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從真理符合論到真理實踐論:馬克思主義真理觀的革命性變革

      2020-02-22 06:30:04吳娜
      實事求是 2020年6期
      關鍵詞:真理觀黑格爾馬克思主義

      吳娜

      (山東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山東濟南 250000)

      從哲學誕生之日起,人們對真理的追問就不曾停止,不同的哲學家對真理的界定具有很大的差異,形成了不同的真理觀。真理問題的核心是評價理論或者命題的真假,真理符合論是對真理問題認識的經(jīng)典理論,自古希臘先哲起到今天都在被廣泛討論,無論從什么方面看,真理符合論都是最古老和最有影響力的真理觀之一,但是真理符合論的理論困境同樣致命,直到馬克思、恩格斯在揚棄德國古典哲學的基礎上,把“實踐”的觀點引入認識論,重視“現(xiàn)實的人”的實踐活動,科學地回答了真理的本質(zhì)問題,才將真理問題從符合論理論困境的窠臼中解放出來,實現(xiàn)了真理問題的革命性變革。

      一、符合論真理觀及其理論困境

      (一)符合論真理觀及其演變

      符合論真理觀在西方哲學史上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古希臘哲學家巴門尼德提出了“思維和存在是同一的”的命題。柏拉圖在此基礎上,從知覺與思想的符合出發(fā),提出人們獲得的與事物的理念符合一致的認識就是真理,他還打了一個比方“譬如印和印跡,各相符合才是真實的,參差枘鑿便是虛假”。[1](PP93)盡管柏拉圖說的這個符合是知覺與思想的同一,但是從中已經(jīng)可以窺見符合論真理觀的雛形。亞里士多德繼承和發(fā)展了這一思想,提出“真假的問題依事物對象的是否聯(lián)合和分離而定,誰認為分離的東西是分離的,聯(lián)合的東西是聯(lián)合的,誰就擁有真理”。[2](P186)亞里士多德的真理觀被奉為符合論真理觀的經(jīng)典,標志著符合論真理觀的正式提出。符合論真理觀認為凡是與客觀事實相符合的命題就是真理,反之,就是謬誤。古往今來的一些哲學家們在接受它的同時試圖對它進行修正,康德、黑格爾作出了重大貢獻。

      康德雖然接受了上述符合論真理觀的定義,但是他認為這一定義有很大的缺陷,那就是從內(nèi)容上看這一定義只適合個別的對象,而不能適應一般的對象和事物。在符合論真理觀的定義中,真理失去了普遍性、一般性,淪為了對個別對象的意見,在康德看來,符合性并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普遍性和必然性,“所嚴格稱為數(shù)學的命題,常為先天的判斷而非經(jīng)驗的;蓋因其具有不能自經(jīng)驗得來之必然性”。[3](PP8~9)因此,他提出,應該撇開真理的具體內(nèi)容,單純地從形式方面尋找真理的定義。在他看來,真理是包含著邏輯必然性的認識,是與理性的普遍法則相一致的認識,他強調(diào)真理的客觀性就在于這種形式上的普遍性和必然性。

      黑格爾不滿足康德只是在思維邏輯必然性層面承認真理的客觀性,他指出康德所承認的客觀性實質(zhì)上是一種主觀性。因為在康德那里思維同自在之物本身仍然存在著一個不可逾越的鴻溝,真理仍被束縛在主觀思維領域。黑格爾認為前人所說的認識過程是單一的、局限的,在這一認識過程中主客觀沒有達到真正的、完全意義上的同一。他認為一個完備的認識過程必須涵蓋理論和實踐,缺一不可。理論的特點是施加客觀事物系統(tǒng)化于主體以消除主體的主觀性、抽象性,實踐的特點是施加主體于客觀事物,把客觀事物當作有待改造的東西,給客觀事物打上“人的烙印”。因此,黑格爾所說的實踐活動是一種整理和改造客觀世界的客觀的活動,和康德不同,黑格爾強調(diào)真理應該是理論和實踐的統(tǒng)一,他主張把認識和實踐結合起來。在他看來,不論是單一的理論活動,還是單純的實踐活動,就其自身來說都具有非常大的片面性。在唯心主義的基礎上黑格爾猜到了人類獲得真知的實際過程,明確了把認識和實踐結合起來的重要性,消弭了康德哲學的固有缺陷。但是,黑格爾的真理觀存在的問題也是顯而易見的,黑格爾雖然運用了實踐的概念,但卻沒有真正理解這一概念,他把實踐活動僅僅歸結為一種精神性的活動。在黑格爾眼里,實踐被看成是思維自身運動的過程,是概念的一種外化。黑格爾雖然把“實踐”的觀點引入到認識論,但他的認識過程卻是:認識——實踐——認識,他所說的認識和實踐的統(tǒng)一是建立在絕對精神自我發(fā)展的基礎上的。因此,他的真理觀本質(zhì)上仍屬于唯心主義的真理觀的范疇。

