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如艷?李曉華
摘 要 勞動教育是馬克思關于人的全面發(fā)展學說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新時代培養(yǎng)知識型、技能型、創(chuàng)新型勞動大軍具有重要意義。勞動教育的時代內涵更加強調五育并舉、協(xié)同育人,呈現出俱進性、實踐性、統(tǒng)整性和創(chuàng)新性的特征。勞動教育的時代價值在于促進學生的身心解放,培養(yǎng)學生的完滿德性,塑造學生的工匠精神。當前,樹立統(tǒng)整的大勞動觀、加強勞動教育頂層設計、構建多維實施空間、實行分階段勞動教育成為培養(yǎng)時代新人的重中之重,也是實現勞動教育與其他四育“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核心工程。
關鍵詞 勞動教育 全面發(fā)展 五育并舉
勞動是人類社會的教育之根、之源。恩格斯將人類起源劃分為三個不同的階段,即“攀樹的猿群”“正在形成中的人”“完全形成的人”,強調從猿到人的進化過程中,不僅包括個體內、外部集體的轉變,更重要的是通過從事勞動制造和使用工具,把人類社會的生產和生活知識、經驗有目的地傳遞給下一代,這便是教育的起源。教育產生的基礎條件是勞動,教育發(fā)展的一切可能也是勞動。進入新時代,隨著2018年9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對“弘揚勞動精神,引導學生尊重勞動、熱愛勞動,能夠辛勤勞動、誠實勞動、創(chuàng)造性勞動”[1]的指示及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的頒布,“熱愛勞動、尊重知識、重視人才、主動創(chuàng)造”成為當代社會發(fā)展的主流,勞動教育成為教育強國的重要元素,擔負起人才培養(yǎng)和社會創(chuàng)新的新使命。因此,挖掘勞動本身的教育意義和價值,強化勞動教育理念和實踐是實現人力資本強國的應有之義,也是實現學生全面發(fā)展的有效途徑。然而,當前勞動教育在內容和形式上被嚴重異化,漸漸不為教育主體所重視,使得勞動教育在整個教育大系統(tǒng)中處于被虛化、被弱化、被邊緣化、甚至是被漠視的處境。究其原因在于人們并未真正認識到勞動教育所蘊含的時代內涵與教育價值,需要重申勞動教育的本質與時代價值,進而提出健康、穩(wěn)定的推進路徑,達到以勞動教育立德樹人、以勞動教育使人聰慧、以勞動教育增強體質、以勞動教育教人愛美的統(tǒng)整的育人目的。
一、新時代勞動教育的本質
本質是個體得以區(qū)別于其他個體的根本標志,是客觀存在著的,因此具有客觀性。準確地把握事物的本質能夠幫助人們認識事物在整個體系中的重要意義和運行規(guī)律,從而使人類脫離具體而簡單的勞動形象,進行創(chuàng)新性社會活動。
1.新時代的勞動教育
勞動不是鏟子和犁等具體的實物,勞動是人類特有的思維方式,對勞動工具的改造和使用是人與低等動物的本質區(qū)別。人類勞動的目的是為了維持自身生存和延續(xù),獲得生活的必需品。正如黑格爾(Friedrich Hegel)提出,人類社會通過勞動這種形式保存?zhèn)€體的自我意識,同時滿足個體生存和社會發(fā)展的需要[2]。馬克思(Karl Heinrich Marx)深受黑格爾勞動概念的影響,進一步提出勞動與教育的關系,認為教育產生的基本條件就是生產勞動,生產什么與如何生產直接制約著教育什么與如何教育,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影響著教育的發(fā)生、發(fā)展規(guī)模和程度[3]?;诖?,勞動的雙重價值得到凸顯,具體體現在勞動能夠促進人與社會的相互適應性和人與人的主動創(chuàng)造性,即勞動既能夠滿足社會和人的生存、發(fā)展需要,又可以創(chuàng)造人的價值,促進人的自我實現。
