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鴻鑫
上海的蘇州彈詞名家張如君、劉韻若的新作《噱乃書中之寶》最近已由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這是一本值得推薦的好書。張如君、劉韻若二位在策劃這本書的時候,曾征詢我的意見。我聽到《噱乃書中之寶》這個書名后,不禁感嘆愛評彈者所見畢竟略同,因為我也一直想搞一本這樣的書,只是因為時間、精力所限,一直沒有著手。所以他們邀我擔任文學顧問,我欣然同意。
在彈詞主要表現(xiàn)手段中,“噱”的地位很重要,“噱乃書中之寶”也不是虛言,這是歷代彈詞藝人從長期的藝術實踐中總結出來的。
噱頭實際上就是一種笑料?!靶Α辈粌H是彈詞之寶,也是各種藝術之寶。如很多戲劇中就少不了喜劇人物、喜劇情節(jié)、喜劇動作。清代戲曲理論家李漁就說過,“插科打諢,填詞之末技也。然欲雅俗同觀,智愚共賞,則當全在此處留神?!彼J為,笑料可以調和節(jié)目冷熱,也可調劑觀劇人的精神,“乃看戲之人參湯也”(《閑情偶寄》)。
笑還是人生之寶。人的生活里也缺少不了歡樂與笑聲,笑對人的身心健康大有益處,“笑一笑,十年少”即為此之謂也。而在工作生活壓力與日俱增的當下,青少年們更要多笑笑,既能調節(jié)自己的身心、緩解壓力,也能助力和諧社會氣氛的營造。所以我們大可以認為,要做到彈詞接近青年,就得讓他們通過彈詞的“笑”來認識彈詞的藝術效果。
“噱”在評彈中不僅有招笑的功能,而且對人物形象的刻畫和書情的發(fā)展都具有重要的作用。比如在長篇彈詞《三笑》中,唐伯虎、祝枝山、大踱、二刁等人物用“三約牡丹亭”“畫觀音”“姜拜”“王老虎搶親”等喜劇色彩濃烈的段落穿起了整部書,讓聽眾笑個不停,所以《三笑》也有“長腳笑話”的別稱。《描金鳳》也是一部喜劇色彩很濃的書,像錢篤笤、許媒婆等都是喜劇人物,“暖鍋為媒”“玄都求雨”等也都是喜劇色彩非常濃烈的部分。再如新編的中篇評彈《春夢》,一位姑娘為了出國竟自愿成為出租新娘,整部書也是笑料迭出。
還有一些作品,雖然整體有正劇甚至悲劇的風格,但其中仍然有喜劇因素穿插出現(xiàn)。有的是喜劇人物,如《雙金錠》里的戚子卿家的小二,《白蛇傳》中的阿喜;有的是喜劇段落,如《玉蜻蜓》中的“瞎子算命”“關亡”“沈方哭更”“騙上轅門”“雙喜臨門”“庵堂風波”等;有的是喜劇情節(jié),如“三娘受屈”“凈房絕食”中金大娘娘派眾丫頭搶救人的場面;有的干脆是以喜演悲,如《白蛇傳》中的“捉白”,《秦香蓮》中的“迷功名”,《錢秀才》中的“顏大照鏡”,《楊乃武》中的“孔方兄”等。這些喜劇因素的出現(xiàn),不但挑松了劇情,讓故事發(fā)展“張弛有度”,更松泛了聽眾的神經(jīng)。
《噱乃書中之寶》可以說是對評彈喜劇風格和噱頭運用的一次集中展示。本書選編了十回“噱書”,如《白蛇傳》的“投書”,《三笑》的“點秋香”,《描金鳳》的“暖鍋為媒”,《玉蜻蜓》的“庵堂風波”,《錢秀才》的“顏大照鏡”等,都是膾炙人口的回目?!巴稌敝型跤啦责Q飩,一邊吃一邊暗暗在數(shù)只數(shù),以至于數(shù)到十五時許仙問他嬸母高壽,他也答曰“十五”,一個吝嗇鬼的面目活脫脫地展現(xiàn)了出來。如“暖鍋為媒”中,錢篤笤面對汪宣的提親,于玩世不恭中表現(xiàn)出“酒在肚里、事在心里”的沉練,而手指暖鍋為媒,也刻畫了他性格中狡黠的一面。后面錢篤笤到汪宣那里賴婚時用假錢篤笤的說辭,更是神來之筆,精美絕倫?!扳痔蔑L波”也很精彩,為了消除人們對庵堂的質疑,老佛婆要大家到庵門口去“罵山門”,噱頭也很性格化,大師太、二師太、小師太罵山門時有不同的口頭禪。一個說“吾篤算啥個一出”,一個說“阿要試試看”,一個說“阿要好白相”,最后老佛婆自己來罵,竟然說漏了嘴,把“阿曉得伲三師太在海新做沙姆”也說出來了,最后抖響了包袱,令人捧腹。
