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麗艷
[摘? ? ? ? ? ?要]? 隨著高校大學生人數的不斷增加,現在大學生在學習和就業(yè)等方面面臨的心理壓力越來越大。在高校的心理教育中只有不斷地對教育的模式和方法進行創(chuàng)新才能幫助大學生正確處理心理問題?,F在教育界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越來越重視,這也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轉變傳統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創(chuàng)新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徑,才能讓大學生更好地適應社會,大學生的心理問題才能夠得到更好的解決,使高校為社會培養(yǎng)更多心理健康的高素質人才。
[關? ? 鍵? ?詞]? 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創(chuàng)新路徑
[中圖分類號]? G642? ? ? ? ?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 ? ? ? ?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20)32-0012-02
近年來,隨著我國高校大學生人數擴招,大學畢業(yè)生的數量也越來越多,且呈上漲趨勢,大學生面臨的社會競爭越來越激烈。因此,大學生面臨的就業(yè)壓力和學習壓力越來越大,由于面臨各方面的壓力會讓大學生心理健康出現一些問題,導致大學生整體的心理素質較低,心理問題比較復雜。高校必須加強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轉變傳統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進行分析,打造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創(chuàng)新路徑。[1]
一、心理健康教育對高校大學生的作用
心理健康教育是針對當代大學生的心理特點以及認知規(guī)律,利用心理學的教學方法來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從而促進學生全面提升的一種教育方式?,F在的大學生都是“00后”成長起來的新一代青年,他們生活在我國經濟快速發(fā)展的時代,絕大多數大學生都是獨生子女,本身在家庭比較受溺愛,他們很少經歷挫折,遇事缺乏耐心,不懂得與別人進行溝通和交流,因此在進入學校以后,由于面對的同學來自全國各地,每個人的生活習慣不同,對待事物的看法也不相同,再加上大學生彼此之間缺乏溝通,面臨著繁重的學習任務和就業(yè)壓力,這些都導致了當代大學生面臨的心理問題越來越多的原理。通過心理健康教育能夠確保大學生健康成長,避免大學生產生心理問題,同時也能夠為學生在遇到一些心理疑惑時指明解決問題的方向。良好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能夠讓大學生的綜合全面素質得到提升,同時也可以讓高校大學生在復雜的社會環(huán)境中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tài),培養(yǎng)大學生健全的人格品質,讓他們能夠正確看待社會現象,避免社會不良思想的影響,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同時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夠開發(fā)學生的潛能,幫助大學生實現自我認識,從而能夠更好地適應社會,適應未來,提升自身在社會就業(yè)中的競爭優(yōu)勢。[2]
二、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現狀
首先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論需要進一步增強。我國的心理健康教育開展較早,在20世紀80年代就開展了針對高校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同時也形成了多樣化的教育功能,模式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主要包括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心理學教育模式和醫(yī)學模式等教育模式,每一個單獨的教育模式都在心理教育中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并沒有形成一個完整的教育體系。在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缺乏必要的理論基礎知識,基本上在心理健康教育中都是根據經驗來進行構建的,心理健康教育的適應性和推廣強度不夠。
其次是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前瞻性不足、通常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針對一些存在心理健康問題的學生,幫助他們解決一些心理問題。但是并沒有把心理健康教育的重點放在大學生心理問題的預防上,把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等混為一談,認為加強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要提升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這樣會導致整個教育的目標和體系偏離原來的軌道,無法完成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現在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已經認識到整合的重要作用,同時也開始研究如何通過各種資源的整合來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但是由于高校對整合的概念認識不清。整合的要素也不明確,因此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缺乏創(chuàng)新思維。[3]
最后是高校的大學生對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視程度不足。通常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都是以心理輔導和心理咨詢?yōu)榛A,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式比較單一,無法起到應有的教育效果。通常都是高校大學生出現一些心理健康問題以后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加以解決,沒有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大學生的日常學習和生活中。現在高校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的人才,通常情況下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老師都是由思想政治老師或者輔導員兼任,學校很少有專業(yè)的心理健康咨詢師,因此在專業(yè)能力、專業(yè)文化教育方面以及心理學等方面的儲備知識不足,無法滿足新時代大學生復雜的心理特征,發(fā)展面臨的一些新情況。
三、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創(chuàng)新路徑
(一)創(chuàng)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理論基礎
