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道真仡佬族高臺舞獅現狀調查

      2020-02-14 06:02:18解洪興王湘栗楊胡娟
      學理論·下 2020年1期
      關鍵詞:仡佬族

      解洪興 王湘栗 楊胡娟

      摘 要:歷史文化名城道真仡佬族自治縣高臺舞獅極富民族文化特色,集民間雜技、體育于一體,是一項民族歷史積淀的優(yōu)秀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城鄉(xiāng)現代化建設中,道真仡佬族高臺舞獅也發(fā)生了顯著變化,由宣揚孝道、勇敢的祈福、驅邪傳統(tǒng)文化,開始為傳播民族文化與發(fā)展區(qū)域經濟提供商業(yè)服務。道真縣玉溪鎮(zhèn)仡佬族董氏一家在繼承與經歷傳統(tǒng)高臺舞獅變遷較為典型的人群,有關高臺舞獅活動性質、表演時間、表演報酬、桌子的搭建方式、服飾等具體領域與活動環(huán)節(jié)的調查獲得相對全面深入材料,高臺舞獅文化內涵的變遷也相對清晰起來。

      關鍵詞:道真;仡佬族;高臺舞獅

      中圖分類號:G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20)01-0087-02

      道真仡佬族高臺舞獅源于目連救母的神話故事,作為一項民間傳承的傳統(tǒng)體育深受學界關注[1],被視為仡佬族孝文化的傳承形式[2]。高臺舞獅通常由農民表演,無任何防護,動作剛柔并濟,具有高、難、險等特點。隨著城鄉(xiāng)現代化發(fā)展,道真仡佬族高臺舞獅逐漸褪去神秘色彩,表演不限于慶新春、酬神祈福等傳統(tǒng)功能,開始服務于文化傳播與經濟發(fā)展,動作漸漸多元化,人員配置等方面也發(fā)生了更多的變化。

      一、仡佬族高臺舞獅的文化傳承

      仡佬族高臺舞獅由民間藝術表演者在借助農家飯桌因陋就簡搭建高臺上展開舞獅活動而得名。高臺舞獅應是受道真縣“目連戲”影響而興起的一項民間體育文化[3],目連從孫悟空學藝后歷經險阻磨難救母,宣揚孝行和勇敢。作為祈福、驅邪的體育文化遺產,仡佬族高臺舞獅世代相傳。

      高臺舞獅作為傳統(tǒng)節(jié)慶活動主要活躍在春節(jié)期間,表演時間短,質量差,樣式也少。玉溪鎮(zhèn)董氏是傳承道真縣仡佬族高臺舞獅藝術最負盛名的家族。但20世紀80年代生活并不富足,董家也只有在春節(jié)和農閑偶爾演出。1986年以后,道真高臺舞獅在省內國內影響越來越大,道真高臺舞獅隊多次應邀赴貴陽、上海、廣東等地演出。2007年,“高臺舞獅”被列入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2016年董氏第十三代傳承人董繼旭成立了道真自治縣高臺舞獅藝術團,曾在央視很多頻道播出。2017年道真仡佬族高臺舞獅正式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二、高臺舞獅表演形式

      高臺舞獅活動至少有8人,4名打擊鑼、鼓、鈸、馬鑼,由2人組成的雄獅,頂戴一張竹篾和彩布制成的“獅皮”,金羅漢和孫猴子兩個主要角色各戴面具,演繹目連脫母親于苦海的故事。舞獅活動通常選取較平的地面用飯桌搭建高臺,“高臺”主要有“寶塔式”和“一炷香式”兩種形式。“寶塔式”所用木桌一般為7張、9張、12張,最多按底層4張、第二層3張、第三層2張、第四五六層各1張疊成?!耙混南闶健眲t各層1張,接疊而成,頂上一張四腳朝天。“寶塔式”總高約七米,“一炷香式”則十余米左右。表演開始,“孫猴”出場,搖頭擺尾,抓耳撓腮,一番嬉戲后開始與“金羅漢”挑逗打鬧,地面動作有滾繡球、搭泥餅、翻拱橋、踩高樁、疊羅漢等。隨后“孫猴”引逗“金羅漢”來到高臺下,時而攀爬,時而逗留眺望。上高臺后由兩人協(xié)作完成倒立、鰲魚吃水、倒上桫欏、斷橋插柳、碰頭設計、遙視苦海、蜘蛛吊線、倒掛金鉤、天王封印等動作,完成后便作揖參拜四方,感謝四方保佑。獅子在孫猴鞭打下螺旋盤旋而上高臺,獅子邊上邊做抬腿、抖毛等動作,到達高臺后登上四腳,旋舞一周,或昂首眺望,或埋頭理毛,或俯首舔腳,或飛腿前踢,這套動作被稱為“踩斗”,是舞獅的高潮部分。高臺舞獅表演沒有任何保護,全由農民在耳濡目染下,通過平時訓練摸索經驗,高臺上一系列高難度動作令人提心吊膽,隨著鑼鼓聲,引發(fā)觀眾一陣陣掌聲與驚叫。