      (二)符合論真理觀的理論困境

      符合論真理觀產(chǎn)生于以主體和客體二分為主要特征的傳統(tǒng)思維模式,將真理置于認識論范疇,把認識當成主客體之間的一種關系,其實質(zhì)是一種外在的、形式化的解釋。符合論真理觀在現(xiàn)實中造成了非常嚴重的后果,具體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將真理等同于客觀實在,片面地追求超越感性的純粹的客觀世界,將追求真理看作最高目標,忽視了人在真理中的主體地位;二是符合論真理觀將目光主要盯在科學認知真理上,致力于尋找一種絕對不變的真理,將真理知識理論化,忽略了實踐在真理形成過程中的地位,使得在理論中行得通的認識在現(xiàn)實中不一定正確。

      1.忽視人的價值主體地位。近代哲學時期,在符合論真理觀的影響下,真理被定義為認識者與認識對象之間的一種符合關系,人僅僅是被動地反映真理的一面鏡子。符合論真理觀把世界看成是純粹的客觀自在,追求真理就變成了把握純粹自在的客觀世界,把人僅僅當作被認識對象激活的認識裝置而已,由此產(chǎn)生了一系列問題:一是割裂真理與現(xiàn)實的人類生活的關系,真理變成純粹的、抽象的客觀知識,使得真理脫離現(xiàn)實生活變成純概念、純邏輯推演的僵死的概念,制造與人類需要無關的理論紛爭,更是缺少對人類社會生存境遇的終極關懷。二是導致工具理性的泛濫,工具理性不僅僅致力于將工具和理性結合起來,而且把這種結合發(fā)揮到了極致,片面追求一種與價值觀脫鉤的純粹客觀的絕對理性,實際上是一種排斥人的理性。一方面工具理性通過控制生產(chǎn)的程序、生產(chǎn)實踐、國家機構導致對人的全面的奴役,人的勞動漸漸失去了創(chuàng)新性,變?yōu)閱我坏摹⒖菰锏?、重復的工作;另一方面,伴隨著生產(chǎn)工具的精準化和效率化,人日益淪為機器的附屬品,由此造成了人的異化,人逐漸變成單向度的人。

      2.忽視實踐的基礎性地位。自從進入工業(yè)時代以來,人在自然面前的敬畏感逐漸消失,征服感逐漸增強,人在自然面前的主導能力越來越強。憑借科學的力量和工業(yè)的力量,自然界逐漸變成了人們利用的工具和操作的對象,我們在享受巨大的物質(zhì)財富的同時,也面臨著巨大的災難性危機,出現(xiàn)的“全球問題”和“人類困境”為人類發(fā)展敲響了警鐘,這就使得人類開始反省一直以來所崇拜的“科學”真理觀是不是真的科學。

      盛行于19世紀的科學主義思潮實質(zhì)是在符合論真理觀影響下產(chǎn)生和發(fā)展的,“把原本用于有限范圍內(nèi)的重要研究方法和片面的哲學概念抽象為獨斷的形而上學教條,造成了經(jīng)驗方法向經(jīng)驗原則的提升、機械模型向機械原則的提升”。[4](P290)這種提升導致了科學真理的絕對化和偶像化,在這種純粹客觀性的科學真理的影響下,哲學家在主觀上預設了人類可以完全認識和征服自然而不會招致自然報復的可能性,但事實并非如此,科學所獲得的認識僅僅是具有相對真理性的知識,試圖用這樣的科學去改造自然,對自然界的破壞隨之成為現(xiàn)實。

