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清”與“靜”:扇面書法的審美追求及…當代思考

      2020-04-03 12:28:12宋學勤
      四川省干部函授學院學報 2020年3期
      關鍵詞:扇面魏晉美學

      ◇宋學勤◇

      扇子本是驅蚊蟲、扇涼風等實用物品,宋朝以后文人雅士于其上寫字作畫,明朝以后扇面書畫大盛,于是扇面書法作為一種獨立的書法形式出現(xiàn)。明清時期,扇面書法一般屬于文人階層欣賞把玩的藝術形式,有時還是戲筆,體現(xiàn)一種文人趣味、文化品位。當今書法作為一個獨立的藝術門類,書家作為一種獨立的職業(yè),繼續(xù)創(chuàng)作扇面的時候,其實是在失去扇面的歷史文化語境和實用語境的情況下繼承其技法傳統(tǒng),延用其視覺形式、材質和形制,所以背后的創(chuàng)作初衷、審美追求則與古人有頗多不同。但既有成果討論扇面書法形式、技法的較多,泛泛而談“清涼”“疏朗”“清爽”“幽靜”“散淡”等審美追求,并未詳細論述與深入分析。

      一、“清”與“靜”何以成為當代扇面書法的審美追求

      對當代扇面書法出現(xiàn)的各種問題,書家和評論家早有論及。大多批評為:展覽體、粗糙、炫技、缺乏思想內涵、形式風格雷同、同質化、形式(形)與文辭(義)的分離、不能自作詩文、“大而空”的形式、不夠日常等。從20世紀90年代至今比較有代表性的觀點是:李剛田認為“扇面書法在形式上難以出新出奇,所以其內在的‘文化風格’顯得尤為重要”①李剛田:《擁雪書扇記》,《中國文化報》2010年2月2日。;薛元明認為“把‘展覽體’照搬過來,以至于粗俗之氣橫溢,追風雷同”②薛元明,王博文:《當代小品書法的觀照與反思》,《中國書法》2014年第10期。;黃惇認為問題不是泥古不化,而是“泥今不化”③黃惇:《扇面與書法創(chuàng)作的若干問題》,《書法之友》1996年第12期。;高世明認為,應用“日常書寫”來復興作為書寫的書法④高世名:《日用即道——復興一種作為書寫的書法》,《中國書法》2019年第12期。。

      有兩次集中性的討論對扇面書法的問診把脈非常重要。2009年第11期《中國書法》做了以扇面書法為主題的創(chuàng)作與學術專題,但更多是名家和優(yōu)秀作品展示,未直接涉及扇面書法的審美追求。2011年10月21日《書法報》組織了一次“扇面大家談”討論。根據(jù)這兩次討論,捻出了涉及書法審美、風格特征的關鍵詞,統(tǒng)計如表1:

      表1 :扇面書法審美關鍵詞

      關鍵詞中提及“清”與“靜”兩字共16次,見表1,其余也多是近義詞或相關詞。同時,這些詞匯雖表達各異,有時是指書法風格或氣息,有時是指形式特征,有時又指審美感受,其實都可以囊括到書法的審美范疇中來。足見當代書法領域中表達不嚴謹?shù)那闆r普遍存在,但在差異中又凝聚了基本的共識:當代扇面書法普遍的審美追求是“清”與“靜”。除此外,還可見很多論文、扇面書法征集活動和展覽活動中對“清”與“靜”的提倡。論文、書法活動的題名或展覽標題多是“清風徐來”“清風雅逸”“寧靜致遠”“清涼一夏”“心靜自然涼”“靜定生慧,筆法精妙”“清風一縷送墨香”之類,甚至形成一種口訣式的“雅、靜、淡”創(chuàng)作法則。

      當代扇面書法最受詬病之處,莫過于“普遍缺乏文人氣、書卷氣”,但要細究起來問題頗多,各家各說,亦自有其道理,難以盡數(shù)。一言以蔽之:浮躁。張興明先生說:“只有美學意識領先、形式敏感者,才能得心應手?!雹購埮d明:《隨形就勢,小中見大:扇面創(chuàng)作漫談》,《書法報》2011年10月21日?!扒濉迸c“靜”成為一種普遍的審美追求并不斷被提及、強調、宣揚,顯然既是傳承傳統(tǒng)書法美學,也是一個應對當前存在問題的舉措。因此,厘清“清”與“靜”相關美學概念和具體的形式指涉,具有現(xiàn)實意義。對“清”“靜”“清靜”概念進行梳理和美學史的闡釋,學界已有很多成果。但將此與書法美學和書法創(chuàng)作結合予以梳理和論述的,則相對較少。

