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nèi)容摘要:作為造型元素之一的拍攝角度在很大程度上能夠很好地體現(xiàn)出電影創(chuàng)作者的獨特風格。獨特的拍攝視角在人物塑造、深化主題、升華境界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關鍵詞:電影 拍攝角度 風格
電影風格是電影作品創(chuàng)作者運用不同方式的表達、技巧所體現(xiàn)出來的整體形式系統(tǒng),具有與眾不同的意義,通常帶有電影作品創(chuàng)作者的深刻印記,是由創(chuàng)作者的美學觀念、價值取舍、生活閱歷等方面決定的。作為造型元素之一的拍攝角度在很大程度上能夠很好地體現(xiàn)出創(chuàng)作者的獨特風格。
一.何謂拍攝角度
電影的拍攝角度即攝影機拍攝畫面時采取的視角。廣義的拍攝角度包括拍攝方向、拍攝高度、拍攝距離、拍攝視點四個方面。狹義的拍攝角度是指攝影機與被攝對象的水平夾角(拍攝方向)與垂直夾角(拍攝高度)的綜合。本文主要探討狹義的拍攝角度的表達功能。
根據(jù)攝影機與被攝對象的水平夾角的不同,拍攝角度主要可分為:正面拍攝、側面拍攝、背面拍攝。正面拍攝就是攝影機正對被拍攝對象進行拍攝,此種角度能夠比較準確、客觀、全面地再現(xiàn)被攝對象的全貌或局部。側面拍攝是攝影機處在被攝對象左、右正側面進行拍攝,側拍能很好地勾勒被攝對象的輪廓,表現(xiàn)人或事物的動作姿態(tài)、運動方向及方位等。背面拍攝是攝影機處在被攝對象背面進行拍攝。如果被攝主體為人,容易營造疏離、神秘氣氛,形成一種懸念效果。
根據(jù)攝影機與被攝對象的垂直夾角的不同,拍攝角度主要可分為:俯拍、平拍、仰拍。俯拍中攝影機機位高于被攝對象,這種角度適合拍攝遼闊的場景,如果被攝對象為人,則凸顯人物的弱小、孤獨。平拍中攝影機機位與被攝對象大致相平,這種角度接近于現(xiàn)實生活中成人眼睛的觀察角度,一般用來再現(xiàn)客觀現(xiàn)實世界,是影片中大量使用的拍攝角度。仰拍中攝影機機位低于被攝對象,這個角度和俯拍拍出的畫面都具有很強的視覺沖擊力,仰拍可以表現(xiàn)出被攝主體的高大或人物的自負。
二.拍攝角度的功能
不同的拍攝角度可以形成不同的造型效果,具有不同的表達功能。
(一)塑造人物形象
刻畫人物、塑造典型形象是電影制作過程中的中心任務,通過變換拍攝視角,能讓人物塑造更為豐富、立體。
《羅拉快跑》中羅拉的男友曼尼丟了黑社會老大的十萬馬克,曼尼向羅拉求助,為了幫助曼尼在二十分鐘內(nèi)籌集到這些錢,羅拉開始了奔跑。本片采用游戲闖關模式,三次奔跑三個不同的結果。
在第一次奔跑中,曼尼向羅拉講述丟錢的始末,這時用一系列正面鏡頭拍攝羅拉。羅拉看似毫無表情的臉上,觀眾卻能感受到她的鎮(zhèn)定、果敢,她向手足無措、準備搶劫超市的男友喊到“等著!”“因為我要你等著!”這時的羅拉與近乎崩潰的男友形成鮮明的對比。
在羅拉為了籌錢而奮力奔跑的過程中,大多數(shù)鏡頭采用的是側面拍攝。運動狀態(tài)下,側面拍攝雖然不能讓我們看清羅拉面部表情,但是從她堅定不移、快速邁動的雙腿及颼颼閃過的背景畫面中,我們可以強烈感覺到羅拉速度之快。為了在二十分鐘籌到十萬馬克,更是為了男友能夠免除懲罰,羅拉拼了命地奔跑。
