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長順
《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第一章第三條規(guī)定:“義務教育必須貫徹國家的教育方針,實施素質教育,提高教育質量,使適齡兒童、少年在品德、智力、體質等方面全面發(fā)展,為培養(yǎng)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礎?!?/p>
家庭教育,是大教育的組成部分之一,是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的基礎。家庭教育是終身教育,它開始于孩子出生之日(甚至可上溯到胎兒期),嬰幼兒時期的家庭教育是“人之初”的教育,在人的一生中起著奠基的作用。孩子上了小學、中學后,家庭教育既是學校教育的基礎,又是學校教育的補充和延伸。其教育目標應是:在孩子進入社會接受集體教育之前保證孩子身心,健康地發(fā)展,為接受幼兒園、學校的教育打好基礎。著名心理專家郝濱老師曾說過:“家庭教育是人生整個教育的基礎和起點”。確實,家庭教育是對人的一生影響最深的一種教育,它直接或者間接地影響著一個人人生目標的實現(xiàn)。
學校教育是由專業(yè)人員承擔,在專門的機構,進行目的明確、組織嚴密、系統(tǒng)完善、計劃性強的以影響學生身心發(fā)展為直接目標的社會實踐活動。學校教育是與社會教育相對的概念。專指受教育者在各類學校內所接受的各種教育活動,是教育制度重要組成部分。學校教育是人一生中所受教育最重要組成部分,是個人在學校里接受計劃性的指導,系統(tǒng)地學習文化知識、社會規(guī)范、道德準則和價值觀念。
社會教育的基本涵義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社會教育,是指旨在有意識地培養(yǎng)人、有益于人的身心發(fā)展的各種社會活動;狹義的社會教育,是指學校和家庭以外的社會文化機構以及有關的社會團體或組織,對社會成員所進行的教育。
當下形式,三者相比較,家庭可能是最弱的道德建設陣地,有一部分家庭甚至是逆向性、負促進的建設陣地。
由于家庭的千差萬別,家長對子女教育的目標、成才的觀念各不相同,因此家長對子女的教育理念和培養(yǎng)目標各不相同,而孩子的情況更是千差萬別。學校教育必須在家庭教育的配合下,具體分析每個孩子的實際情況,學校與家庭若在學生教育問題上產生分歧,就會給教育和管理帶來種種的困難,降低教育的效率。因此,提高教師和家長的合作共建教育意識,實現(xiàn)家校共育,才能正確引導孩子成才,讓孩子健康成長,成為有用之人。
一、家校共育的現(xiàn)狀
(一)家庭教育的誤區(qū)
一是:大多數家長認為既然我把孩子交給學校,教育的責任就理所當然在學校。二是:我只需關心孩子的衣食住行和學習成績,其它方面可以忽略不計。
(二)學校教育的現(xiàn)狀
現(xiàn)狀之一:學校關注的是青少年學到了多少知識、懂得了多少道理;而忽視了青少年經歷了多少活動、獲得了多少體驗。
現(xiàn)狀之二:分!分!分!學生的命根。這已是不容置疑的事實。我國近三十年的高考、中考、小考,已構成了單純以考分判斷學生優(yōu)秀與否的評價模式,而綜合素質的評價比較缺位。
現(xiàn)狀之三:多數評價只重視顯性因素,特別是分數,忽略學生的潛在能力。
現(xiàn)狀之四:能力缺失已經成為中國式教育最大的弊端之一。我們的孩子不會學習,沒有學習能力,學習不講策略。在世世代代填鴨式教學的灌輸下,“死記硬背”“生拉硬拽”就是最好的最有效的方法,不是嗎?也正是如此,我們的孩子在枯燥無味的成長中丟失了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
二、 家校共育的作用
家庭教育是終身教育,既是學校教育的基礎,又是學校教育的補充,學校教育在學生身心發(fā)展中起主導作用,具有較強的目的性、系統(tǒng)性、選擇性、專門性、基礎性。
(一)家校共育有助于教師了解學生的家庭教育環(huán)境,更好地促進青少年的健康成長。教師要想提高學校教育的效果,還要多了解學生的家庭情況,如:家庭結構、父母職業(yè)、家長素養(yǎng)等,因材施教,提高教育效果。
(二)家校合作能為學生創(chuàng)造良好的成長環(huán)境,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
(三)家校聯(lián)合有助于家長了解學生在學校的表現(xiàn),可以促進學校和家庭之間的信息交流。學校家庭兩方面教育是否密切配合,重要的一條是要及時交流信息。教師要了解學生在家庭中的表現(xiàn)及對待父母的態(tài)度等,以便有針對性的進行學生的思想工作。家長也想要了解孩子在學校中的表現(xiàn),并且還想知道學校是怎樣開展工作的。建立家校聯(lián)系后,能使這一渠道更暢通,學校與家庭教育更有時效性、針對性、目標要求更一致。
(四)家校合作有利于家長走出教育的誤區(qū),有利于優(yōu)化學校教育的環(huán)境。
三、家校共育的途徑
家校合作的有效建立,教師必須要深入到學生家庭中去,同樣家長要參與到學校管理和改革中來,實現(xiàn)真正的溝通與互動,下面介紹幾種家校合作的常用途徑和方法。
(一)家訪。家訪是學校和家長聯(lián)系的重要渠道,是教師了解學生的家庭教育環(huán)境以及獲取真實信息的主要途徑。
(二)家長會。建議各學校建立家長委員會,定期召開家長會以促進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的交流與合作。
(三)開辦家長學校,設立家長開放日。讓家長參與教育。請家長進校參與學校教育活動,以了解學校,認識學校與學校保持一致。
(四)通過密切親子關系,為家庭教育創(chuàng)造良好的條件。學校安排學生做“三個一”即:幫家長洗一次腳、做一次飯、說一句悄悄話。家長安排子女為教師也做“三個一”即:幫教師做一張賀卡、打掃一次辦公室、提一條意見,通過學生這個紐帶把家長和學校聯(lián)系起來。
(五)通過春游、秋游、夏令營、社會調查等實踐活動,為社會教育創(chuàng)造良好的條件。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斯基說過:只有學校教育而沒有家庭教育,或者只有家庭教育而無學校教育,都不能完成培養(yǎng)人這一極其艱巨而復雜的任務。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教育是整個教育的基石,對孩子的健康成長有著重大的影響。學校是學生接受教育的重要場所,規(guī)范的管理、專業(yè)的師資、豐富的設備設施、所以學校教育是核心,對孩子的成長起著關鍵作用。只有二者有機的結合,才能形成教育合力。只有教育形成合力,才能引領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