      二、“清”與“靜”的美學意蘊梳理

      先說“清”?!墩f文解字》:“清,朖也,澂水之皃?!庇衷唬骸皾?,清也”②許慎:《說文解字》,陳昌治刻本,北京:中華書局,1963年,第231頁。。段玉裁注:“朖者,明也。澂而后明,故云澂水之皃。引申之,凡潔曰清。凡人潔之,亦曰清”③許慎撰,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550頁。。《詩經(jīng)》云:“河水清且漣猗?!笨梢钥闯觥扒濉钡谋疽馐侵杆蚺c水有關的澄澈、潔凈等。后來逐漸溢出其本意,引申指人的品性、志向等,這大約從屈原開始,比如《楚辭·漁父》中的“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闭嬲尅扒濉本哂行味媳举|意義的則是老子,《老子》云:“天得一以清”。即得一(或得道)則可呈現(xiàn)明澈清純的天(自然)。這種“清”的意義和用法到了魏晉時期發(fā)展到高峰,并作為一種審美范疇來討論。魏晉名士中影響最大的是阮籍和嵇康,他們推崇的“清”“靜”,影響深遠。阮籍在《清思賦》中提倡“窈窕而淑清”的審美形式,“清虛寥廓”的心境,甚至細致到時間上的“清朝而夕晏”,輿飾上的“華茵肅清”,身體上的“清潔而靡譏”,語言上的“清言竊其如蘭”④阮籍:《阮籍集》,李志鈞等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13頁。等一系列用“清”“靜”來衡量從身體到精神生活的審美準則,透出魏晉名士超越世俗的風度。

      做理論總結的是劉勰。他在《文心雕龍》多次提到“清”,并用“清”作為對人物和文學藝術作品進行品評的標準。今天一般將劉勰的“清”分為三個等級:文清、風清、才清⑤盧迪、朱佩弦:《〈文心雕龍〉“清”議》,《淮海工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2期。,分別指文章字句的清新,文章或其作者風格的清新,作者才華的清新雋永。后來“清”成為一種迥絕塵世的人格與人生審美境界,用“清”的意象,象征著人超凡拔俗的高尚精神品質。比如孫過庭在《書譜》中評價王羲之:“位重才高,調清詞雅”?!罢{清”,就是指他的品性修養(yǎng)和作品的格調呈現(xiàn)為“清”的一種審美狀態(tài)。

      再說“靜”?!独献印酚小爸绿摌O,守靜篤”,“歸根曰靜,靜曰復命”⑥陳鼓應:《老子今注今譯》(修訂本),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年,第134頁。?!皻w根”即從欲中解脫出來,而不為欲所煩惱,是為“靜”。所以說“歸根曰靜”。老子主張“虛靜淡泊”?!肚f子·天道》:“萬物無足以鐃心者,故靜也……圣人之心靜乎,天地之鑒也,萬物之鏡也。夫虛靜恬淡,寂寞無為者,萬物之本也”⑦陳鼓應:《莊子今注今譯》(上冊)(修訂本),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年,第393頁。。從莊子開始,“靜”逐漸開始作為一種審美范疇被提及、闡述,“靜”是去除欲念的存在,達到這一境界的關鍵不僅是老子的自然無為,還是自然淳樸的人性和審美。嵇康說:“夫氣靜神虛者,心不存乎矜尚;體亮心達者,情不系于所欲。”⑧嵇康:《釋私論》,戴明揚校注:《嵇康集校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2年,第234頁。嵇康這里說的“靜”是一種理想的君子品性修為,氣靜神安,無私心、無雜念而又合乎道義。這吻合魏晉君子風度,更是對莊子“靜”的極致演繹。

