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春英
摘? ?要:高中歷史教學的生活化,是目的也是手段,用相同的手段去實現(xiàn)目的,是最直接的方式。為此,我總結了自己在教學實踐中常用的三種方法,即將生活融入課程資源,以事實促進思維理解,把現(xiàn)實納入課外作業(yè),在此展開論述。
關鍵詞:高中歷史;生活化教學;課程資源;思維理解;課外作業(yè)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倡“生活化教育”,教育學家杜威也說過“教育即生活,即生長,即經(jīng)驗改造。”生活化教育是新課改的一個重要理念,這是要讓學科走向生活,讓學生將知識聯(lián)系生活,以此培養(yǎng)他們終身學習的素養(yǎng)基礎。其實,生活化既是課程教學的目標也是手段,高中歷史課程標準指出:學習歷史是為了“從歷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系,進而關注中華民族以及全人類的歷史命運。”以及“通過高中歷史課程的學習,培養(yǎng)學生健全的人格,促進個性的健康發(fā)展?!?/p>
一、將生活融入課程資源
教好一門功課,僅靠教科書是遠遠不夠的,因為教科書也僅是供教學用的資料,只是最核心的一份資料而已,如果不加入其他的資料,只靠教科書,則教師的教學就容易陷入照本宣科的泥潭,學生也難以形成遷移能力,所以整合適合學生的課程資源作為備課素材,才能有效地展開教學,拓寬學生的視野,讓歷史為現(xiàn)實服務,為提高學生的歷史意識和文化素養(yǎng)服務。而將接地氣的生活,尤其是本土的民俗遺址、學生所能接觸到的現(xiàn)實生活等素材整合到課程資源中,還可以讓學生因感到學有所用、學近鄉(xiāng)情而大大提升他們的學習興趣。
必修二第一單元第2課的《古代手工業(yè)的進步》,所講述的內容主要有冶金、制瓷與絲織古代三大行業(yè),其教學目標反映在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上,我設定為感受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培養(yǎng)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增強他們保護文物的意識。而最能激發(fā)本地學生這些情感的,家鄉(xiāng)的文物無疑就是其中之一,于是我搜集了南京地區(qū)的一些相關文物,作為課程資源有機地嵌入到教學中。講制瓷業(yè)時,我強調明清時期瓷器種類豐富,明朝的青花瓷至今被人們奉為珍品,我向學生展示了南京出土的明朝青花瓷精美圖片,如1950年出土于江寧區(qū)的青花蕭何月下追韓信紋梅瓶和1960年出土于中華門附近的青花蓮池鴛鴦紋碗,精美的花紋和高超的制作工藝讓學生嘆為觀止。
二、以事實促進思維理解
歷史記載的是人類的過往,距離學生的生活很遠,就學生不長的人生積累而言,是比較難以穿越如此長的歲月,走近歷史的情境和歷史人物的,何況,在學生與歷史人物之間,相隔的不僅僅是時代問題,還有身份、地位、背景等問題。如果教師能在學生遭遇這些問題的時候,用他們身邊觸手可及的事實、眾所周知的新聞、為大家所熟知的故事,或相似的職位、情境等,一切能夠為他們所感知與體驗的人、事、物作為提示,鋪墊好疑難問題的臺階,或類比解疑,則不但能為學生說明當下的道理,更重要的是可以長遠促進學生的思維理解。
因中國歷朝歷代,自秦始皇建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后,便一直都致力于加強皇權,因此在上《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一課時,我將“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及影響”確定為教學重點。又因學生在初中時對歷史并不重視,膚淺而偏重于感性認識,現(xiàn)剛上高一,以生動形象的生活事實進行銜接,利于學生思維發(fā)生轉變。因此,我在教授“皇帝制度的確立”時(這是中央集權制建立的第一個內容),打印了一張“議帝號”的小紙條,組織班上幾個愛好表演的學生,從學生的理解出發(fā),結合史實設計了一個2分鐘的短劇,上朝、坐龍椅、跪叩、廷議……,結合網(wǎng)絡流行語等時尚元素,突出了秦始皇的妄自尊大,丞相王綰的恪守本職、御史大夫馮劫的堅持不舍以及廷尉李斯的精明干練也都演繹得淋漓盡致,同學們笑聲不斷,總結時我說了三點:一皇帝稱謂是從秦朝開始的,二皇權唯我獨尊,三皇權至上。每一點都是剛說一句,同學們就七嘴八舌地接出了下句,幫助他們毫無困難地解決了一個教學重點,而且沒有一個人的注意力是游離的。
三、把現(xiàn)實納入課外作業(yè)
作業(yè)有鞏固深化上課所學,掌握解決問題技巧,以及促進課外自主學習等作用,同時帶來的增值作用還有學生對作業(yè)興趣,以及對問題的深入拓展與探究。為強化這些功能,我根據(jù)教學目的和學生當節(jié)課上的學習情況,將現(xiàn)實酌情納入了作業(yè)之中。比較淺層次的設計方式是,直接搜集資料,對已獲得的歷史知識加以佐證;深一點的,要求學生既有調查材料又有分析總結;根據(jù)學生的不同水平,教師也可以作分層要求,如將以上兩點置于一道題中,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完成不同要求;在個性化學習方法較為突出的班級,教師還可以設計開放性作業(yè),以具有靈活性的作業(yè),發(fā)展學生的分析能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
上必修三第8課《古代中國的發(fā)明和發(fā)現(xiàn)》,學生通過教材中重要的發(fā)明與發(fā)現(xiàn),能夠形成民族自豪感,培養(yǎng)社會責任感,同時我還希望能讓學生樹立崇尚科學的精神,那就要從接觸和體驗科學開始。于是在結束本課教學之后,我設計了一個課后作業(yè):要求學生課后以小組為單位,調查南京地區(qū)古代在科學技術方面的成就(如果可能要注明人物、事件、成果、意義等),并通過網(wǎng)絡、圖書館等渠道,搜集相關的文字和圖片資料,形成對本土科技成就的認識,在下一次歷史課前進行一個展示競賽。在上歷史課評比結果的過程中,學生們深受震撼。有同學搜集到圭表是我國古代度量日影長度的一種天文儀器,早在3000多年前的商周時期已經(jīng)開始使用,南京紫金山天文臺至今存有制造于明朝正統(tǒng)年間的圭表,青奧會開幕式的部分靈感也來源于它。有同學列舉了三項與鄭和航海有關的發(fā)明,鄭和寶船的先進帆櫓所提供的船舶動力、“過洋牽星術”和“海道針經(jīng)”在當時都是世界最先進的航海技術。有同學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古代我們的科技成就曾長期領先于世界,但明清時期卻逐漸落后。通過比較和交流,同學們對我國的科技發(fā)展形成了一個正確客觀的認識:驕傲是過去的,現(xiàn)在需要的是發(fā)憤圖強,再創(chuàng)輝煌。
參考文獻:
[1]樊磊.生活化教學理念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才智,2015年02期
[2]楊波.談高中歷史教學中生活化教學存在的不足與對策[J].教育觀察(中下旬刊),2014年12期
[3]郭玲云.試論生活化教學策略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有益嘗試[J].文教資料,2014年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