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亞楠 徐國帥 王艷麗
[摘 ? ? ? ? ? 要] ?滿族是中國古老的民族之一,音樂資源豐富。滿族音樂包括滿族歌舞、民歌、器樂、戲曲;滿族宮廷音樂則主要分為祭祀音樂和宴席、禮儀音樂,其音樂規(guī)模宏大,常與歌舞相結合。這些音樂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觸較少,以滿族音樂為載體,結合奧爾夫音樂教育思想中的本土化音樂教育,在當地幼兒園開展?jié)M族音樂活動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時也是滿族音樂活態(tài)傳承的一種很好的方式。
[關 ? ?鍵 ? 詞] ?非遺音樂資源;學前兒童;音樂教育
[中圖分類號] ?G612 ? ? ? ?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20)36-0030-02
一、滿族音樂概述
(一)滿族音樂的內涵
滿族音樂起源于中國東北地區(qū)的少數民族音樂,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從滿族形成之初到現在,滿族音樂是其民間流傳的歌曲和宮廷音樂的總稱。但在本文中,滿族音樂主要指貼近幼兒生活、能為幼兒所理解的滿族民間歌曲中的兒歌以及滿族的宮廷音樂。
(二)滿族音樂的特點
每個民族都有展現其獨特風格的地方色彩,民族音樂自然也不例外。藏族音樂高亢洪亮;傣族音樂婉轉柔美;蒙古族音樂有草原空闊的風格,同樣,滿族音樂也有其獨特之處。滿族民間音樂曲調簡單、節(jié)奏鮮明,帶有古樸神秘的色彩,在音樂表現上具有以下特點:在滿族音樂中,宮、商、角三音小組經常出現,其中宮調式出現的次數最多,商調式、角調式次之。在滿語中最后一個音節(jié)常常是重音,前緊后松或前短后長的節(jié)奏型經常出現,并且節(jié)奏在滿族音樂中顯得尤為重要,常與鼓的伴奏緊密相連,鼓點的變化與節(jié)奏相協(xié)調,使?jié)M族音樂顯得獨具神韻。滿族音樂常常采用倚音、滑音、顫音等裝飾音來調整旋律、美化腔調,以使旋律變得更加活潑。其中在裝飾音中,常常采用一種特殊的顫音手法,即曲調結尾音延長卻不結束。滿族音樂的襯詞很多,有的襯詞具有實在意義,使旋律更加活潑生動,而有的襯詞僅僅作為點綴并無實在意義。滿族音樂最主要的風格是粗獷奔放、高亢洪亮。由于滿族民間音樂特別是薩滿祭祀音樂具有一定的保守性和隱秘性,因而保留了許多的民族特點和風格(宮廷音樂則體現出更多的融合性)。
二、奧爾夫音樂教育思想在兒童音樂教育實踐活動中的研究
2009年,陳蓉的兒童音樂教程《從頭到腳玩音樂》一書問世,書中的觀點是教育活動每一個步驟都應有一定的教學理論來與之對應,還要從教師的教學方法、幼兒的心理活動等不同的角度來分析教學的具體步驟。
20世紀80年代,由奧爾夫著作、廖乃雄翻譯的《〈學校兒童音樂教材〉——回顧與展望》一書問世。這本書立足于奧爾夫音樂教育思想,鼓勵父母掌握一些與幼兒互動的策略,作為幼兒的同伴參與到音樂教學實踐活動中,從而促進幼兒音樂天賦的發(fā)展。教材中指出無論是哪個學習階段,都倡導通過人們的主觀能動性安排學習活動,而不是被動地在他人的督促下完成。教材中涵蓋了眾多學者的文章,經過實踐證明奧爾夫音樂教育思想早已在中國大地上生根發(fā)芽,對它進行研究的學者和專家不勝枚舉,為我國音樂教學制度的改革和音樂教學法的完善提供了重要的參考依據和理論支持。
三、幼兒園音樂活動形式
幼兒園日常的音樂活動形式,從培養(yǎng)幼兒音樂能力的角度可以劃分為歌唱活動、隨樂活動兩種形式。
(一)歌唱活動
歌唱活動在幼兒園是開展較多的對幼兒進行旋律訓練的一種方式,同時是幫助幼兒感知旋律音樂美的一種途徑。在歌唱活動中,教師根據幼兒發(fā)展的音樂能力特點,選擇有童趣、歌詞易懂、旋律較簡單的歌曲進行活動。在活動中充分調動幼兒的歌唱積極性,通過增編歌詞等具有挑戰(zhàn)的方法,培養(yǎng)幼兒的創(chuàng)新能力。
