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勇基
[摘要]將信息化技術與教學實踐相結合已經成為現代教育的主要改革方向和目標。文章基于機械加工類課程的教學實踐,深入探究了借助信息化技術實現機械加工類課程改革的有效模式。
[關鍵詞]信息化;機械加工類課程;課程改革
[中圖分類號]G7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6058(2020)06-0094-02
機械加工類課程在中職教育中的多個專業(yè)均有開設,其教育目的是為了讓學生了解機械相關知識,掌握基本的機械加工操作,實現理論與實踐的有效結合,切實提高學生的實踐操作技能。由于受到教學條件及傳統(tǒng)教學理念的影響,中職學校機械加工類課程的教學多數局限在書本知識的教授方面,忽略了對學生實踐能力的鍛煉。通過信息化技術的應用來實現機械加工類課程的改革,對于進一步提高中職教學水平有著一定的現實意義。
一、機械加工類課程改革的目的分析
(一)適應社會對人才需求的變化
長期以來,高質量、高素質的機械加工類人才一直是社會各界廣泛需求的人才類型之一。機械加工類課程的設置初衷是培養(yǎng)具有實踐操作能力的技術型人才,但在傳統(tǒng)教學手段和思維的限制之下,這一目標的實現卻成為一道難題,課程改革已刻不容緩。
(二)調整課程本身的固有短板
中職學校機械加工類課程存在明顯的短板及問題。多數中職學校的課程模式違背了機械類課程學習的本質和基本原則,輕實踐重理論的現象儼然成為一種常態(tài),這顯然不利于實現人才培養(yǎng)的目標。同時,課程安排本身也存在一定的短板,學生在校期間所掌握的能力和知識不足以應對未來的工作所需,甚至大多數知識與未來工作需求相脫節(jié),最終導致學生在走上工作崗位后出現不適應的問題。在教學內容方面,單一化的教學內容與追求創(chuàng)新的社會發(fā)展相悖,這也是導致學生在人才市場中競爭能力不足的主要原因。最后,該課程本質上是要普及機械運動研究和知識,而機械運動知識近年來的發(fā)展速度較快,學校所教授的內容存在一定的滯后性,缺乏動態(tài)變更。教育改革工作的本質是為了消除中職教育長期存在的弊端和痛點,信息化技術的應用顯然可以有效改善該課程現存的諸多問題。
二、中職學校機械加工類課程教學現狀
(一)學生學習能力不足
中職學校的生源主要是無法進入普通高中學習的學生群體,該學生群體在學習能力方面與普通高中的學生有明顯的差距,具體表現在以下幾方面:一是學習主動性不強。學生對于學習重要性的認識不足,不愿意主動參與到學習活動當中。二是學習能力較差。對于簡單的機械原理知識,教師往往需要講解多次才能讓學生充分理解,且學生所采取的學習方式較為簡單,一般以死記硬背的方式為主。在學習方法不佳、學習積極性不高的情況下,鮮有學生能夠找準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且多數學生缺乏學習目標,從而導致學習效率不高。
(二)人才培養(yǎng)方向與市場需求脫節(jié)
一般情況下,中職學校的人才培養(yǎng)依據以各個專業(yè)的教材為主,最終的培養(yǎng)結果會受教學水平、教材質量及市場大環(huán)境的影響。機械加工行業(yè)近年來的快速發(fā)展導致出現了大量的人才缺口,而中職教育的教學內容與人才市場需求之間往往會存在一定的偏差,即具有滯后性。最終學校培養(yǎng)出的人才并非企業(yè)所需求的人才,學生在校期間所學習到的知識與企業(yè)工作關聯性較低,學生在就業(yè)競爭當中缺乏優(yōu)勢,就業(yè)率下降……這些問題的出現,無不說明中職學校在人才培養(yǎng)上存在問題。
三、課程改革的策略
信息化技術及信息化教學理念對于機械加工類課程的影響及作用是多方面的。信息化技術豐富了教學資源的獲取渠道,改變了常規(guī)的教學方式,推動教學效率、課堂質量持續(xù)提高。同時,信息化技術可以多維度展示機械運動的本質,強化機械基礎教學,讓先進的機械理念全面展示在學生面前,這無疑有利于先進技術的傳播。信息化技術的應用是多種新型教學手段應用的前提條件,而新型教學手段的應用則是實現教育改革的前提。
(一)增強信息化意識
信息化意識指的是教師對于信息化理念、技術的敏銳度,其具體表現為先進的教學手段、技術在課堂中的應用。教師需要提高信息化意識,積極參與到課程改革當中,共同探討、研究改革途徑。同時,學校方面應當制定相應的激勵政策,鼓勵教師積極采取信息化教學手段,積累信息化教學經驗。
(二)應用信息化教學技術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積極使用信息化教學技術,通過多媒體教學、網絡教學等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同時,教師應當積極使用相關的教學輔助工具,動態(tài)化地為學生展示機械運動的基本原理和相關零構件,以加深學生的印象。
(三)加強實踐教學
機械加工類課程對于學生的實踐能力有一定的要求,學生既要以豐富的理論知識充實自己,又要在實踐過程中對其進行應用。但在實際教學中,因為教學條件及師資力量有限,理論課依然占據較大的比重,且由于實踐教學水平有限,難以為學生提供高質量的實踐教學,部分實踐環(huán)節(jié)仍需要學生自主摸索。為確保學生獲得一定的實踐經驗,并能夠將所學的知識理論與實踐結合在一起,中職學校需要加強對于“雙師型”教師的培養(yǎng)工作,即培養(yǎng)具有較高教育水平和一線工作經驗的綜合型教師。同時,中職學校需要進一步開展教學改革工作,鼓勵新型教學模式的應用,構建全新的師生關系,將學習的主體地位歸還給學生。此外,中職學校需要加大資金投入,為學生提供高質量的硬件設施,且需要保證硬件設施的數量。而在硬件設施的選擇方面,不得采用老舊的、被生產企業(yè)所淘汰的產品,要引入現階段企業(yè)一線生產所使用的硬件設備。
(四)探究信息化機械加工類課程教學新模式
機械加工類課程本質上是要讓學生認識機械基礎原理。信息化工具的使用可以幫助學生加深對于各種機械加工類設備的認識,讓學生從多維的角度實現對機械設備的剖析。例如,教師可以通過信息化技術來模擬實驗室的情境,為學生營造身臨其境的學習環(huán)境,而學生也可以使用計算機對機械設備進行模擬操作。在這一過程中,教師需要給予學生充分的自主權,并從引導的角度給予學生一定幫助,充分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
綜合來看,信息化技術與機械加工類課程的融合有利于提高中職學校的教學水平,從而為培養(yǎng)更多的實踐型人才、技術型人才創(chuàng)造客觀條件,并加快中職教育改革的進程和步伐,推動我國的中職教育水平不斷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