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從心辨治味覺障礙驗案5則

      2020-02-14 13:13:52
      江蘇中醫(yī)藥 2020年9期
      關鍵詞:通草次服生地

      郁 斌

      (南京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江蘇南京210029)

      味覺是指食物在人的口腔內(nèi)對味覺器官化學感受系統(tǒng)的刺激而產(chǎn)生的一種感覺。味覺障礙是臨床常見的癥狀,易見于消化系統(tǒng)疾病,在神經(jīng)系統(tǒng)、心血管系統(tǒng)、內(nèi)分泌及風濕免疫系統(tǒng)疾病中也屢見不鮮,腫瘤晚期尤易伴發(fā)。中醫(yī)典籍中未見此病名,只是將“口不知味”“食不知味”“舌不知味”作為一個癥狀散見于各著述中。臨床常遵“脾氣通于口,脾和則口能知五谷矣”(《靈樞·脈度》)之旨,從脾胃辨治獲效,但有些患者療效不顯。筆者根據(jù)“心開竅于舌”“舌為心之苗”的理論,從心論治,獲得良好效果,茲介紹驗案如下。

      1 心絡痹阻證

      徐某,女,64歲。2006年4月14日初診。

      主訴:味覺喪失3年。3年多前曾患面神經(jīng)麻痹,味覺喪失,甚感痛苦。曾多方延醫(yī),觀他醫(yī)從調(diào)理脾胃入手,未見效果??滔拢盒误w偏瘦,面色少榮,伸舌稍稍右歪,口眼歪斜不明顯。語言尚利,納谷雖可,食不知味,二便正常,睡眠不實,偶有心悸,平常不易汗出。舌苔薄白質(zhì)稍紅、舌尖稍暗紫,脈細左寸澀。辨證:心絡痹阻,舌脈失養(yǎng);治法:活血通絡,養(yǎng)心復脈。處方:

      生地黃15 g,丹參15 g,白附子4 g,赤芍10 g,通草3 g,郁金6 g,當歸10 g,麥冬10 g,地龍10 g,茯神10 g,炒酸棗仁8 g,生麥芽15 g,甘草3 g。7劑,日1劑,水煎,分2次服。

      二診(4月21日):睡眠改善,心悸未作,進食已能辨別酸味,舌象同前,左寸脈澀意稍減。酸入肝,木氣得復,前方去炒酸棗仁、生麥芽,加川百合9 g、玄參6 g、遠志6 g。7劑。

      三診(4月28日):稱進食已能辨別咸味,大便偏稀,余訴同前。腎氣上榮,當期培土生金,方可金生水麗。前方去郁金、甘草,加白茅根10 g、炒山藥15 g、炙甘草4 g。7劑。

      四診(5月12日):稱進食已能辨別辛辣,大便正常,舌尖暗紫色減。脾胃居于中焦,脾升胃降,升降之機,有賴中土斡旋。前方去茯神、白茅根、通草,加柴胡6 g、石斛10 g、川貝母6 g。7劑。

      五診(5月19日):稱進食已能知道甜味,惟苦味仍難辨識,舌根苔白稍厚。舌根雖為腎之分野,但脾經(jīng)絡舌本。心主苦,火土相生,子能盜母氣,亦可令母實。前方有滋膩稍過之嫌,故去玄參,加白附子量至6 g,另加石菖蒲6 g,7劑。后告知味覺已全部恢復。

      按:《素問·脈度》曰:“心氣通于舌,心和則舌能知五味矣?!薄端貑枴り庩枒蟠笳摗吩疲骸靶纳?,血生脾,心主舌?!辈≌呶队X障礙、甚至喪失,并發(fā)于面癱之后,由于心絡痹阻,舌脈不通而失養(yǎng)。治從活血通絡、潤養(yǎng)舌脈。本例患者,素體陰血虧虛,心主血,肝藏血,心華在面,心脈失養(yǎng),肝藏不足,風陽易于上擾頭面,導致面癱;久病入絡,心絡痹阻,舌體失養(yǎng),味覺喪失。方以丹參、郁金、赤芍、地龍活血通絡;當歸、生地、麥冬、百合、玄參、石斛養(yǎng)血滋陰;炒酸棗仁、茯神、遠志寧心安神;貝母、石菖蒲化痰;通草輕清通絡,白附子“主治心痛、血痹,面上百病,行藥勢”(《名醫(yī)別錄》),兩藥引經(jīng)報使;甘草調(diào)和諸藥。頑瘀去、新血生,則心絡通、味覺復。

