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本朝
老舍與傳統(tǒng)文化是一個老話題,很難說出新意,但面臨新的社會語境和學術背景,它卻又不斷生發(fā)出新的意義,在確認歷史聯(lián)系的基礎上,還可以進一步討論它們之間的意義范式問題。老舍是傳統(tǒng)文化和文學孕育的產(chǎn)物,保持有鮮明的傳統(tǒng)文化和文學印記。沒有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和轉(zhuǎn)化也就不可能形成老舍特有的思想觀念和精神心理,更不可能創(chuàng)造出老舍文學語言的干凈與簡練。但老舍之所以是現(xiàn)代的老舍,卻與他批判和超越了傳統(tǒng)有關聯(lián),由此才生成了現(xiàn)代的審美個性和獨特的藝術風格。
我想從老舍的學問討論老舍與傳統(tǒng)文化的關系。老舍有沒有學問呢?這是個問題。記得還在20世紀80年代初,王蒙就對中國當代文學作家的非學者化現(xiàn)象提出過批評,而主張作家學者化。在他看來,作家不一定是學者,但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的一些大作家確是非常有學問的,如魯迅、郭沫若、茅盾、葉圣陶、巴金、曹禺、謝冰心等,“哪一位不是文通古今,學貫中西的呢?”①王蒙:《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談我國作家的非學者化》,《讀書》1982年第11期。不知何故,王蒙沒有提到老舍。有人說,五四是一個沒有學者的時代,只有思想啟蒙和反啟蒙。②林賢治:《五四之魂:中國知識分子精神史》,漓江出版社2012年版,第120頁。實際上,五四時代也有學術大師和學術命題,梁啟超、章太炎、王國維等自不必多說,就是五四新文化和新文學主將中的胡適、魯迅、郭沫若、周作人和錢玄同等,也是接受過嚴格的學術訓練,擁有扎實的傳統(tǒng)功底,只不過當時出現(xiàn)了“思想”凸顯、“學術”邊緣的社會取向而已。老舍的學術功底就要薄弱得多。魯迅自稱有“十四年”的讀經(jīng)經(jīng)歷,可見浸淫傳統(tǒng)典籍之深,從《中國小說史略》《漢文學史綱要》和魯迅其他文章里,我們也能見其學問冰山之一角。郭沫若的蒙學相當扎實,背誦了《唐詩三百首》《千家詩》《易經(jīng)》《書經(jīng)》《周禮》《儀禮》等經(jīng)典,后還研讀《古文尚書》《春秋》《史記》和《禮記》等。③郭沫若:《我的童年》,《郭沫若選集》第3卷,人民文學出版社1997年版,第71頁。由此建構的舊學功底,顯然可為郭沫若的學術研究和文學創(chuàng)作提供堅實基礎。胡適也算學問家,兼修國學和西學,從小“讀過《詩經(jīng)》《書經(jīng)》《禮記》”④胡適:《四十自述》,《胡適文集》第1卷,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第66頁。。相對而言,老舍的經(jīng)史子集功底就要薄弱一些,多偏于文學讀物。他說自己,“幼讀三百千,不求甚解”⑤老舍:《小型的復活》,《老舍全集》第15卷,人民文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355頁。,“我不能不說我比一般的小學生多念背幾篇古文,因為在學堂——那時候確是叫作學堂——下課后,我還到私塾去讀《古文觀止》?!对娊?jīng)》我也讀過,一點也不瞎吹”⑥老舍:《我的創(chuàng)作經(jīng)驗(講演稿)》,《老舍全集》第17卷,人民文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67頁。。這雖不無老舍的幽默和自謙,但的確所涉舊學知識比較零散、單一,“在私塾里讀書,而且時常挨打,十來歲的時候,才進學校,因為讀過古書較多,所以國文成績比較好些。課余之暇,仍然讀習古文”⑦老舍:《我的創(chuàng)作經(jīng)驗——在市立中學之講演》,《老舍全集》第17卷,人民文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59頁。。也許是由于家庭貧窮和個人興趣,老舍感受和記憶深刻的主要是通俗小說。