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俊堂
有人說猝死面前,人人都是均等的,但醫(yī)生并不這樣認為。盡管每個人都存在猝死可能,比如手術麻醉、中毒、溺水、電擊等各種意外所導致的猝死,但不可否認多數(shù)猝死都是有原因、有誘因甚至有預兆的。所以猝死是可以預測和避免的。每個群體、個人發(fā)生猝死的風險存在極大差異。
猝死(sudden death)就是各種原因引發(fā)了急性癥狀導致患者出現(xiàn)1小時內的死亡。心臟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是心臟驟停(sudden cardiac arrest,SCA)的結果,心臟驟停包括心室顫動(室顫)、無脈室速和心室停搏。
據(jù)國家心血管病中心數(shù)據(jù),我國心臟性猝死總人數(shù)高達約54.4萬/年,相當于每一分鐘就有一個人心臟驟停,如果救不回來那就是心臟性猝死!
大多數(shù)心臟性猝死發(fā)生于院外,生還率很低,歐美國家大約在5%~8%,中國可能不超過3%,也有報道認為小于1%。
猝死占總死亡的15%~20%,猝死中大多數(shù)是心臟性猝死,占比75%,其余25%由腦血管病、哮喘或者突然出現(xiàn)窒息等原因引起。
心臟性猝死原因包括:1.結構性心臟病,如冠心病、冠狀動脈畸形、心肌病、瓣膜病、先天性心臟病。2.心臟電活動異?;蛘唠x子通道病,包括預激綜合征、長QT綜合征、Brugada綜合征、完全性房室傳導阻滯等。
非心臟性猝死原因包括:肺栓塞、腦卒中、大血管病變(動脈瘤、主動脈夾層、馬凡氏綜合征)、手術及麻醉意外、藥物過量、過敏、電解質紊亂(如嚴重低血鉀和高血鉀)、哮喘、窒息、出血、中毒、溺水、電擊等。
另外,很多誘發(fā)猝死的因素與生活方式或者不良生活習慣有關系。精神上或者身體上的高度應激也是誘發(fā)猝死的重要誘因。在生活方式方面,10年的吸煙史可使心臟性猝死風險增加2倍~3倍。體重增加也可增加心臟性猝死風險。過度劇烈活動和不活動都會使猝死的風險增加。
猝死相關的危險因素有哪些呢?例如猝死的家族史,反復暈倒和意識喪失病史,心電圖異常,反復發(fā)生室性心動過速,心肌病病史,心衰射血分數(shù)明顯下降,可疑心肌炎,既往心肌梗死病史,患冠心病,尤其是出現(xiàn)了不穩(wěn)定性心絞痛。
由于傳媒的發(fā)達,某某明星或者名人猝死的消息很快刷屏,有關醫(yī)生猝死的消息也不斷見于媒體,或者拍到某某出租司機發(fā)生猝死。
但猝死是否發(fā)生,主要取決于個人是否存在病因和相關誘因,并無鮮明的職業(yè)特征。
高壓力人群不但身體和心理壓力大,還同時存在吸煙、喝酒、加班熬夜等不良生活習慣,忽視健康和運動。肥胖、高血壓和糖尿病人群,治療時往往依從性較差。這些都會增加猝死的發(fā)生概率。
心臟性猝死的發(fā)病年齡第一個峰值為0~6個月,死因多為先天性心臟病和溺水、窒息等意外有關;第二個峰值年齡是45歲~75歲,也就是說,心臟性猝死更青睞于中老年人群,與冠心病、心肌梗死高發(fā)有關。<30歲人群的猝死發(fā)病率為1/10萬,而>30歲的人群為1/1000,相差100倍。在年輕和中年人群中,男性猝死發(fā)生率是女性的4倍~7倍。
這與不穩(wěn)定性心絞痛和心肌梗死發(fā)病增加有關,另外自主神經功能紊亂在心臟性猝死中具有重要作用:
1.每天上午6時~12時,室顫導致的猝死發(fā)生率較高。晨起心室不應期縮短,室速高發(fā),除顫搶救不易成功。
2.每月第一周的周六到周一猝死發(fā)生率高。
3.每年冬季猝死發(fā)生率高,12月~次年2月的死亡率是預計的111%,而其他月份為預計的96.5%。冬季室速發(fā)生率高,可能與日照缺乏有關。
有研究顯示,猝死前1個月,大約50%的患者存在先兆癥狀。如活動后胸痛、氣短,發(fā)作性心慌、頭暈,尤其伴黑朦或者反復暈倒,有感冒樣癥狀等。
冠心病患者,如果心絞痛加重,離心肌梗死或者心臟性猝死就不遠了。
多數(shù)可以預防,例如以下這些情況:
1.不穩(wěn)定性心絞痛患者及時住院和進行經皮冠狀動脈干預(PCI)。
2.心肌梗死及早進行再灌注治療,包括PCI、溶栓和急診冠狀動脈搭橋。
3.積極預防和治療心衰。有適應證的心肌病或者心力衰竭患者,可安裝植入式復律除顫器(ICD)或者心臟再同步化治療除顫器(CRT-D)。
4.積極治療離子通道異常導致的心肌疾病,如長QT間期綜合征、Brugada綜合征。
5.對預激綜合征患者行射頻消融治療。
6.積極治療先天性心臟病和一些結構性心臟病,如主動脈瓣狹窄、馬凡氏綜合征等。
7.對有猝死風險的患者提供日常生活指導,倡導健康的生活方式。
8.避免導致猝死的應激性因素,如不適當?shù)倪\動、劇烈的精神和情緒應激等。
9.及時發(fā)現(xiàn)和糾正低血壓、低血鉀和酸中毒等紊亂。
(編輯 欒兆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