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健 瑋,賴 誠 斌
(天主教輔仁大學 心理學系,臺灣 新北 242062)
南唐后主李煜是中國家喻戶曉的偉大詞人,他具有亡國之君和詞圣的雙重身份,在他身上集結(jié)了歷史的塵埃與藝術(shù)的光華。清人郭磨在其《南唐雜詠》中曾以“作個才子真絕代,可憐薄命作君王”來為李煜的生平作批注,可謂是對這名帝王悲劇性的一生報以最深刻的同情,但也呈現(xiàn)出對他兩種身份的極端不同評價。
事實上,不僅是郭磨,當今對李煜的認識也以此為主流。在文學上,李煜享有“詞帝”和“詞圣”之稱,相較之下,他的帝王生平卻多被負面批評,但這樣的評說究竟從何而來?其中根據(jù)又是什么?本文重新進行詳細的資料考據(jù),以對這位詞人有更深刻的理解。
在眾多對李煜帝王生平的批評里,北宋歐陽修對他的評論很具代表性:“煜性驕侈,好聲色,又喜浮圖,為高談,不恤政事?!标P于李煜在南唐宮廷里的生活在《金陵通紀》有詳細的記載:“國主性奢侈,嘗于宮中制金綃幕壁,而以白金釘玳瑁押之,又以綠鈿刷隔眼中障,以朱綃植梅于外……榜曰錦洞天。……每七夕延巧,必命取紅白羅十余疋為月宮天河之狀?!绷硗猓铎献陨硪餐〞砸袈?,第一任皇后大周后更是琵琶能手,兩人更曾將唐朝宮中失散的《霓裳羽衣曲》重新編制,使之在南唐宮廷內(nèi)重現(xiàn),宴會中所動用的舞者、樂師等陣仗之大,在李煜自己的作品里也可見一斑:“晚妝初了明肌雪,春殿嬪娥魚貫列。笙簫吹斷水云間,重按霓裳歌遍徹。臨風誰更飄香屑?醉拍闌干情味切。歸時休放燭光紅,待踏馬蹄清夜月?!?《玉樓春》)李煜也是個虔誠的佛教徒,他對佛教篤信和投入,《宋史紀事本末》中記載他曾動員萬人舉辦法事(1)脫脫等《宋史》卷四百七十八:“詔煜應朝廷橫海、飛江、水斗、懷順諸軍親屬有在江表者,悉遣令渡江。煜每聞朝廷出師克捷及嘉慶之事,必遣使犒師修貢。其大慶,即更以買宴為名,別奉珍玩為獻。吉兇大禮,皆別修貢助?!?,對此南宋文人陸游如此評論:“然酷好浮屠,崇塔廟,度僧尼不可勝算。罷朝,輒造佛屋,易服膜拜,頗廢政事?!?/p>
在歐陽修和陸游的說法里,奢靡的帝王生活正是導致李煜政事上頹廢的原因,但令人疑問的是:自古以來眾多帝王的生活不也都相似嗎?或者,在政治上的作為其實才是歷史給予君主毀譽評價的真正根據(jù)。南唐在李煜在位期間被宋所滅,李煜也因此被評論家認為是個不適合當?shù)弁醯娜?,雖然國家的榮衰,帝王在其中舉足輕重,但若將國家滅亡的原因只歸咎于個人因素卻又太過簡單化,未考慮當時更廣泛的國際情勢。本文認為這是在評價李煜的帝王生平時不可忽略的背景資料。
李煜所處的時代,在歷史上被稱為“五代十國”(907年—979年),它介于唐朝滅亡后到北宋統(tǒng)一中國前。本質(zhì)上,五代十國可說是唐朝末期藩鎮(zhèn)割據(jù)的延伸,各方勢力擁兵立國,位處北方的中原王朝歷經(jīng)了五代更替,實力雖強大,但還無力控制整個中國本土,在南方則有其他割據(jù)一方的藩鎮(zhèn),有些仍奉中原王朝為正朔,其中十個國祚較長、國力較強者統(tǒng)稱為十國。在這段歷史中,中國歷經(jīng)天災和大小不斷的戰(zhàn)亂,各國政治上也經(jīng)常上演叛變篡位的情形,而相較北方的動蕩,位處南方的國家相對穩(wěn)定,故此時期大量的人口從北方遷移至南方,當中也包括了許多士族階級,如此也為南方注入豐富的文化力量。
位處長江以南的南唐是當時十國中國力較強、經(jīng)濟也最富庶的國家之一,而包括李煜在內(nèi)的三代君主均重視文化發(fā)展,使南唐與西蜀一樣都是當時文化最鼎盛的國家。李煜的父親中主在位期間發(fā)起數(shù)起軍事行動,雖攻滅閩、楚等鄰國,但隨之而來的新領土的反叛運動,卻使得南唐疲于應付,而與北方強權(quán)后周的兩次戰(zhàn)爭,也消耗南唐大量庫存軍費,戰(zhàn)敗后更使國力趨向頹敗之勢。南唐的疆域北臨后周,之后則是取代后周的宋,而南方又與鄰國吳越交惡,可謂背腹受敵,這便是李煜從父親那襲位而來時的南唐處境。李煜在位期間(961年—975年)也是五代十國這個戰(zhàn)火紛飛的年代要步入尾聲的時候,結(jié)合這樣的歷史和所處的地緣政治等背景來探討李煜的政治事跡,不難發(fā)現(xiàn)當時的南唐已是因戰(zhàn)爭而走向衰敗的國家,在國力空虛又國土安全岌岌可危的情況下,外交上確實需要強而有力的盟國來提供保護,從此便不難理解李煜登基后采取尊奉宋廷、以“乞呼名”(2)請求對方直接稱呼自己的名字而不是頭銜,以表示親密,在政治上除了是一種拉近關系的方法,也可作為一種外交上的試探,以度量彼此之間關系所能進展的程度。