新時代是勞動產生一切力量、勞動塑造一切道德、勞動創(chuàng)造一切幸福的時代,對勞動光榮理念和大國工匠精神的提倡達到新高度,這種精神和理念的輸入及滲透唯有教育才能充分實現。隨著《意見》的發(fā)布,國家首次直面勞動教育的頂層設計問題,強調勞動教育要落地生根的思想。落實《意見》的首要條件就是深刻認識和把握新時代勞動教育的內涵與外延。一方面,堅持勞動教育是面向學生的勞動觀、勞動習慣和勞動能力的綜合育人活動。這種教育活動并不僅僅局限于傳統(tǒng)觀念中的課堂甚至是學校,而是在學校為主要教育場地的基礎上,提倡時間和空間的外延性,進而走出校門辦教育。另一方面,必須全力促成教育與生產勞動的相互結合,使勞動教育的內容和形式更加貼近學生經驗,更加符合社會發(fā)展趨勢,形成時代特色,為當下社會培養(yǎng)所需要的知識型、技能型、創(chuàng)新型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為此,新時代勞動教育是以綜合育人為基本理念,學校通過教育活動有目的、有意識對學生施加影響,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形成良好的勞動素養(yǎng)(勞動知識、勞動技能、勞動情感、勞動精神)和勞動品質(實踐能力、反思意識、創(chuàng)新精神),成長為建設社會主義的“知識型、技能型、創(chuàng)新型”合金人才的育人活動。它使學生學會自食其力,成為獨立的人,既能立足于當下的時代,又能適應未來社會。
2.新時代勞動教育的特征
特征是客體特性的抽象結果,是人或事物區(qū)別于他人或其他事物的可供識別的特殊標志。新時代是奮斗創(chuàng)造幸福、勞動創(chuàng)造生活的時代,要求勞動教育既要反映當前時代的發(fā)展方向,又要立足實踐,既要協(xié)同育人,又要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的勞動大軍[4]。因此,具有俱進性、實踐性、統(tǒng)整性和創(chuàng)新性核心
特征。
(1)俱進性
俱進性是人類社會永葆青春的根本屬性。不同時代有不同的勞動教育內容,每個時代對前一個時代的批判繼承,形成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勞動教育體系。20世紀80年代至今,我國勞動教育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從80年代開始,國家提出“教育必須與生產勞動相結合”,解決了以往勞動教育無課時、無教師、無教材、無設施的問題,使勞動教育成為確實存在的實體;第二階段從90年代開始,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應試教育的弊端與社會發(fā)展的沖突越來越明顯,國家開始提倡素質教育轉向,強調勞動教育應該同智育、體育、德育等一樣,作為正式的學科存在于中小學教育體系中;第三個階段始于世紀之交,由于時代發(fā)展對人的創(chuàng)新精神、實踐能力的要求,加速了“綜合實踐活動”誕生,強調教育要使學生親身體驗獲得學習,形成自身創(chuàng)新精神和批判意識[5]。隨著社會的不斷變遷,新時代勞動教育有了新的精神風貌和本質內涵。新時代強調一絲不茍、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大國工匠精神,重視集知識與技能、智慧與創(chuàng)新于一身的時代新人的培養(yǎng)[6]。與時俱進是勞動教育生生不息的基本途徑和重要使命。
(2)實踐性
勞動教育的基本形式是實踐,且以實踐為主。勞動教育的實踐性表現為學生在日常勞動教育中參與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實踐活動,并從中學習勞動知識和技能,運用理論知識解決實踐問題,進而使習得的感性知識和理性知識互相檢驗,形成反思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7]。在新時代的教育場域中勞動教育的實踐性呈現的方式更加豐富,呈現的內容更加多元。只有寓實踐于勞動教育之中,才能真正實現勞動的實踐過程與教育理念的融合共生,從而培養(yǎng)出人格健全、德性完滿、精神飽滿的時代新人。
(3)統(tǒng)整性
