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倩
【摘要】目的:分析膽囊結石患者接受腹腔鏡手術治療期間輔以優(yōu)質護理干預的應用價值。方法:2018年1月-2019年6月我院收治膽囊結石患者92例,均接受腹腔鏡手術治療,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對照組常規(guī)護理,觀察組優(yōu)質護理,比較護理效果。結果:觀察組患者首次下床時間(1.82±0.22)d、胃腸功能恢復時間(1.22±0.31)d、住院總時間(4.03±1.01)d均明顯短于對照組(P<0.05)。經護理干預后,觀察組SAS評分、SDS評分、VAS評分均較對照組相比更低(P<0.05)。結論:膽囊結石患者在接受腹腔鏡手術治療期間輔以優(yōu)質護理干預效果更佳,值得應用。
【關鍵詞】優(yōu)質護理;膽囊結石;腹腔鏡手術;效果
【中圖分類號】R473.6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8714(2020)01-0013-02
膽囊結石屬于臨床十分常見的一種消化系統(tǒng)病癥,對患者的健康、生活質量均產生不良影響。目前在治療膽囊結石疾病時,首選腹腔鏡手術,效果良好,但患者術中可能出現(xiàn)一些應激反應不利于治療,因此,需輔以護理干預,保證手術療效,促進患者康復。本文以2018.1-2019.6我院收治92例膽囊結石患者為例,論述優(yōu)質護理的措施及應用價值,如下。
1.1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時間設定在2018年1月-2019年6月,研究對象選擇我院收治膽囊結石患者92例,均接受腹腔鏡手術治療,隨機將患者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對照組共計患者46例,男24例,女22例,最小年齡37歲,最大年齡69歲,平均年齡(42.9±1.3)歲。觀察組共計患者46例,男性23例,女性23例,最小年齡38歲,最大年齡70歲,平均年齡(42.8±1.2)歲。經對比分析,兩組患者資料無明顯差異(P>0.05),可用于此次研究。
1.2方法
對照組患者輔以常規(guī)護理,如:詳細記錄各組患者病情變化,做好術后并發(fā)癥預防等。
觀察組患者輔以優(yōu)質護理,具體:
首先,在手術開始前需與患者進行面對面溝通,并根據溝通內容評估患者所處的狀態(tài),包括心理和生理兩個方面。對于生理不良患者需利用藥物進行調節(jié),而對于心理不良患者則需加大溝通力度,了解患者具體的心理需求,在不影響生理不良調控治療的前提下盡量滿足,逐漸提升患者對醫(yī)療環(huán)境的熟悉性,降低陌生感。
其次,在手術結束后需開展嚴密的監(jiān)護,在患者麻醉效果失效后需立即開展疼痛評估護理,并將每日疼痛變化數值制成動態(tài)量表,以此分析患者疼痛變化情況,如長時間疼痛無法緩解,就需通知主治醫(yī)生進行處理。通常術后2d至3d時疼痛感最強烈,該階段需加強心理干預,采用注意力轉移的方式緩解疼痛,還需告知患者手術的效果,增加患者對預后恢復的信心。
第三,日常巡房時需做好皮膚、口腔清潔工作,鼓勵患者使用指定漱口液清理口腔,重點在每日三餐后和睡前,降低口腔潰瘍的發(fā)生幾率。同時定時幫助患者更換體位,并擦拭背部皮膚,溫水擦拭后需保持皮膚干燥,可有效控制壓瘡等并發(fā)癥。
1.3觀察指標
記錄各組患者臨床相關指標進行比較,指標包括:首次下床時間、胃腸功能恢復時間、住院總時間。利用SAS量表、SDS量表、VAS量表分別測評患者焦慮、抑郁、疼痛程度,各項滿分為10分,隨著分值的下降,患者心態(tài)、痛感相應減弱。
1.4統(tǒng)計學分析
通過SPSS 20.0軟件完成此次護理結果的分析及處理,組間差異通過P驗證,P<0.05代表存在統(tǒng)計學差異。
2.1臨床相關指標比較
觀察組患者術后恢復速率明顯快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護理前后心態(tài),疼痛評分對比
未實施護理干預前,兩組患者各項評分無明顯差異(P>0.05),經護理后,觀察組相應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膽囊結石腹腔鏡手術雖然屬于微創(chuàng)治療,但仍會給患者帶來一定的損傷,術后3d內疼痛感非常明顯,這也就造成大多數患者會產生恐懼、焦慮等不良心理,加之對手術結果了解度不足,就會加劇各類負面心理。因此,在圍手術期階段就需要借助優(yōu)質護理模式,增加與患者的溝通頻率,逐漸建立護患關系。在手術結束后針對疼痛癥狀進行相應的護理,通過疼痛評估的方式具體了解患者的狀態(tài),再根據數據給予相應的護理,疼痛感較輕者可采用轉移注意力的方式緩解,疼痛感較重者則需根據醫(yī)囑給予止痛藥物。同時,還需做好口腔和皮膚的清潔工作,降低口腔潰瘍和壓瘡的發(fā)生幾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