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麗
摘 要:一個地區(qū)的歷史遺跡遺址、出土文物承載著該地區(qū)的歷史與文化,是了解該地區(qū)歷史與文化的重要鄉(xiāng)土課程資源。在中學歷史教學中,教師應合理開發(fā)鄉(xiāng)土課程資源,通過鄉(xiāng)土課程資源創(chuàng)設歷史情境、模擬歷史場景、設計歷史問題等方式,引導學生感知和領悟歷史,培養(yǎng)歷史想象力,改變學習方式,引發(fā)理性思考,提高學史能力。因此,鄉(xiāng)土課程資源是提高中學歷史教學實效性的基本路徑之一。
關鍵詞:鄉(xiāng)土資源;歷史課堂;教學實效性
中圖分類號:G633.51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9-12-24 文章編號:1674-120X(2020)03-0101-02
對陜西省中學歷史課程教學而言,資源優(yōu)勢得天獨厚。在教學中對其合理開發(fā)、有效利用,不僅有助于學生感知、領悟和理解歷史,引發(fā)其對歷史問題的理性思考,培養(yǎng)其思維品質,提高其學習歷史的能力,增強中學歷史課程的實效性;更能引導其形成“對國家、民族和文化的認同感”,樹立文化自信,增強民族自豪感。本文主要針對合理利用鄉(xiāng)土課程資源,以提高中學歷史教學實效性進行探索。
一、創(chuàng)設歷史情景,初步感知歷史
歷史呈現方式豐富而多樣?!读x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在課程目標之“知識與能力目標”中強調:“了解多種歷史呈現方式,包括文獻材料、圖片、圖表、實物、遺址、遺跡、影像、口述以及歷史文學作品等,提高歷史的閱讀能力和觀察能力,形成符合當時歷史條件的一定的歷史情景想象?!?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教師采取有效手段,充分開發(fā)和利用教育資源,挖掘其蘊含的知識內容和精神財富,融入中學歷史課程,與教材內容相輔相成,共同實現歷史學科的育人功能,完成“立德樹人”的教育任務。
教師可利用歷史文化類視頻節(jié)目創(chuàng)設歷史情景,使學生初步感知歷史。在教學中,先聲奪人的導入新課環(huán)節(jié)至關重要,導入新課的方式也多種多樣。把利用鄉(xiāng)土資源創(chuàng)設歷史情景作為教學鋪墊,是一種常見的教學方法。
七年級學生進入中學時間不長,對歷史課程感受不深,例如,在教授“原始的農耕生活”時,教師可借助半坡遺址出土地點在西安的地域優(yōu)勢,利用國家博物館的文博類節(jié)目“原始密碼——半坡人面魚紋彩陶盆”創(chuàng)設歷史情景,導入新課。這樣的設計拉近了歷史與現實的距離,密切了學生與學習內容之間的關系,使學生對家鄉(xiāng)原始先民的生產、生活方式產生興趣,對原始先民的生活場景進行合理想象,對歷史形成初步感知,也讓學生認識到歷史其實并不遙遠。同時,從對“半坡人面魚紋彩陶盆”蘊含的文化密碼的解讀中,學生感受到中華文化的厚重、燦爛,感知中華文明的早期特征、先民的偉大創(chuàng)造,樹立文化自信,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情感目標水到渠成。
又如,教授“溝通之外文明的‘絲綢之路”時,教師可引用2018年習近平總書記在 “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上的講話:“2000多年前,我們的先輩篳路藍縷,穿越草原沙漠,開辟出聯(lián)通亞歐非的陸上絲綢之路;……古絲綢之路打開了各國友好交往的新窗口,書寫了人類發(fā)展進步的新篇章。中國陜西歷史博物館珍藏的千年‘鎏金銅蠶……見證了這段歷史?!辈⒊鍪?“西漢鎏金銅蠶”圖片,指導學生觀察圖片,介紹“西漢鎏金銅蠶”的出土地點和外形特征。文物是古代現實生活的反映?!拔鳚h鎏金銅蠶”的出土,說明陜西在西漢時就擁有了成熟的養(yǎng)蠶繅絲技術,是“絲綢之路”開始的地方,由此增強學生對“絲綢之路”和家鄉(xiāng)歷史的初步認識。
