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斌
【摘 要】針對小學信息技術機器人課程知識的教學活動開展,旨在讓學生在動手操作和親身體驗的基礎上,思考機器人解決問題的方式,將自身知識與機器人知識相融合,通過對機器人進行設計、組長、編程練習,讓學生在實踐操作中獲得知識。而針對此方面的教學活動順利開展,需要教師有清晰的思路以及高效的方法,本文就小學信息技術機器人教學展開深入探究。
【關鍵詞】小學信息技術;機器人教學;教學實踐
針對小學信息技術機器人教學探究,就是探索如何讓小學生在有限的課堂學習時間內(nèi)掌握更多的資料,對此方面的研究對學生在小學階段學習和實踐機器人知識有較好的指導作用。對于教師而言,整個教學模式中涉及到很多要考慮的要素,而對任何要素的分析和探究,就是為了促進學生高效理解學習內(nèi)容、高效實踐學習任務,掌握一定機器人編程及實踐技能。教師應在新課標理念指導下,實現(xiàn)對學生基本情況的探究和分析,讓學生能夠在教師引導實現(xiàn)高效學習,同時利于教師積累高效的信息技術機器人知識教學經(jīng)驗,提升教師教學水平。
一、教學準備活動策略
1.1學生學情分析
在進行小學機器人教學活動設計開始前,教師首先需要對學生的知識儲備、認知水平有基本的認識,這不僅是教師對于學生的基本尊重,更是提升教師自身引導教學角色功能的基石。小學生普遍年齡較低,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差,需要教師結合有效情境激發(fā)學生興趣。另外,教學形式也是教師應當考慮的問題,教師應考慮到學生單獨學習持續(xù)時間較短的基本情況,選擇有效的教學方法。
1.2學習內(nèi)容與學生學情融合
機器人知識的學習對于學生而言,屬于完全陌生的學科,而學生在小學語文、數(shù)學知識學習期間可以通過知識積累實現(xiàn)基本認知水平的提升。小學機器人學習內(nèi)容包括兩個部分,即機器人學習內(nèi)容和學科學習內(nèi)容。所謂學科內(nèi)容的學習,是將機器人知識與其他學科知識或者原理進行結合,讓學生能夠對基本的機器人知識有基本的認知,促進學生對于知識的理解。這兩者相輔相成,打破機器人知識學習與其他學科知識之間的界限,是促進機器人知識與其他學科知識深度融合并促進教師教學活動順利開展的有效途徑。
1.3基于主題設計的機器人教學工具
對于學生學習機器人相關知識,不僅要有必要的軟硬件工具,更要有能夠讓學生主動、高效實踐的學習途徑,基于主題設計的項目或實踐活動是學習者進行學習探究活動的主要部分。圍繞學習者感興趣的,能夠理解與應用的學科知識,進行的教學活動設計過程,可以讓學生主動參與教師組織的教學活動。機器人實踐項目主題需要由師生共同確立,針對不同學習目標,由教師自行設計、師生共同研究、開發(fā)和學生獨立開發(fā),師生共同參與的形式,讓教師的主導作用發(fā)揮出來,同時讓學生有自己思考目標和實踐探索目標的整體過程的橋梁。
二、教學實施活動策略
教學實施活動是學生在教師引導下對于實際問題的協(xié)作探究過程,教師或者利用感知問題情境、組織學生小組分工、合作探究、實踐操作、成果展示等環(huán)節(jié)的設置,讓學生在教師構建的學習情境中,在參與問題的求解過程中獲得的更有效的學習方法與知識。
2.1構建教學情境
教學情境的構建要基于教學知識、教學目標,從學生的興趣出發(fā)、學情出發(fā)。如教師針對主題項目“機器人向前行走”進行教學情境設置時,教師將“機器人硬件組合”以及“機器人軟件編程”兩者以主題項目的實現(xiàn)為基礎,創(chuàng)設了虛擬情境。教師以“激情引趣”的原則,讓學生在游戲類型的情境資料參考過程中,利用自己了解以及教師教學的學科知識進行探究解決問題,而學生的興趣則能夠成為學生主動參與探究實踐的動力。
2.2小組劃分
在設定好具體的情境后,教師還需要為學生進行合理分組,以便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對問題進行探究。學生分組學習是一種人際關系互動的方式,是學習環(huán)境設計的一部分。此外,分組教學不僅是對學生分組,更是對教學環(huán)境中的教學用具分組,學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處的環(huán)境利于學生探究、討論、實踐。所以教師在根據(jù)科學分組原則進行分組外,還需要對學生的學習環(huán)境進行布置,以使學生使用多種工具和信息資源相互合作,相互支持,參與問題解決活動,達到學習目標。
2.3多種方式引導學生
學生以小組合作方式進行機器人教學項目的實踐,不僅需要精誠合作,更需要科學的有效方法和資料支持。第一,教師可以提供支架式指導。一方面將問題逐步細化為能夠通過探究活動過程解決的任務,并根據(jù)問題或任務的難易程度安排解決任務的先后順序,讓學生有清晰的思路解決問題、展開實踐探究;另一方面教師需要提供學生需要參考的資料。如學生在控制機器人讓其對物體進行感應并產(chǎn)生反應期間,需要教師講解光電傳感器尋線的基本原理與相關資料,如提供光電傳感器的原理圖,從而助力學生實現(xiàn)更高效的探究學習。第二,引導式指導,教師可以針、對學生在試運行方案中存在的問題提供指導與建議,如針對同一目標的實現(xiàn),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利用不同的方式完成。第三,啟發(fā)式引導,當學生在自己小組完成項目后,教師可以讓小組內(nèi)成員匯報自己的成果及其實現(xiàn)思路,同時讓其他學生進行參考,促進學生對于知識的全面性理解。
2.4教師總結活動
教師對于學生的機器人探究實踐過程進行總結,不僅是幫助學生開拓思路、高效復習之用,更是對學生學習過程、學習結果的評價環(huán)節(jié),利于學生對于所學知識的拓展實踐。傳統(tǒng)意義上的教學過程總結環(huán)節(jié),是教師對于課堂教學知識的復述,而針對培養(yǎng)學生提出問題、探究問題、鍛煉實踐能力以及小組合作探究能力的機器人教學,需要教師做出學生表現(xiàn)多元化、評價內(nèi)容全面化、評價方式靈活化的總結。教師不僅需要關注學生的學習結果,更要評價學生的學習過程;教師不僅復述項目實踐所用知識,更要關注學生的任務探究情況及知識理解運用情況;教師不僅要自己評價,更要讓小組知識進行良性評價、小組內(nèi)部成員互評以及學生的自我評價。
綜上所述,小學信息技術機器人教學工作的開展,需要教師在有專業(yè)能力的基礎上,對于教學活動進行深入探究,總結基本資料,包括學生學情、學生學習內(nèi)容、教學主題項目等。而對于教學活動的實踐,則需要教師結合項目構建情境、組織學生合作探究,發(fā)揮教師引導作用,帶動學生高效總結,讓學生對機器人相關知識在教師正確的帶領下,實現(xiàn)高質量、高效率的學習。
參考文獻:
[1]張龍. 小學信息技術與機器人課堂中如何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J]. 中國高新區(qū),2017(01):81.
[2]郭健. 小學信息技術教育開展機器人教學的意義分析[J]. 科技創(chuàng)新導報,2016,13(03):136+138.
(作者單位:山西省長治市潞州區(qū)惠豐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