(二)隨樂活動
在幼兒園的音樂教學活動中,隨樂能力的培養(yǎng)是最基本的要求,也是培養(yǎng)幼兒音樂能力的重中之重。隨樂能力的活動形式可分為隨樂打擊樂器活動、隨樂律動、隨樂游戲、隨樂表演四種形式。隨樂打擊樂器是鍛煉幼兒隨樂能力的一種方式,樂器種類有無固定音高打擊樂器、有固定音高打擊樂器。一般在幼兒園較多用到的是無固定音高的打擊樂器,采用為樂曲伴奏形式較多。隨樂律動是發(fā)展幼兒身體協(xié)調能力的一種形式,與音樂結合更好地調動幼兒參與韻律活動。選擇節(jié)奏鮮明的音樂,肢體動作符合幼兒身體的發(fā)展特點,有效地引導幼兒通過動作進行表達音樂。隨樂游戲可以理解為音樂游戲活動。游戲化教學活動是幼兒園提倡且在組織活動中要用到的一種方式,游戲有規(guī)則,隨樂游戲中音樂就是規(guī)則,也就是在音樂中的樂段、樂句或是某個節(jié)奏為規(guī)則點,引導幼兒遵守這個規(guī)則,并進行高效的音樂游戲活動。隨樂表演既是幼兒展現對音樂理解的一種方式,也是幼兒體驗、模仿各種角色的一種手段,使幼兒對自己的想象情景得到合理釋放。而隨樂表演,以音樂情緒為背景,更好地烘托幼兒表演的情緒,也加深幼兒對音樂的理解。
四、滿族音樂在幼兒園音樂活動中的應用
(一)歌唱活動
在歌唱活動的組織中,根據歌曲的內容可以與幼兒園語言活動結合。滿族兒歌內容豐富,其中有很多兒歌的歌詞帶有一定的故事性,可以創(chuàng)設出一個完整的故事。因此將滿族兒歌和語言活動結合起來,不僅可以讓幼兒了解歌曲的內容,還能體會滿族兒歌的情感,從而更快掌握歌曲。例如滿族兒歌《騎木馬》,這首滿族兒歌富有一定的故事性,向幼兒講述創(chuàng)編的童話故事,讓幼兒了解歌曲的大意。在教學方法方面,傳統(tǒng)的歌唱教學模式大多以教師泛唱彈唱為主,幼兒并非歌唱活動中的主體,而是被動地接受教師所教的內容,缺乏參與的積極性。奧爾夫音樂教學法中原本性的教育理念則鼓勵幼兒為活動的主體,重視幼兒的親身體驗,非常適合幼兒活潑好動、有意注意時間持續(xù)時間短的特性。
(二)隨樂活動
1.隨樂打擊樂器活動
隨樂打擊樂器活動,幼兒初步了解滿族音樂節(jié)奏鮮明、曲調簡單的特點,培養(yǎng)幼兒的節(jié)奏感以及與同伴、指揮的合作能力。滿族打擊樂器多種多樣,主要有節(jié)、腰鈴、拍板、八角鼓、哈利馬節(jié)等。滿族器樂與奧爾夫音樂活動中所用的鈴鼓、碰鈴相似,不強調過多的技巧,操作簡便,方便教師運用到奧爾夫教學活動中,啟發(fā)有節(jié)奏地敲擊,進行聲勢訓練,從而實現少數民族器樂與奧爾夫樂器的完美對接。打擊樂器通過有規(guī)律的節(jié)奏型和強弱變化來表現音樂的情緒。例如《喜歌》,教師可以讓幼兒先了解滿族樂器,給幼兒提供一些材料,讓他們通過親手制作滿族樂器,再讓幼兒欣賞滿族音樂并幫助幼兒根據音樂匹配樂器。幼兒可根據自己的想法把不同的樂段配上不同的樂器,經過不斷練習,最后進行合奏表演。
2.隨樂律動
滿族律動中的一些基本舞步,可以感受滿族舞蹈優(yōu)美的體態(tài),還可以用動作表現個人情感并提高與他人溝通和交流的能力。滿族舞蹈內容同樣豐富,以帶有宮廷特色的音樂為主。適合幼兒跳的滿族舞蹈有:集體舞中的秧歌舞、隆興舞、九折十八式、莽式舞;自創(chuàng)舞;小歌舞或童話舞;表演舞中的五魁舞和腰鈴舞。奧爾夫音樂的韻律活動則主張幼兒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力,根據樂曲不同樂段的情景自由創(chuàng)編動作,重點在于通過動作表達出對樂曲變化的感受。一般來說,律動的動作要與音樂相結合。選擇節(jié)奏感強的音樂,能引起幼兒的興趣。例如滿族兒歌《拍手歌》,這首滿族兒歌的歌詞中有很多的動作,隨樂做第二段的歌詞動作即可。
3.隨樂游戲
