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俊梅,陶云華,湯 民
(泰州市第四人民醫(yī)院,江蘇 泰州 225300)
目前全球成人肥胖數(shù)量已經(jīng)超過健康者。如何控制或治療肥胖癥越來越引起社會的關注,減重手術目前已成為治療重度肥胖患者的最佳選擇之一。作為主流減重手術方式,腹腔鏡下袖狀胃切除術對肥胖癥的療效已獲得廣泛認同[1]。在臨床應用中,任何一種外科治療方法都可能面臨各種問題,腹腔鏡下袖狀胃切除術雖有著廣闊的臨床應用前景,但對患者的管理及隨訪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學者發(fā)現(xiàn),減重手術后配合有效的延續(xù)性護理可加強體重控制效果,提高生活質量,利于遠期預后[2]。筆者選取2019年4月~2019年10月在本院接受的腹腔鏡下袖狀胃切除術的12例患者為研究對象,探討肥胖癥行袖狀胃切除術患者實施康復期的多學科延續(xù)性護理的臨床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4月~2019年10月,我科收治的12例肥胖癥成功行袖狀胃切除術患者,男4例,女8例;年齡31~45歲(39.3±6.0歲);體重96~194kg(128.5±34.4kg)、身高160~180cm(168.8±8.6cm)、體重指數(shù)(body mass in?dex,BMI)35.7~59.9kg/m2(44.6±8.1kg/m2);患者均合并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其中4例合并有高血糖,3例合并高血壓、脂肪肝。所有患者及家屬均知情同意,并允許其中途退出,研究者對患者的個人資料保密。
1.2 干預方法
1.2.1 成立多學科隨訪管理小組:建立多學科綜合管理團隊,為所有患者制定個體化治療方案及指導意見。胃腸外科主任擔任組長,組員包括:胃腸外科醫(yī)生、護士,請營養(yǎng)科、內分泌科、消化內科、呼吸科、心血管科、麻醉科、精神科等醫(yī)護專家共同參與。建立微信交流群,將患者、家屬及管理小組成員一并加入群內。
1.2.2 術前健康教育:管床醫(yī)生、責任護士術前準確評估患者健康狀況;了解患者飲食習慣、營養(yǎng)、皮膚、消化道癥狀;了解檢查結果和合并疾病情況,對相關疾病進行針對性的多學科治療與護理干預。向患者及其家屬介紹減重手術的相關知識,講解減重手術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以及成功案例,消除患者緊張情緒,為手術順利開展做好相關準備工作。根據(jù)術前飲食習慣、經(jīng)濟狀態(tài)、個人情況等給予患者飲食方案及飲食注意事項,保證熱能及蛋白質的攝入。
1.2.3 術后健康教育:根據(jù)患者文化程度、病情及對疾病認知情況給予患者針對性的健康教育并定期回訪,提高患者對術后康復知識的認知程度及了解患者恢復情況。全面評估患者的心理及身體狀態(tài),可及時發(fā)現(xiàn)異常情況并處理;針對患者的負面心理情況給予正向性疏導,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態(tài),為術后康復提供積極作用。根據(jù)個體術中術后具體情況給予患者飲食指導:以清淡、易消化飲食為主,保持營養(yǎng)平衡,細嚼慢咽、少量多餐;禁食辛辣、難消化等刺激性食物。
1.2.4 術后隨訪:建立患者資料信息數(shù)據(jù)庫,電話隨訪、個人微信干預、微信群干預等方式通知及確認患者來院復診,便于追蹤患者康復情況及建立延續(xù)性模式。出院前一日責任護士和管床醫(yī)生一起與患者及其家屬溝通制定出院隨訪計劃;出院前對患者基本情況進行評估,包括體重、腰圍、BMI、血壓、血糖水平及胰島素抵抗指數(shù)等,并將所有信息準確記錄,同時制定護理計劃。建立健康檔案,對患者的治療全過程、護理情況、各項指標變化以及患者飲食、鍛煉、服藥等相關信息及時記錄。出院后為患者提供延續(xù)性護理服務:(1)發(fā)放袖狀胃切除術后注意事項相關知識手冊,定期將視頻、圖片和文字等多種方式術后康復相關建議發(fā)放到微信群,提高患者及家屬對疾病的認知程度。及時在群內解答患者疑慮,給予患者健康指導,督促患者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強化飲食指導;(2)上門指導患者正確的服藥方式、飲食及運動等;(3)定期回院復診,根據(jù)患者的癥狀及各項檢測指標及時調整用藥、食譜食量、運動強度等并給以個性化的心理調適。