      魏晉名士的“清談”,其實也是取“清”的形而上之義。魏晉時期佛學與玄學的匯流,讓“清”與“靜”開始走向綜合,在很多關于書畫的審美表述中已融入了清靜的審美趣味,因此不能簡單地以是否出現(xiàn)“清”“靜”二字為判斷標準。比如宗炳的“澄懷味象”其實也蘊含深厚的清靜美學意蘊。徐復觀說“澄懷味象”是“以虛靜之心觀物,即成為由實用與知識中擺脫出來的美的觀照”①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第145頁。。這種發(fā)展路徑一直持續(xù)到明清時期。

      如果說“清”“靜”美學源頭中的一支是源于老莊哲學和魏晉玄學,那么另一支則源于大乘佛教中的“空”觀和般若學中的“空”“靜”等相關的思想觀念,尤其是佛教思想與魏晉玄學合流之后產(chǎn)生的禪宗思想。落實到形而下或具體可感可知的事物上,空,就是“清”“靜”。比如王維《山居秋暝》中的“空山新雨后”之“空”,顯然不是指空虛、虛無,而是“清”“靜”之義。佛教一直視書法為佛事之一,甚為重視。比如《瑜伽師地論》將書法列在“十二工業(yè)明處”之中,《雜阿含經(jīng)》把書法列在“工巧業(yè)處”之內②皮朝綱:《墨海禪跡聽新聲:禪宗書學著述解讀》,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13年,第6頁,第8頁。。原因在于佛教尤其是唐宋以后的禪宗認為,禪門之人以書經(jīng)畫佛為日課,修習書法可以呈現(xiàn)自己的禪悟體驗,游戲翰墨“突破了佛教綺語口業(yè)戒律的束縛”③皮朝綱:《墨海禪跡聽新聲:禪宗書學著述解讀》,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13年,第6頁,第8頁。。一方面修習書法可以獲得心性之靜,另一方面以“清”“靜”之心修習書法,書法才能臻于至境。因為心性中那個由看空而來的“靜”,是禪宗理論的基礎,經(jīng)由書法的修習,開始實現(xiàn)內在的超越。在此,佛事和書法合為一體,魔事——有害佛法之事,則被去除了。唐以后,禪宗興盛,眾多僧人的偈語中不僅充滿“清”“靜”的形而上表述,而且僧人的書法更是以直觀的方式體現(xiàn)這種“清”“靜”的審美追求,以佛(禪)論書,以佛(禪)喻書之現(xiàn)象普遍。以至于僧俗之間以書法交往,或書家從禪宗話語資源中找到了提升品性修養(yǎng)和書法格調的路徑。

      從魏晉開始,“清”“靜”在書論、史論、畫論、文論中廣泛存在。魏晉是中國美學和各門藝術理論的一個重要的轉折點,此后關于“清”“靜”的論述很多,不再一一述及。因為從這里開始,各種美學概念的本義得以延伸、擴展、縮小、明確開來,指向更廣闊的或更精確的意蘊。具體來說,圍繞“清”,以“清+形容詞或副詞”或副詞的構詞語言組合方式,即圍繞其本意把內涵和外延加以擴大、衍生、遷移,如:清麗、清越、清淡、清寂、清甘、清高、清幽、清冷、清新、清心、清涼、清絕等;以“清+名詞”的構詞或語言組合方式,圍繞其本意把內涵和外延加以明確或縮小,如:清氣、清茗、清歡等?!办o”與“清”一樣,不贅述。這樣就逐漸建構起“清”與“靜”的成體系的美學范疇家族,有時二者合稱為“清靜”。顯然,此時“清”“靜”已不是指日常生活中聽覺和視覺之感,而是諸多藝術的審美感受的集合。各家各派根據(jù)“清”“靜”的本義,結合各自熟悉的藝術門類,提出了諸多美學主張,比如蘇軾的“空靜”說。但大家也都知道,“清”“靜”作為一種審美境界,是難以達到的,賀貽孫《詩筏》里就說:“詩家清境最難”④郭紹虞編選:《清詩話續(xù)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153頁。。因此從魏晉開始,士人將“清靜”作為一種人生態(tài)度及把握藝術本質的工夫。宋代及以后,除對藝術家人格修養(yǎng)與作品道德內容的強調外,就是對清爽靜雅的審美境界的張揚了。