李煜曾經(jīng)兩度上表趙匡胤乞呼名,第一次遭拒絕,第二次才獲同意。與送貢品的方式拉攏與宋的關系,以及下令貶損南唐儀制以得到宋廷的信任等等作為了(3)歐陽修《新五代史》卷六十二:“五年,煜下令貶損制度。下書稱教,改中書、門下省為左、右內(nèi)史府,尚書省為司會府,御史臺為司憲府,翰林為文館,樞密院為光政院,諸王皆為國公,以尊朝廷。”陸游《南唐書》中亦有記載。。在內(nèi)政方面,李煜十分倚重父王李璟委任其輔佐自己的老臣張洎等,也能不計較過往地任用具才能的文武官員,如楊吳時代就投奔江南的韓熙載、閩將林仁肇等。此外,李煜也十分重視選人選才的公平性,不僅委任所信賴的大臣主持科舉,也自己出科舉的題目,還因為擔心過程中遺漏了人才而主動要求復試,甚至在亡國前的圍城期間,都還曾舉行過考試(4)陸游《南唐書》卷三:“張洎右謂北師已老,將自遁去。后主益甘其言,晏然自安,命戶部員外郎伍喬于圍城中放進士孫確等三十人及第?!崩顮c《續(xù)資治通鑒長編》中亦有記載。。經(jīng)濟上為了讓百姓能從先前戰(zhàn)爭之后重新休養(yǎng)生息,而減免稅收(5)陸游《南唐書》卷三:“后主天資純孝,事元宗盡子道,居喪哀毀,杖而后起。嗣位之初,屬保大軍興之后,國削勢弱,帑庾空竭,專以愛民為急,蠲賦息役,以裕民力?!保⑦M行土地改革以讓百姓能夠安心耕作(6)《江南野史》:罷諸郡屯田歸州縣,委所屬宰簿與常賦俱征。隨所租入十分錫一,謂之“率分”,以為祿廩,諸朱膠牙稅亦然。由是公無遺利,而屯田佃民絕公吏之撓刻,獲安業(yè)焉。此外,在馬令《南唐書》卷五中也提道:“罷諸路屯田使,委所屬令佐與常賦俱征。”,也實施新的貨幣政策以解決通貨膨脹的問題(7)脫脫等《宋史》卷四百七十八:“乾德二年春三月,行鐵錢,每十錢以鐵錢六,權(quán)銅錢四而行,其后銅錢遂廢,民間止用鐵錢。末年,銅錢一直鐵錢十。比國亡,諸郡所積銅錢六十七萬緡?!贝嗽跉W陽修《新五代史》亦有記載。。司法上,李煜重仁慈、寬刑罰,每有死刑論決,莫不垂淚,憲司章疏如有過錯,他就寢食難安,并多次親入大理寺審查獄案,釋放多人(8)陸游《南唐書》卷三:“憲司章疏有繩糾過訐,皆寢不下。論決死刑,多從末減,有司固爭,乃得少正,猶垂泣而后許之。常獵于青山,還如大理寺親錄系囚,多所原釋?!?。在軍事方面,李煜在位時均未主動向其他國發(fā)動戰(zhàn)爭,表面上雖是對宋臣服,但實際上則是采取防御策略,內(nèi)部仍持續(xù)征兵備戰(zhàn),儲存實力(9)《續(xù)資治通鑒》卷八:“初,陳喬、張洎為江南國主謀,請所在堅壁以老宋師。宋師入其境,國主弗憂也?!庇置撁摰取端问贰肪硭陌倨呤耍骸半m外示畏服,修藩臣之禮,而內(nèi)實繕甲募兵,潛為備戰(zhàn)?!保恢钡剿蜗蚰咸崎_戰(zhàn),李煜也能主動聯(lián)絡他國請求協(xié)助(10)《續(xù)資治通鑒》卷第八記述道:“戊子,吳越王俶遣使修貢,謝招撫制置之命也。并上江南國主所遺書,其略云,今日無我,明日豈有君?明天子一旦易地酬勛,王亦大梁一布衣耳”。又脫脫等《宋史》卷二百六十七:“(張洎)因出帛書示之,乃圍城日洎所草詔,召上江救兵蠟丸書也。”,甚至與宋的戰(zhàn)爭中,雙方也各有勝負,使戰(zhàn)事僵持超過一年之久南唐才被攻克。
以上種種,我們得以看見這位“性驕侈、好聲色、喜浮圖”的帝王在國家處于最艱難的環(huán)境時,卻是選擇拋下自己的尊嚴以換取對國家的保障,而在國內(nèi)局勢不振時,又勵精圖治想要再創(chuàng)百姓能夠安居樂業(yè)的家園。李煜在位的十五年間南唐的社會得以偏安,人民不必再為戰(zhàn)爭膽戰(zhàn)心驚,也因他在外交上的策略,南唐國祚得以延續(xù)較長的時間,在被宋吞并的十國中是倒數(shù)第三、在江南九國中則是倒數(shù)第二。
在宋史中有一段耐人尋味的對話,南唐舊臣潘慎修,其風度與學識在宋朝廷中也受人景仰,當時許多江南舊臣在南唐滅亡后都轉(zhuǎn)而批評自己的舊主李煜為暗懦,但往往事多過實。一日宋真宗問潘慎修李煜是否真的像這些人說的樣子,他回答說:“如果李煜真的像他們說的,那他是如何能夠治理國家十余年呢?”(11)原文:“慎修風度醞藉,博涉文史,多讀道書,善清談。先是,江南舊臣多言李煜暗懦,事多過實。真宗一日以問慎修,對曰:‘煜懵理若此,何以享國十余年?’”(《宋史·潘慎修傳》)另外,許多史書也記載當李煜逝世的消息傳回江南故地后,百姓舉巷為之哭泣。(12)《江南別錄》與《南唐書·后主書第五》均有記:“南人聞之,巷哭,設齋。”不同于宋朝官方的版本,在南唐舊臣和舊地百姓們的眼里,李煜并非一名昏庸的君主,相反地,卻是受到有識大臣和民眾的肯定與懷念。李煜這位含冤的帝王,若真要說他有什么失敗的地方,或許是如他的舊屬徐鉉為其所撰的墓志銘上所寫的:明明是在亂世之中他卻厭兵反戰(zhàn),就算是孔明在世也難替其想到立即有效的對策,他如周朝時愛民不戰(zhàn)的徐偃王一般遵守仁義之行,最終導致亡國,但世間自有公理,就算失敗了又有什么好慚愧的呢?(13)《吳王李煜墓志銘》:“以厭兵之俗當用武之世,孔明罕應變之略,不成近功;偃王躬仁義之行,終于亡國。道有所在,復何愧歟?!?/p>