1.3 觀察與評估 測量并記錄患者術前及術后1、3、6、9、12個月的體重、BMI,BMI=體重÷身高2。由研究者檢查核對后客觀記錄,確保資料合格。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應用SPSS21.0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術后各時間點與術前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所有患者圍手術期均順利康復出院,無吻合口瘺、出血、切口感染、皮下氣腫等短期并發(fā)癥。術后1月開始患者合并的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高血糖、高血壓、脂肪肝等癥均有不同程度好轉。根據(jù)1年中的隨訪,患者減重及肥胖相關合并癥緩解效果滿意,生活質量明顯提高,達到患者要求。術后12個月隨訪時BMI下降為(27.7±5.6 kg/m2),體重下降為(80.8±15.1 kg),而且在術后6個月以后均較術前有明顯降低趨勢(P<0.05)。見表1。
目前臨床常采用腹腔鏡袖狀胃切除術治療肥胖癥及其合并癥,具有安全、創(chuàng)傷小等優(yōu)點,減重效果良好,改善血糖水平明顯[3]。在減重手術后,為達到持續(xù)性減重及降低肥胖相關疾病病死率的目的,需要有專人、專業(yè)團隊長期跟蹤管理,通過實施延續(xù)性護理來維持術后治療的連續(xù)性和完整性,使患者出院后的遵醫(yī)行為及治療依從性得到良好銜接,從而保證減重效果及控制疾病進展。據(jù)回顧性研究發(fā)現(xiàn)在延續(xù)性護理的干預下,患者的營養(yǎng)代謝紊亂呈現(xiàn)明顯的降落趨勢,說明良好的醫(yī)患、護患關系、正確的出院指導及針對性的護理干預均有助于患者出院后維持手術帶來的減重效果,幫助患者合理飲食、控制體重及維持療效[4]。同時在傳統(tǒng)的延續(xù)性護理服務模式中,由于缺乏團隊協(xié)作,患者和家屬往往會聽到來自不同專家給予的不同治療和照護決策,而降低了延續(xù)性護理的效果;通過多學科討論和協(xié)作來共同制定延續(xù)性護理的計劃和目標可有效避免這一情況的發(fā)生[5]。
本組患者經(jīng)過多學科的延續(xù)性護理,體重得到了較好的控制,與國內相關大樣本研究的文獻報道相符[6]。因此多學科的延續(xù)性護理干預,可以很好地指導袖狀胃切除術后肥胖癥患者的康復,為體重的良好控制提供了幫助。
表1 肥胖患者手術前后體重、BMI情況(n=12,±s)
表1 肥胖患者手術前后體重、BMI情況(n=12,±s)
項目 時間體重t值P值BMI t值P值術前128.5±34.4 44.6±8.1術后1月116.7±21.7 1.005 0.326 42.7±6.7 0.626 0.538術后3月106.4±16.6 2.004 0.058 39.1±8.1 1.663 0.110術后6月95.4±15.2 3.049 0.006 35.6±6.2 3.056 0.006術后9月86.2±17.3 3.806 0.001 31.3±6.1 4.544 0.000術后12月80.8±15.1 4.398 0.000 27.7±5.6 5.945 0.000
隨著科技的進步發(fā)展及大眾對健康需求的不斷提高,可以更加完善多樣化的延續(xù)護理。目前我們在多學科延續(xù)性護理的臨床應用中已經(jīng)取得了一定的經(jīng)驗,但研究樣本量少、不夠完善,還需要我們繼續(xù)深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