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新兵
愛上棗,源于老宅屋前的那棵老棗樹。老棗樹佇立在庭院數(shù)十載,這棵棗樹不是爺爺種的,也不是父親種的,母親說是一粒種子無意間落在了庭院,它躲在院墻的角落就這么長啊長啊,長過院墻,高過屋檐,長在我們的記憶里。
記憶中,老棗樹有碗口粗,繁茂的枝丫四散開來,覆蓋了整個庭院。老棗樹的樹干布滿密密麻麻的皺紋,一副干巴巴的模樣。老棗樹數(shù)著光陰,親吻著大地,搖來了四季,帶來了期盼,見證了老宅的數(shù)次變遷和孩童們的快樂成長。
一聲春雷驚醒了沉睡的大地與花木,驚蟄未到,繁花百樹都急不可待地換上了嫩綠的春衫,一陣春風、一場春雨帶來了春的神韻。
那時,等待棗樹發(fā)芽是最為揪心的一件事。池塘邊的楊柳都垂下了長長的綠枝條,而庭院的那棵老棗樹還是無動于衷,裸露著一身光禿禿的枝條。
我們小孩子的擔心不無道理,因為老棗樹實在是太老了,我們害怕它沒能熬過又一個寒冬。母親總是安慰我們道:“再等些時日,就會發(fā)芽了?!蔽覀兲焯炫沃?,等到了谷雨前后,從殘冬中慢慢醒來的枝條才不急不躁地拱出鮮嫩的幼芽,老棗樹開始煥發(fā)出勃勃生機,大大方方地編織著濃蔭。
初夏時節(jié),翠綠的小葉子慢慢變成了青綠的橢圓形,葉間開滿了星星點點的淡黃色的棗花,那細小的棗花藏匿在繁茂的枝葉間。站立樹下,微風吹過,陣陣淡雅的清香沁入心脾,一些小棗花隨風落于肩頭,落于樹下。
老棗樹發(fā)芽開花,帶來了庭院的喧囂。蜂蝶嬉戲花間,鳥兒在樹上鳴唱,老棗樹像一把巨大的遮陽傘,撐起一片蔭涼。我們在樹下玩起跳房子、跳皮筋等游戲,大人們圍坐在一起泡茶聊天,一樹的蔭涼是老棗樹夏日的饋贈,勞作一天的父母在老棗樹下納涼,有時到了深夜還不舍得睡去。
天氣漸漸熱了,到了盛夏時分,棗花變成了一顆顆青色的小果。跟隨季節(jié)的腳步,棗子一天天變大,沉甸甸的果實壓彎了枝丫。那紅艷艷的棗兒綴滿亮綠的葉隙間,饞得一村的孩童放學歸來圍著老棗樹轉(zhuǎn)悠。好客的母親總是拿著長長的竹竿敲下一地的棗兒讓孩子們撿拾,搶到棗兒的孩子們哼著歌兒蹦蹦跳跳地散去。
夏末秋初,棗葉變黃,棗兒熟透了,引來麻雀、黃鸝等鳥兒過來偷食。奶奶聽到鳥兒的叫聲,從堂屋走出來,嘴里發(fā)出“喔喔喔”的聲響,象征性地驅(qū)趕一下鳥兒。當滿樹的棗兒變紅時,父母選定一個晴好的日子,把它們采摘下來,左鄰右舍聞訊都會過來幫忙,打棗的場面熱鬧而又歡快,分棗時更是開心。
古人有云:“日食三棗,郎中不用找?!睏椨薪∥葛B(yǎng)脾等諸多功效,自古極受推崇。母親也常告訴我們多吃棗的好處,“五谷加小棗,勝似靈芝草”。新鮮的紅棗是兒時的零食,曬干的紅棗是母親熬粥、燉湯的必備之物。
童年的日子在老棗樹的陪伴下溜走,我們一天天長大,走出老宅,走出村莊,但時常還掛念著那棵老棗樹。老宅幾次翻建,父親曾經(jīng)動了砍伐老棗樹的念頭,但每一次都被我們攔了下來。
冬去春來,老棗樹又到了發(fā)新芽的時候。每一次我們總是默默地祈禱,待收到老棗樹冒出新芽的訊息,我們便如釋重負,難掩內(nèi)心激動之情,因為那里藏有太多的記憶和歡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