李煜是個文采卓絕的才子,他的作品從早期就展現(xiàn)了文字優(yōu)美、畫面生動、情感真摯等特征,但這些尚不足以讓他配獲“詞圣”和“詞帝”的稱號,真正使他名垂千古的原因,是帝王生平的境遇使他對人性有深刻的體驗,并在晚期的作品中對詞的文體結(jié)構(gòu)和創(chuàng)作內(nèi)容上,雙雙打破傳統(tǒng)并開創(chuàng)空前的嶄新格局。而透過他的文學作品,我們得以在相隔千年以后仍有機會接近這位帝王的心理世界。
學者孫康宜(1994)曾提出“詞之距離”的概念,它是指詞人在其作品中自我與情感的接近程度。李煜之前的詞人在作品里是隱身的,因為他們多會透過描述事物的手法來包裝自己的情感,以營造一段人與情之間的距離美感,但在李煜晚期的作品里,或悲、或悔、或恨、或愁,作者本人的抒情全都毫無保留地展現(xiàn)了,甚至在淪為宋朝俘虜期間,他的好幾闋詞作都還打破了當時單一詞句最長只能填七字的規(guī)則,以時急時緩的口氣一下填入九字之多,似乎也唯有如此,才能夠承載他那無比深沉又澎湃的情緒。在他的作品里,詞人與自己情感間的距離被完全消融,并化為一體。以下即為一例:
《相見歡》
李煜對詞文學的另一個貢獻是對內(nèi)容題材上的突破,他使詞能夠承載人類更深刻的情操和情懷,進而提升了其所能蘊藏的精神內(nèi)涵。詞最早出自唐朝宮廷,主要是搭配樂曲供宮中娛樂時吟唱,后來因安史之亂,宮中樂府伶人紛紛走入民間,也讓詞在內(nèi)容和題材上更具有通俗色彩。早期的詞作內(nèi)容都是以講述男女情愛為主的艷情題材,李煜前期的作品也都在這樣的范疇之下,但在他面臨亡國的威脅,乃至成為他國階下囚后,艷情的主題已不再出現(xiàn)在他的創(chuàng)作之中,取而代之的是對國家存亡的憂慮、對過去往昔的追憶與悔恨,以及個人在自己內(nèi)心深處的深沉懺悔,展現(xiàn)了人性中最深刻的一面,這也就是清末民初的國學大師王國維所說的:“詞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變伶工之詞而為士大夫之詞?!鄙踔了€認為李煜在詞中儼然如圣人一般,擔負了人類的罪惡。(14)王國維《人間詞話》:“尼采謂一切文字,余愛以血書者,后主之詞,真所謂以血書者也。宋道君皇帝《燕山亭》詞,亦略似之。然道君不過自道身世之感,后主則儼有釋迦、基督擔荷人類罪惡之意,其大小固不同矣?!?/p>
本文采取以生平與文學作品相互參照的方式進行李煜的心理傳記研究。在李煜生平資料上,主要采用鄭滋斌(1997)的《陸游南唐書本紀考釋及史事補遺》,該書以陸游的《南唐書本紀》為主,并網(wǎng)羅其他不同歷史著作中的相關史料。在文學作品上,李煜留下最多的作品是詞,故以詞作為主要對照資料,但由于李煜詞作現(xiàn)存眾多版本,不同版本中所搜集的作品數(shù)目不一。本文根據(jù)臺灣三民書局版和陳慈君(2015)對其他版本的整理,從六個版本中確定出自李煜之手的詞作共有三十八闋,但這些詞作大多并未標記寫作的年份,故參照蔣勵材(1940)《李后主詞傳總集》,根據(jù)作品風格的轉(zhuǎn)變與李煜生平對照而標定出的創(chuàng)作的年代,這樣的標定方式也多被后來的研究者所采用(陳慈君,2015;李心銘,2011)。以下我則將李煜的生平區(qū)分為四個時期,并嘗試分析李煜在不同時期間的情感呈現(xiàn)與轉(zhuǎn)化。
李煜的祖父,南唐開國之君李升,原名李彭奴,因戰(zhàn)亂年幼失依,被十國中的吳國大臣徐溫收為養(yǎng)子,更名為徐知誥,因?qū)医☉?zhàn)功,位階節(jié)節(jié)攀升,能以寬仁為政,節(jié)儉自處,獎勵農(nóng)桑,因此府庫充實,能禮遇士大夫,并獲民心,這也使他獲得徐溫的信任和重用。但在徐溫去世后,徐溫的親子與之爭權(quán),后來被徐知誥扣留,并逐漸掌握軍政權(quán),最后使吳國皇帝讓位,先建國號“齊”,之后更換為“唐”,并恢復李氏舊姓,并改名李升。
