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由新冠肺炎疫情引發(fā)的對學校生命教育的思考

      2020-04-13 08:11:52胡繼飛許少敏
      廣東第二師范學院學報 2020年2期
      關鍵詞:生物學中學科學

      胡繼飛,許少敏

      (廣東第二師范學院 生物與食品工程學院, 廣東 廣州 510303)

      2020年春,一場由被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命名為“2019-nCoV” 的冠狀病毒引起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突然爆發(fā),并迅速在世界各地蔓延擴散,對人類的生命健康造成巨大威脅,全球衛(wèi)生疾控系統(tǒng)面臨嚴峻考驗。其實,由病毒、細菌、寄生蟲等引起的烈性傳染病一直與人類如影隨形,歷史上有文字記載的突發(fā)公共衛(wèi)生事件(Public Health Emergency,PHE)已經發(fā)生了幾百起之多。PHE既可能是天災也可能是人禍,人類該如何應對以減少其危害?重要對策之一就是加強包括生物安全教育在內的生命教育,尤其是要重視中小學的生物學課程。然而,承載生命教育重任的生物學課程在我國中小學長期得不到應有的重視,尤其是初中生物學、小學科學及其相關的校本課程長期被邊緣化,使得學校的生命教育有名無實、效果堪憂,導致公眾在面對PHE時既缺乏知識與技能的準備,也缺乏情感態(tài)度與行為習慣上的應對。本文擬就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的中小學生命教育問題進行一些思考。

      一、突發(fā)公共衛(wèi)生事件呼喚生命教育

      人類社會發(fā)展到今天,面臨的重大威脅主要有兩個,一是大規(guī)模戰(zhàn)爭,尤其是核武戰(zhàn)爭;二是突發(fā)性公共衛(wèi)生事件,尤其是烈性傳染病。事實上,后者比前者給人類帶來的威脅更為痛苦和更為嚴重,因為PHE的發(fā)生更為頻繁、更為持久且更難以預知和控制。

      曾被詳細描述的第一場瘟疫發(fā)生在公元前430年的伯羅奔尼撒戰(zhàn)爭期間。這場源于亞洲的瘟疫席卷了雅典,在兩年內奪去了1/3雅典人的生命[1]。此后,梅毒、痢疾、瘧疾、血吸蟲病、霍亂、鼠疫、天花、流行性出血熱、結核病、流感、艾滋病、SARS、埃博拉直到今天的新冠肺炎,頻繁地襲擾著我們原本平靜的生活,使人類飽嘗病痛之苦甚至滅頂之災(表1)。

      表1 歷史上部分危害嚴重的烈性傳染病

      注:以上數據根據“百度百科”和央視新聞等資料整理而成。

      從表1可以看出,歷史上的多起傳染病的危害極其嚴重。特別是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人類面臨著兩類傳染病的威脅:一類是過去被消滅的瘟疫如肺結核又死灰復燃,另一類是新型病毒如H1N1流感病毒、SARS病毒、新型冠狀病毒不斷出現(xiàn)。可以說,謀求種群的生存和繁衍是包括微生物在內的所有生物的自然屬性,貴為智慧高等生物的人類必須學會如何與病毒、病菌、寄生蟲這類低等生物共生共棲。人類的歷史就是一部與低級生物、與傳染病的斗爭史。比如2 300年前結核病就已經出現(xiàn),至今仍沒有被完全征服。即使21世紀科學技術已經如此發(fā)達,但在面對PHE時,人類還是顯得如此的惶恐和狼狽不堪,還是要付出如此慘重的經濟損失和生命代價。

      應對PHE需要可持續(xù)、有內涵的生命教育,而可持續(xù)的生命教育必須從少年兒童開始。我們就生活在一個被各種病原體包圍著的世界,唯有用生物科學武裝自己才能贏得人類的生存機會與生命尊嚴。正如習近平2020年3月2日在北京考察抗疫科研攻關工作時說的那樣,“人類同疾病較量最有力的武器就是科學技術,人類戰(zhàn)勝大災大疫離不開科學發(fā)展和技術創(chuàng)新?!?/p>

      二、生物學科是生命教育的主陣地

      生命教育包括自然生命、社會生命、精神生命三個層面,是學生在教師指引下認識自然生命本質、感受社會生命內涵、提升精神生命價值的過程。生命教育與生物學教育是包含關系,生命教育包含生物學教育[2]。中小學生物學(包括小學科學)實際上就是在人與自然生命之間開展對話,主要是一種自然生命的教育,但也會且必須涉及到部分的社會生命和精神生命的教育。

