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凌芝
摘 要: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各個學科的教學工作都取得了顯著的成績:學生課堂主體地位得以凸顯;教學效率和質(zhì)量得以提升;新的教學觀念和手段被廣泛用于教學實踐中,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诖?,本文以小學語文課程為例,探究新課改背景下的語文教學新策略。
關鍵詞:小學語文;新課改;教學策略
新課改明確指出小學語文課程以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和終身學習為出發(fā)點,以引導學生關注現(xiàn)實問題、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增強社會責任感為主要目的,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為今后的語文教學工作提出了新的依據(jù),也促使教學策略隨著改變。具體如下所示:
一、以興趣帶動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積極性
興趣是學習的內(nèi)驅(qū)力,是學生前進的動力,是提升教學效率的法寶。尤其是小學低年級的學生剛剛脫離幼兒園,在行為和思想上接近幼兒水平,存在理解能力差,注意力容易分散、課堂秩序混亂等問題,究其原因是因為學生學習興致不足,沒有被教材或者教學活動所吸引。基于此,激發(fā)和喚醒學生學習興致成為了筆者教學重點之一。
例如,在學習《媽媽睡了》這一篇閱讀文章時,筆者先是設計了一個游戲吸引了同學們的課堂注意力,學習了哄、先、閉、緊、潤、蛋、等、吸、發(fā)等生字。結(jié)束這一環(huán)節(jié)后,筆者問道:大家喜歡午睡嗎?為什么?大多數(shù)同學搖搖頭表示不喜歡午睡,因為不困、想要繼續(xù)玩?!牭綄W生們的回答后,筆者說道,雖然大家不喜歡午睡,但是午睡對我們的身體成長有好處,在睡夢中我們可以得到休息,可以長高,所以大家應該好好午睡。同學們點點頭表示認可。接下來,筆者要求學生把注意力轉(zhuǎn)移到本課的閱讀文本中并提出問題:媽媽和“我”準備午睡,但是“我”沒有睡著,那么究竟是誰在睡午覺?睡著的媽媽美麗嗎?媽媽為什么睡得那么沉?這些問題對學生來講難度不大,只要他們好好閱讀就能找到正確的答案。梳理了文本內(nèi)容后,筆者要求同學們表演一下自己媽媽睡著的樣子,目的是喚起大家的情感體驗,激發(fā)大家的感恩意識。這個任務對孩子來說難度很大,因為他們根本沒有觀察過媽媽睡著的樣子??吹酱蠹依Щ蟮臉幼?,筆者只好將表演任務布置成課后作業(yè),給學生一周的時間觀察媽媽睡著的樣子。在后來的表演中,孩子們體會到了媽媽的艱辛,學會了感恩。
在本次教學實踐活動中,教師用問題引導學生思考;用課后作業(yè)增加學生的情感體驗,引導著學生積極配合教師的教學活動,提升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二、以新穎的教學方式和理念促進學生成長
單一、落后的教學理念和方式成為了影響語文教學工作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引入新的教學形式和理念就成為了新課程改革方向之一,目的是給學生帶來不一樣的學習體驗,優(yōu)化教學環(huán)節(jié),促進學生長足發(fā)展。
例如,在學習《小蝌蚪找媽媽》這一篇文章時,情節(jié)生動有趣,語言充滿童趣,理解難度不大;文中小蝌蚪尋找媽媽的過程中身體發(fā)生的變化,增加了學生的知識積累;同時小蝌蚪找媽媽的決心和毅力可以強化學生德育教育。為了落實這些教學目標,筆者引入了課本劇表演活動,這個課本劇與之前的課本劇有所不同,它不要求學生自己改編劇本,分小組排練;而是邊讀邊演,旨在激發(fā)學生閱讀興致,提高課堂參與度。經(jīng)過自我推薦和“試鏡”后,幾名“小演員”脫穎而出,他們自主決定負責飾演小蝌蚪、鯉魚、烏龜、青蛙等角色;其他學生則擔任“觀眾”兼“導演”,為“小演員”們提供表演的依據(jù)。角色分配完畢后,演出正式開始,“觀眾”兼“導演”大聲、認真地朗讀著閱讀文本,“小演員”們按著朗讀的內(nèi)容進行表演。大家配合默契,很快就完成了閱讀和表演的任務,也提高了教學效率和質(zhì)量。
在本次教學實踐活動中,教師創(chuàng)新了教法,將生硬、死板的文字轉(zhuǎn)化為生動、形象的課本劇表演活動,激發(fā)了學生的閱讀興致;此外,全班學生配合默契,參與性極高,提高了閱讀教學效率。
三、以豐富的實踐活動替代枯燥的講授課程
語文課程與實踐脫節(jié)是存在已久的問題,因此成為了新課改關注的重點之一。基于此,筆者增加了教學實踐活動,旨在改善語文教學現(xiàn)狀,提高教學質(zhì)量。
例如,在學習《比尾巴》這一篇文章時,筆者在征求了校領導的同意后,筆者帶領學生們來到了附近的動物園進行實地參觀,近距離觀察動物們的尾巴,旨在加深學生對閱讀文本的印象和理解;在學習《端午粽》這一課內(nèi)容時,筆者除了講述粽子的由來之外,還舉辦了一場包粽子比賽,活躍了課堂氣氛,也教會了學生一項新的生活技能;學到《要下雨了》這一課內(nèi)容時,筆者特意挑選了一個陰雨天開展教學活動,讓孩子們帶上自己的雨具,到室外觀察小動物們快下雨之前的行為,果然看見了低飛的燕子、到水面換氣的金魚、忙著搬家的螞蟻,驗證教材內(nèi)容的真實性等……這些實踐活動給學生提供了走進生活,走進自然的環(huán)境和機會,回歸了語文課程的本質(zhì)。
綜上所述,新課改對語文課程提出了新的要求,給今后的教學工作制定了新的方向,促使教育工作者不斷提升自身專業(yè)素養(yǎng),努力追趕教學進度,力求為教育事業(yè)做出應有的貢獻。
參考文獻:
[1]裴海瑩.小學語文教學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反思[J].江西教育,2016(21).
[2]周輝.淺析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J].學周刊,201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