李煜的父親李璟雖為嫡長子,但其二弟李景遂才是父皇李升屬意的接班人,對此李璟也表示順從父親的安排,愿意禮讓,這反而得到李升的認可,而最后將皇位傳給了他。(15)《南唐書·元宗本紀》:“四年八月,(李璟)立為皇太子,負固讓,曰:前世以敵庶不明,故早建元良,示之定分。如臣兄弟友愛,尚何待此!烈祖為下詔,稱其守廉退之風,師忠貞之節(jié),有子如此,予復何憂”。李璟的文學造詣很高,并留有兩闋詞作傳世,他登基后,仍重用皇弟李景遂,將許多政務交給手足來處理,并立為皇太弟,有意在自己退位之后將皇位傳給手足,而不是自己的兒子。李璟的長子李弘冀頗有軍政才能,且有戰(zhàn)功,但為人猜忌嚴苛,并有當皇帝的野心,雖然后來在李景遂的請求下,李璟改立李弘冀為皇太子,但他恐叔父未來仍會再來跟他爭奪皇位,故以毒酒殺害李景遂,但他后來卻也因不明原因暴斃身亡。(16)《金陵通記·卷七》:“前年立弘冀為太子,而黜太弟景遂,弘冀猶忌之,因鴆殺焉。至是其見為厲于召慶宮”。史料描述李煜的長相有廣顙、豐頰、駢齒、一目重瞳等特征,據(jù)說此奇貌是帝王之相,李弘冀對此十分厭惡。在手足排行上,李煜之前原本還有四名兄長,卻都莫名早亡,所以李弘冀之后便是李煜。李煜可能是感受到來自太子的威脅,為了避禍,他很早就選擇遠離朝政,并寄情于山水、詩歌和宗教之中,也培養(yǎng)出藝術(shù)創(chuàng)作的本領與對文學的喜好。(17)《南唐書·后主本紀》:“從嘉廣額豐頰,駢齒,一目重瞳子。文獻太子惡其有奇表,從嘉避禍,惟覃思經(jīng)籍?!?/p>
李弘冀過世后,李煜的胞弟李從善原打算與他爭奪太子之位,故請支持他的大臣向父皇李璟進言,批評李煜不若李從善適合做人主,此舉惹來了李璟的憤怒,并決定立一向選擇退避朝堂之爭的李煜為太子。(18)《通鑒·后周世宗顯德六年》:“及文獻太子卒,唐主欲方其母,弟鄭王從嘉,謨嘗與紀公從善同奉使于周,相厚善,言于唐主曰:‘從嘉德輕志懦,又酷信釋氏,非人主才。從善果敢凝重,宜為嗣?!浦饔墒桥?。尋徙從嘉為吳王、尚書令、知政事,居東宮?!毕噍^于其他手足對于皇位處心積慮地爭取,李煜的不爭反而使他獲得了這個位置。從南唐三代君主的傳承中,可以看見他們都曾經(jīng)歷手足間權(quán)力的斗爭,從先主李升開始,手足之間的和睦和對權(quán)力安排的退讓,似乎成了南唐國君選擇皇嗣時的重要參考依據(jù)。
雖不知被立為太子對李煜自己來講是幸或不幸,但他的情緒受到宮中爭儲風波的影響是可以想見的,正當年少的他在這期間曾寫下兩闋詞牌名為《漁父》的詞作:
浪花有意千重雪,桃李無言一隊春。
一壺酒,一竿綸,世上如儂有幾人?
又
一棹春風一葉舟,一綸繭縷一輕鉤。
花滿渚,酒滿甌,萬頃波中得自由。
在李煜后來一系列以宮廷為背景的創(chuàng)作里,這兩首詞所運用的題材和展現(xiàn)的意境都是非常獨特的。詞牌雖然在后來的發(fā)展中只具有提供格律結(jié)構(gòu)的功能,但在早期,創(chuàng)作者所選擇的詞牌名稱往往與內(nèi)容是有關聯(lián)的?!皾O父”一名最早出自屈原的楚辭,當中的漁父雖是個鄉(xiāng)野間的隱者,卻能看透世間荒誕和道破真理,并逍遙自如地來去。
李煜對此詞牌的選擇,可能隱含了清醒于朝堂的爭斗之外的自我評價,以及渴望借由遠離宮廷以失去聯(lián)結(jié)的方式來獲得自在與安寧。我們可以在這兩首詞中看見他大量地使用“一”這個字,透露出自己欲獨立于眾人之外、孑然一身的渴望,卻也能從形容浪花的“千重雪”和江水的“萬頃波”中,感受到他所面對的騷動不安,不僅來自外在,也發(fā)自內(nèi)在,甚至從那么多“一”的疊加、強烈意象的創(chuàng)造、關于自由的暗示,似乎也能感受到那灑脫文字底下隱含著對現(xiàn)狀強烈不滿卻必須加以克制的情緒,以及對自身處境的自詡自憐和生命可能遭受威脅的恐懼。李煜在當時只能無奈地退讓,并轉(zhuǎn)而在文學藝術(shù)與宗教信仰中去調(diào)解和寄托,這也可以從他的“號”見到端倪。
有別于姓名是由家族和父母所給予,“號”是由人替自己決定的別名,具有以物托志的作用,隱含了個人內(nèi)心的志向。李煜自號鐘山隱士、鐘峰隱者、白蓮居士、蓮峰居士等,鐘山位于南唐首都金陵城外,而蓮花則是佛教的象征物。透過這兩個象征物,我們可以感受到李煜試圖在物理和心理上遠離他的家族皇權(quán),而這種刻意的背離卻反襯出他內(nèi)心的掙扎與矛盾。
18歲那年,李煜與后世稱為大周后的娥皇結(jié)為連理。大周后是名琵琶能手,也對文學和藝術(shù)很有研究,夫妻二人鶼鰈情深。22歲時,夫妻倆也迎來了他們第一個愛的結(jié)晶。但原本該是逍遙似神仙的美滿生活,因著李煜意外被立為太子,而改變了可能原有的發(fā)展。在李煜25歲(961年)登基的前一年,北方發(fā)生史稱“陳橋兵變”的政變,趙匡胤率大軍要求后周世宗皇帝禪位,自己登上皇位,“宋”取代了后周成為北方中原的強權(quán)。