游戲是幼兒最喜歡的活動,也是幼兒最樂意參與的活動。因此將滿族兒歌與游戲結合,不僅能吸引幼兒的興趣,同時也能起到教唱歌曲的作用。例如兒歌《跑馬城》在滿族兒歌中流傳極為廣泛,這個游戲既是兒童的一種娛樂形式,也是從小培養(yǎng)他們騎馬打仗的好方式。通過滿族游戲學唱滿族歌曲,也使歌曲簡單易學。學者呼瀟指出,“奧爾夫音樂教學法的吸收和借鑒要在保留我國音樂教育文化精髓的前提下進行,避免我國民族文化受到沖擊,從而更高效地促進我國音樂教學的發(fā)展”。滿族音樂和游戲相結合,幼兒在活動中更好地接受和理解自己本民族的音樂。
4.隨樂表演
幼兒表演活動是幼兒園活動集中展示的一種方式。教育部頒布的《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將幼兒園教育內容劃分為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藝術五個方面,即為五大領域的劃分。這樣的劃分原本就是對教育內容的系統(tǒng)的規(guī)劃以及整合,其中,藝術領域不再只是單純的美術與音樂,而是音樂、美術、舞蹈、表演等的集合。各個領域之間的不斷融合,使這樣的多方面藝術形式更加符合當前幼兒園藝術教育的綜合化趨勢。能夠進行表演的前提是對幼兒進行角色表演的引導和練習,這個過程中以音樂為表演的背景指導,通過面部表情、肢體語言、身體形態(tài)等表達音樂的情緒、故事。如實踐活動中,一個團體通常被分為幾個小組,歌曲演唱、聲勢伴奏、器樂伴奏、律動舞蹈、戲劇表演,小組成員各司其職,在相互配合下呈現給公眾完美的表演。
奧爾夫音樂活動中的戲劇表演在教學中的滲入應用,正是多角度地幫助幼兒提升能力,在幼兒音樂活動中戲劇元素的應用會對幼兒的節(jié)奏發(fā)展、歌唱舞蹈發(fā)展、樂器的演奏與配合能力、語言發(fā)展、肢體動作發(fā)展、共情能力、邏輯思維、交流合作等起到協(xié)同促進的作用。奧爾夫音樂的表演形式貫穿在各項活動的始終,一個音樂活動不僅僅包括簡單的歌唱訓練,也包括較復雜的聲勢、律動和舞蹈等動作訓練,活動的最后部分還可以有更復雜的器樂伴奏、演奏造型。以滿族民歌《滿洲利亞》為例,教師要先對作品進行分析,分析歌曲表現的內容、情緒以及音樂的基本表現手法。教師編創(chuàng)與音樂相關的故事,引導幼兒進入情景,根據不同的樂段創(chuàng)編不同于故事相匹配的動作,然后隨樂一同表演,這樣的過程可以達到欣賞滿族音樂的效果。
五、結論
滿族音樂是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部分,在幼兒園以滿族音樂為音樂活動依托,培養(yǎng)幼兒的音樂能力,培養(yǎng)幼兒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均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同時也是對滿族音樂的一種繼承和傳播形式。滿族音樂應用于幼兒園中還存在一定的困難和阻力,幼兒園教師對滿族音樂的了解有限,音樂活動形式過于單一,同時它還會受到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排斥等等。所以,將滿族音樂融入幼兒園音樂活動,我們應該“求同存異”,循序漸進地進行;要有一定的思想準備,及時解決在此過程中遇到的困難,以推進學前民族音樂教育的進程。
參考文獻:
[1]金華.論滿族音樂在學前音樂教育中的教學探索[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07.
[2]高玉俠,賈淼,鄧喆.滿族音樂及其研究現狀[D].沈陽:沈陽師范大學,2013.
[3]賈曉星.奧爾夫音樂教學法與中國的學前音樂教育[D].曲阜:曲阜師范大學,2011.
編輯 司 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