      自從新技術革命以來,人類改造自然的范圍和能力大大增加,人類推進文明發(fā)展的同時也帶來了一些非常嚴重的后果,如同打開了“潘多拉魔盒”一樣,引發(fā)了一系列社會問題,如能源枯竭、污染、失業(yè)、貧困、腐敗等問題。在人們還沒有認識到科學理性的局限性之前,常會因為科學知識寬廣的視野而將這種理論自然夸大。然而,科學理論的可證偽、可重復性并不能將其視為“絕對真理”的理由,對自然規(guī)律的正確認識并不必然得出人類據(jù)此無節(jié)制地改造自然是絕對正確的結論。“科學絕不是真理的原始發(fā)生,科學無非是一個已經(jīng)敞開真理領域的擴建?!盵5](PP45~46)海德格爾曾指出,處于生態(tài)危機的現(xiàn)代人不應該把征服自然當成“真理”而應該學會與自然和平相處,由此可以發(fā)現(xiàn),科學認識上的真理并不等同于實踐上的真理,兩者并不是天然統(tǒng)一的,必須要用實踐來檢驗認識的真理性。

      毫無疑問,人類活動獲得成功的必要前提是要正確反映客觀對象的本質(zhì)和規(guī)律,這也是符合論真理觀得以生存的最重要立足點。然而,問題是利用科學來探求真理活動是否應該僅僅限制在對科學真理的認識?追求科學的認知真理是否是人類活動的最高目標?簡單來說,人類一直以來孜孜不倦追求真理難道僅僅是為了認同客體、符合客觀?由此種種致使人們不禁越來越懷疑這種真理觀本身是否具備指導實踐的功能。

      二、實踐視野中真理的本質(zhì)

      (一)實踐是自在自為的真理

      馬克思在創(chuàng)立實踐真理觀時繼承和發(fā)展了黑格爾關于“實體即主體”的思想,但是他并不是站在與黑格爾相同的立場上去看待主客體統(tǒng)一的問題。馬克思認為,作為又是主體又是實體的東西不是黑格爾自信地稱之為“絕對精神”的東西,不是舊唯物主義所理解的客觀存在的物質(zhì),也不是費爾巴哈所說的實現(xiàn)了靈魂與肉體統(tǒng)一的人,而是具有社會歷史性的人的實踐活動。實踐是人創(chuàng)造的活動,唯有實踐方有資格稱之為“能動的普遍”,實踐既是主體又是實體,它自己規(guī)定自己,自己限定自己,自己以自己為對象,它自我發(fā)展,自我認識,“實踐本身就是自存自在的真理”。[6](P44)

      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明確地談到:“人的思維是否具有客觀的真理性,這不是一個理論的問題,而是一個實踐的問題。人應該在實踐中證明自己思維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維的現(xiàn)實性和力量?!盵7](PP500~502)在這里,馬克思不僅僅把實踐看成是真理的檢驗標準,也看成是真理的基礎和前提,真理不僅要靠實踐來檢驗,真理還產(chǎn)生于實踐。對于真理來說,實踐不僅僅具有認識論的意義,更重要的是具有本體論的意義。馬克思主義認為,真理是在主體客體化和客體主體化過程中實現(xiàn)的與客體的本質(zhì)相一致的正確的認識。真理是一個最具有現(xiàn)實性的范疇,它就生存于人的現(xiàn)實的實踐過程之中,這不僅把真理從康德的“彼岸世界”拉回到“此岸世界”,把真理從黑格爾的精神本體的“理性”天國拉回到現(xiàn)實的人間,還把真理從費爾巴哈的物質(zhì)本體的“抽象世界”拉回到現(xiàn)實的人類世界之中。因此,馬克思的真理觀既不是從“精神”出發(fā),也不是從“物質(zhì)”出發(fā),而是從實踐出發(fā),從而實現(xiàn)了對以往真理觀的超越。

      實踐作為人的存在方式,它是真理的源泉,人的一切思想和理論,歸根結底,來自于實踐,是對實踐經(jīng)驗的總結,作為人的存在方式的實踐是一種客觀的歷史性過程,是無數(shù)時代的無數(shù)個人實踐活動的總和。就每個主體而言,實踐是有目的有意識的自覺的活動,表現(xiàn)為主體目的的實現(xiàn),但作為個體實踐總和的人類總體實踐卻是客觀的歷史過程,表現(xiàn)為一種必然性。人類總體實踐不是按照某種理論或某個書本進行的,而是創(chuàng)造生活的活動,它總是要突破理論的限制,為自己開辟前進的道路,這使實踐成為理論的源泉,并通過理論的形式使自身包含的真理顯現(xiàn)出來。實踐是自在自存的真理,真理是對實踐的自覺反思,人類認識的本質(zhì)是揭示隱藏在實踐中的真理,使得自在自存的真理通過理論的表達而顯露出來。