      2 心血不足證

      張某,女,37歲。2014年11月7日初診。

      主訴:味覺障礙1月。食如嚼蠟,口舌發(fā)木,心悸怔忡,面色蒼白,夜寐不實易醒,恍惚健忘。舌淡嫩、苔薄白,脈細、左脈尤甚。有缺鐵性貧血病史。辨證:心血不足,舌體失養(yǎng);治法:補養(yǎng)心血;方從生地丹參湯及枕中丹化裁。處方:

      生地15 g,丹參15 g,白薇15 g,炙龜甲12 g(先煎),太子參30 g,茯苓12 g,生龍骨30 g(先煎),遠志6 g,紅花3 g,炒酸棗仁8 g,合歡花10 g,炙甘草3 g。7劑,日1劑,水煎,分2次服。

      二診(11月14日):味覺改善,口舌發(fā)麻好轉(zhuǎn),心悸怔忡大減,夜寐轉(zhuǎn)實,恍惚顯輕,舌脈同前。前方去紅花,加麥冬30 g、阿膠12 g(烊化)、甘松3 g、山藥15 g、白術6 g。14劑,煎服法同上。味覺恢復,諸癥緩解。

      按:“舌者,心之官也”(《靈樞》),“麻者氣虛,木者血虛”《續(xù)名醫(yī)類案》。本例患者,勞心過度,心血暗耗,舌體失養(yǎng),導致舌木味障。方以生地之擅養(yǎng)心血為君;臣以丹參、白薇甘苦合化以復陰血;取龜甲,一以之別稱神屋,合太子參、茯苓、龍骨、遠志,成枕中丹以安神;二應“心欲軟,急食咸以軟之”之意;酸棗仁養(yǎng)心安神,并合“心苦緩,急食酸以收之”之旨;紅花少量以養(yǎng)血,兼制生地、白薇、丹參之涼,皆為佐藥。子能令母實,脾為心之子,善后兼顧健脾醒胃以收功。

      3 心腎不交證

      王某,女,42歲。2015年3月11日初診。

      主訴:味覺障礙3月余。食易覺苦,偶覺發(fā)咸,伴舌尖麻燙感,心煩不寐,腰酸腿軟。舌尖紅質(zhì)嬌嫩,脈寸部稍洪,尺部弱。有甲狀腺結節(jié)病史。辨證:心腎不交,水火失濟;治法:清上溫下,交通心腎;擬方交泰丸加味。處方:

      炒黃連6 g,肉桂2 g(后下),生地15 g,淡竹葉8 g,制附片6 g,黃芪15 g,麥冬18 g,赤芍8 g,炒枳殼8 g,甘草3 g。7劑,日1劑,水煎,分2次服。

      二診(3月18日):口苦顯輕,舌尖麻燙感好轉(zhuǎn),仍偶覺咸,伴有腰酸腿軟,心煩減輕,睡眠略有改善,脈寸部洪意減,尺部仍較弱。前方去生黃芪,麥冬加量至30 g,加西洋參6 g、熟地30 g、砂仁3 g(后下)、懷牛膝6 g,半夏10 g,茯神12 g,7劑。黃秫米100 g煎湯代水,早飯后、晚睡前口服。

      三診(3月25日):口苦偶有,口咸未復,睡眠轉(zhuǎn)佳,腰酸腿軟好轉(zhuǎn),再加丹參15 g、石斛10 g以善后。

      按:明代周之干《慎齋遺書·陰陽臟腑》曰:“心腎,水火也……夫腎屬水,水性潤下,如何而升?蓋水中有真陽,故水亦隨陽而升至于心,則生心中之火。心屬火,火性炎上,如何而降?蓋因火中有真陰,故火亦隨陰而降至于腎,則生腎中之水。”心腎不交,火水未濟,故上見心煩舌燙火炎,下顯腰酸腿軟腎虧之象。方取交泰丸之炒黃連,苦寒清降心火,肉桂辛熱,溫腎上達為君,以交通心腎;臣以生地、竹葉佐黃連涼降;制附片、黃芪輔肉桂溫升,恐苦燥傷陰,佐麥冬之甘涼;防辛熱動血,配赤芍以制約。二診合半夏秫米湯以助睡眠,同時加強益氣養(yǎng)陰、引藥下行之力。三診添健步丸以善后。

      4 心虛痰阻證

      何某,女,53歲。2015年3月11日初診。

      主訴:味覺障礙1周。食而無味,口淡且黏,舌尖麻木,咽中痰黏,胸悶心悸。舌苔白膩,脈弦細。有風濕性關節(jié)炎病史。辨證:心之氣血兩虛,濁痰阻滯舌絡;治法:益氣養(yǎng)血,化痰寧心,通絡開竅;方選地黃人參合滌痰湯變通。處方:

