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為親密友好鄰邦,中泰兩國自古就有著深厚的友誼。但事實上,由于兩國的文化背景、價值觀念和風俗習慣等不同,中泰文化在非語言交際方面存在著大量差異。本文著眼于比較中泰文化在交際禮儀方面的差異,同時強調了對方的禮儀禁忌,以期在跨文化交際中減少碰撞沖突,從而實現(xiàn)更好的交流合作,促進中泰兩國友好關系的長足發(fā)展。
關鍵詞:中泰;禮儀文化差異;非語言交際;禮儀禁忌
作者簡介:龔樸玉(1995-),女,漢族,云南宣威人,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漢語國際教育專業(yè)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國際漢語教學。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20)-36--02
一、禮儀的涵義
“禮儀”包括“禮”和“儀”兩個維度的概念。《左傳》有云:“君令臣共,父慈子孝,兄愛弟敬,夫和妻柔,姑慈婦聽,禮也”,“禮,經國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而孔子更是把“禮”視為判斷一切社會成員言行正確與否的道德標準,“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由此觀之,“禮”主要起到和諧人際關系、維持社會秩序的作用,是人們必須遵守的一套社會規(guī)范和行為制約。而當這些規(guī)范和制約通過一定的形式、動作等表現(xiàn)出來,就稱之為“儀”。禮是儀的內容,儀則是禮的外在表現(xiàn)形式。禮儀由人們在社會交往中形成和顯現(xiàn)出來,包含了人們的衣食住行以及交往溝通等各個方面,是接人待物的行為規(guī)范。不同的禮儀反映了不同的社會文化背景。
二、中泰禮儀文化差異
中國向來以“禮儀之邦 ”著稱于世。在五千年的歷史演變中,重禮儀、守禮法、講禮信、遵禮義已內化為中國人的一種集體無意識, 成為中華民族的文化特征。同時, 泰國也是一個具有禮儀風范的國家, 向來有“微笑之國”的美稱。泰國人民愛和平, 重禮儀,各種儀式繁多,禮節(jié)也很復雜。中泰禮儀文化差異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方面:
2.1見面禮
人們相見和告別時的打招呼, 稱為見面禮。中國古代有拱手相見禮,通過自謙的方式來表示對他人的敬意,行禮時, 雙腿站直, 上身直立或微俯, 雙手互握合于胸前。一般情況男子應右手握拳在內, 左手在外, 女子則正好相反;若為喪事行拱手禮, 則男子為左手握拳在內, 右手在外, 女子則正好相反。如今, 握手禮成為人們見面或告辭時交流感情、增進友誼的重要禮節(jié)。
泰國的見面禮是“合十禮”,即人見面或辭別時在胸前雙手合十相互致意,行禮時,頭部(下巴)略低下去,以表示尊重。合十禮不僅僅只是一種打招呼的方式,它還能體現(xiàn)出雙方的社會地位關系。地位較低或年紀較輕者應先合十致意。對方社會地位越高,則手應該舉得越高。在某些情況下(比如見到皇室成員),還會把手舉到高過頭部的位置。合十禮是泰國復雜的社會文化中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把整個社會的各個階級連接成為一個整體。
2.2 宴飲禮儀
《禮記·禮運》記載:“夫禮之初,始諸飲食。”中國具有數(shù)千年的文化發(fā)展歷程,遺留下來很多傳統(tǒng)禮節(jié),這些禮節(jié)并沒有隨著時間的發(fā)展而消失,而是成為了我們的文化特色。其中,飲食禮儀尤為重要,在各種典籍中均有記載。清人張伯行《養(yǎng)正類編》卷三引《屠羲英童子禮》,就提到宴飲待客的訓條:“凡進饌于長,先將幾案拂試,然后雙手捧食器,置于其上,器具必干潔,肴蔬必序列。視尊長所嗜好而頻食者,移近其前,尊長命之息,則退立于傍。食畢,則進而撤之。如命之侍食,則揖而就席,食必視尊長所向。未食,不敢先食;將畢,則先畢之,俟其置食器于案,亦隨置之?!薄抖Y記·曲禮》云:“虛坐盡后,食坐盡前。”在一般情況下,要坐得比尊者長者靠后一些,以示謙恭;進食時要盡量坐得靠近食案,以免掉落的食物弄臟了座席。關于用筷也有講究:忌舔筷;忌迷筷,拿不定主意;忌移筷,不停頓的夾菜;忌粘筷,用粘飯的筷子夾菜;忌插筷;忌跨菜,跨過去夾另一個菜;忌掏菜,用筷子在中間扒弄著吃;忌剔筷?,F(xiàn)代中國的飲食禮儀很大程度上繼承了傳統(tǒng)飲食禮儀,總體原則就是尊敬長輩,取用適量,相互禮讓,依次而行,細嚼慢咽,顯得禮貌有教養(yǎng)。
泰國地處海上絲綢之路的要害, 自唐代以來便和中國交往頻繁, 因此中國的飲食文化對泰國影響非常大。如今泰國保留著中國四世同堂的傳統(tǒng)習俗,另外還吸納了西方的餐桌禮儀。泰國餐大多數(shù)使用勺叉, 左手用叉, 右手用勺。等全體客人面前都上了菜, 女主人拿起她的勺叉示意后才可以用餐。用餐的時候, 餐巾并鋪在膝上,可用餐巾一角擦去嘴上或手上的油漬, 但絕不可揩拭餐具。進餐時身體要坐正,不要兩臂橫放在桌上。中途放下叉勺, 應呈“八”字型分放在盤子上。如叉勺放在一起, 表示用餐完畢。咀嚼食物時不要講話, 咽下去再說。用餐完畢, 女主人站起, 才可離席。
