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紅芳
[摘要]聽說讀寫是學習語言的基本能力,也是小學生提高語文素養(yǎng)的基本途徑。面對農村小學中年段學生傾聽和口頭表達能力偏弱的現(xiàn)狀,利用課前五分鐘,對學生進行提高傾聽和口頭表達能力的專項訓練。旨在喚醒學生的耳朵,養(yǎng)成傾聽的習慣;解放學生的嘴巴,讓學生敢于表達,善于表達。
[關鍵詞]傾聽 表達 分享 課前五分鐘
學生進入中年段,語文學習任務有了階段性的提升,自然對聽說讀寫能力的要求更高。然而,在閱讀方面,當前農村學校的學生與城市學生相比,有明顯的不足。因班上不少學生是留守兒童,父母不在身邊,祖輩的文化水平不高,不具備“親子共讀”的條件;因缺乏家庭教育的督促,無法形成有效的家校合力,及時糾正和調整學習習慣上出現(xiàn)的問題。這些問題都不利于學生形成良好的聽說讀寫能力。
[課堂現(xiàn)象]
我在農村學校交流時,任教該校三年級一個班的語文課程,班上共有52名學生。新學期前兩個星期,我加強對學生課堂表現(xiàn)的觀測,發(fā)現(xiàn)了這樣的現(xiàn)象:不少學生的注意力不能持久,開小差的人不少。剛開始的十分鐘,大多數(shù)學生聽得比較認真。十分鐘以后,不少學生的注意力開始變得渙散。于是,低下去的腦袋多了,手上忙活著玩尺子、橡皮的多了,用求知的眼光盯著教師的越來越少了。
課堂上缺少交流的氛圍,學生語言表達能力不強?;旧险n堂上只有教師的聲音,很少有人舉手,偶爾有一個人站起來發(fā)言,但聲音小,語句短,不能充分表達。如果提出帶有思考性和拓展性的問題,就會暴露出學生課外閱讀少、知識積累少的不足。
[問題分析]
作為中年段學生,他們在語言表達基本素養(yǎng)的形成和傾聽習慣的培養(yǎng)上沒有形成循序漸進的良好態(tài)勢。整體學習狀態(tài)不佳,缺乏積極和諧的課堂氛圍,影響了學習效果。如何進行有針對性的“聽”與“說”的訓練,如何吸引和保持學生的注意力,是迫切需要思考的問題。
[解決策略]
陶行知先生在“六大解放”思想中提出:“解放他的嘴,使他能說?!泵鎸χ心甓螌W生聽說能力欠缺的現(xiàn)狀,教師要設計學生感興趣的,對聽說能力提升有針對性的活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喚醒他的耳朵”;鼓勵學生開口表達,“解放他的嘴巴”。
把每節(jié)語文課的課前五分鐘設定為一個專題板塊,持續(xù)、固定、有針對性地對學生的“聽”和“說”進行專項練習。練習主題為“談天說地”,主要環(huán)節(jié)為“老師講”和“學生議”。教師提前準備好話題,話題以短小的新聞和故事為主。教師講述后,請3-4名學生進行交流。主要發(fā)表自己對所聽故事或新聞的看法。旨在通過有實效的訓練喚醒學生的耳朵,養(yǎng)成傾聽的習慣,解放學生的嘴巴,使他們敢于表達,善于表達。
[實施過程]
1.先讓學生開口說。剛開始,我講小故事,因為學生喜歡聽。上臺交流的學生按學號順序產生。走上講臺的學生非常拘謹,有紅著臉不開口的,有側著身不敢正視大家的,有說了上句接不上下旬的。我對大家說,只要你從座位上走到講臺上,面對全班同學,說出自己聽完故事后的想法就行。只要開口說話的同學,不管說得怎樣,我都帶頭給予鼓勵,常用的評價就是:“只要站到講臺上來,開口講話了,就是一種勝利?!?/p>
2.讓優(yōu)秀學生先說。按每周8節(jié)課,一節(jié)課3個學生發(fā)言的節(jié)奏,三個星期第一輪循環(huán)結束。我進行了改革,不再按學號順序上臺了,而是選出一批優(yōu)秀的同學當“車頭”,放到每輪的第一個上臺亮相,這些同學都是在上一階段的聽說訓練中表現(xiàn)突出者。每輪第一個同學說完,我就會和她(他)進行短暫交流,做出評價和指導。接下來上臺的同學如果沒有自己的判斷就可以“借用”第一位同學的發(fā)言。這樣一來,只要認真傾聽第一位同學的發(fā)言和教師的點評,就不會站在講臺上開不了口了。
3.讓聽的學生有事做。第二輪循環(huán)結束后,我不講故事,而是講一則新聞,簡短明了,同時也引導學生關注時事,拓寬視野??s短了老師講的時間,節(jié)省下來的時間讓3-4名學生對新聞充分發(fā)表自己的看法,加入同學互評環(huán)節(jié),和臺下聽的同學簡單互動,最后,教師再進行一個簡單的總評。
這一輪依然按學號順序登臺。臺下同學要認真傾聽,積極參加互評,并以“態(tài)度大方自然、口齒清楚響亮、表達完整、理由充分”為標準評選出“每周一星”,等第三輪結束后,選出的最佳學生進行“五分鐘演講”比賽的角逐。
[案例分享]
時間:2018年4月9日
師: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新聞是“快遞小哥奪冠”。4月4日,《中國詩詞大會》第三季總決賽落幕,杭州快遞小哥雷海為獲得總冠軍。同學們,聽到這則消息,你想到了什么?你想說點什么?
