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農安縣伏龍泉鎮(zhèn)中心小學 劉艷玲
語文學科能幫助學生掌握并熟悉語文知識,是涵蓋文學、政治歷史、自然科學、人文素養(yǎng)等多種內容的綜合性學科,也是我國教育的傳統(tǒng)內容之一。小學階段,在教育過程中滲透思想品德教育是實現(xiàn)小學生素質教育的重要舉措,教師可以利用課堂教學條件,向小學生潛移默化地灌輸正確的道德價值觀,使小學生從小養(yǎng)成正確的三觀。將思想品德教育和學科知識融為一體,增加兩者的豐富性,使學生在學習同一事物時掌握兩方面的知識。為保證教學順利進行,教師須遵循德育的基本規(guī)律,分階段完成不同層次的教育內容,同時在過程中尊重學生個性,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
我國具有悠久的歷史,在光輝燦爛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總結出了極為寶貴的精神文化遺產,學生在進行語文學科的學習時,既可以掌握基本的語文學科知識,也可以文字作為載體,領略祖國的山河壯麗和悠久的歷史傳承,在這個過程中既學習到了科學文化知識,也能培養(yǎng)學生愛國主義情操。小學階段是學生正式進入學習生涯,掌握初步學科知識、培養(yǎng)學科邏輯和學習習慣、塑造個人認知框架的基礎時期,在小學語文教育過程中,一方面要通過學科知識培養(yǎng),讓學生掌握基本的語文學科知識;另一方面,由于語文這門學科涉及的門類眾多,往往在進行語文教育過程中也會將地理、思想品德、歷史、勞動等多門學科串聯(lián)起來,所以學生如果想要真正掌握語文學科知識,就要對其配套適應的學科內容和專業(yè)知識也有所了解,只有將多學科的知識融會貫通,徹底理解,才能在學習內容上獲得更多認識和思考。小學階段學生對于社會的認知程度有限,需要老師對其進行引導啟蒙,使其能在內心埋下熱愛科學、熱愛祖國的種子。語文學科是小學階段最符合這一目標的學科,從授課時長分布情況來講,語文學科是最主要的學科之一,又因為語文學科能與其他學科形成良好的穿插互補,所以如果在語文這門學科上將相應的知識講到位,學生在進行后續(xù)的學科學習時,就能舉一反三,融會貫通,有利于加深學生印象,提高學生的反應速度,讓學生在接受同類型知識學習時,更加容易上手。語文學習的跨學科性質,使得其在進行德育時是最適合的學科。德育的主要內容如果按學科類型來區(qū)分,應該歸屬于思想品德課和歷史課,這兩門課所介紹的學科內容與語文學科內容之間有重疊,并且不同學科之間的中心思想是一致的,可以將其進行融會貫通。小學階段學生的整個社會認知框架還沒有構建,如果在這一過程中能給學生提供良好的引導,可以讓學生從小就構建起一整套關于社會認知的框架或是概念,這個框架和概念的建立對于學生今后的學習和生活會造成持續(xù)影響,而且是積極影響。
小學生心性未定,學習過程中自我控制能力較差,學習能對自己產生哪些程度的影響沒有準確的認知,學習過程主要以興趣愛好作為原始驅動力,在這一過程中我們就要正視語文學科知識的特點。語文學科涉及的范圍廣泛,在小學6年的時間內,學生要從最基礎的拼音開始學起,然后逐漸強化學生對已有知識內容的匯總能力,最后達成字詞句篇的跨越式發(fā)展。在小學甚至初中階段,學生在語文學科上的主要學習內容都是以打好基礎作為學習和教學的最終目的。平時的學科內容積累,需要學生大量的重復練習和背誦,以成語為例,小學階段低年級不接觸成語,到了四年級,普遍會讓小學生接觸常見的詞語和成語,而學生想在語文成績上有所提高,就需要掌握一定數(shù)量的成語詞匯,這樣的過程只能通過反復的背誦記憶才能實現(xiàn)。針對小學生的性格特點,這種要求其長時間保持注意力,并且將同一個內容反復背誦的現(xiàn)實要求與其天性相悖,自然會受到不少阻力。