他在懷念小學同學羅常培時說:“下午放學后,我們每每一同到小茶館里去聽評講《小五義》或《施公案》”⑧老舍:《悼念羅常培先生》,《老舍全集》第15卷,人民文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10頁。,癡迷于武俠小說,“有一陣很想當‘黃天霸’。每逢四顧無人,便掏出瓦塊或碎磚,回頭輕喊:看鏢!有一天,把醋瓶也這樣出了手,幾乎挨了頓打。這是聽《五女七貞》的結果”⑨老舍:《習慣》,《老舍全集》第15卷,人民文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246頁。。在這繪聲繪色的描述里,可見老舍擁有真切的民間化和大眾化經(jīng)驗,偏愛《今古奇觀》《兒女英雄傳》《儒林外史》和《紅樓夢》等小說。嚴格說來,這都不算真正的舊學問。老舍中學時代所就讀的北京師范學校比較重視古文教育,培養(yǎng)了老舍對古典詩詞的濃厚興趣,老舍個人對《離騷》《十八家詩抄》和《陸放翁詩集》也愛不釋手:當其他同學在課上演題或記單字的時候,他卻在閱讀詩詞和古文,還嘗試寫詩作賦;寫文章學習桐城派,作詩模仿陸放翁和吳梅村。這些知識和經(jīng)歷都有老舍個人興趣在里面,沒有其他作家那樣的精神緊張和心理壓力,他對傳統(tǒng)的看法也就少了對抗和張力,沒有為倒臟水連同小孩一起倒出去,反而是多了些溫情和穩(wěn)健。周作人就曾說過:“我們生在這好而又壞的時代,得以自由的創(chuàng)作,卻又因為傳統(tǒng)的壓力太重,以至有非連著小孩一起便不能把盆水倒掉的情形?!雹庵茏魅耍骸丁磁f夢〉序》,《自己的園地》,人民文學出版社1988年版,第105頁??梢妭鹘y(tǒng)壓力之重,以至于出現(xiàn)“只在表示反抗而非建立”?周作人:《〈舊夢〉序》,《自己的園地》,人民文學出版社1988年版,第105頁。的結局。為了反抗而不得不如此,也就成了五四新文化運動的批判策略,老舍卻沒有這樣大的傳統(tǒng)壓力,他的活動空間及自由度也就大多了。
顯然,老舍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學問家,不長于經(jīng)史之學,也缺乏長期浸染的學習經(jīng)驗。我們從他撰寫的《唐代的愛情小說》《〈紅樓夢〉并不是夢》《中國現(xiàn)代小說》等文章里,就能看到他的知識邊界和興趣愛好。他擔任過大學教席,在齊魯大學主講“文學概論”課程,其中“中國歷代文說”章節(jié),也大量引用了《說文》《易》《論語》《詩經(jīng)》《楚辭》《文賦》《詩品》《文心雕龍》《古文辭類纂》《經(jīng)史百家雜鈔》等文獻資料,說明他對傳統(tǒng)文體、文章學知識的駕輕就熟??偟恼f來,老舍熟悉和接受的傳統(tǒng)不是系統(tǒng)性、知識化的,而是生活化、經(jīng)驗性的傳統(tǒng),自然也就有了個人化特征。這對老舍卻未必是一件壞事。老舍曾經(jīng)說過:“從我一生下來直到如今,沒人盼望我成個學者”①老舍:《讀書》,《老舍全集》第15卷,人民文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256頁。,“學問淵博并不見得必是幸?!雹诶仙幔骸遏斞赶壬攀蓝苣昙o念》,《老舍全集》第17卷,人民文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164頁。。沒有傳統(tǒng)學識的束縛和壓力,就沒有了反傳統(tǒng)的決絕和急迫,也許文學創(chuàng)作的體驗性和想象力反而會變得更加舒展而豐富了,也有了更加自由的表達空間。對作家而言,學問是一種能量,也是一份負擔,老舍沒有這樣的負擔。但是,老舍并不貶低有學問的人,雖然他與“咬言咂字的學者”沒有緣分,因為他“看不慣”③老舍:《習慣》,《老舍全集》第15卷,人民文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247頁。,但他對魯迅、郭沫若和許地山等有學問的現(xiàn)代作家卻給予了高度評價。