      三、高臺舞獅的變化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和進步,高臺舞獅活動本身還是出現一些劇烈改變。高臺舞獅活動性質、表演時間、表演報酬、桌子的搭建方式、服飾等具體領域與活動環(huán)節(jié)前后都有變化。

      (一)高臺舞獅活動性質

      改革開放前,舞獅活動只出現在春節(jié)期間的初一到十四、十五收燈時燒獅頭還愿活動中,舞獅活動也只是用作驅邪求吉。舞獅領隊向邀請人家屋內大喊吉言吉語,一般是隨機編造的四言七字。主人在鞭炮聲中“開財門”,舞獅隊伍在堂屋的五個方位跳躍舞動,名為“掃五瘟”,意思是將屋內各個方位的瘟疫兇煞、不吉利統(tǒng)統(tǒng)掃出家門。掃完之后獅子要在再次燃起的鞭炮中縱躍出堂屋的高門檻,暗示不吉利之事休想再進來。隨著現代娛樂文化商業(yè)化越來越明顯,平常任何時候都可以邀請到高臺舞獅演出。據第十二代董氏傳承者董世能介紹,高臺舞獅廣泛用于商家開業(yè)慶典、婚宴壽慶等日?;顒印*{子是威武吉祥的象征,為了添熱鬧討吉利,高臺舞獅在開業(yè)慶典時納入三個部分:金獅點睛、采青、納福。金獅點睛是請德高望重的老人為獅子點睛,使獅子更富有生命和活力,聚攏人氣,招財進寶。采青是獅子登上高臺后將生菜包裹的錢吃掉后吐出來,寓意生意興隆。納福是舞獅活動到高臺的第三或第四層時從嘴里吐出帶有吉祥話語的對聯(lián),祝福開業(yè)大吉。婚宴壽慶固然有助興的活躍氣氛,但也有些許炫富的動機。

      (二)高臺舞獅的高臺搭建方式

      對于更早年代的高臺搭建已經沒有了準確說法,自從在四清運動中關于高臺舞獅活動傳承發(fā)展的文字記錄一書被毀后,對于各種說法已經無從考證。但筆者從老一輩了解到,當時的飯桌并不同于現在做酒席用的飯桌,當時圍繞飯桌子可坐10人,屬于大桌子的范疇,左右寬二尺八或二尺九,而前后則比左右寬度少一尺左右,高三尺。桌子的設計反映了仡佬族人民中一個優(yōu)秀傳統(tǒng),年長、有威望的人坐前后兩邊,其余的按年齡依次排開,前后坐兩人,左右坐三人。選擇農家飯桌搭建高臺,用紙錢墊于桌子與桌子之間,用起水碗中的水浸濕紙錢中間位置,起水碗用后放在高臺的下面伴隨整場舞獅活動,有保佑求福之意,紙錢又被稱為“卷筒錢”,目的是紙錢粗糙減小摩擦,使桌子間更穩(wěn)固,等到舞獅活動結束后由領隊將起水碗倒在家門坎下,燒掉紙錢,告訴老祖宗和各路神仙活動圓滿結束,感謝他們的庇佑。

      現代生活質量提高,20世紀六七十年代老家具已經有所改良,舞獅的木桌一改之前的樣貌,選用木桌的桌面,桌腿用空心鋼管。搭建高臺時,桌腿與桌面間用螺栓,可以更好地固定,也方便舞獅隊伍攜帶。在高臺最頂層的桌腿里面還有一根比外圍直徑小幾寸的鋼管,其上可以自由鑲嵌一個形似“U”型的支架,在中上部三分之二處橫接一根鋼管,為的是使支架更穩(wěn)固,強烈地映襯了高臺的“高”。表演者在其上“高、難、驚、險、奇、美”的動作使高臺舞獅藝術效果發(fā)揮到了極致,每一個動作都抓緊觀眾的心弦和眼球,觀眾在提心吊膽中無不拍手叫絕。

      (三)高臺舞獅的表演報酬

      20世紀90年代之前,人民生活水平低,生活并不富足,傳統(tǒng)村寨相對閉塞,農民以種植水稻農田為主業(yè),養(yǎng)殖家畜為副業(yè),只夠交足糧稅和留足自己的口糧。春節(jié)期間宴請舞獅隊伍來自家驅邪掃瘟都是有錢人家才能夠辦到的事情,一般人家只能用糧食和豬肉來換取舞獅隊伍的辛勤表演,但這種不等價的交換也能夠讓彼此為之歡樂,可見當時人們性格淳樸、善良??v觀現在的局勢,舞獅成為大多數人家都可以享受觀看的娛樂活動,但是每次出場費用由活動的時間和動作樣式來確定,最低標準為5000元,當然隨著項目的復雜程度費用也相應地提高,這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表現之一。

