅力。
af趙恒烈:《歷史思維能力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43頁,第51頁。
b 姜義華等編著:《史學導論》,陜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11—112頁。
c 李大釗:《史學要論》,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版,第31頁。
d 〔清〕陳祚明評選,李金松點校:《采菽堂古詩選(上)》,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年版,第81頁。
e 〔法〕羅曼·羅蘭:《七月十四日》,賀之才譯,商務印書館1935年版,著者自序。
參考文獻:
[1] 寧欣編著. 唐史十二講[M]. 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 2009.
[2] 莫衡等主編. 當代漢語詞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1.
[3] 李海濤.文史之辯——歷史教學中的文史結(jié)合研究[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1.
[4] 葉嘉瑩. 葉嘉瑩說詩講稿[M].北京:中華書局,2015.
[5] 曹志敏. 詩說中國文化. 高中生古詩詞曲篇[M]. 北京:東方出版社,2017.
作 者: 楊茜媛,天津師范大學教育學部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學科教學(歷史)。
編 輯:趙紅玉 E-mail: zhaohongyu69@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