如他評價魯迅沒有采取思想啟蒙和精神人格視角,反而是肯定了魯迅的學問對他的文學創(chuàng)作的影響,認為魯迅是“時代的紀念碑”和“十字路口的警察,指揮著全部的交通”,擁有淵博的知識和學問,“大概沒人敢說:這不是個淵博的人”,但他并沒有“犧牲”在學術“研究”之中,沒有被“博通古今中外”的“學問”所“嚇住”,沒有因“對舊物的探索而阻礙對新物的創(chuàng)造”,而“永遠不被任何東西迷住心”,“隨時研究,隨時判斷”,直至融合古今而出神入化。④老舍:《魯迅先生逝世二周年紀念》,《老舍全集》第17卷,人民文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164頁。老舍的結論是:“他的舊學問好,新知識廣博,他能由舊而新,隨手拾掇極精確的字與詞,得到驚人的效果”,“用創(chuàng)造的能力把古今的距離縮短,而成為他獨有的東西。長于古文古詩,又博覽東西的文藝”,“把最簡單的言語(中國話),調(diào)動得(極難調(diào)動)跌宕多姿,永遠新鮮,永遠清新,永遠軟中帶硬,永遠厲害而不粗鄙”。⑤老舍:《魯迅先生逝世二周年紀念》,《老舍全集》第17卷,人民文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167頁。老舍這里談到了魯迅的學問,最終轉(zhuǎn)向了語言文字的運用。這也是老舍所走的路子,傳統(tǒng)不僅僅是思想觀念和價值取向,更是一種生活形態(tài)和語言方式。老舍非常尊敬郭沫若的學問,也有很高的評價,說“他的考古學的成就,我只知道:遇有機會,我總是小學生似的恭聽他講說古史或古文字”⑥老舍:《我所認識的沫若先生》,《老舍全集》第14卷,人民文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273頁。。他在評價許地山時,談到了學識和創(chuàng)作的結合:“許地山的學識,使我們感到自己的空虛。我們應當學他。我們不能??繘]有被學識滋潤過的聰明與才力去支持寫作”,“我們不必成為學者,但必須有豐富的學識。地山先生在學問方面給了我們很好一個示范,我們應當以他的勤學苦練的榜樣去充實自己,而且要以學術為創(chuàng)作的柱梁,正像生活經(jīng)驗那樣地建造文藝的美廈華堂來”。⑦老舍:《敬悼許地山先生》,《老舍全集》第1卷,人民文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296頁?!耙詫W術為創(chuàng)作的柱梁”,這是一個很有價值的命題。可見,有學問也并不是壞事,要將其融入時代感知和生命體驗之中,文學創(chuàng)作才不會被其所累;否則,創(chuàng)作就會變成“炫弄學問”,而“典故與學識”恰恰是“文字的累贅”。⑧老舍:《言語與風格》,《老舍全集》第16卷,人民文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232頁。有了這份清醒,也讓老舍在面對傳統(tǒng)時多了一分輕松和自如,也多了一分自足和幽默。
討論五四新文學與傳統(tǒng)的關系,自然繞不開五四新文化運動,老舍與傳統(tǒng)文化的關系也與五四有關。眾所周知,五四時期的激進主義對傳統(tǒng)文化采取了抨擊和反抗方式,而他們恰恰又是現(xiàn)代中國最富于傳統(tǒng)文化素養(yǎng)的知識分子,在童年時代就接受了嚴格的蒙學教育,受到了傳統(tǒng)文化的洗禮和熏陶,由此建構了他們的傳統(tǒng)知識結構和文學興趣。在他們接受西方文化觀念的影響之后,有了現(xiàn)代價值之鏡,對傳統(tǒng)文化有了清醒的反思,也容易反戈一擊,切中要害。但也可能使他們更加親近傳統(tǒng),或使他們處于現(xiàn)代與傳統(tǒng)的夾縫之中,成了思想和行為的“二面黃”。
老舍對傳統(tǒng)的認識也與五四經(jīng)驗有關。他說:“沒有‘五四’,我不可能變成個作家?!逅摹o我創(chuàng)造了當作家的條件”,是“‘五四’運動送給了我一雙新眼睛”。①老舍:《“五四”給了我什么》,《老舍全集》第14卷,人民文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636頁。老舍具體而生動地描述了他對五四運動的感受:“‘五四’運動是反封建的。這樣,以前我以為對的,變成了不對。我幼年入私塾,第一天就先給孔圣人的木牌行三跪九叩的大禮;后來,每天上學下學都要向那牌位作揖。