李煜登上皇位后,立即向宋求降。原先在李璟當權(quán)時,南唐就因戰(zhàn)敗而向后周稱臣,但在接見其使者時,南唐皇帝仍舊維持以帝王身份來接見,但李煜則主動改穿代表臣服的紫袍來迎接(19)《南唐書·后主本紀》,收錄于《陸游南唐書本紀考釋及史事補遺》第261頁。,采以實際降低身份的臣服來拉近與宋國的關系。這樣的關系策略在963年又更進一步地強化,李煜在南唐境內(nèi)改用宋國的年號“建隆”(20)《十國春秋·南唐后主本紀》與《續(xù)通鑒常編》均有記載,收錄于《陸游南唐書本紀考釋及史事補遺》第279頁。,意義是奉宋為南唐的宗主國;又主動上表宋太祖趙匡胤,乞求未來在官方文件往返中可以直接稱呼李煜的名字,這種讓人喊自己名字的行為是與親近的長輩間才有的互動,在外交上是一種加深關系與尋求保護的手段,只是李煜原本的期待卻被趙匡胤回絕而落空。(21)《南唐書》與《續(xù)通鑒長編》均有記載,收錄于《陸游南唐書本紀考釋及史事補遺》第280、282頁。
從李煜登上帝位后,一直到970年的這十年間,南唐境內(nèi)和境外均沒有發(fā)生戰(zhàn)事,國內(nèi)政局也相對穩(wěn)定。盡管如此,史書中仍留下了李煜增加國防軍備、與朝臣通宵商議治國方針的紀錄。(22)《南唐書·后主本紀》:“乾德五年春,命兩省侍郎、諫議、給事中、中書舍人、集賢勤政店學士,更直光政殿,召對、咨訪,率至夜分?!蓖梢娪谄渌窌姹?。但此時期宋也先后瓦解了荊南、湖南、后蜀、南漢等南方政權(quán)。盡管李煜原先采取的外交策略可能真的讓南唐政權(quán)得以延長一段時間,但與宋拉近關系上卻也無法有更進一步的發(fā)展。面對宋國逐漸壯大、南方諸國逐一被并吞的事實,南唐朝廷上開始出現(xiàn)偷襲宋軍的聲音。據(jù)史書記載,李煜最后并未采納此建言,原因是恐懼。(23)《續(xù)通鑒長編》,收錄于《陸游南唐書本紀考釋及史事補遺》第301-302頁。他害怕的究竟是什么?是戰(zhàn)敗后威脅到國家的存亡呢?還是與趙匡胤的關系產(chǎn)生沖突,正如他過去在面對原生家庭里的權(quán)力沖突時,選擇退讓以換取和諧?
無論如何,當朝中主張李煜對宋應該采取戰(zhàn)爭手段時,李煜肯定感到相當?shù)男睦韷毫ΑA硪环矫?,李煜在這段時間也遭逢了生命中三位重要親人的相繼逝世,包括自己最疼愛的次子仲宣(964年亡)、妻子大周后(965年亡)和母親鐘氏(965年亡)。如果以964年作為這一個時期的分野,在這之前是李煜坐上皇位的頭三年,他汲汲營營地以降低自己和國家身份的方式來與宋建立關系,但此策略到了963年歲末遭到趙匡胤的回絕而停擺。964年之后則是李煜一連三位至親離世,且宋對他國的侵略事實擺在眼前,朝中對他和平外交的手段開始有質(zhì)疑聲浪,在這前后,李煜的心境肯定是不一樣的,關于這點還可從他的作品中看見端倪。
李煜此時期的詞作流傳下來的有十一闋,這些作品也以964年為分野呈現(xiàn)前后期風格的轉(zhuǎn)變。964年以前的四闋作品都是敘述宮廷中歌舞升平的情景或他與佳人間的香艷互動,例如以下這闋《一斛珠》:
晚妝初過,沉檀輕注些兒個。向人微露丁香顆,一曲清歌,暫引櫻桃破。
羅袖裛殘殷色可,杯深旋被香醪涴。繡床斜憑嬌無那,爛嚼紅茸,笑向檀郎唾。
李煜此時期的作品題材仍不脫描寫男女情愛和奢華生活。然而,我們必須客觀地去理解李煜所處時代的詞文學傳統(tǒng)即是如此,這個時期的李煜還只是創(chuàng)作傳統(tǒng)以內(nèi)作品的文人。但值得好奇的是,李煜之前的行為表現(xiàn)和創(chuàng)作內(nèi)容都流露出他對帝位是避而遠之的,然而在登基后不久的四首作品中,我們不僅看不見他當初的排拒,反而只能讀到他在后宮的快樂記事。我們可以有幾種猜測:登上帝王之位可能并不如李煜原先想的那么糟糕,于是他變得享受在這個位子上的權(quán)力;又或者是我們可以去了解藝術(shù)、情愛和創(chuàng)作本身對于李煜的功能何在?至少我們見到之前當他面對原生家庭中的猜忌、斗爭等壓力和無可奈何時,投入藝術(shù)的世界曾是他很長一段時間來幫助自己舒緩煩惱,并取得安適的方法。如果是這樣,那作品中呈現(xiàn)出來的題材本身似乎就有可能是李煜在被迫成為帝王的百般無奈下,為自己尋求的某種心靈補償機制。假設如此,我們會感受到此時李煜的情感在他的作品中,與現(xiàn)實中他所遭遇的處境間存在一種不相吻合的距離感。
李煜個人在詞中的距離于964年以后開始拉近,盡管他仍舊以宮廷生活來創(chuàng)作,但卻已不似先前所呈現(xiàn)出的單純的歡愉,反而開始透露著憂愁與失落情感,例如以下兩闋:
《菩薩蠻》
銅簧韻脆鏘寒竹,新聲慢奏移纖玉。眼色暗相鉤,秋波橫欲流。
雨云深繡戶,來便諧衷素。宴罷又成空,魂迷春夢中。
《喜遷鶯》
曉月墜,宿云微,無語枕頻欹。夢回芳草思依依,天遠雁聲稀。