統(tǒng)整是新時代培育全面發(fā)展的人的關鍵。統(tǒng)整(integrate)是指基于一定的邏輯將分開的相關要素關聯(lián)起來,使其成為有意義的、完整的、和諧的實體;或指將事物變得圓滿(to make complete)、完美(prefection)的狀態(tài);也指協(xié)調人的心智,形成健全人格的過程[8]。新時代,強調勞動教育和德育、智育、體育、美育的統(tǒng)整性,具體表現為勞動教育可以立德、啟智、健體、益美,統(tǒng)整四育發(fā)揮協(xié)同育人的作用[9]。德育與勞動教育的統(tǒng)整能夠解決德育空虛的現狀,通過勞動教育端正學生的生活態(tài)度,增強社會責任意識;智育與勞動教育的統(tǒng)整有利于實現杜威所強調的“做中學”的教學本質,使學生能夠學以致用,知行合一,提高自身創(chuàng)造能力;體育與勞動教育的統(tǒng)整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公平競爭意識和團隊合作精神,磨練學生銳意進取的品質;美育與勞動教育的統(tǒng)整能夠幫助學生形成發(fā)現美、珍惜美、創(chuàng)造美的意識和能力。統(tǒng)整性是勞動教育的核心屬性,是新時代實現五育共同育人的重要樞紐。
(4)創(chuàng)新性
創(chuàng)新是新時代教育發(fā)展的應有之義。創(chuàng)新一詞是美籍奧地利經濟學家約瑟夫·熊彼特(Joseph Schumpeter) 首先提出,最早指新產品、新方法或新制度首次引入到經濟中的嘗試。現在多用于指人在現有思維方式基礎之上,利用已有知識和技能,在一定的情景中,以滿足社會需求或實現個人理想為目標而進行的改進或創(chuàng)造有別于常規(guī)的新事物、新路徑,并收獲一定成果的行為。在勞動教育中,教師是教的主體,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人是勞動教育的唯一對象,這就意味著勞動教育無論是內容、形式還是目的都需要以合乎人的本質規(guī)定為核心[10]。
實現人的本質的過程即實現人的創(chuàng)新性的過程,因此,勞動教育在本質上就是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的創(chuàng)新性過程,培養(yǎng)具有創(chuàng)造性的全面發(fā)展的學生是勞動教育的主旨。創(chuàng)新性是勞動教育的基本屬性。
新時代勞動教育是對勞動教育本質問題的理性回歸和感性探索,既傳承了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基本理念,又發(fā)揚了新時代的勞動創(chuàng)新、勞動育人的新使命,其本質是一種人為和為人的存在。人為本質是時代發(fā)展對新的勞動精神、勞動觀念、勞動品質的規(guī)定和要求;為人本質是在順應時代潮流的宗旨之上實現學生全面、個性、自由發(fā)展,促成個體與社會的雙向建構。這要求我們站在時代發(fā)展對勞動育人新要求的高度,立足于勞動教育本質,結合勞動教育特征,以具體實踐為支撐,勞動教育與其他四育相互滲透、相互統(tǒng)整為關鍵,創(chuàng)新勞動教育的內容和形式為重點,教會學生勞動知識與技能,形成勞動品質和精神,塑造時代所需的具有豐富知識、嫻熟技能和創(chuàng)新精神的全面發(fā)展的人。
二、勞動教育的時代價值
價值本身是一種指向性的存在,是主體評價其他個體的尺度。價值存在的意義表明了人類社會發(fā)展過程中個體需要什么和需要程度,同時又使個體認清當下社會能夠滿足哪些需要以及滿足需要的最強執(zhí)行力度[11]。勞動教育的價值既包括勞動對社會發(fā)展的促進作用,又包括勞動對個體發(fā)展的教育意義。新時代,勞動教育有了新內涵、新語境和新意義,理應省思當下勞動教育的價值回歸和推進路徑,把握勞動教育的未來方向。
1.勞動教育促進學生的身心解放
教育的本質就是人的解放。解放,即使人恢復被遮蔽的人性并重獲自由,進而成為一個真正有意義的、具有獨立意識的完整的人[12]。學生的身心解放意味著學生對自身被“奴役”狀態(tài)的意識和醒悟。勞動教育既包括人對自然的改造和適應,也包括有機體能力的意義表征,通過教育與生產勞動的結合,使學生在增強體質的同時提高自身精神境界,獲得身心二元的解放[13]。隨著新時代科技的不斷發(fā)展,人工智能逐漸取代身體勞動,人類對技術理性與專業(yè)發(fā)展的畸形追求,使人沉溺于被技術改造過的便捷安逸的生活之中,學生生活逐漸偏離自然本性。學生通過眼睛看和耳朵聽的確可以獲得一定的信息,但這種程度的信息遠遠不及學生親自動手操作來的深刻。勞動教育為學生恢復本真、回歸自然搭建平臺,使學生與自然重新建立聯(lián)系,解決過去教育中學生手、腦“割裂”的窘境,實現身、心的解放。在身體力行的、主動的勞動實踐中充分開發(fā)個體手、腦身體官能,尊重人與自然的客觀規(guī)律的同時思考人與自然、社會的共生關系,培養(yǎng)自身創(chuàng)新精神和批判意識,從一個教育過程中的“被壓迫者”成長為身心力量得到全面解放的人。