到了‘五四’,孔圣人的地位大為動搖。既可以否定孔圣人,那么還有什么不可否定的呢?他是大成至圣先師啊!這一下子就打亂了二千年來的老規(guī)矩。這可真不簡單!我還是我,可是我的心靈變了,變得敢于懷疑孔圣人了!這還了得!假若沒有這一招,不管我怎么愛好文藝,我也不會想到跟才子佳人、鴛鴦蝴蝶有所不同的題材,也不敢對老人老事有任何批判?!雹诶仙幔骸丁拔逅摹苯o了我什么》,《老舍全集》第14卷,人民文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636頁。五四讓老舍有了打倒偶像、懷疑“圣人”、批判“老人老事”的思想認識,這也就是人們所說的反封建,他“體會到人的尊嚴,人不該作禮教的奴隸”,五四運動的愛國主義也讓他“感到中國人的尊嚴,中國人不該再作洋奴”。于是,有了做一個人和做中國人的價值認同,所以,他要“感謝‘五四’”,讓他“變成了作家”。③老舍:《“五四”給了我什么》,《老舍全集》第14卷,人民文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637頁。當然,這些判斷是老舍解放后的回憶和追認,與特定的時代話語有關。他所描述的“五四”主要是五四學生運動,而不完全是新文化運動。新文化運動的內(nèi)涵和意義要復雜豐富得多。老舍并不是五四新文化運動的直接參與者,而是五四運動的旁觀者,“五四運動時,我已在做事,不在學生里面,那時出的新書,我也買了些看,并不覺得驚奇”④老舍:《我的創(chuàng)作經(jīng)驗——在市立中學之講演》,《老舍全集》第17卷,人民文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59頁。,“‘五四’運動,我并沒有在里面”⑤老舍:《我的創(chuàng)作經(jīng)驗(講演稿)》,《老舍全集》第17卷,人民文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68頁。。老舍沒有參加五四新文化運動和學生運動,但新文化運動卻給了他思想指引。有意思的是,作為五四新文化運動旁觀者的老舍,卻在潮流之外擁有了一分冷靜和理性,因為他遠離了五四新文化運動在批判傳統(tǒng)時的極端化和情緒化語境,而有了不在此山中的距離感,使他對新與舊的感受和判斷,對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的分析也就沒有了簡單的對抗性思維和眼光,而多了旁觀者的寬容和超脫。五四新文化運動給予了老舍“一雙新眼睛”,這是毋庸置疑的,沒有五四也就沒有老舍,只是老舍的“五四”既不同于陳獨秀和魯迅的“五四”,也不同于胡適和周作人的“五四”。
五四運動教會老舍敢于懷疑傳統(tǒng),反思傳統(tǒng)而趨新,后來的英倫講學經(jīng)歷及對西方文化的熟悉,又讓老舍有了一面反觀傳統(tǒng)的鏡子,他發(fā)現(xiàn)了所謂新派事物的偽善和丑陋。新與舊并不是截然分開的,新事物中也有舊成分。于是,老舍在文學創(chuàng)作里既批判舊觀念,又嘲弄新事物;既延續(xù)新文學“改造國民性”主題,又不趕盡殺絕,給傳統(tǒng)留條活路。小說《老張的哲學》《二馬》《趙子曰》揭示各種社會病象及弱國地位,反思傳統(tǒng)文化弱點,有批判但無鋒芒,有溫和與幽默之風。老舍看待任何事物多持兩面或多面眼光。小說《二馬》塑造的老馬形象懶散、愛面子,帶有精神勝利的特點,但他也有善良的同情心。20世紀40年代,隨著民族戰(zhàn)爭的展開,傳統(tǒng)文化被看成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之源泉,老舍看到了民族精神氣節(jié),也不忽略傳統(tǒng)文化的病根,如小說《四世同堂》既呈現(xiàn)了傳統(tǒng)文化“殺身成仁”“舍生取義”的精神品格,肯定“四世同堂”的傳統(tǒng)美德,但也批判了傳統(tǒng)文化里好死不如賴活的無是非觀念,特別是延續(xù)在現(xiàn)實生活里的漢奸現(xiàn)象。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新文學作家中,對新思想、新事物持嘲弄態(tài)度和立場的大作家并不多,除魯迅、沈從文外,恐怕就是老舍了。