      (二)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真理有兩種形態(tài),實踐形態(tài)的真理和理論形態(tài)的真理。實踐是自在自存的真理,這是實踐形態(tài)的真理,在實踐中真理得以顯現(xiàn)并且作為一種正確的認識被人們的觀念所把握,這是理論形態(tài)的真理。實踐形態(tài)的真理與理論形態(tài)的真理是同一種真理的兩種形態(tài),兩者在內(nèi)容上是一致的,但在表現(xiàn)形式上有所差別。實踐真理是不依賴于主觀意識的客觀存在,是存在論范疇的概念,但是否因此就可以說實踐真理是外在于人的客觀事物、事件及其過程?答案當然是否定的,真理絕不是純粹的自在之物,我們承認自然界先于人類社會存在,也承認存在于人之外的客觀世界,但是當這些“客觀存在”存在于人類實踐與認識活動之外時,就不是作為人類認識的對象,也不會是實踐形態(tài)的真理。理論形態(tài)的真理是對實踐形態(tài)真理的把握與借鑒,是屬于認識論范疇的概念。實踐形態(tài)的真理是客觀的、唯一的,是理論形態(tài)真理的客觀現(xiàn)實,理論形態(tài)的真理是實踐形態(tài)真理的一種邏輯凝結。

      但是無論是實踐形態(tài)的真理亦或是理論形態(tài)的真理,都不是“天然正確的”,都需要被檢驗。因此,兩種形態(tài)的真理的檢驗標準只能是實踐。但是因為兩者在形式上各有差異,所以對于兩者來說,實踐檢驗的標準又有所不同。首先,實踐形態(tài)的真理的檢驗是一個自己檢驗自己,自己判別自己正確與否的過程。實踐就其最高意義而言,“是人類的存在方式”。[8](PP66~67)實踐主體與客體相互作用使得實踐不斷地向前發(fā)展變化,實踐的發(fā)展自然而然地帶動實踐的主體——人的歷史的發(fā)展,人以實踐的方式處理同自然的關系以及他們彼此的關系,實踐既是人從動物分化出來成為人的基礎,也是人類社會從自然分化出來的基礎。因此,實踐作為人的存在方式是第一位的、基礎性的。實踐本身是一個客觀的、歷史性的過程,所以對實踐形態(tài)真理的檢驗不存在正確與否的問題,這一檢驗只能從判斷它的合理性角度來理解,并且合理與否并不是適用于客觀存在,而是適用于人類。正如我們不能評價火山爆發(fā)合理與否一樣,這種合理性只適用于對人類主體行為的評價。

      實踐是自在自存的真理,這種實踐指的并不是具體的某個人的、或者某一社會共同體的實踐,而是人類無限的、總體的、共同的實踐,具有最高層次和最終意義。只有人類總體性的實踐才是判斷其他事物的標準,才是判斷其他具體實踐行為合理或不合理、正確或不正確、成功或不成功的依據(jù),就這個意義而言,實踐本身就是真善美的統(tǒng)一體,但就具體的、個別的意義而言,仍然存在著一個合理性的問題。個別的、特殊的實踐只有符合人類總體性實踐的要求,符合人類生存和發(fā)展的終極目的,才可能是合理的、正確的、成功的,反之,則是不合理的、不正確的、不成功的。

      由于理論形態(tài)的真理是實踐形態(tài)真理的邏輯上的凝練,兩者雖然形式有別,但內(nèi)容是一致的。所以,實踐可以作為理論形態(tài)真理的檢驗標準,一種認識或理論是否具有真理性,只能在實踐中得以證明,在實踐過程中,理論形態(tài)的真理能夠發(fā)揮出改造社會的物質(zhì)力量,證明“自己思維的現(xiàn)實性和力量”,這種現(xiàn)實性和力量就是真理在實踐中的顯現(xiàn)。真理的理論形態(tài)轉(zhuǎn)變?yōu)檎胬淼膶嵺`形態(tài)實質(zhì)就是真理被檢驗的過程。理論形態(tài)的真理和實踐形態(tài)的真理是同一真理的兩種不同形態(tài),因其內(nèi)容同一可以實現(xiàn)轉(zhuǎn)化,而這種轉(zhuǎn)化又是它們具有內(nèi)容同一性的證明。

      總而言之,我們必須在實踐中發(fā)現(xiàn)真理、檢驗真理,實踐作為人的存在方式,它本身就是自在自存的真理,人類的生存本身就是最好的證明,實踐是檢驗一切真理的最終標準。理論形態(tài)的真理應用于實踐,如果獲得現(xiàn)實性的力量,那它就成功轉(zhuǎn)化為了實踐形態(tài)的真理,具體的實踐形態(tài)的真理需要放到人類的總體實踐中加以考察,看是否合理,只有成功的轉(zhuǎn)化并且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是合理的理論才是真理。值得注意的是,這種實踐的檢驗并不是一次就完成的,實踐的檢驗是確定性和不確定性的統(tǒng)一,因而無論實踐形態(tài)的真理還是理論形態(tài)的真理,都需要經(jīng)過反復的檢驗,認識真理、追求真理永無止境。