雖然家庭在小學階段也會為學校的教育活動提供一定的支持和幫助,但是學生的天性決定了其接受程度是受限制的,為了讓學生更加自愿自覺地接受學科知識,新時期學科教育者開始從學科知識的分布特點和學習規(guī)律出發(fā),尋找新的教學思路和技巧。前文我們已經說過,語文這門學科的很多內容都是與其他學科有互補關系的,在這樣的情況下,在對學生進行基礎學科知識的教育引導過程中,我們是否可以將其他學科的那些可以吸引學生注意力、使其能在短時間內產生濃郁學習興趣的內容借鑒到語文學科的學習過程中呢?例如,小學生雖然個性不同、經歷不同,但是對于外部世界始終充滿非常強烈的好奇心,這樣的好奇作為原始動力,能推動學生自發(fā)地去了解外部世界。例如有一個成語叫作“吳牛喘月”,這個成語就具有明顯的地區(qū)特點,也有一定的歷史發(fā)展特點。在解釋這個成語并讓學生對其進行掌握時,教師可以通過幻燈片影像、音頻等多種教學形式,首先介紹這個成語所概括地區(qū)的大概范圍,然后介紹這些地區(qū)范圍的自然特點,其中要著重表明的是,在介紹特點時,要與學生當前所在區(qū)域的常見自然特點進行對比,通過這種強烈的反差讓學生明確這個成語所指地區(qū)的自然條件與自己所處環(huán)境是存在明顯差異的,這樣所產生的區(qū)別感就會讓學生產生好奇,想獲取更多關于這個自己所陌生地區(qū)的相應信息。這個時候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自己查閱資料或利用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查閱資料,自主地進行學習。在學習的過程中,信息的反復出現(xiàn)會強化學生對于“吳牛喘月”這個成語的認識和記憶。教師在這個過程中只需要起到一個引導和甄別錯誤的作用就可以,這樣一方面提高了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和實際效果,另一方面也能使整個教學氛圍圍繞著以學生為主體的新型教育思路展開,能讓學生在查閱資料的過程中掌握更多的衍生知識。教師由于在這個過程中是以自己的知識經驗框架來引導和甄別學生所提出的問題和想法,所以教師的課間勞動強度會降低,教師就可以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來觀察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反饋,這樣教師更有可能正確掌握整個班級學生的當前學習狀態(tài)。
無論哪個地區(qū)的小學校園,內部都會張貼很多的名人名言或偉人照片,這些都是很好的學科教學素材。學習這些名人名言和了解到這些偉人的生平,可以讓學生對于整個社會和人類發(fā)展有一個整體認識,學生的人文知識基礎在此時得到了開啟。目前小學階段語文學科的教材中有很多篇課文是針對某一偉人或特定歷史事件進行介紹的,在對這些課文進行講解時,教師要盡可能地從課本的知識入手,提取與人文素養(yǎng)和其他專業(yè)學科有關的內容,將這部分內容作為學習教育過程的核心,圍繞這些核心選擇合適的課件和補充材料。例如,《狼牙山五壯士》一文生動地向學生介紹了我國抗日戰(zhàn)爭時期英勇的士兵與外國侵略者之間發(fā)生的戰(zhàn)斗,這篇課文集中表現(xiàn)了中華民族不屈不撓、永不放棄、抗爭到底的戰(zhàn)斗決心和勇氣。關于這篇課文,除了要讓學生掌握基礎的字詞知識以外,還要讓學生對那個特殊的歷史時期有更直觀的認識,同時能通過學習這篇課文了解更多我國獨有的文化精神,通過故事吸引學生,讓學生在課文中得到啟發(fā),找到榜樣。
語文課文基本都能集中展示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經教師的引導就可以清晰地將這種偉大民族精神概括出來,從而感受到我國獨特而偉大的民族精神,激發(fā)出更多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