啼鶯散,馀花亂,寂寞畫堂深院。片紅休掃盡從伊,留待舞人歸。
兩闋詞作描寫了在歡愉的宴會之后,以及精致的畫堂深院之中,最后只剩下“空”的意象,仿佛原來是一場美好的夢,醒來卻發(fā)現(xiàn)一切都只是虛幻。964年到970年的七年間,李煜在所創(chuàng)作的七闋作品中的五首都使用了“夢”這個字。若解讀夢在這些作品中的意涵,我們除了可看出他對現(xiàn)實生活中連續(xù)失去至親所帶有的追思和懷念外,也可以更進一步去聯(lián)結(jié)他在外交進展上的受阻,以及承受政治環(huán)境不如自己預期的發(fā)展所產(chǎn)生的隱憂。諸多的打擊和失落,似乎也讓李煜的樂觀與理想化受到動搖。夢是現(xiàn)實的對比,盡管美好,卻脆弱又不真實,醒來便成空,對現(xiàn)實與期待落差的感嘆,在李煜接下來的作品中將愈發(fā)浮現(xiàn)。
971年,宋滅南漢,南唐和吳越成為南方僅存的兩個政權(quán),而南唐又正居宋和吳越之間,宋要一統(tǒng)江南,南唐勢必首當其沖。面對宋來勢洶洶的威脅,南唐朝堂上發(fā)出對宋進行軍事上的反制的聲浪也愈來愈大,盡管如此,李煜仍舊要維持他對宋求和的外交策略。他先是派了自己的親手足皇弟李從善做使節(jié)去向宋朝貢,人卻反而被趙匡胤給扣留了下來,任憑李煜如何請求也不放人,李煜后來甚至去國號“唐”,改稱江南國主,并將南唐國內(nèi)的儀制都自貶一級,也再次向趙匡胤乞求直呼自己的名字,而這一次趙匡胤終于允了。
雖然兩國的關系看似因李煜的再次退讓而拉近,但李煜也不再如當初般樂觀相信能繼續(xù)保有和平,故開始增加國內(nèi)的防御工事和進行募兵;而趙匡胤也明白李煜只是外表恭儉,內(nèi)在卻是觀望情勢,不是個容易制服的家伙,這些想法也在他三次要求李煜前往宋國的京師遭回絕而被證實。(24)《玉?!肪砭湃稀侗荨奉愒疲骸跋仁牵铎贤馐竟€,內(nèi)懷觀望。太祖慮其難制,遣李穆諭旨召赴闕。果稱病不朝,而全葺城壘,教習戰(zhàn)棹,為自固之計。帝怒,命彬等進討?!?/p>
974年一年間,趙匡胤連續(xù)兩次要求李煜進京,這也是他對南唐政權(quán)下的最后通牒,但李煜稱病回絕外,也請使者帶話,表示若對方頻頻相逼的話,他也只能拿自己的命來相抵。對趙匡胤向來順從的李煜,為何在進京這件事上如此地頑強抵抗呢?一國之君若離開了自己的國土,若有不測,則關系到自己國家的存亡。在過往的歷史中,對于自愿投降的君王,受降國往往會提供他們相當優(yōu)渥和有尊嚴的生活保障,李煜斷然不可能不知道這些,顯然在他心里還有比自己的性命更重要的東西驅(qū)使著他做出這樣的決定。
縱觀李煜的生平,早在南唐宮廷里發(fā)生儲位之爭時,年少的他早已用“退讓”來守護他的家族,而在面臨外國強權(quán)的威脅時,同樣透過避免沖突、自貶身份、尋求藝術(shù)和宗教上的寄托等方式來響應。事實上,李煜的退讓并非一種逃避,而是為了不讓事情變得更惡劣所做的一種犧牲,這也是一種體諒和承擔。對李煜而言,“家”的利益絕對是在他個人的尊嚴和生死之上的。這個家的概念從他原本的皇室家族,到登上帝位后更擴展為整個“家國”,王家與國家自始至終都是一體,家的存續(xù)才是李煜真真正正想守護的最重要的東西,但這樣的退讓若涉及國家的存亡時,他就停止了再讓步。面對趙匡胤的要求,李煜向南唐的臣民宣告自己與國家共存亡的決心(25)《江南野史》:“初,后主既違朝旨,拒命不行,嘗謂人曰:‘他日王師見討,孤當躬擐戎服,親督士卒,背城一戰(zhàn),以存社稷,如期不獲,乃聚室自焚,終不作他國之鬼?!保簿驮谶@一年的閏十月,宋軍聯(lián)合吳越國發(fā)動對南唐的夾攻,而李煜也終于從他不斷委曲求全的夢中覺醒。
《謝新恩》
秦樓不見吹簫女,空余上苑風光。粉英金蕊自低昂。東風惱我,才發(fā)一衿香。
瓊窗夢醒留殘日,當年得恨何長!碧闌干外映垂楊。暫時相見,如夢懶思量。
李煜在這個時期的詞作共有十一闋,其中“夢”字的使用從上一個階段被延續(xù)下來,但在內(nèi)容意義上卻已經(jīng)是不一樣了。此時李煜使用“夢”已不單指涉美好卻難以企及的期待,它必須配合著開始在這一階段作品中增加的“恨”字一起理解。他從少年時期的孤絕,轉(zhuǎn)而去努力迎合這個世界對他的期待,同樣他也期待著能借由此方式換來與外界的和平關系,而如今卻已看破自己當初所抱持的“夢”的虛幻,并為此感到荒唐可笑,不愿再去多談多想,而“恨”正是此種心境的寫照。
《臨江仙》
櫻桃落盡春歸去,蝶翻輕粉雙飛。子規(guī)啼月小樓西,玉鉤羅幕,惆悵暮煙垂。
別巷寂寥人散后,望殘煙草低迷。爐香閑裊鳳凰兒,空持羅帶,回首恨依依。