2.勞動教育培養(yǎng)學生的完滿德性
完滿德性的本質是實現認知之真、倫理之善和人性之美的能力。德性是人作為完滿生物的標志。德性有內外之分,外在德性指人在理性控制下的交往關系中對真和善的合理滿足;內在德性指的是人對崇高的、豐滿的、美的精神境界的執(zhí)著追求。勞動教育反映著人與自然、人與世界的認知之真。一方面,勞動將個人的實踐轉化為新的知識與技能;另一方面,又通過新知識與技能的反思和強化反哺于新的實踐過程,使理論與實踐相互驗證。勞動教育蘊含著新時代的倫理之善,集中體現在與他人交往、關心他人、承擔社會責任等方面。通過引導學生進入真實的勞動世界,為學生提供與他人協(xié)作的平臺和關心他人的契機,使其學會處理矛盾、團結合作、承擔行為帶來的后果等。勞動教育指向人性之美。人性之美包括自我承認的獲得和自我意識的形成。通過具體而真切的勞動過程產生相應勞動成果,承認人之所以為人的本質和價值,使個體獲得自我承認的同時也獲得他人認可,是一個雙向承認的過程。物化的或是精神化的勞動成果帶來的自豪感促進個體自我意識的形成,使個體在自由與美的創(chuàng)造性勞動中凸顯個性和意識。勞動教育的價值追求之一就是在實踐中挖掘德性的教化意義,涵養(yǎng)德性的品質,使學生達成完滿的德性。通過豐富的勞動教育情境,使學生感知什么可為、什么不可為的道德準則,懂得真與假、善與惡、美與丑之間的思想界限,學會遵守道德準則,捍衛(wèi)道德尊嚴,形成完滿德性。
3.勞動教育塑造學生的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是時代的財富象征,表現在具體的人身上就是人的核心競爭力。新時代的工匠精神既是微觀上的“匠心、匠德”,也是宏觀上“民心、民德”。新時代工匠精神的理念體現在“一絲不茍的認真態(tài)度,精益求精的質量意識,追求卓越的創(chuàng)新精神”方面[14]。一絲不茍的認真態(tài)度是培養(yǎng)工匠精神的基礎。勞動教育的實踐性為培養(yǎng)這種態(tài)度提供平臺,通過具體的實踐教會學生認真觀察、仔細分辨的意識和謹慎行動、嚴謹求證的能力,形成認真負責、務實求真的態(tài)度;精益求精的質量意識是形成工匠精神的關鍵。勞動教育是一種理論與實踐相互驗證的過程,通過有意識、有目的地指導學生開展手、腦結合的實踐,使學生在認真負責的同時,力求更加出色、更加完美地完成任務,將事情做到極致;追求卓越的創(chuàng)新精神是塑造工匠精神的核心。勞動教育的實踐過程能夠促進學生對勞動工具的改造和勞動方式的思考,使學生學會從事物的本質看待深層次的問題,產生思維的碰撞,形成創(chuàng)新的意識。勞動教育促使學生摒棄浮躁與功利情緒,消除好逸惡勞的思想,避免道德滑坡,教會學生腳踏實地、精益求精、開拓進取,形成大國工匠精神,成為新時代社會結構中不可或缺的知識型、技能型、創(chuàng)造型合金人才。
三、勞動教育的推進路徑
勞動是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產生關聯(lián)的根本節(jié)點,勞動與教育的天然結合,是人與社會發(fā)展、進步的邏輯起點[15]。隨著新時代的到來,農業(yè)和工業(yè)時代相繼退出歷史舞臺,信息化對人類社會的生活和學習方式進行了革新。勞動教育的本質和價值正在以一種與時俱進的視角被重新認識。在此基礎上,樹立統(tǒng)整的大勞動觀,加強勞動教育頂層設計,構建勞動教育多維空間,分階段實施勞動教育,進而推動勞動教育與其他四育“各美其美,美美與共”。
1.樹立統(tǒng)整的大勞動觀