生1:他真的太不簡單了,真令人敬佩。
師(評):我同意你的看法,能具體說說你佩服他什么嗎?
生1:他雖然沒有很高的學歷,也沒有很好的工作,但是沒有自卑,沒有放棄自己。功夫不負有心人,他贏了。
生2:他學習和背誦古詩詞一定比其他人更不容易,更艱辛。我知道送快遞是一個很繁忙的工作,他一定是擠出時間學習古詩的,說不定別人睡覺的時間他都用來學習。
生3:我猜他肯定是發(fā)自內心地喜愛讀古詩詞。
生4:我在電視上看過總決賽。他穿得很普通,長得也不帥,但比賽時非常有信心,非常冷靜,我給一百個贊!
生5:不知道雷海為奪冠以后有什么打算?這次奪冠會改變他的命運嗎?
生6:我覺得應該可以,因為很多人都知道了他,也佩服他。
師(評):替快遞小哥感謝你們的關心。同學們有空可以關注一下這則新聞的后續(xù)報道。
師(小結):剛才幾位同學都發(fā)表了自己對這則新聞的看法,很真實,也很有收獲。主持人董卿送給雷海為這樣一句話:“你在讀書上花的任何時間,都會在某一個時刻給你回報。”我把這句話也送給全班同學。
[實施效果]
這項活動堅持下來效果明顯。不僅訓練了學生“說”的能力,同時也提高了“聽”的能力。幾輪訓練下來,絕大部分學生能坦然地站在講臺上與大家交流,能大膽地說出自己的想法,不少學生在這個平臺上脫穎而出。可以說,課前五分鐘的交流,磨刀不誤砍柴工。當然,在接下來的35分鐘的課堂上會繼續(xù)把對學生的傾聽和表達能力的訓練靈活地融入到具體的教學細節(jié)中。學生逐漸有了認真聽的習慣,慢慢有了舉手發(fā)言的習慣,嘗到發(fā)言甜頭的同學會為因答出一個高難度問題成為“答題英雄”而高興。有了這樣的基礎,在教學中我也開始嘗試進行小組交流合作。我相信,有了前期努力的基礎,小組合作交流活動也會漸入佳境。
[教學反思]
1.學生訓練有平臺。任何能力的培養(yǎng)都需要一個實踐的平臺和循序漸進的方法。“課前五分鐘”就是一個好平臺,而且是常態(tài)化的平臺,小故事和小新聞容易吸引學生的興趣,也豐富了他們的認知。
2.要求、評價有階梯。對于“說”的要求是循序漸進的,也是靈活、自然的?!爸灰镜脚_上來,開口說話了,就是一種勝利”打破了講臺和課桌的界限,消除了對“上臺發(fā)言”的緊張感;“優(yōu)秀選手先行”發(fā)揮了小榜樣的作用,也成了指導的范例;評優(yōu)及頒布評價標準則是水到渠成地提出了“說”的更高要求。
3.教師“扶放”有度。教師口述故事或新聞本身對學生的語言表達也有指導效果。對學生來說,關注時事新聞,對自己了解到的時事新聞進行復述和概述,也是一種語文能力的培養(yǎng)。下一階段,可以考慮把五分鐘“談天說地”的講臺全部奉獻給學生,每次可增加一名新聞播報員。當然,哪些學生有播報新聞的能力,新聞來源是什么,教師怎么把關,這些需要“隱身幕后”的教師做更細致、更充分的工作。
傾聽和表達是語文能力的核心內涵,提高聽說能力是學生語文素養(yǎng)發(fā)展的目標之一,是具體落實和體現(xiàn)在一切語文學習行為中的,不是僅靠某一個教學策略就能實現(xiàn)。不過,“小流能匯江河,跬步可至千里?!碑斆鎸嶋H學情時,只要積極思考,勇于嘗試,邁小步,不停步,小舉措也能實現(xiàn)大目標。
(作者單位:江蘇省泰州市城東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