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英語閱讀能力是語言習得能力的基礎。許多學生也善于在閱讀中利用首因效應,可是首因效應觸發(fā)的負面影響即認知屏蔽一直沒有得到重視。文章以英語國家社會與文化課程中學生的閱讀為切入點,對認知屏蔽進行剖析,找出消解認知屏蔽的策略,最終達到提高學生的閱讀及認知能力。
關鍵詞:英語閱讀;首因效應;認知屏蔽;剖析;消解
閱讀能力的提高一直是英語教學中的一個難點兒。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英語變得越來越重要。英語閱讀貫穿于英語專業(yè)的各門課程,英美文學賞析,翻譯課程, 英語國家社會與文化和英語語言學等都離不開閱讀。因此提高學生的閱讀認知能力變得至關重要。
1.首因效應(primacy effect)理論
首因效應這一概念是最早由德國實驗心理學家(Ebbinghause)提出的。該理論反映了人際交往中主體信息出現(xiàn)的次序?qū)τ∠笮纬伤a(chǎn)生的影響[1]。首因效應是指人際交往中給人留下的第一印象至關重要,對印象的形成影響很大。1957年美國社會心理學家洛欽斯(A. S. Lochins)以實驗證明了首因效應的存在。他用兩段杜撰的故事做實驗材料,描寫的是一個叫詹姆的學生生活片斷。這兩段故事描述的是兩種完全相反的性格。一段故事中,把詹姆描寫成一個熱情并且外向的人,另一段故事則把他寫成一個冷淡而內(nèi)向的人。然后進行不同的排列讓參與實驗的人員進行判斷。順序不同,得出的結(jié)論就不同。研究證明了第一印象對認知的影響。在首因效應中,對情感因素的認知常常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心理學中,首因效應也叫"第一印象"效應。第一印象,是在短時間內(nèi)以片面的資料為依據(jù)形成的印象,這一最先的印象對他人的社會知覺產(chǎn)生較強的影響,并且在對方的頭腦中形成并占據(jù)著主導地位。
它通常表現(xiàn)為兩種形式:系列位置效應和社會知覺效應。系列位置效應是指在一種形式指記憶一系列項目時,系列開始部分項目的記憶效果優(yōu)于中間部分項目的效果的現(xiàn)象。社會知覺效應的人際知覺過程中最初形成的印象起著重要的影響作用,雖然這些第一印象并一定正確的,但卻是最鮮明和最牢固。心理學家在后面的研究中又提出了原型論和互動論。
原型論認為第一印象構成了一個格式塔原型,隨后的交往信息以這個原型為基礎來理解,并整合到這個原型之中;互動論認為在互動過程中,知覺主體是以對知覺對象所形成的第一印象為基礎來交往的,這種方式易于在知覺對象身上誘發(fā)出與第一印象相吻合的反應特征,從而反過來加強知覺主體對知覺對象所形成的第一印象。
總之實驗心理學研究表明,外界信息輸入大腦時的順序,在決定認知效果的作用上是不容忽視的。最先輸入的信息作用最大,最后輸入的信息也起較大作用。大腦處理信息的這種特點是形成首因效應的內(nèi)在原因。
2.首因效應觸發(fā)的認知屏蔽
首因效應不僅僅是心理學家研究的對象,它存在于我們生活和學習的方方面面。由于第一印象至關重要,不易改變,甚至會影響對后面出現(xiàn)的新信息的認知。因為第一印象在大腦中形成核心知識和記憶圖式。后面輸入的信息會自動被整合到已經(jīng)存在的圖式中去[2]。但是如果后面出現(xiàn)的信息與第一印象產(chǎn)生沖突,難以整合到已有圖式中的時候。讀者就會進行忽略,形成認知屏蔽。這一現(xiàn)象沒有得到充分的重視,大家習慣于注重首因效應對認知產(chǎn)生的正面影響,忽略了它對認知產(chǎn)生的負面影響。
3.英語國家社會與文化課程中學生閱讀現(xiàn)狀