二、模擬歷史場景,培養(yǎng)歷史想象力
歷史是一門需要想象力的學科?!皻v史學是通過對證據的解釋而進行的……歷史學的程序或方法根本上就在于解釋證據。” [1]很多考古結論的得出都是隨著考古探測的深入發(fā)展對前期初步想象的證明。在這一過程中,合理想象是很重要的。
青銅器是中華文明的重要標志,也是學生容易理解的中華文明的典型代表。陜西是青銅器的故鄉(xiāng)。陜西歷史博物館和寶雞青銅博物院都存有大量青銅器。人教版七年級上冊歷史教材中的“利簋”“西周毛公鼎”等都是在陜西出土的文物。在教授“青銅器與甲骨文”時,教師可設計教學目標“欣賞青銅器的藝術成就,想象青銅工藝的各個環(huán)節(jié),感受青銅文化的輝煌”。在完成青銅器的種類、用途、主要代表等教學內容后,引導學生合理想象青銅器鑄造工藝流程、鑄造方法,還原鑄造現場。根據考古發(fā)現和文獻記載,學者大致得出了鑄造青銅器的程序和工藝,但其中一些細節(jié)也是想象和推測。教師在備課環(huán)節(jié)應廣泛了解學術成果,在教學中啟發(fā)學生的想象力,鼓勵學生主動參與學習。在這一過程中,引導學生的想象要考慮到歷史條件、歷史環(huán)境等因素,切不可不假思索、漫無邊際?!皩W會按照歷史條件想象解決問題的辦法,就是按照歷史唯物主義培養(yǎng)思維能力?!?[2]在這樣的學習中,學生感受到祖先的智慧創(chuàng)造和青銅文化的輝煌成就,預設的教學目標達成。
再現歷史場景或想象歷史情境是培養(yǎng)學生歷史理解能力的必由之路。同樣,在教授“張騫出使西域”時,教師引導學生盡量還原歷史場景,從而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張騫的艱辛及其不辱使命的精神。還原歷史場景、理解歷史,需要多方面的知識。在這方面,教師一定要加強學習,求真務實,盡量全面占有資源,若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想象就會出現偏差,甚至錯誤。若如此,不僅不能達成教學目標,甚至還會教給學生錯誤的歷史知識,與教學初衷背道而馳。
三、拓展學生思維,引發(fā)理性思考
眾所周知,證據是歷史的認知路徑?!皻v史只能是證據再現,證據就是史料。考古發(fā)現一般都是第一手的原始史料,是當時的歷史遺存,是最可靠、最直接的證據?!盵3]教師應利用考古成果進一步開闊學生視野,設計問題,拓展學生思維,引發(fā)理性思考。西安市閻良區(qū)曾是秦都櫟陽,是“商鞅變法”及成語“徙木立信”的發(fā)生地,被后世譽為“改革之都”。例如,在講到“戰(zhàn)國時期的社會變化”一課時,教師可適度介紹古櫟陽(今閻良)考古情況,并設計問題鏈:秦國需要一場改革嗎?改革內容切實可行嗎?改革結果如何?結合教材“商鞅銅方量”插圖和材料研讀,引發(fā)學生理性思考,師生互動,充分探究,突破教學難點。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的認識不斷深入,感受到2000多年前的改革之風強勁有力,領悟到中華民族深知“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的道理,順應時代的改革促進了社會進步,也理解了今天深化改革的偉大意義。
在學生學有余力的情況下,教師可將教學引申一步,出示材料:西漢賈誼、董仲舒等認為,變法使秦民“貪戾、好利、無信,不識禮義德行;茍有利焉,不顧親戚兄弟,若禽獸耳”。司馬遷在《史記·商君列傳》中說,變法“行之十年,秦民大說(悅),道不拾遺,山無盜賊,家給人足。民勇于公戰(zhàn),怯于私斗,鄉(xiāng)邑大治”,要求學生“通過閱讀以上兩則材料,并結合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分析其歷史影響”,借此引發(fā)學生對秦朝“其興也勃,其亡也忽”的短暫歷史理性思考,培養(yǎng)審辨性、批判性思維能力。