      (四)高臺舞獅角色服飾

      20世紀80年代高臺舞獅重新興起,經濟水平有限,舞獅服裝自然沒有過高要求,演出服裝顏色相近即可。頭裹白布,短款布衫配藏青褲子,腰系白布條,黑鞋白襪,裝束簡練更有利于上下高臺。隨著時代發(fā)展,高臺舞獅活動由原來下鄉(xiāng)祈福驅邪到現在增添活躍氛圍的商業(yè)性質,舞獅隊伍也有了更高的規(guī)格和要求,服飾是最顯著的表現,現在的服裝款式與顏色按角色有細致的規(guī)定,絲毫不能遷就。首先是孫猴,頭上裹著黃布長帕頭巾,戴孫猴的面具,紫色上衣配黃色褲子,褲子自大腿以下每隔3公分間距飾有流蘇,虎紋短裙必須系以紅布條。金羅漢,又名笑和尚,通體服裝的顏色都是黃色,頭裹紅色長帕頭巾,戴和尚的面具。飾獅子的兩人身穿淡青和大面積黃色的上衣,褲子是黃色飾有獅子特征的紋樣,兩人身披獅皮。所有角色的鞋子都是白色的布鞋,服裝以輕巧布料為主。這些服裝的設計是董氏傳承人董世能結合仡佬服裝和舞獅角色自行設計的。

      四、結語

      由道真高臺舞獅諸多方面的變化,不難看出,隨著生活水平提高,仡佬文化也不斷發(fā)展。道真高臺舞獅褪掉神秘色彩,高超的技藝、觀賞價值及育人功能成為仡佬文化的重要標識。作為民間傳統(tǒng)體育文化,高臺舞獅自20世紀80年代再次興起后依舊口頭相傳,沒有確鑿的文字佐證。所以對高臺舞獅的調查是時代需求,雖然有待完善,宣揚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勢在必行。

      參考文獻:

      [1]王詠梅,孫德朝.仡佬族高臺舞獅運動的文化符號闡釋[J].遼寧體育科技,2018(6):104.

      [2]劉猛猛,黃正廩.仡佬族傳統(tǒng)體育項目及文化根源解讀[J].遵義師范學院學報,2018(4):157.

      [3]劉禎.“破盆”目連:祭祀與戲劇——貴州道真縣目連戲的發(fā)現及意義[J].貴州大學學報(藝術版),2018(2):14.

      收稿日期:2019-09-16

      基金項目:黑龍江省大學生創(chuàng)新訓練項目“貴州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田野調查”(201810231023)暨哈爾濱師范大學“課程思政”項目文化人類學(KCSZ2019008);黑龍江省教改項目“歷史與文物保護專業(yè)大學生文化遺產調查實踐教學研究”(SJGY20180258)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解洪興(1973-),男,山東汶上人,講師,博士,從事歷史及文物保護技術研究;王湘栗(1998-),女,貴州遵義人,本科生,從事文物保護技術研究;楊胡娟(1995-),女(仡佬族),貴州道真人,本科生,從事文物保護技術研究。

      猜你喜歡
      仡佬族
      文旅時代下仡佬族的“非遺”傳承與推廣
      三角洲(2024年14期)2024-12-31 00:00:00
      仡佬族生態(tài)信仰文化在現代景觀設計中的表達*
      大眾文藝(2023年20期)2023-12-02 01:40:27
      貴州仡佬族民歌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保護策略*
      大眾文藝(2023年19期)2023-11-27 00:29:58
      傳統(tǒng)回歸之仡佬族“哭姊妹”婚俗研究
      東方教育(2018年10期)2018-06-11 09:57:28
      少數民族音樂
      琴童(2018年1期)2018-03-26 11:57:16
      試論遵義仡佬族人民族認同蘊含的精神文化基因
      武陵山區(qū)仡佬族傳統(tǒng)體育的流變發(fā)展研究
      體育科技(2016年2期)2016-02-28 17:06:08
      黔北仡佬族作家作品語言與仡佬族語言生活
      仡佬族民居建筑的傳承與發(fā)展
      大眾文藝(2015年5期)2015-01-27 11:12:44
      仡佬族群眾參與傳統(tǒng)體育文化活動調查及價值考量
      称多县| 南宫市| 辽源市| 开平市| 武乡县| 习水县| 吉木乃县| 白山市| 桑日县| 乌海市| 科技| 佳木斯市| 安丘市| 连江县| 连城县| 唐河县| 哈尔滨市| 北碚区| 龙南县| 苗栗市| 大悟县| 库伦旗| 凤庆县| 明星| 无锡市| 蛟河市| 综艺| 塔城市| 长兴县| 新竹县| 彭水| 泉州市| 赤峰市| 普安县| 文成县| 礼泉县| 遂宁市| 彭水| 永吉县| 伊春市| 翁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