創(chuàng)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必須有創(chuàng)新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論基礎,目前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論知識還停留在傳統的階段,因此在構建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時一定要走出一條整合發(fā)展的道路,創(chuàng)新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僅僅是高校教育的責任,同時也是家庭和社會的責任,因此高校要加強與相關部門之間的合作,形成全方位、多層次、寬角度的合作模式,采用各種工作方法和機制,充分調動高校教師和學生家長共同參與。同時在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中也要突破單純的心理學范疇,融入管理學、教育學、社會心理學等其他學科的相關知識,從而構建全方位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論基礎。
(二)創(chuàng)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理念
作為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而言,教育理念就是高校教育工作者對心理健康教育的認可程度和態(tài)度,這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創(chuàng)新具有重要的導向性作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教育理念決定了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方向和追求,同時也會對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起到重要的影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要轉變傳統的教育理念,轉變過去傳統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只重視心理咨詢的缺點,要轉換成重視學生的心理教育和障礙咨詢?yōu)橹鞯慕逃绞剑瑢㈩A防性的心理健康教育作為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點,關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預防和發(fā)展,重視對大學生健全人格的塑造,充分發(fā)掘大學生的潛能,體現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性。[4]
(三)充分發(fā)揮高校心理教育的整合趨勢
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最早是由20世紀90年代西方學者提出來,現在很多國家和地區(qū)的研究人員都在有意識的關注對心理健康整合模式的探索,也就是要在高校中充分調動各種心理健康教育資源,在高校內部形成有助于提升大學生整體心理素質,營造良好的教育氛圍。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要想創(chuàng)新教育模式,就必須具有心理健康教育的創(chuàng)新思維,要從多方面進行實踐整合。首先要整合不同的工作模式,整合心理學、醫(yī)學為主,社會學、倫理學、教育學和生理學為輔的綜合式的教育模式。其次要對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施路徑進行整合,從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心理健康評估、心理咨詢等不同的方面構建全方位、立體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實施路徑。再次要組建以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咨詢中心為主,高校的學院和學生為主的多層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隊伍,加強不同層次和隊伍的聯系與互動,避免心理健康教育主體單一性的缺點。最后要構建集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詢和心理預防為一體的工作機制,在高校為大學生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為大學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識,提升大學生的自我的心理調節(jié)能力,解決大學生的心理問題。同時也要制訂完善的預防機制,建立學生骨干、院系輔導員和心理咨詢中心為一體的心理預警機制,從而能夠幫助大學生進行有效的心理干預。
(四)創(chuàng)建多元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高校要建立多元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不斷拓寬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讓心理健康教育能夠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起到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首先,高校要針對不同年級的大學生開展不同主題的心理健康教育講座,比如可以對大一新生開展心理適應與調整以及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等方面的心理健康講座,對大二、大三的大學生可以開展關于人際交往以及戀愛心理、自我認知等方面的課程,對大四的學生可以開展一些與就業(yè)有關的心理健康適應調節(jié)課程。在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宣傳中也要采用多種教育形式,除了運用學校的海報、宣傳報紙和校園廣播以外,還可以充分利用大學生喜歡網絡的特點,在班級微信群或者學校的微信公眾平臺上開展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讓大學生在交流平臺上互相交流,或者在微博或者論壇中發(fā)表對社會熱點事件的看法,分享自身的心理問題等,大學生可以積極地參與并留言,心理健康老師可以從留言中發(fā)現大學生目前存在的一些心理問題,這樣可以針對性地加以解決。同時學校也可以鼓勵學生創(chuàng)建一些心理健康社團,開展各種各樣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比如心理輔導和心理專題講座等,幫助大學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識,同時也可以充分利用網絡為學生開辟心理情緒疏導的板塊,比如一些心理專題論壇、心理測試、心理話題透析等,讓大學生在網絡的虛擬空間中也能得到高質量的心理健康教育。[5]
四、結語
高校大學生是祖國的未來和民族的希望,因此重視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為社會培養(yǎng)優(yōu)秀人才的關鍵。高校要不斷地對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進行創(chuàng)新,提升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教育效果,要加強心理健康教育的師資培訓,提升心理健康的師資力量和水平,同時也要重視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普及宣傳活動,從家庭、社會和學校三個方面入手,以不同的形式開展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參考文獻:
[1]王莉娟.試論當代大學師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協同機制[J].文教資料,2015(1):75-76.
[2]丁志強,劉明波.牛津大學心理健康服務對我國高校心理咨詢工作的啟示[J].思想理論教育,2014(3):83-86.
[3]李興華,李志強.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社會協同機制研究[J].思想理論教育,2013(23):62-65.
[4]隆舟,任悅.在線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評價平臺建設研究[J].智庫時代,2019(51).
[5]李德江.改革開放以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發(fā)展綜述[J].智庫時代,2019(51).
◎編輯 王海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