老舍對新時代、新思想、新人物和新潮流等“新派”事物多有質(zhì)疑和不信任,《老張的哲學》寫到的老張是騙子加流氓?!囤w子曰》寫新式學堂的大學生們每天干的事不是罵老師、打校長、鬧學潮,就是喝酒、打麻將,大學成了騙錢的機構,“新詩人”也有神經(jīng)質(zhì),寫一些無病呻吟的“新詩”。《文博士》里的文博士雖留過學但也如同江湖騙子?!敦埑怯洝犯切率挛锏脑⒀孕≌f,表現(xiàn)了新思潮、新事物等種種“胡鬧”現(xiàn)象,特別是現(xiàn)代政治與革命、教育與文化、學生與學潮、文化與知識以及各種新思想都成了荒誕的笑話。政黨鬧“哄哄”,大學教育在制造無用的文憑,革命是“大家夫斯基主義”,新知識成了誰也不懂的“斯基”……。由此可見,老舍骨子里對現(xiàn)代新事物抱有絕望之感,新的外來的所謂好的東西都在社會現(xiàn)實里被扭曲、變形和抽空了,成了種種游戲和笑話,包括現(xiàn)代的“政治”“革命”“啟蒙”“進步”“知識”和“學生運動”都顯得有些荒誕不經(jīng)。老舍對傳統(tǒng)文明和現(xiàn)代文明也沒有絕對的肯定或否定,傳統(tǒng)和現(xiàn)代都存在價值弊端,也有合理性的一面,傳統(tǒng)文明與現(xiàn)代文明是矛盾的,也是可以統(tǒng)一的。
對待傳統(tǒng)文化和西方文化,老舍沒有五四人的劍拔弩張,不將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進行簡單歸類,或做善惡二分,而持一種穩(wěn)健的融合思路。在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之間,他站在中間位置,比反傳統(tǒng)者而近于傳統(tǒng),比傳統(tǒng)者而又反傳統(tǒng),而呈現(xiàn)“調(diào)適的傳統(tǒng)”和“穩(wěn)健的現(xiàn)代”特點。對于舊文化、舊文藝,老舍說過:“對于舊的文藝,應有相當?shù)恼J識,不錯,因為它們自有它們的價值。但是不可認識古物而走入迷古;事事以古代的為準則,便是因沿,便是消失了自身?!雹倮仙幔骸墩搫?chuàng)作》,《老舍全集》第17卷,人民文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5頁。傳統(tǒng)雖“自有它的價值”,但也不能以其為現(xiàn)代的準則,那樣就“消失”了自身。老舍抗戰(zhàn)時期在重慶看畫展,他“雖不懂畫事”,但卻“很喜歡看畫”,他看了關良、李平、趙望云和關山月等畫家的畫,感到他們的作品“既非中國畫,也非西洋畫”,于是他稱它們是“新中國畫”。什么是新中國畫?也就是中西調(diào)和的畫。由此,他談到了文化的調(diào)和,認為:“中華民族是最善于調(diào)和的民族”,并使用調(diào)和創(chuàng)造新事物,“他們的建筑,文藝,音樂,戲劇,服裝,武器……都在改變”,“他們的自尊自傲使他們舍不得脫去長衫,他們的并不頑固又使他們不反對換上西裝,而且調(diào)合一下便創(chuàng)出了中山裝”,“明白了這一點,便明白了中國的新文化。猛一看起來,它未免有點亂七八糟,不成樣子。但是,請你放心,它必會慢慢把固有的與外來的東西細細揉弄,揉成個圓圓的珠子來”。②老舍:《觀畫偶感》,《老舍全集》第17卷,人民文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390頁。在這里,老舍說到了新文化,它表面上雜亂不堪,但終將成為“新珠子”。這也是老舍對待傳統(tǒng)文化藝術和西方文化藝術的態(tài)度和方法,文化調(diào)和不同于五四時期激進主義的文化焦慮,而有文化創(chuàng)造的冷靜和自信。也許正因如此,老舍在傳統(tǒng)與反傳統(tǒng)的夾縫里,做到了化合中西、匯通而成新的自我創(chuàng)造。
對老舍來說,傳統(tǒng)文化不是知識論意義上的存在物,而是生活方式和行為實踐,是道德倫理的自覺。他既沒有傳統(tǒng)文化的壓力,也沒有反傳統(tǒng)的誘惑。五四運動給予老舍精神心理的解放以及理性的價值聯(lián)系。那么,傳統(tǒng)如何進入老舍的創(chuàng)作資源呢?在我看來,老舍與傳統(tǒng)文化的關系,主要體現(xiàn)在民族國家意識的堅守,表現(xiàn)在倫理道德站位,還在于白話文對古文傳統(tǒng)的繼承與發(fā)揚。有關民族國家意識和倫理道德已有不少成果論述,在這里,我想討論老舍的白話文創(chuàng)作與古文傳統(tǒng)的關系。