      三、馬克思主義真理觀的當代價值

      (一)馬克思主義真理觀為真理觀問題提供了價值“尺度”

      馬克思主義真理觀因其“實踐”的特性把包括符合論真理觀在內(nèi)的西方哲學真理觀遠遠甩在身后,即便是現(xiàn)代西方哲學真理觀,依然沒有擺脫舊的真理觀的窠臼,因此也被馬克思主義真理觀超越,可以說,馬克思主義真理觀的最重要的價值之一就是對林林總總的真理觀提供了評價的標準和“尺度”。

      真理是什么?每個哲學家都有自己的理解,這些理解五花八門。追溯到古希臘哲學,真理就是“智慧”,追求真理就是“愛智”,正如黑格爾所言,全部哲學的興趣就在于探尋思維和現(xiàn)實的統(tǒng)一,在好奇心的驅(qū)使下,任何哲學家都試圖給出自己的答案和解決之道。

      康德采用了先驗的方法,利用一個名為“時間圖形”的中介把感性和理性聯(lián)系起來,正如前文所提到的,通過對普遍意識的批判考察,康德試圖闡明真理所具有的邏輯必然性以便能夠普遍必然地把握后天的經(jīng)驗材料,相對于之前的真理觀思想來說是人類理性思維的一種啟蒙,但是如果將其與馬克思主義真理觀作一簡單對照,就不難發(fā)現(xiàn)康德所建立起來的這種聯(lián)合是一種外在的聯(lián)合,康德所作出的全部努力仍然止步于思維邏輯層面,并沒有真正發(fā)現(xiàn)真理何以具有普遍必然性的根本所在。黑格爾雖然將辯證法引入了認識論進而闡述了其真理觀思想,建立了一種辯證的理性,但是這種辯證理性是脫離了人的具體的實踐活動的,把本該作為認識對象的主體的客觀實際去除掉,轉(zhuǎn)而用一種意識的概念來充當認識的主體,將其與馬克思的真理觀作一簡單比對,不難發(fā)現(xiàn)黑格爾真理觀的局限性。

      不論是作為杰出代表的康德、黑格爾的真理觀,還是產(chǎn)生于馬克思之后的現(xiàn)代西方哲學真理觀,只要與馬克思主義真理觀對比就會發(fā)現(xiàn)問題和缺陷,就能擺脫各種真理觀在自己領域“自圓其說”的混亂局面。因此我們完全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馬克思主義真理觀為其他一切真理觀提供了一個評價、判斷的“尺度”。

      (二)堅持馬克思主義真理觀與價值觀辯證統(tǒng)一的原則,能夠抵制西方“普世價值觀”的入侵

      真理觀指涉真假對錯,是關于什么樣的認識是正確的,什么樣的認識是錯誤的,是關于真理的總體看法和認識。價值觀關涉利害得失,是指對事物的主體評價,是對價值關系和價值意識的總體看法和認識。價值觀一方面凝結為一定的價值目標,另一方面表現(xiàn)為具體實踐活動的直接動機,成為人們具體實踐活動的直接的精神調(diào)控因素。馬克思主義哲學實現(xiàn)了真理觀與價值觀的高度統(tǒng)一,將“解釋世界”與“改變世界”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馬克思主義的終極目標就是在真理與價值高度統(tǒng)一的基礎上實現(xiàn)全人類的解放。真理觀與價值觀是辯證統(tǒng)一的,統(tǒng)一的基礎是實踐,真理觀是價值觀的基礎和前提,要有正確的價值追求必須先追求真理,只有建立在對客觀世界正確認識基礎上的實踐活動才可能創(chuàng)造價值,真理與價值在實踐中的統(tǒng)一是馬克思主義真理觀本質(zhì)的、必然的要求。