      三、書論中“清”與“靜”的美學意蘊及其演變

      在魏晉以前,中國傳統(tǒng)書法幾乎沒有真正的審美自覺。今天談的審美范疇或概念,在當時可能不僅是屬于審美,也屬于技法范疇。東漢蔡邕在《筆論》中說:“先默坐靜思,隨意所適,言不出口,氣不盈息”①華東師范大學古籍研究所編:《歷代書法論文選》,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79年,第6頁,第26、29、30頁,第60頁,第62頁。。此時的“靜”是一種書法創(chuàng)作心理狀態(tài)的調整或準備,是實用和審美的混合。

      從魏晉開始,情況發(fā)生重大變化?!扒濉薄办o”真正作為一種審美追求并運用于藝術中,由最初的人物品藻,逐漸過渡到對詩歌、散文、繪畫、書法等的評論中。王羲之的“凝神靜思”“凡書貴乎沉靜”“凝神靜慮”②華東師范大學古籍研究所編:《歷代書法論文選》,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79年,第6頁,第26、29、30頁,第60頁,第62頁。,都是指創(chuàng)作之前的沉靜思考,雖不涉及作品給人帶來“靜”的審美感受,但已內在地包含了創(chuàng)作者“靜”的審美追求。同樣,在《蘭亭集序》中說:“雖趣舍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于所遇,暫得于己,怏然自足?!蓖豸酥m然提到“靜”,但這里顯然指人的品性或性格,而且他對靜和躁并無價值判斷,關鍵在于“欣于所遇”,這顯然是魏晉名士超脫日常通俗的價值觀念,關心內心的真實意愿和瞬間的審美感受。因為只有這樣才會“怏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這種自娛、自適、自足的生活及其背后的審美追求,內在地吻合魏晉時期玄學思想中融入的莊子“心齋坐忘”思想,因為“靜”本來就是淳樸自然、不摻雜念的內心狀態(tài)。王羲之的這一審美追求對后世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

      南朝王僧虔在《又論書》中說“伯英之筆,窮神靜思,妙物遠矣,妙不可追”③華東師范大學古籍研究所編:《歷代書法論文選》,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79年,第6頁,第26、29、30頁,第60頁,第62頁。,是在贊美張芝的用筆連貫順暢,全篇連為一氣,而其原因就在于能沉靜地思索,做到了心手相契。又在《筆意贊》中說:“必使心忘于筆,手忘于書,心手達情,書不妄想”④華東師范大學古籍研究所編:《歷代書法論文選》,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79年,第6頁,第26、29、30頁,第60頁,第62頁。。這顯然是對“窮神靜思”的詳細闡釋,兩個“忘”是其核心,突出了“靜”的關鍵在于忘記書法本質之外的世俗利害和物欲羈絆。

      唐宋以后,這種思想長遠地影響了中國書法的審美追求,一是從宏觀的藝術評價體系來說,“清”“靜”成為重要的評價標準,“在某種程度上與古典藝術的終極審美理想相聯(lián)系”。⑤蔣寅:《古典詩學中“清”的概念》,《中國社會科學》2000年第1期。二是隨著禪宗美學的影響越來越大,“清”“靜”思想及其美學旨趣逐漸由藝術活動擴大到乃至于日常生活(比如飲茶、佛事活動),同時也傳到了日本、韓國等,至今“和靜清寂”仍被奉為日本茶道的精髓。三是從微觀的個人審美趣味來說,“清”“靜”也成為文人士子普遍的生活情趣和藝術趣味的標準、審美傾向。

      扇面書法雖源于宋元,實為明清大盛。在此期間,一方面承續(xù)了唐宋以前的“清”“靜”美學傳統(tǒng),另一方面作為一種新形制的書法樣式,除去實用功能之外,還代表了文人、士大夫對“清”“靜”作為審美趣味的身份認同(交誼、志向等),也是一種“象征身份地位、社會角色的道具”⑥林如:《扇面書法面面觀》,《中國書法》2009年第11期。,因此大多用作贈酬和雅集的工具。這恰恰是審美趣味內在地蘊含等級制度的體現(xiàn)。