應該說,五四新文化運動的貢獻是多方面的,新文學運動是其重要內(nèi)容,特別是白話文的普遍興起并成為其現(xiàn)代意識表達的主要工具,也是新文化運動的結果。老舍認為,白話的貢獻是“打斷了文人腕上的鎖銬——文言”,但如果“只運用白話并不能解決問題。沒有新思想、新感情,用白話也可以寫出非常陳腐的東西。新的心靈得到新的表現(xiàn)工具,才能產(chǎn)生內(nèi)容與形式一致新穎的作品”,語言不只是簡單的表達工具,它與人的思想和心理相關。因為老舍擁有了“新的心靈”,他的創(chuàng)作才有了“新的文學語言”。③老舍:《“五四”給了我什么》,《老舍全集》第14卷,人民文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637頁。五四白話文與晚清白話和古白話的區(qū)別在于擁有現(xiàn)代思想和心靈的支撐,并且現(xiàn)代白話文創(chuàng)作擁有一個不斷變化、演進的過程,包括白話文理論的建構和創(chuàng)作實踐的探索。一般文學史認為,老舍的白話文貢獻在于明白曉暢,老舍是繼魯迅、胡適、周作人之后探索實踐了白話文的多種可能性,他的特點在于發(fā)揚白話文的簡明而有力量,顯示了白話文的魅力和勁道。
相對于文言文,白話文的確擁有俗白和自由優(yōu)勢,但它也容易陷入種種弊端,或因近口語而流于淺顯、粗疏,或趨于歐化而拗峭、繁復。老舍的白話文卻完全擺脫了這樣的毛病,他繼承發(fā)揚了文言文遺產(chǎn),堅守了白話文的漢語特性。如何接受文學遺產(chǎn),老舍有自己的回答:“用世界文藝名著來啟發(fā),用中國文字去練習,這是我的意見?!雹芾仙幔骸度绾谓邮芪膶W遺產(chǎn)》,《老舍全集》第17卷,人民文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350頁。“中國文字”是中國文學最大的遺產(chǎn),這恰恰容易被人忽略掉,因為“中國老的作品,并不是與我們毫無關系。我們現(xiàn)在既還用方塊字作我們表現(xiàn)的工具”,“方塊字”就是我們與傳統(tǒng)聯(lián)系的橋梁,這座橋梁上已經(jīng)走過了許多人,“文字在前人的手里真稱得起千錘百煉,值得我們?nèi)W習。我覺得,能練習練習舊體文,與舊體詩詞,對我們并不是件白費功夫的事”。①老舍:《如何接受文學遺產(chǎn)》,《老舍全集》第17卷,人民文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350頁。在這里,老舍特別強調(diào)新文學對文言文的繼承和發(fā)揚,并將其視作中國文學遺產(chǎn)的主要內(nèi)容:“語言是一代傳給一代的東西,不能一筆勾銷,從新另造”,雖然“今天的人應當說今天的話”,但是,“語言的系統(tǒng)則有定形,且不易變”,比如漢語有“聲音”特點,傳統(tǒng)古詩也有音樂之美,今天的白話文也“逃不出那個圈兒去”,因為“新與舊原是同根,故不能以桃代李,硬造出另一套”。②老舍:《文學遺產(chǎn)應怎樣接受》,《老舍全集》第17卷,人民文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410頁。這就是老舍樸實的看法,于是,他大力倡導多讀古典作品,從中體會漢語之美,提高漢語的表達能力?!拔淖制接故莻€毛病。為醫(yī)治這個毛病,讀些古典文學著作是大有好處的”③老舍:《古為今用》,《老舍全集》第18卷,人民文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38頁。。只有體悟到“古典文字的神髓”,才可以“創(chuàng)造自己的文字風格”,它“絕對不限于借用幾個古雅的詞匯”而已,而是對文言與白話進行“天衣無縫”的融合,像魯迅那樣,“把文言與白話精巧地結合在一處”,為白話文“開辟一條新路”。④老舍:《古為今用》,《老舍全集》第18卷,人民文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41頁。