在羅拉被警察擊中后,躺在地上,這時運用了俯拍。羅拉瞪著眼睛,直視蒼穹,心有不甘:對人生命運、對情感有著太多困惑的羅拉不甘心就這樣死去。這也就為后來進入冥界及復活后再跑一次做好了鋪墊。
在女兒急沖沖奔出家門時,母親沒有絲毫的擔憂,而是依然忙于和陌生人煲電話粥;女兒和別人交往一年多,父親竟然毫不知情。在這樣的家庭中,羅拉感受不到關心、愛與被需要。而在男友那里,羅拉都得到彌補,所以,一旦認準男友,當男友遭遇困難時,羅拉義無反顧、堅定執(zhí)著地擔當起拯救他的重任,沒有一絲的猶豫與退縮。
(二)深化主題
電影作品創(chuàng)作者深化主題的方式、手段多種多樣,而獨特的拍攝視角就如同電影中的一個角色,在揭示專題方面功不可沒。
《大紅燈籠高高掛》中四太太頌蓮懷孕謊言被戳穿后,有這樣一場戲:頌蓮站在高高的牌樓上,俯視著陳府大院,而三太太穿著大紅戲袍在院子里唱著《桃花村》。
這場戲一開始,俯拍陳府大院的遠景,封閉、寂靜、灰藍色調(diào)下的陳府,像囚籠,也像墳墓。鏡頭推近,正面拍攝唱戲的三太太,多重門框構成的框架中,三太太像被圈養(yǎng)的寵物,也像被困著的囚犯。鏡頭進一步推進,用中近景正面拍攝三太太,少了門框的制約,觀眾可以看到三太太臉上洋溢著靈動的微笑,此刻的三太太自娛自樂,沉浸在才子佳人、為愛私奔的戲曲空間里。在這個囚籠般的家庭里,三太太應該是活得最為灑脫的一個人,她也爭風吃醋,但是她沒有把奪得老爺?shù)膶檺圩鳛樽约何ㄒ坏纳顑?nèi)容,她尋求解脫的力量,一是唱戲,一是找“相好的”。戲曲所構筑的浪漫空間,能讓她精神得到暫時的歇息,但是“相好的”卻不會是她擺脫封建桎梏的良方。三太太抬頭看到了站在牌樓上的頌蓮,仰拍遠景中的頌蓮,像一個高高在上的審判者,冷眼審視著陳府的一切,“在這個院里,人算個什么東西,像狗、像貓、像耗子,什么都像,就是不像人。”
導演借在封建牢籠里茍延殘喘的三太太和有一定覺醒意識的頌蓮進一步深化影片的主題,在封建禮教這個“鐵屋子”的壓制下,被統(tǒng)治者沒有任何的尊嚴與權利,如果順從,還能茍且偷生,一旦有任何的反抗、忤逆,只能像三太太一樣慘死。
(三)升華境界
有些電影作品創(chuàng)作者善于運用獨特的拍攝角度來提升影片的境界。
紀錄片《看見臺灣》中,航拍將臺灣的諸多美景全都收納鏡頭之內(nèi),展現(xiàn)于觀眾眼前。鏡頭所到之處,我們看到的多是美麗、富饒,每一幀畫面都拍的唯美、富有詩意,即使是展現(xiàn)災難的鏡頭。在這一片繁榮美好景色之下,危機卻時刻存在:臺風、地震、暴雨……是天災,但也不可否認有人為的因素。整部影片中攝影機沒有太多景別、角度的改變,它沒有像地球上的人類一樣去親歷地球上的一切,也沒有用近景、特寫去捕捉任何人或事物的細節(jié),去滿足觀眾探查究竟的好奇心。攝影機只是高高在上,遠遠地觀望著地球上的一切,大遠景俯角拍攝,如同上帝審視人間一樣。就是在這樣冷靜、客觀的俯拍鏡頭中,影片的境界得到升華,觀眾深切感受到悲天憫人的情懷。人類對自己的行為美其名曰為改造自然、戰(zhàn)勝自然,但到最后,人類會發(fā)現(xiàn)自己根本無法征服自然,而實際上很多作為都是在毀滅自然、毀滅自己。
基金項目:山東省藝術科學重點課題“新媒體時代優(yōu)秀電影文化對大學生價值觀的影響策略研究”(項目編號:201806649)。主持人:李靖靖。
(作者介紹:李靖靖,聊城職業(yè)技術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