學生思維意識、思考品質并非一日形成,這是教學的長期任務。在日常教學中,教師有意識、有步驟地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品質,課程的教育價值自然能實現。
“善于挑動學生之間認識沖突的教師,才稱得上是好教師”[4]。當然,在問題的設計上要遵循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認知規(guī)律,注重問題的目的性、層次性和開放性。對一些易引起矛盾沖突的問題,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的表達權利,積極為學生創(chuàng)設平等、寬松的課堂氛圍,讓學生敢說、能說和會說。巧用鄉(xiāng)土考古成果提出有意義的問題,引發(fā)學生理性思考,不僅能讓學生的思維得到充分發(fā)散,而且能使課堂活力四射,充滿靈性。隨著探究的深入,學生對學習內容的理解也不斷深入,思維向縱深推進,學習效果明顯提高。
四、開展實踐活動,提高學史能力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基于對《課程標準》和教材學習內容的理解,一方面,盡量發(fā)掘、利用地方歷史遺跡遺存,激活課堂。另一方面,也可將對家鄉(xiāng)歷史的教學延伸到課外,確定教學主題,指導學生實地參觀、考察,增強直觀感受,掌握歷史學習的基本技能與方法,變“被動接受”為“主動探究”,從而提高學史能力。
例如,在指導八年級學生學習“中華民族的抗日戰(zhàn)爭”時,教師可設計綜合實踐活動,讓學生以“抗戰(zhàn)中的陜西”為主題開展調查研究。
活動目標:①培養(yǎng)學生觀察、分析歷史事物,搜集歷史信息的能力。②學會實地考察的基本技能與方法。③通過參觀、考察活動,進一步了解家鄉(xiāng)歷史,培育熱愛家鄉(xiāng)的情感。 ④通過匯報考察結果,提高學生口頭表達和文字表述能力。
活動步驟:①成立考察小組,選擇考察對象。②實地考察、參觀,查找相關資料。③進行綜合分析,完成考察報告。
學生通過調查,逐步掌握查找和收集歷史信息的途徑和方式及運用材料多角度分析具體問題的方法,初步形成重證據的歷史意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從學習者的角度看, “變學為用”“學以致用”,實現了學習方式的轉變。同時,走出課堂,觸摸歷史,了解家鄉(xiāng)這片土地發(fā)生的故事,了解這里曾居住過的人,了解他們曾對民族歷史發(fā)展產生的重大影響,崇敬之情油然而生,家國情懷浸入心田。
五、結語
綜上所述,鄉(xiāng)土課程資源是提高中學歷史教學實效性的路徑之一。中學階段,學生生活在本鄉(xiāng)本土之中,對本鄉(xiāng)本土蘊藏的歷史與文化,較容易產生興趣,獲取也相對容易。同時,鄉(xiāng)土資源又具有直觀、生動的特點,在教學中適當穿插,可以使課程內容更豐富、更鮮活。但在運用過程中,有兩點必須注意:一是甄別與篩選。鄉(xiāng)土資源燦若繁星,并非都能成為歷史課程資源,合理選擇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師要善于從中甄別、篩選出有價值、有意義的部分,將其改編成與課程內容銜接的教學素材。二是研究與使用。明確目標、優(yōu)化方法,充分考慮課程資源的適用性,設計學生活動,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從知識到能力、從思維到素養(yǎng),全面提高學生讀史、學史能力,達到增強中學歷史教學實效性的目的。
參考文獻:
[1]羅賓·喬治·柯林伍德.歷史的觀念[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6.
[2][3]任世江.初中歷史課程“點—線”解析(一)[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集團,2018.
[4]鐘啟泉.課堂研究[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