      在當今社會,人的價值觀念如同社會的意識形態(tài)一樣,具有階級性和社會性。多年以來,西方資產(chǎn)階級打著“民主、自由、平等、人權和博愛”的幌子,向中國宣傳西方所謂的“普世價值觀”,其實質(zhì)是想借以推銷西方資產(chǎn)階級制度,借“普世價值”作為思想武器侵略他國的價值觀,進而達到顛覆他國政權的政治目的。實質(zhì)上,在當前世界現(xiàn)有的實踐條件下不存在“普世”的價值觀,因為在現(xiàn)階段以及相當長的時期內(nèi),不同國家不同階級的社會發(fā)展程度還不盡相同,缺少能夠形成共同價值觀的基礎——相同的社會實踐。真理是價值觀的基礎,而真理又來自于社會實踐,所以,社會實踐的不同導致了對真理的看法也不盡相同,因而形成的價值觀念也不相同。從某一社會實踐中生成的價值觀哪怕它是“正確的”也不一定適合于其他社會實踐的主題。馬克思主義真理觀所具有的普遍性也指的是在消滅階級差別后,人類社會才擁有共同的價值追求。

      應當注意到,在今后很長的一段時間里,階級的差別依然存在。根本不存在所謂的“普世價值觀“,只要階級差別存在,只要社會實踐依舊不平衡,只要共產(chǎn)主義社會一天沒有實現(xiàn),就絕不會存在共同的價值觀。

      (三)馬克思主義真理觀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提供了強大動力

      實踐性是馬克思主義真理觀最突出的特征,在馬克思主義真理觀看來,真理在實踐中產(chǎn)生、發(fā)展,最終接受實踐的檢驗,這就決定了馬克思主義創(chuàng)新的源泉只能是實踐,在實踐中生成,在實踐中檢驗,伴隨著實踐的不斷深入發(fā)展和完善。馬克思真理觀的最重要的貢獻在于把“實踐”的觀點引入認識論,實現(xiàn)了真理觀的革命性變革。實踐的過程性決定了真理的過程性,用這種實踐的主體的思維方式去思考,我們才能將真理理解為一個過程。馬克思主義真理觀從實踐角度闡述了真理的絕對性和相對性,任何真理都是絕對性與相對性的統(tǒng)一,馬克思主義理論也不例外。一方面,馬克思主義以事實為依據(jù),以客觀規(guī)律為研究對象,通過對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思維科學成果的概括,從而揭示整個世界和人類歷史發(fā)展的一般規(guī)律,是被實踐反復證明了的客觀真理,這是真理的絕對性。另一方面,馬克思主義理論是社會歷史的產(chǎn)物,隨著社會實踐的發(fā)展,馬克思主義也需要繼續(xù)發(fā)展。

      馬克思主義真理觀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提供了強大動力,為我們堅持真理、運用真理和發(fā)展真理提供了現(xiàn)實基礎。在馬克思主義真理觀的指導下,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中國共產(chǎn)黨結合中國實際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特別是重視馬克思主義實踐論,先后形成了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fā)展觀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以實踐為基石,在真理的絕對性與相對性統(tǒng)一的基礎上生成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一系列理論正是對馬克思主義真理觀的充分表達。

      猜你喜歡
      真理觀黑格爾馬克思主義
      絕對者何以作為實存者?——從后期謝林對黑格爾哲學的批判來看
      論馬克思《黑格爾法哲學批判》的三大層次
      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
      當代陜西(2019年11期)2019-06-24 03:40:16
      馬克思主義穿起了中國的粗布短襖
      當代陜西(2019年10期)2019-06-03 10:12:38
      認真看書學習 弄通馬克思主義
      少先隊活動(2018年9期)2018-12-29 12:18:44
      論恩格斯與列寧真理觀異同
      世紀橋(2017年8期)2017-09-13 04:06:38
      叔本華與黑格爾的情理之爭及現(xiàn)代啟示
      馬克思主義的“破舊”與“立新”
      天津人大(2015年9期)2015-11-24 03:26:32
      論海德格爾真理觀與王國維詩學性向的互通性
      簡述黑格爾的哲學史觀與方法論
      人間(2015年21期)2015-03-11 15:23:41
      大化| 罗定市| 周至县| 澄迈县| 筠连县| 曲松县| 禹城市| 丽水市| 昆明市| 隆昌县| 南宫市| 漾濞| 博乐市| 永泰县| 盐池县| 鄂伦春自治旗| 措美县| 南汇区| 土默特左旗| 潼南县| 永宁县| 平泉县| 咸丰县| 营口市| 绩溪县| 依兰县| 治县。| 鄱阳县| 和平县| 德兴市| 广德县| 鹤峰县| 青铜峡市| 东兴市| 锦屏县| 称多县| 昭苏县| 阿拉善右旗| 金坛市| 裕民县| 台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