統(tǒng)整的大勞動觀是對新時代德育、智育、體育、美育與勞育相互融合、有機統(tǒng)整的簡稱。統(tǒng)整的大勞動觀要求基于學生自由、全面、和諧發(fā)展的理念使已經分化了的教育元素發(fā)生關聯(lián),使德智體美勞成為一個有意義的、完整的、和諧的實體,塑造學生的健全人格和完滿德性,促進學生自我實現。因此,應樹立統(tǒng)整的大勞動教育觀,超越勞動教育與德、智、體、美四育的分離,在其他四育中滲透勞動教育,同時通過勞動教育促進各育發(fā)展,形成教育合力,使各育的統(tǒng)整達到1+4>5的效果,從勞動教育的“1”看向“無窮大”[16]。以智育習得勞動知識與能力,以德育培養(yǎng)勞動品質和精神,以體育鍛煉勞動意志和能力,以美育塑造勞動思維和創(chuàng)新。反之,以勞動教育實現人的完滿德性,以勞動教育促成人的心靈手巧,以勞動教育促進人的強健體魄,以勞動教育實現美美與共。突出勞動的誠實性和創(chuàng)造性,促成社會發(fā)展對知識型、技能型、創(chuàng)新性勞動大軍的人才培養(yǎng)的需求,超越“中國制造”的窘境,實現“中國創(chuàng)造”的轉型。
2.加強勞動教育頂層設計
加強勞動教育的頂層設計的關鍵在于深化對勞動教育內涵和外延的合理性認識[17]。在內涵上,要將勞動教育的推進上升到國家意識層面,勞動教育的核心問題不是“要不要”,而是必須做而且要做得好的問題。只有將勞動教育放在為新時代培養(yǎng)知識型、技能型和創(chuàng)新型的社會主義接班人的高度,才能改變以往“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的觀念,提高勞動教育的社會認同感。在外延上,加強勞動教育制度保障。將勞動教育納入新時代人才培養(yǎng)體系中,積極構建長效的、遞進的勞動教育機制,從勞動教育責任劃分、課程資源配置、人力保障、過程性和總結性管理考核維度入手。力圖做到勞動教育精準定位、內容精心設計、過程精細實施,改變以往勞動教育的臨時性、任意性、應付性、機械性等淺層化的教育形式,形成科學規(guī)范的勞動教學體系,嚴謹細致的管理考核方式,實現勞動教育的價值回歸。
3.構建勞動教育多維空間
“勞動育人”是勞動教育的最終旨趣,即要求通過身體力行的勞動達到身心合一的效果,使勞動教育擺脫只是“頸部”以下的活動的狹隘認識。一方面,勞動教育可以從人與自身、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人與技術等多維空間進行建構,讓學生感受勞動在不同場域中對人和社會的價值[18]。在人與自身的維度上,強調勞動態(tài)度對學生內心世界的照見性。習得勞動知識與技能,形成正確的勞動品質和精神是勞動教育的本質要求。在人與自然維度上,強調勞動教育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人的生命意義就是與其他物種互相關照、和諧共生[19]。勞動教育要依據人與自然的規(guī)律,突破學校圍墻,使學生在自然的“野蠻”情境中,學會了解自己,與他人和諧共生。在人與社會維度上,通過使學生參與社會實踐,了解社會制度和結構,實現自我價值和個體社會化,學會與他人相處,團結合作。在人與技術維度上,既要避免技術操作取代學生身心參與的勞動教育異化傾向,又要努力構建與技術相適應的勞動內容,提高勞動的“技術含量”,使學生的手與腦、認識與行動相互融合,實現勞動與技術的完美共生。另一方面,勞動教育的多維空間構建包括除了學校空間以外的農村空間、飼養(yǎng)空間、建筑空間和市場空間等。積極學習他國經驗,通過農村空間實施農業(yè)實踐教育;通過飼養(yǎng)空間進行家禽飼養(yǎng)與清掃教育;通過建筑空間對學生進行建房與木工的知識、技能教育;通過市場空間培養(yǎng)學生的買賣態(tài)度和能力等。拓寬勞動教育的實施渠道,構建多維空間,是實現全面發(fā)展的人的有效途徑。
4.實施分階段勞動教育
身體是人類個體進行思考、活動的載體,身體本身存在的局限性制約著人如何思考、怎樣活動,雖然可以通過不斷培育得到改善,但終歸力度有限,不能全部突破。因此,勞動教育必須充分考慮不同身心結構的不同主體認知范圍、認知方式和認知能力的影響,根據不同年齡學生身心成熟程度及對身心調配的差異性,選擇相應的勞動教育內容和形式,并為之提供恰當的勞動教育契機。小學階段的勞動教育主要內容為材料加工、食品制作、房間管理和情報信息加工等;初級中學階段的勞動教育主要內容有材料與機器零部件加工、家政藝術、裁剪縫紉、手工制作等;高級中學階段的勞動教育主要內容已變成生產與環(huán)境保護、社會勞動、職業(yè)選擇與藝術設計入門等。遵循學生身心發(fā)展順序、行為特征與教育規(guī)律,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孩子實施分階段教育是勞動教育的基本要求。