2.3服飾禮儀
服飾是人們判斷其品格、學識、能力和其他修養(yǎng)程度的標志之一,也是交際禮儀的基本內容之一。得體的服飾能給人留下美好的印象。
中國歷史悠久, 民族眾多, 不同的時代,不同的民族,其服飾文化差異非常大。以漢民族為例, 歷經了多年的變遷, 服飾文化也在不斷發(fā)生著變化。比如馬褂、旗袍原是清代滿人服飾, 現(xiàn)已成為中國特色傳統(tǒng)服裝。穿旗袍的時候,注意根據(jù)不同的場合來選擇不同面料和花色、開叉高度不同的旗袍;為了避免走光,需要將旗袍的紐扣全部扣上,最好搭配連褲襪。最后,無論站、坐、走都要保持良好的儀態(tài),給交際對方留下好印象?,F(xiàn)代人有足夠的自由穿自己想穿的服裝,但也充分考慮場合和目的,比如著西式套裙上班,成熟穩(wěn)重;著旗袍赴宴顯示女性個性風采;著運動休閑裝踏青郊游,輕松隨意。
泰國的國服名叫“帕叻差他服”,意譯為御賜服,也叫欽定服,由泰國王室設計的。男士的御賜服一般多用于泰式婚禮上新郎的禮服。現(xiàn)在流行的女式御賜服多為上衣加筒裙的套裝,有的還配有披肩。Chitlada套裝,上衣長袖,下裙橫條紋筒裙,用于參加一些非官式的典禮,全黑的Chitlada在喪禮中使用。Amarin套裝更貴氣一些,用作晚禮服,比如宴會、文娛慶典等活動。Ruean Ton套裝上衣為七分袖,一般作為休閑裝穿著。Boromphiman為套裝或連衣裙,是一種正式的禮服,多用于晚間活動,如露天晚會、王室正式宴會等。Chakkri和Chakkraphat上身無袖,搭配披肩,通常用于晚會和婚禮。Dusit無袖,背后鏤空,多用于婚禮或者西式典禮。泰國服飾禮儀有個重要的要求是熨燙,如果不熨燙,會被認為不禮貌。
另外,在泰國從幼兒園到大學都要穿校服。盡管泰國各學校的校服有不同的形式,但都有相同的規(guī)定,不可以穿得太緊太短,裙長一般應過膝。對泰國人來說穿校服也是表示尊敬的方式,因為校服不僅有利于學生良好習慣的養(yǎng)成,還能體現(xiàn)出一個人的文化素質和道德修養(yǎng)。而中國的大學沒有嚴格的穿衣規(guī)定,這也給中國留學生帶來了不少誤會。
三、泰國的禮儀禁忌
3.1 忌觸摸頭部
在中國,撫摸頭部通常是親昵的表現(xiàn)。但是在泰國,人的頭部被認為是精靈所在的重要部位,因而頭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泰國人最忌諱別人觸摸頭部,尤其是小和尚的頭,普通孩子的頭也只允許國王、高僧或者父母撫摸。若是學生之間嬉戲打鬧不小心碰到頭部,會被視為故意挑釁。即使是理發(fā)師在理發(fā)之前也必須說一聲“對不起”。因此千萬不要觸及泰國人頭部,也不要弄亂他人的頭發(fā)。如果無意中碰及他人的頭部,應立即誠懇道歉。
3.2 忌用腳做事
在泰國,腳被認為是最下等的不干凈的部位,用腳碰人指人或者把東西踢給別人都意味著侮辱和大不敬,會被嚴厲批評。腳只能用來走路,不能干其它事情。在入座時,應避免蹺腿,也不能將腳放在桌子上,更不能把腳掌面向佛。
3.3 忌用手指別人
當有人問誰誰在哪里的時候,中國人習慣用手指去指示位置,這種實用的小動作能快速解決問題,無關乎禮不禮貌。但泰國認為用手指是很不禮貌的行為,因此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千萬不能用手指去指別人。漢語教師在課堂上要注意不要用手指示意學生回答問題,也不能用手去指調皮搗蛋的學生。
3.4 有關香煙的禁忌
在泰國,幾乎所有安裝空調的場所都是禁止吸煙的,因此除規(guī)定區(qū)域之外,不能隨意在公眾場合吸煙。比如餐廳、學校、寺廟、公園、電影院、劇院、酒店大堂等,都是明令禁止吸煙的。因為禁煙嚴格,泰國許多商店、超市也不出售香煙,所以很多泰國人都是不抽煙的。若是送禮物給泰國人,也千萬不能送香煙;相互交談時,更不能遞煙。
四.結語
在跨文化交際中, 非語言交際貫穿于整個交際過程, 我們需要正確理解非語言行為的含義,準確地掌握不同國家文化風俗的差異, 尤其注意對方的禮儀文化禁忌,從而減少文化碰撞和沖突,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 促進跨文化交流,增進雙方的友好關系。
參考文獻:
[1]楊存田.中國風俗概觀[M].北京大學出版社.
[2]白嵐、賈秀春.中外社交禮儀文化比較與跨文化交際[J].產業(yè)與科技論壇.2017.16(2).
[3]黃家慧.論中西非語言交際禮俗規(guī)范的文化差異[J].職業(yè)教育研究.2006.3.
[4]黃寰.淺析若干中泰文化的差異[J].法制與經濟(中旬).2011(12).
[5]楊媛莉.中英非語言交際禮俗的文化差異[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 2006.9.
[6]何麗蓬.中泰跨文化交際中的肢體語言禮儀[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8(9).
[7]李碧.跨文化交際視角下中泰兩國飲食文化的差異與聯(lián)系[J].百色學院學報.2017(6).
[8]施宏.非語言交際的文化差異[J].江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