除了這十回噱書,該書還精選了評彈的噱頭以及流行的笑話一百則。如《白蛇傳》里的“捉白”,白娘子被帶到縣衙,因為長得標致,一路上引得大家來看佳人,以至鬧出許多笑話。徐綠霞年輕時被算命先生斷定日后會“鵬程萬里,吃著不愁”,而他被劃為“右派”,送到新疆勞改后,每頓兩只饅頭一碗粥,春季發(fā)一身單衣,天冷換一身棉衣。對此他調侃說,這算命先生算得真準,我的確是“鵬程萬里,吃著不愁”了。還有《描金鳳》中的“換監(jiān)”,禁班阿大、阿二只認衣衫不認人,以至把徐惠蘭放出了監(jiān)門。這些噱頭、笑話大多帶有荒謬悖理的特征,能引起一種滑稽的審美感受,能讓人在忍俊不禁之時感受一份別樣的機巧,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
這本書還有兩章節(jié)?!懊颐巍边x編了蔣月泉、劉天韻、徐云志、薛筱卿、張鑒庭、嚴雪亭、楊振雄等名家的開篇、選段。“繁花繽紛”記述、介紹了兩代評彈從業(yè)者的藝術經(jīng)歷和藝術成就。承上啟下如蘇似蔭、華士亭、張如君、趙開生等;繼往開來如陸建華、沈仁華、秦建國、徐惠新、黃嘉明、范林元、倪迎春、盛小云、袁小良、高博文、張建珍等。評論界對蔣月泉等前輩名家的研究和評論較多,但對“繁花繽紛”中的評彈從業(yè)者的關注相對較少。而此書將這兩章并列,實際上列出了一條評彈藝術薪火相傳、傳承發(fā)展的脈絡。
《噱乃書中之寶》是一本很有意義的書。對廣大讀者、聽眾來說,它是一本趣味盎然的優(yōu)秀讀物;而對業(yè)內人士,特別是對中青年評彈演員而言,是一本很好的學習資料。
所以我們應該對張劉二位老驥伏櫪、壯心不已的敬業(yè)精神表示敬意。他們雖然已經(jīng)淡出書壇,年逾耄耋,還是心系評彈,把評彈事業(yè)當作自己的生命看待。早在2013年,他們就合作出版了《評彈藝人談藝錄》,2015年又出版《弦索春秋》,如今又推出新書《噱乃書中之寶》。正如周良先生在《噱乃書中之寶》一書的序中所寫:“他們寫過從藝經(jīng)歷的回憶錄,寫過他們的從藝經(jīng)驗,寫過對自己說的書的認識、分析和評介,都是對研究評彈很有價值的史料和藝術見解?!倍潭處啄昀锿瞥隽巳恐鳎麄兊囊懔蛨?zhí)著很值得欽佩。我自己退休后也曾出過幾本書,深知出書的辛苦,有時甚至有知難而退的想法。張如君、劉韻若二位卻如此勤奮執(zhí)著,是我學習的榜樣。
這些年來,我先后參與了上海市整理、搶救優(yōu)秀表演藝術工程和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的保護工作。如今評彈雖已被列為國家級非遺保護項目,但其保護、傳承、發(fā)展仍是一個相當艱巨的任務。這個任務的關鍵在于保護和傳承彈詞表演技藝和承載技藝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書目。彈詞的書目和說唱技藝傳承以前主要是靠師徒之間的口傳心授,這固然會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藝術傳承的靈活性,但也會導致書目和技藝“活”在藝人們的身上,難以避免“人亡藝熄”的結果。而要把老藝術家擁有的珍寶——如豐富的學藝經(jīng)歷、親歷的彈詞發(fā)展進程、對彈詞未來發(fā)展的思考等保留下來,真實的記錄是必不可少的。如張如君、劉韻若二位那樣拿起筆來寫回憶錄,寫藝術創(chuàng)作的感悟,寫藝術經(jīng)驗的總結等,就是一個很好的榜樣。老一輩彈詞藝人寫作有困難,評彈界可以組織力量,整理他們的口述。我樂于參與這其中的工作,張如君、劉韻若二位的三本書,我都參與了,第一本擔任文字整理,后面兩本擔任文學顧問。我覺得老藝術家和搞評論的同志結合起來進行這項工作,效果會更好一些。這也是我讀了《噱乃書中之寶》后生出的一個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