老舍反復地表達同樣的意思:“語言是不能割斷歷史的”⑤老舍:《勤學苦練,提高作品質(zhì)量》,《老舍全集》第18卷,人民文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157頁。,白話文創(chuàng)作應重視文言文;“寫白話文,只是掌握了白話還不行”⑥老舍:《在中共中央黨校談文學語言問題》,《老舍全集》第18卷,人民文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132-133頁。,“古今是分不開的,許多古代語言還活著,當然有一些是沒有人引用了,我認為有些新拼湊的東西還不如運用古代的語言好,現(xiàn)代的語言還不能完全替代古代的語言。語言是慢慢發(fā)展起來的,不是一刀兩斷的,不要把它們對立起來,互不侵犯”⑦老舍:《在中央戲劇學院談話劇語言》,《老舍全集》第18卷,人民文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137頁。;傳統(tǒng)文言文“讓人念起來簡而明,它既簡單而又明白,能感動人,人家說一千個字,我們說三百個字就夠了,這就是我們的本領”⑧老舍:《勤學苦練,提高作品質(zhì)量》,《老舍全集》第18卷,人民文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157-158頁。。
胡適倡導白話文,從古白話那里找到資源,行走俗白、明白的口語化之路。魯迅轉(zhuǎn)化文言傳統(tǒng),將文言直接嵌入白話句式,形成白話文的文言化路徑。老舍介乎他們之間,不取白話之簡單直白,而又不失白話之清楚明晰;不走文言之精簡,但又有文言的簡練和含蓄。老舍接納轉(zhuǎn)化文言傳統(tǒng),不在文字詞匯,而在句式與聲音,在內(nèi)在結構和整體感受。老舍學習并領會了漢語表達的精髓,感悟到漢語的特點和本質(zhì):“中國的語言,是最簡練的語言”⑨老舍:《關于文學的語言問題》,《老舍全集》第16卷,人民文學出版社2008年,第368頁。,“漢語的本質(zhì)”在于“簡練”和“含蓄”⑩老舍:《在中共中央黨校談文學語言問題》,《老舍全集》第18卷,人民文學出版社2008年,第134-135頁。,簡練有如“機槍似的,噠,噠……這是漢語的本質(zhì)”?老舍:《在中央戲劇學院談話劇語言》,《老舍全集》第18卷,人民文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137頁。。他把“簡而明”看作漢語特色和“民族風格”?老舍:《文學創(chuàng)作和語言》,《老舍全集》第18卷,人民文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226頁。。漢語不但有簡練特點,還有“聲音”情調(diào)之美:“語言是有聲音的”,寫文章要考慮“聲音好不好聽呢?”“一句話就是一個完整的意思,頓住了再往下寫。這樣跟著貫穿下去,讓人念起來邏輯性很強,聲音很美,這才是好的白話文”。?老舍:《勤學苦練,提高作品質(zhì)量》,《老舍全集》第18卷,人民文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159頁。簡練、明晰、合聲調(diào),才能體現(xiàn)漢語表達的“銳利,有風格,有力量”?老舍:《文學創(chuàng)作和語言》,《老舍全集》第18卷,人民文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227頁。。簡明、有力不是簡單的文字組合,而是詞語與句式的精雕細刻,“寫一句像一句”,多用短句,把“句子組織好”,“立得住”,注重“句與句之間的變化”,長短句式與聲調(diào)相結合,將“聲音與意義”處理得“恰當”而妥帖,順暢而舒服。?老舍:《怎樣寫文章》,《老舍全集》第17卷,人民文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452-455頁。這樣的白話文才是簡練、明晰、生動而有力量的。