      從魏晉至明清,梳理書論中的相關話語資源發(fā)現(xiàn),“清”“靜”經(jīng)歷了這樣一個演變歷程:書寫者所處環(huán)境、握筆坐姿和心神狀態(tài)→書寫者的品性修養(yǎng)→用筆用墨的干濕濃淡急緩輕重等形式和技巧造成的視覺心理感受→布局、空間和時間共同構成的視覺心理感受→書法的“清”“靜”與日常生活的“清”“靜”產(chǎn)生互動與融合→以“清”“靜”之審美追求作為身份區(qū)隔與社會隱喻??梢姡瑲v史上的書法理論研究與書法創(chuàng)作實踐,心性修養(yǎng)與書法創(chuàng)作,均未截然分離或對立。

      結語:從心的清靜到扇面的“清”“靜”

      梳理“清”“靜”的美學話語資源,一為厘清混亂的名詞概念;二為找到其根源,即心性修養(yǎng),簡言之曰心法;三為尋找可供當代扇面書法的啟迪資源。扇面作為實物運動而產(chǎn)生的清靜,與扇面上的書法作為精神活動而產(chǎn)生的清靜是不同的,但脫離了扇面這個實物,也不能有書法的存在。同樣,內心清靜的人多,但能通過書法給予人清靜之感的人不多。說“功夫在詩外”,片面強調心性修養(yǎng)以達到“清”“靜”之境,而忽略了書法本體何以生出“清”“靜”之感,也是空談。

      當代扇面書法看似洋洋大觀,標舉“清”或“靜”的審美追求及內在意蘊,實則浮乏之作較多。此中出現(xiàn)的種種問題,借由“清”“靜”問題的討論,傳統(tǒng)觀念中的解決方法是:形式技法了得卻無法給予人“清”“靜”之感的,先修習心法;心法已頗有修為卻無法通過書法給人以“清”“靜”之感的,先修習形式技法。強調心法與書法是二而一,一而二的關系?!靶姆ㄒ娪谒鶗?,書法見于字畫之際?!钡v觀歷屆扇面書法展覽或賽事,前者多,后者少。且也可能以書法予人清靜之感,但其人之心并不清靜。正如禪僧憨山德清所說:“書經(jīng)之行,妙在一心不亂”。因此,不切割書法理論與創(chuàng)作,不分離美學素養(yǎng)與技法實踐,中國書法傳統(tǒng)的心法本已包含今天人為造成對立的各方面因素。以心法統(tǒng)攝書法,才是真正的回歸傳統(tǒng),形式、技法、風格諸多因素,均在其不亂、不躁、不惑之心。有此心法,才有“清”“靜”。

      猜你喜歡
      扇面魏晉美學
      明 董其昌 草書臨十七帖扇面
      中國書法(2023年9期)2023-12-26 18:03:59
      清 程邃 行書雙進酒詞扇面
      中國書法(2023年3期)2023-08-23 05:05:49
      仝仺美學館
      杭州(2023年3期)2023-04-03 07:22:36
      盤中的意式美學
      美食(2022年2期)2022-04-19 12:56:08
      沒落期|魏晉南北朝至唐代
      藝術品鑒(2020年6期)2020-08-11 09:36:28
      舒強扇面作品選登
      陜西畫報(2018年2期)2018-05-21 08:39:29
      純白美學
      Coco薇(2017年8期)2017-08-03 02:01:37
      扇面等式
      “妝”飾美學
      Coco薇(2015年5期)2016-03-29 23:16:36
      魏晉風流,縱是靜坐也繁華……
      火花(2015年7期)2015-02-27 07:44:01
      大新县| 仁寿县| 义马市| 抚顺县| 渭南市| 辽阳市| 洛阳市| 沾化县| 乐平市| 开远市| 皋兰县| 习水县| 石泉县| 垫江县| 海城市| 蛟河市| 元朗区| 龙游县| 曲麻莱县| 简阳市| 江永县| 建阳市| 郓城县| 当雄县| 岢岚县| 上杭县| 加查县| 米泉市| 依兰县| 临海市| 渭源县| 肇庆市| 应城市| 博湖县| 安阳市| 华池县| 昌乐县| 宾阳县| 茌平县| 龙陵县| 新化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