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瑜
小學階段,計算是小學數學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從解決簡單的問題到復雜的問題都離不開計算。加減法和乘除法的計算都貫穿于小學數學教學的全過程。算理是學生進行計算思考的重要依據,在此基礎上形成算法。只有正確理解和掌握為什么這樣算,才能形成正確的算法,從而正確地進行計算。在教學中,運用合理的教學方法幫助學生理解算理,并對學生計算中的錯題做到心中有數,制定出相應策略,提高小學生的計算能力。
案例一:“為什么要這樣算”
教師引導:48×2得多少,你還能用小棒來擺一擺,算出得數嗎?
讓學生擺一擺,用小棒算出48×2得數是多少,再同桌之間互相說一說怎樣算的。(學生操作擺小棒計算得數,并互相說說算法)
交流展示 生1:擺出2個48根小棒,再分別把2個40根和2個8根加起來,最后再相加,得96根。生2:擺出2個48根小棒,再從2個8根里拿出10根小棒捆一捆,一共就是9個十根,再加上剩下的6根,得96根。追問學生:和前一節(jié)課學習的乘法比,這里用小棒算的時候,發(fā)現(xiàn)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嗎?生:這里單個小棒又湊成了一個十,一共就多了一個十。在學生實際操作后,擺小棒算出48乘2得96,有了形象感知后,引導學生自主嘗試筆算,根據小棒計算的過程,想一想豎式應怎樣計算。
將自己列的豎式寫在黑板上 讓學生評論,說說可以怎樣改進算式,使算式更合理。生1:可以將中間的步驟省略,直接用2分別乘個位的8和十位的40。生2:覺得應該先從個位算起,因為個位滿十應向十位進一。生3:個位滿十應向十位進一,可以在十位的上面作個記號。師:誰能再完整地表述一下計算的思考過程?師:為什么積的十位上是9,而不是8?這個計算和以前學習的有什么不同?生:因為個位又向十位進了一個十,以前學習的乘法個位不向十位進位,現(xiàn)在個位向十位進位。
算理就是要解決“為什么要這樣算”的問題,在教學過程中是隱性的。學生之所以在計算上漏洞百出,和學生對算理理解不清有很大關系。因此,在平時的教學中,應盡可能地讓學生體驗算理,感受計算的內在聯(lián)系。
本段教學片斷根據小學生的思維以形象思維為主的特點,引導學生利用探索算法的經驗擺小棒計算,把進位的原理和抽象思維過程直觀展示出來,讓學生通過操作、交流,具體感知這樣的過程,獲得真切體驗和直接經驗,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學會兩位數乘一位數(進位)的計算方法。
案例二:“估計一下就能解決問題”
師:請小朋友看圖說明是什么地方,知道了些什么,要解決什么問題?生1:這是一個水果店,張大叔帶了200元,問買4箱西瓜。生2:知道西瓜每箱48元,哈密瓜每箱62元。師:小朋友再想一想,怎樣能判斷出200元買4箱西瓜夠不夠?生:可以列式計算:48×4=?,但我算不出得數。師:算不出得數是不是就不能判斷出200元買4箱西瓜夠不夠了?是否還有別的方法?師繼續(xù)引導:這個問題一定要算出得數嗎?為什么?生:這里只是問我們夠不夠,不一定非要列出算式。師:你們想出判斷的方法了嗎?請同學們在小組內討論討論,看誰先拿出結果。生1:想起來了,因為50×4=200,所以48×4一定小于200,所以4箱西瓜200元夠了。生2:可以把48看作接近它的整十數50,50×4=200,200元夠了。師:同學們表現(xiàn)真棒,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估算的方法非常有用,有時候不需要算出準確的得數,只要“估計一下就能解決問題”。
教學實踐中,教師一直重視學生筆算的正確率和熟練度,學生主動估算的意識應該加強。針對這一現(xiàn)狀,新教材在各個學段增設了不同層次的估算內容。作為教師,應在教學中使學生體會到估算的必要性,體會估算的重要作用。此外,估算的作用還有很多,比如,可以引導學生利用估算對自己的計算結果進行快速判斷,鼓勵學生快速估計出計算是否合理,能夠很好地避免筆算出錯。
學生在做題過程中,錯題天天有,而且隨著學齡的增加、知識難度的提高,錯題的類型也在不斷的變化。面對學生學習中的錯題,不能被動地采取“錯題——改正”這樣單一循環(huán)的方式,應該及時收集和分析錯題,從而給予針對性的輔導。
總結原因
算理模糊 概念、法測理解不清,對于算理掌握不到位,模棱兩可。
基本技能薄弱 一是口算問題??谒愕臏蚀_和熟練程度,直接制約著計算能力的培養(yǎng)和提高。筆算以口算為基礎。所以學生要熟練掌握20以內的加減法口算方法和乘法口訣。二是計算不熟練。計算一向枯燥乏味,學生的學習興趣不濃。因此教學中,教師應安排多樣化的計算練習,如搶答、競賽、接力賽等,有效地鍛煉計算的基本功。
書寫和計算習慣不好 寫字潦草, 0、6不分,1、7不分,易產生誤看、誤寫的錯誤。計算中追求速度,不注重正確性,不論數的大小,能口算的全部口算??搭}、抄題、審題時不仔細,沒有養(yǎng)成抄題校對的習慣,核對清楚數字和符號,再動手解題。
錯題是一種重要的學習資源,是再學習再研究的重要載體。教學中,教師要積極采取相應的對策加以預防和糾正,不斷地提高學生計算的正確率,使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計算習慣。
(作者單位:江蘇省吳江實驗小學城中校區(q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