傳聞此闋詞是李煜在975年宋軍對金陵展開圍城期間所作,可說是他在亡國前的最后一首作品。文中透露著美好光景已逝,眼前一切都將成空,做任何事都已太遲的絕望與悔恨。此時期的李煜經(jīng)歷了生命里重大的雙重破滅,一是國家將亡,二是理想的徹底粉碎,兩者都是他先前曾小心守護并努力堅持,卻仍舊不可得或換不回的。他所經(jīng)歷的憤怒、屈辱、悲哀和沮喪都化成了“恨”,他對現(xiàn)實殘酷的恨像是一種失敗者的殘喘,卻更多是他對自己過往的理想和無法阻止亡國處境所抱持的自責和悔過。然而,這種無力的恨卻在他生命最后幾年間有了極大的轉(zhuǎn)變,并在創(chuàng)作上以截然不同的方式呈現(xiàn)。
975年3月,宋軍渡過長江兵臨金陵城下,展開了為期九個月的圍城之戰(zhàn)。金陵城的百姓將士奮力死守,直至彈盡糧絕,需以樹皮為食,李煜才終于袒露胸膛獨自走出城門宣布投降。有人可能會想李煜當初不是要以死殉國嗎?怎么出爾反爾了?但也有人與趙匡胤一般,認為李煜是個懦弱無斷之人,只會說大話,尋死是斷然不可能的。(26)《江南野史》:“……(承上)太祖聞之,謂左右曰:‘此措大兒語耳,徒有其口,必無其志。’”然而,曾有史書記載李煜原本要引火自焚,卻被左右的人給阻止(27)《江南別錄》曰:“城陷,后主欲自殺,左右泣涕固諫得止?!保缓笥致犨M老臣張洎的勸說,愿意在當李煜遭受趙匡胤譴責時替他辯解,這才讓李煜最后放棄了尋死(28)《續(xù)通鑒常編》:“洎乃告國主曰:‘……又念陛下入朝,誰與陛下辨明此事,所以不死者,將有待也?!保挥謧髀劺铎显诒谎航饣鼐煹耐局?,也復發(fā)尋死的念頭,但經(jīng)由押解他的將領述說古代防風氏的故事,安慰李煜必不會被趙匡胤責怪,這才讓李煜稍微安心。(29)《東都事略》二十一《郭守文傳》曰:“……從曹彬等平金陵,守文護送李煜歸闕。煜無生意,守文語之曰:‘國家開拓境土,復禹舊跡,豈責防風之后至乎!’煜心遂安?!睆倪@幾件記錄里,原本那名與臣民一起堅持到最后一刻的雄偉帝王,卻仿佛變回一名需要被權(quán)威者安慰的小男孩。
這個男孩的心理特質(zhì)一直都潛抑在李煜的心底,因為他很早就被迫學會了成人世界里的以退求全,而這原本是受到他的父皇李璟所賞識的;然而,這次他所要面對的不再是他那寬厚仁慈的父親,而是對他感到憤怒并毀滅了他的家國的宋太祖趙匡胤。
976年1月,李煜被押解進宋的國都汴京。對于李煜連番幾次不從要他進京的命令,趙匡胤相當憤怒,而賜他“違命侯”的稱號,李煜也開始了他作為宋國俘虜?shù)纳?。在這兩年多的時間里,李煜可說是飽嘗這世間的人情冷暖。因趙匡胤的責難,京中沒有人敢與李煜親近,包括和他一起從南唐過來的舊部屬也都疏遠他。還因當初被押解時,李煜因悲傷而無心去取故宮中的財物,故他在京中的生活比起其他投降的君主要來的清苦(30)司馬光《涑水記聞》卷三云:“彬入金陵,李煜來見,彬給五百人,使為之運宮中珍寶金帛,惟意所取,曰:‘明日皆籍為官物,不可復得矣。’時煜方以亡國憂憤,無意于蓄財,所取不多,故比諸降王獨貧?!?,而需向他人請求接濟(31)《宋史·南唐世家·李煜傳》:“太平興國二年,煜自言其貧,詔增給月奉,仍賜錢三百萬?!?,而他又常在出席宮內(nèi)宴席時,被宋太祖要求吟詩作對,然后受到“好一個翰林學士”的揶揄。(32)〔宋〕葉夢得《石林燕語》卷四:“江南李煜既降,太祖嘗因曲燕問:‘聞卿在國中好作詩,因使舉其得意者一聯(lián)?!铣烈骶弥?,誦其詠扇詩云:‘揖讓月在手,動搖風滿懷?!显唬骸疂M懷之風,卻有多少?’他日復宴煜,顧近臣曰:‘好一個翰林學士?!?/p>
趙匡胤在李煜進京的同年11月過世,皇位改由他的皇弟趙光義繼承,這使李煜的處境雪上加霜。史中記載李煜第二任皇后小周后(33)小周后(950—978年),李煜的第二任皇后,也是第一任皇后大周后的胞妹,于968年11月被封為皇后。被趙匡胤封“鄭國夫人”,其典故來自《論語·衛(wèi)靈公》:“鄭聲淫,妄人殆?!币痪?,意指此人德行不佳,野史則傳聞趙光義覬覦小周后的美色,經(jīng)常遣人將小周后帶入后宮強奸,一去數(shù)日,小周后每次被遣回,都是對丈夫又哭又責罵,但李煜也只能選擇回避和暗自流淚。(34)〔宋〕王铚《默記》:“李國主小周后,隨后主歸朝,封鄭國夫人,例隨命婦入宮,每一入輒數(shù)日,而出必大泣,罵后主,聲聞于外,后主多婉轉(zhuǎn)避之。”另,宋人畫有《熙陵幸小周后圖》。
盡管現(xiàn)實中對俘虜身份無能為力,李煜卻在他的詞創(chuàng)作中晉升到了另一個截然不同的境界,他在作品中不再刻意維持情感和內(nèi)容文字的距離,也拋棄過去談男女情愛的范疇,改以深刻且直接的方式去追思他對故國的懷念和對所發(fā)生一切的懺悔,從此將詞作內(nèi)容的格局擴大到全新的范圍;另外,他也不再固守原本過往詞作和詞牌令對字數(shù)的限制,一舉將此前一句最多七言躍升為九言,創(chuàng)造出新的聲韻與情懷的表現(xiàn)可能性:
《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從這些創(chuàng)舉里,我們能看見李煜不再矯飾遮掩,他終于能夠徹底地拋下自己先前身上的諸多顧慮與限制,在詞的創(chuàng)作中將自我與藝術(shù)間的距離消融掉,而率性地盡抒自己對南唐故國的懷念、對過往種種的哀悼與懺悔。“愁”是李煜在面臨亡國之際與成為俘虜期間的作品中常被使用的字,它雖不似“夢”和“恨”那般頻繁地出現(xiàn),但卻更能描述他在夢想與現(xiàn)實之間無法協(xié)調(diào)、無能為力時所產(chǎn)生的煩惱和焦慮。
失去了國家、失去了尊嚴,就連生命都由他人所左右,李煜在死之前用盡力氣以文學創(chuàng)作控訴這個世界。相傳他也終于因《虞美人》觸怒趙光義,并在他第42個生日的七夕當天,換得一杯毒酒。盡管他因此失去了生命,但他卻以詞帝的身份在文學的領域里重生,他的作品跨越千年流傳至今。
重新回顧李煜的一生,我們首先必須承認他在政治上并不是毫無建樹,只是在當時的時空背景下,他勢必將成為一位亡國之君。我們也能從他的諸多事跡記載里,認識到他有別于其他帝王的仁慈、反戰(zhàn)、理想化的性格。似乎正因為這些性格,使得他在五代十國的現(xiàn)實環(huán)境之中,面臨現(xiàn)實與心中所追求的境界的巨大裂痕,如何在保有自己心中最重要的價值信念下與殘酷的現(xiàn)實斡旋,這是李煜這一生不斷在思考、奮斗與掙扎的議題,而他在這之中的心路歷程則透過他的詞作呈現(xiàn)與流傳了下來。
他從少年時期的孤絕,轉(zhuǎn)而去努力迎合這個世界對他的期待,然后經(jīng)歷原本理想預期的被摧毀,于是挺身去向這個想傷害他“家國”的敵人宣戰(zhàn)。在他詞中的“夢”是由衷渴望卻不可得或換不回的諸般種種,而“恨”則是他對真實世界的控訴,也是對自身的自責和悔過。有個字不太常在李煜的作品里被使用,但每每出現(xiàn)總讓人能對他的心理世界心領神會,就是“愁”字?!俺睢蹦軌蛐稳莓攤€體在夢想與現(xiàn)實之間難以協(xié)調(diào)或無能為力時,所產(chǎn)生的煩惱和焦慮,那是股濃稠得化不開的情緒,表面看似是凝固,但內(nèi)部并不平息。正如李煜自己在詞作中所寫,他的愁宛如江水般,滔滔不絕地翻騰奔流著。(35)陳霆《唐余記傳》載:“煜以七夕日生,是日燕飲聲伎,徹于禁中。太祖銜其有‘故國不堪回首’之詞,至是又慍其酣暢,乃命楚王元佐等攜觴就其第而助之歡。酒闌中,煜中牽機藥毒而死?!?/p>
原本詞的創(chuàng)作對李煜而言,是一個現(xiàn)實與期待之間得以緩沖和調(diào)節(jié)的安慰劑,但當他對夢已經(jīng)看破,而現(xiàn)實世界的壓力又一波接著一波地要將它吞沒時,他的真實情感也越被催化出來。他并不是一個任人強取豪奪而不斷退讓,卻又毫無感覺的人。事實上,我們從他最早的兩闋作品里就能感受到對現(xiàn)實隱含的不滿和自我放縱,只是當他在成為一國之君后,很多的情感都被收攝了,所以有一段時間在他的作品中,對現(xiàn)實的不快是被奢靡的宮廷生活題材給轉(zhuǎn)移和掩蓋的。但隨著政治處境的愈發(fā)困難,他的退讓和對抗、他的情緒和感受、他整個人的存在,與他的創(chuàng)作逐漸相互靠攏、趨近,最終達到真摯地合一,而人性中的掙扎和超越、卑微和偉大也都在他的文學作品中得到充分的體現(xiàn)。
盡管早年的窘迫生活使李煜很早就懂得什么叫委曲求全,但他的心中可能仍然是一個滿受委屈且悲傷的男孩。戰(zhàn)敗后成為亡國之君的李煜,以為已經(jīng)失去所有的他曾一度恢復為那個想求得父輩寬容和憐憫的小男孩,但趙匡胤畢竟不是他那慈愛的父親李璟,他不僅沒能得到絲毫憐憫,反而遭受滿滿的羞辱和責備,甚至連生命都任由他人定奪,他作為人的尊嚴幾乎是徹底失去了。
當真正失去了所有,已經(jīng)退無可退時,還有什么是別人再也無法從李煜身上奪走的呢?李煜大概只剩他的創(chuàng)作能力了。而這似乎也是李煜僅剩能夠抓住,還保有作為“人”的自主性的最后方法了。于是,他在生命的最后一個階段里,拋開一切內(nèi)外在鉗制他的枷鎖,在將死之前用盡力氣發(fā)出自身對生命的一切悲鳴,同時也在詞的創(chuàng)作中找到安頓自我身心的方式,并開創(chuàng)詞文學嶄新的格局。而他所留下的無數(shù)佳作,使后人對他傳奇性一生所經(jīng)歷的心境變化能夠有線索可循,也在歷史的化約潮流中,為自己留下可以沉冤昭雪的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