老舍的文學創(chuàng)作不斷在這方面作努力,并成為白話文的表率。老舍在新文學史上沒有深邃思想的自豪,沒有無限激情的炫耀,卻有其他作家難有的白話文自信和野心。他認為:“在文字上不下一番工夫,作品便不會高貴。我們應有作八股文的態(tài)度,字字句句要細心配對,我們的作品,要成為文字的結晶,要使讀者不再想引用古句,而引用我們自己的話。我們不能改定過去,但將來的歷史是由我們造成的!使將來的人們忘了《離騷》、諸子,而引據(jù)我們,是我們應有的野心?!雹倮仙幔骸墩搫?chuàng)作》,《老舍全集》第17卷,人民文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8頁。老舍的白話文創(chuàng)作就實現(xiàn)了這樣的目標。他采用地道的白話文寫作《駱駝祥子》,體現(xiàn)了白話的原味兒,簡潔而生動,既保留了生活口語的活潑與生動,又吸納了文言的簡練與精醇,沒有五四新文學語言的蒼白,也沒有戲臺語的做作和歐化的冗長,一切都顯得是那樣平易、自然、純粹、直白、干凈,有味道。例如敘述人物:“他忽然想起來,今年是二十二歲。因為父母死得早,他忘了生日是在哪一天。自從到城里來,他沒有過一次生日。好吧,今天買上了新車,就算是生日吧,人的也是車的……”簡潔明快,有古代話本和評書的味道,不但讀得懂,聽起來也有聲調(diào)。寫自然:“風,土,雨,混在一處,聯(lián)成一片,橫著豎著都灰茫茫冷颼颼,一切的東西都被裹在里面,辨不清哪是樹,哪是地,哪是云,四面八方全亂,全響,全迷糊。風過去了,只剩下直的雨道,扯天扯地的垂落,看不清一條條的,只是那么一片,一陣,地上射起了無數(shù)的箭頭,房屋上落下萬千條瀑布?!币粋€單字、一個詞語、一個短句均可成句,好似下雨的雨點,落在讀者心里,干凈明了,雖用作修飾,但一點也不繁復、冗雜,毫無疊屋架梁的歐化毛病。同樣寫自然,老舍的語言也不只一個路數(shù)。如《微神》的開篇:“清明已過了,大概是;海棠花不是都快開齊了嗎?今年的節(jié)氣自然是晚了一些,蝴蝶們還很弱;蜂兒可是一出世就那么挺拔,好象世界確是甜蜜可喜的。天上只有三四塊不大也不笨重的白云,燕兒們給白云上釘小黑丁字玩呢。沒有什么風,可是柳枝似乎故意地輕擺,象逗弄著四處的綠意。田中的清綠輕輕地上了小山,因為嬌弱怕累得慌,似乎是,越高綠色越淺了些;山頂上還是些黃多于綠的紋縷呢。山腰中的樹,就是不綠的也顯出柔嫩來,山后的藍天也是暖和的,不然,大雁們?yōu)楹纬蚰沁吪胖犎ツ?石凹藏著些怪害羞的三月蘭,葉兒還趕不上花朵大。”且不說它的豐富而貼切的比喻,文中大量使用了“大概是”“不是”“可是”“似乎是”“也是”“還是”“就是”等判斷語詞,也讓人不得不佩服老舍對漢語聲音感悟的精當和巧妙。再如《斷魂槍》的結尾:“夜靜人稀,沙子龍關好了小門,一氣把六十四槍刺下來;而后,拄著槍,望著天上的群星,想起當年在野店荒林的威風。嘆一口氣,用手指慢慢摸著涼滑的槍身,又微微一笑,‘不傳!不傳!’”將自然環(huán)境、人物動作、心理及神態(tài)融合貫注,字字精準,有少一字不明、多一字累贅之境。
如果說,魯迅的白話文體現(xiàn)了現(xiàn)代白話與文言的綜合與平衡,那么,老舍則將文言之精髓,主要是簡練和韻律化成了白話文表達,它不在字、詞、句之外形,而在白話文的神采和風格,體現(xiàn)了漢語的精氣神,簡勁、生動而有力。另外,老舍常將新文學之小說、散文等都統(tǒng)稱為文章。在老舍眼里,它們都有文章屬性。文章與文學是兩個有不同含義的概念,也有不同的文體屬性。文章是古代文論概念,新文學中的文學特別是小說、詩歌、戲劇等文體受到西方文學影響較大,長于想象與創(chuàng)造,注重審美的虛構與變化,文無定法,體無定則,有別于傳統(tǒng)文章學意義上的記敘、議論、說明和實用等體式規(guī)則。老舍以文章概念稱呼新文學,表明他對文章體式的追求,實現(xiàn)了傳統(tǒng)文體的現(xiàn)代轉(zhuǎn)化。有關問題,另文討論。
總之,老舍與傳統(tǒng)文化的關系既不是簡單的情緒對抗,也不是雙方的觀念對接,而是與他的個人經(jīng)驗、知識構成、社會語境有關,與文學的手段、審美的肌體——語言表達密切相連??梢哉f,白話文是連接老舍文學創(chuàng)作與傳統(tǒng)之間最為獨特而有效的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