      太子參30 g,生地12 g,膽南星6 g,法半夏8 g,生黃芪15 g,丹參30 g,蒼術6 g,佩蘭10 g,白術8 g,炙遠志6 g,茯苓20 g,厚樸花8 g,生甘草3 g。14劑,日1劑,水煎,分2次服。

      二診(3月18日):口淡緩解,口黏已失,咽痰顯輕,胸悶大減,心悸偶有,舌苔轉(zhuǎn)薄。前方加丹皮8 g、旋覆花8 g(包煎)、竹茹8 g以鞏固療效。

      按:“一切怪病,此皆痰實盛也”(朱丹溪《壽世保元》)。濁痰阻滯舌絡,實則多見舌強語謇,而味覺障礙多由虛實夾雜。故方以太子參、生地、黃芪、丹參益氣養(yǎng)血;膽南星、半夏一動一靜燥濕化痰;遠志、茯苓化痰寧心;脾為生痰之源,取蒼白術燥濕健脾、佩蘭芳香醒脾;厚樸健胃消食、下氣寬中、燥濕消痰,取其花者,一以輕清不入中下二焦;二又不至苦燥太過耗氣傷陰。二診參入《輔行訣臟腑用藥法要》之小補心湯,以竹茹代替竹葉以加強化痰之力。

      5 心移熱于小腸證

      王某,男,56歲。2016年6月15日初診。

      主訴:味覺障礙5 d。食易覺苦,舌尖糜爛疼痛,小溲黃赤,心煩不寐。舌質(zhì)紅、苔薄黃,脈細小數(shù)。有復發(fā)性口瘡病史。辨證:心移熱于小腸;治法:清利小腸,導熱下行;方選導赤散加味。處方:

      生地15 g,淡竹葉10 g,通草3 g,蓮子心6 g,車前子6 g(包),生甘草梢3 g。7劑,日1劑,水煎,分2次服。

      二診(6月22日):舌尖糜爛疼痛明顯好轉(zhuǎn),心煩大減,寐也改善,小溲稍黃,脈數(shù)意減。前方加川百合10 g、麥冬20 g、玄參6 g,調(diào)理14劑而安。

      按:心移熱于小腸,首載于隋·巢元方《諸病源候論·血病諸候》,其云:“心主于血,與小腸合,若心中有熱,結于小腸,故小便血也。”舌尖為心之分野,糜爛疼痛及心煩為心火熾盛之象,小溲黃赤則為心火移熱于小腸之兆。導赤散中生地甘寒,涼血滋陰降火;木通苦寒,現(xiàn)代藥理研究有腎毒性,故改通草利水通淋,導小腸之熱下行;竹葉甘淡,清心除煩、淡滲利竅,引心火下行;生甘草梢清熱解毒,尚可直達莖中而止痛,并能調(diào)和諸藥,還可防竹葉、生地之寒涼傷胃;蓮子心助清心除煩,車前子增導熱下行。二診合增液湯,加麥冬、玄參,水足則火自平。

      猜你喜歡
      通草次服生地
      “非遺”通草畫優(yōu)畫優(yōu)秀作品選登
      都市人(2024年3期)2024-06-19 16:01:06
      通草畫
      黃連、黃連-生地配伍中5種生物堿在正常、抑郁大鼠中體內(nèi)藥動學的比較
      中成藥(2021年5期)2021-07-21 08:38:12
      生地價格仍有上揚空間
      熟地是生地炒熟的嗎
      猜謎游戲謎底
      銀潮(2019年11期)2019-11-18 10:39:17
      治神經(jīng)衰弱
      婦女生活(2015年3期)2015-09-10 07:22:44
      傳承通草水彩畫技藝,弘揚廣府文化
      師道·教研(2015年3期)2015-05-29 04:43:54
      生地干燥過程中梓醇損失的探討
      河南科技(2014年24期)2014-02-27 14:19:34
      妊娠嘔吐
      江陵县| 定边县| 庆云县| 金坛市| 阿克苏市| 合作市| 桐城市| 墨江| 宿迁市| 枣阳市| 托克托县| 三门县| 陈巴尔虎旗| 无极县| 舞钢市| 汝南县| 交城县| 岑溪市| 昌平区| 南宁市| 廊坊市| 桐梓县| 贡嘎县| 阿克| 无锡市| 钦州市| 万山特区| 上蔡县| 兴宁市| 会理县| 元谋县| 论坛| 新丰县| 沛县| 津市市| 仪征市| 景谷| 景东| 敦化市| 富阳市| 章丘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