閱讀是語言習得的基礎和必要途徑,閱讀能力的提高至關重要。以英語國家社會與文化課程為例來對學生的閱讀現(xiàn)狀進行分析和梳理,以期找到提高閱讀和認知能力的策略和途徑。英語國家社會與文化課程一般開設在二年級下學期至三年級上學期。每個單元的篇幅特別長,蘊含的知識點特別多,海量詞匯[3]。這個時候許多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已經(jīng)充分地利用了首因效應理論,形成了自己的閱讀習慣和認知模式。相當一部分學生覺得自己的閱讀速度慢,詞匯儲備不足,背景知識缺乏等,進而喪失了閱讀的自信。加上大多數(shù)教師采用Power Points的方式上課,把教材里面的要點兒都羅列在課件里,雖然可以強化學生的記憶,但是對于提高學生的閱讀和認知能力來說客觀上形成了阻礙。因為第一無論教師講得多么精彩,對于學生來說依然處于被動接受信息的過程。把有趣的,主動學習的閱讀過程變成了枯燥的記憶過程。第二教師講過的材料等于教師代替了學生完成了閱讀任務,讓學生再去完成課后閱讀練習,等于強化記憶,一定程度上等于浪費時間,于學生的閱讀和認知能力的提高無補。一旦教師不再講解,讓學生先閱讀材料,學生失去了依靠,無從下手。第一印象覺得閱讀材料特別長,生詞量大,喪失閱讀興趣和信息,產(chǎn)生認知屏蔽。拒絕接受信息,甚長至停止閱讀。這就是首因效應觸發(fā)的認知屏蔽,是首因效應的負面影響。長期以來一直被忽視了。把學生閱讀效果不佳的情況簡單歸因為詞匯量小,缺乏閱讀技巧,學習積極性不高等等。閱讀是一個非常復雜的過程,其中學生閱讀過程中的心理狀態(tài)被忽視了。然而這一點兒對學生能否閱讀成功至關重要。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必須密切關注學生的心理狀態(tài),采取有效的消解認知屏蔽,從而得到優(yōu)化學生閱讀和認知能力。
4.消解策略
英語國家社會與文化課程屬于英語專業(yè)的核心課程,它涉及到一個國家的地理,人文歷史,文學藝術,政治經(jīng)濟,體育外交等,屬于百科全書式的課程,客觀上與英美文學課程相比少了些情趣。但是它是學習英語專業(yè)其他專業(yè)核心課程的基礎和前提,也是專業(yè)知識素養(yǎng)和背景知識的儲備過程。注重學生閱讀時的心理狀態(tài),及時消解首因效應觸發(fā)的認知屏蔽變得非常重要。策略如下: 第一,從學生拿到教材開始,教師就強調(diào)課程的實用性和重要性,消解學生對這門課程的第一印象:難。與學生一起分析教材把“難”轉(zhuǎn)化為“富有挑戰(zhàn)性”。第二,與學生一起回憶已經(jīng)學過的各種閱讀技巧,教會學生利用文章的題目明白文章的結(jié)構,利用要點(focal points) 列表,快速找到文章中各個部分的主要知識點兒。第三,與學生一起分分析課后閱讀練習1和2,掌握每個句子中的關鍵詞(關鍵信息)。從而幫助學生記住閱讀任務或者閱讀目標。避免閱讀過細,碰到大量生詞觸發(fā)認知屏蔽。
結(jié)語;文章以英語專業(yè)學生在英語國家社會與文化課程中的閱讀現(xiàn)狀為抓手,對首因效應觸發(fā)的認知屏蔽進行了思索,并結(jié)合自己擔任的課程做了非常淺顯的探索。目的在于提示教育工作者在教學中真正做到以學生的學習為中心。采用貼近學生的姿態(tài),關注學生的心理狀態(tài),在他們出現(xiàn)認知屏蔽的時候及時給予他們信心和鼓勵。
參考文獻
[1] 申丹. “雙重認知軌道”: 認知文化研究面臨的挑戰(zhàn)和機遇[J]. 英語研究, 2020, (1):31-40.
[2] 郭慧香. POA教學法在《英語國家社會與文化》課程中的可行性研究[J]. 課程教育研究, 2019, (21):10.
作者簡介: 郭慧香(1966-)女,漢族,碩士,新鄉(xiāng)學院教授。研究方向:文學翻譯理論與實踐;英語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