勞動是人之于社會的基礎活動,人因勞動而存在,勞動又存在于人之中。勞動教育是教育的基礎工程,是人和社會發(fā)展的邏輯起點,最終指向教育的終極目的,即人的全面發(fā)展。正是這種基礎性,使得勞動教育的社會功效的發(fā)揮比起其他各育來說需要更長的時間跨度,且容易被那些獲得感極強的元素如智育、德育所取代,漸漸被邊緣化。這就是新時代重申勞動教育的本質與價值的目的所在,使人充分意識到勞動教育不是“坐而論道”的說教,而是“起而行道”的實踐。勞動教育作為人與社會系統(tǒng)產生關聯(lián)的直接節(jié)點和矢量坐標,在人的全面發(fā)展、自由發(fā)展中起著“既美其道,又慎其行”的重要作用,推進勞動教育在新時代健康、穩(wěn)步發(fā)展既是人之所需,又是培養(yǎng)集知識、技能與創(chuàng)新于一身的時代新人的社會所需。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fā)展道路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報,2018-09-11.
[2]黑格爾.精神現象學(上卷)[M].賀麟,王玖興,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
[3]肖紹明,扈中平.重釋勞動教育的人性意義[J].現代教育論叢,2013(04).
[4]尹者金.新時代高校勞動教育的特征與實現[J].江蘇高教,2019(11).
[5]孫琴芬,余春花.落實勞動教育需要常態(tài)化機制[J].人民教育,2020(01).
[6]馮剛,劉文博.新時代加強大學生勞動教育的時代價值與實踐路徑[J].中國高等教育,2019(12).
[7]趙榮輝.論勞動教育的實踐取向[J].教育學報,2017,13(01).
[8]牛津英語詞典[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3.
[9]劉登琿.課程統(tǒng)整的概念譜系與行動框架[J].全球教育展望,2020,49(01).
[10]劉東菊,吳榮.論教育勞動的創(chuàng)新本質[J].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48(04).
[11]汪輝勇.論價值的本質特征及其定義[J].湘潭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99(06).
[12]弗萊雷.被壓迫者教育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
[13] Erich Fromm. Marxs concept of man[M]. New York: Frederick Ungar Publishing CO, 1961.
[14]萬長松,孫啟鳴.論新時代中國特色工匠精神及其哲學基礎[J].東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21(05).
[15]王秀玲.新時代勞動教育發(fā)展體系的系統(tǒng)論分析[J].當代教育科學,2020(01).
[16]楊穎秀.人工智能時代勞動教育的價值省思與超越[J].中小學管理,2019(05).
[17]馮顏利.為何要高度重視勞動與勞動教育[J].人民教育,2020(01).
[18]張磊,倪勝利.身體視域下的勞動教育:文化內涵、價值意蘊與實踐路向[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 2019(10).
[19]唐恩.遠離野蠻的身體:人體的原始記憶與演化[M].楊仕音,王惟芬,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7.
[作者:黃如艷(1993-),女,新疆塔城人,青海師范大學教育學院,碩士生;李曉華(1964-),男,陜西華縣人,青海師范大學教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博士,通訊作者。]
【責任編輯 孫曉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