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梅
摘? 要:本文從斯芬克斯的源頭--埃及獅身人面出發(fā),探尋其名稱來源,揭示其在古埃及時代,在希臘神話中及在東南亞的神話、傳統(tǒng)中有各種不同的斯芬克斯形象,展示其在不同區(qū)域中的歷史意義。
關(guān)鍵詞:斯芬克斯;俄狄浦斯;獅身人面;謎語;希臘神話;古埃及
[中圖分類號]:G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20)-06--01
一、埃及古老的獅身人面像
在埃及,有著最大的斯芬克斯像。它位于尼羅河西岸的吉薩高原,在吉薩大金字塔的西南處。關(guān)于這座獅身人面像的建造時間,正統(tǒng)考古學家認為大約是在公元前2500 年,但地質(zhì)學家從獅身人面像的侵蝕狀況認為此雕像要遠遠早于同期的金字塔建筑,大約在公元前10500 年。
歷史學家Susan Bauer談到“(斯芬克斯)的建造日期是在公元前一萬年,是由消失的高度文明所建造;它由亞特蘭蒂斯人或異族人修建;它代表著星座或者是地球能源的中心?!币驗樵讵{身人面像上沒有任何文字,而古埃及的文獻里也沒有關(guān)于它的任何記錄,所以它到底叫什么名字無從考察。
除了大斯芬克斯像外,埃及著名的斯芬克斯像還有用花崗巖雕刻的有著18王朝哈特舍普蘇特女王頭像的斯芬克斯,現(xiàn)在此雕像在美國大都會博物館;位于埃及孟菲斯一個露天博物館的雪花石膏的孟菲斯斯芬克斯;斯芬克斯還作為石像生安置在通往墳墓或神廟的道路兩側(cè),在底比斯有著對太陽神阿蒙的最強烈的崇拜,那里有900座公羊頭的斯芬克斯——公羊代表著太陽神。這些斯芬克斯都體現(xiàn)出當時人們對神的崇拜和無上敬意,斯芬克斯也成為莊嚴、正義、力量的化身。
二、希臘的斯芬克斯
(一)斯芬克斯的名稱來源
早在在青銅時代(公元前4000年),希臘就和埃及有貿(mào)易與文化交往。希臘名稱sphinx原意為“勒緊”:獅子咬住獵物的喉嚨,勒緊獵物、直到獵物死去。在希臘神話里,斯芬克斯是一種有著女人頭部,母獅身體,鷹翅和蛇尾的怪獸。然而,歷史學家Susan Bauer認為“sphinx”是希臘語對埃及語“shesepankh”的訛用, 其意思是“逼真(活的)的肖像”;這個詞匯與其說是指是雕像本身是活的,不如時指的是雕刻石像用的巖石是就地的巖石而不是其它地方 運來的。正如考古學家發(fā)現(xiàn),雕刻大獅身人面像的石頭就是當?shù)氐氖^,不是其他地方運來的。
因此看見,獅身人面像的名稱是受希臘文化的影響而來,斯芬克斯成為公認的名稱。
(二)希臘神話里的斯芬克斯形象
據(jù)說斯芬克斯守衛(wèi)著進入希臘城市底比斯的入口,需要通過的人必須回答她的謎語。那是怎樣的謎語,神話的早期講述者并沒有確切記載,直到希臘歷史的后期的阿波羅多羅斯才記錄了那個歷史上著名的謎語:“哪種生物,只有一種聲音,先是四條腿,再變成兩條腿,最后變成3條腿?”傳說第二條謎語是:“有兩姐妹,姐姐生出妹妹,接著,妹妹又生出姐姐,她們是誰?”這個謎底是“白天和黑夜”——在古希臘語里,白天和黑夜是?μ?ρα和ν?ξ,都是指女性),第二個謎語應該是非常古老的。
三、南亞和東南亞的斯芬克斯形象
隨著馬其頓亞歷山大大帝地東征,希臘化的斯芬克斯也傳播到南亞和東南亞地區(qū)。
(一)斯芬克斯在南亞、東南亞
在南亞和東南亞的傳統(tǒng)、神話和藝術(shù)里有著獅身和人頭結(jié)合的神話形象。
在南亞次大陸上最早期的對斯芬克斯的藝術(shù)的描繪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希臘化時代的影響。在現(xiàn)存的公元前1世紀的巴爾扈特佛塔的通道可以看到大量各種各樣的斯芬克斯造像。
在斯里蘭卡,斯芬克斯被稱為獅人。它有著獅子的身體和人的頭部。它在佛教里有著鎮(zhèn)守北方的功能,并常被描繪在旗幟上。在緬甸,斯芬克斯被放置在佛塔的角落。在泰國,斯芬克斯被描繪為上體是人、下肢是獅子或鹿的直立行走的生物。它們通常是雄性和雌性成對出現(xiàn)。
(二)中國的人面獸身
在中國的上古神話傳說中,有很多人面獸身的神怪。如人面虎身的馬腹、人頭龍身的雷神、人面虎爪的陸吾、人面獸身的祝融;至于人面蛇身的神靈就更多,如伏羲、女媧、燭龍、苗民等。《山海經(jīng)》不是個人的創(chuàng)作,而是前世傳聞、后世記錄。它反映了原始社會里的文化現(xiàn)象,是原始人類在生產(chǎn)勞動過程中對世界、自然的人格看法。
中國大陸沒有獅的原型,所以原始神話的發(fā)端大作《山海經(jīng)》里沒有獅身人面的神怪,這一點毫不奇怪。藝術(shù)產(chǎn)品是現(xiàn)實社會的投影,即使古代人類有著豐富的想象力,創(chuàng)作的故事也是基于對現(xiàn)實世界的觀察。
一直以來人們都認為中國境內(nèi)沒有獅身人面的造像,而近年在中國福建泉州的一座寺廟里發(fā)現(xiàn)了獅身人面塑像:在福建開元寺大雄寶殿前月臺須彌坐束腰處,有73尊獅身人面像的青石浮雕,這在全國的寺廟里是鮮有的。那些獅身人面像形狀各異:有的毛發(fā)蓬松,四足立地;有的頭盤著三層螺髻雙耳垂肩,用右腳持一朵蓮花。雕像表現(xiàn)了古埃及文化、希臘文化和古印度文化結(jié)合的特點。
據(jù)考證,在明朝,泉州曾發(fā)生特大地震,鄭成功的父親鄭芝龍修建開元寺時,因一時找不到巨大杉木做梁柱,大殿的柱子被替換成石柱。當時泉州有一些被毀的外教寺廟,于是,工匠們就將那些石構(gòu)件移到開元寺。那些珍貴文物就這樣被保存下來,成為泉州是中國歷史上對外交往重要城市的佐證。
參考文獻:
[1]馬兆峰編著. 法老歸來[M].北京:北京工業(yè)大學出版社,2014.
[2]李模. 古代埃及宗教與政治關(guān)系研究[M].北京: 線裝書局,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