      (一)掌握基本的生命科學知識

      生命教育的基礎是認識生命和理解生命的本質。生物學是關于生命現(xiàn)象及其規(guī)律的科學,包括植物生物學、動物生物學、微生物學、人體科學、細胞生物學、分子生物學、遺傳學和生態(tài)學等,這些科學知識是認識生命和理解生命本質的基礎。公民首先需要普及病毒學知識,有調查發(fā)現(xiàn)普通民眾對病毒知之甚少,比如常常將病毒與細菌混為一談[3]。病毒是一種很特殊的生物體,比如病毒個體極其微小(約700個病毒湊到一起只有頭發(fā)絲直徑的大小),病毒只有侵入到宿主細胞內才能進行繁殖,病毒因遺傳物質簡單而容易發(fā)生變異。民眾還應該普及免疫學、傳染病學和衛(wèi)生學等知識,包括人體的免疫系統(tǒng)、疾病的傳播途徑和健康防護等。此外,公民還需要掌握一定的有關基因、DNA、蛋白質、遺傳規(guī)律和生態(tài)學原理這類涉及生命本質的專業(yè)知識。也有研究表明,不具備一定的生物學知識,我們在面對大眾新聞媒體時會存在閱讀和理解上的困難。

      (二)促進公民理解科學本質

      科學本質是一個上位的觀念,生命教育需要公眾對科學本質具備一定的理解能力??茖W本質包括哪些內容?一是建立科學的世界觀(The Scientific World View),包括世界可以被認知、科學觀點會變化、科學知識具有持久性、科學不能為所有問題提供完整答案等;二是理解科學探究(Scientific Inquiry),包括科學需要證據、科學是邏輯和想象的混合體、科學能夠解釋和預見、科學需要驗證、避免偏見和科學不依仗權威等;三是認同科學事業(yè)(The Scientific Enterprise),包括科學是一項復雜的社會活動、科學由不同的學科組成和在各種機構中研究、科學研究擁有普遍接受的道德規(guī)范、科學家在參與公共事務時既是科學家也是公民等。

      以上觀念在這次疫情中得到了很好的體現(xiàn),首先我們可以感受到科學是一項社會建制和公益事業(yè),比如過去很少人關注的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和一些高校的生命科學學院現(xiàn)在進入到普通民眾視野,比如重組更名后的各級衛(wèi)健委扮演了管理職能部門的重要角色,也讓人印象深刻。同時,我們還真實地認識到科學不僅是概念符號更是一個探究過程,科學需要不斷地被證實和被證偽,比如新冠病毒的潛伏期從最初的7天更新為14天再到現(xiàn)在發(fā)現(xiàn)超過14天,病毒的傳播從開始的飛沫傳播、接觸傳播兩條途徑到現(xiàn)在可能存在氣溶膠傳播和糞口傳播兩條新途徑,可見科學家對新冠肺炎的認識是一個漸進和不斷深入的過程。具備科學本質理解力的人在面對PHE時更容易理解社會出現(xiàn)的各種行為表現(xiàn),這些也正是生物學教育的重要內容。

      (三)進行健康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教育

      生命教育的成果最終需要落實在公眾的行為習慣當中。環(huán)境保護、營養(yǎng)學、衛(wèi)生學、青春期教育、實驗室規(guī)程等都是中學生物學教育的內容,可以有效促進青少年健康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這次的疫情對公眾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衛(wèi)生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起到極大的促進作用,絕大多數人都能夠積極響應政府的號召,做到戴口罩、勤洗手、不聚會。在抗擊疫情的過程中,大家主動了解衛(wèi)生防疫的知識和方法,并通過微信相互傳遞科學防護“小竅門”。比如如何使用電梯、如何自制口罩、居家隔離如何健身強體,等等,催生出了不少健康生活新技法。我們可以利用中學生物學課程在這些方面加以引導,包括學會辨別來自網絡的真假資訊。但這些行為習慣僅僅依靠PHE來養(yǎng)成的話代價太高昂,如果通過中學生物學教育來讓少年兒童提前獲得則會事半功倍。

      (四)進行生態(tài)危機和生物安全教育

      這次疫情實際上是一場生態(tài)危機,生命教育需要利用生態(tài)危機加以強化。恩格斯說過,“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報復?!蔽覀円渤Uf要“居安思危”,這對PHE和其他重大自然災害而言尤為重要?,F(xiàn)在的青少年大多生活在順境當中,物質和精神生活都較豐富甚至很富足,當危機突然降臨到自己身上的時候,往往會惶恐不安甚至心理紊亂、生理失調。加上媒體對病人病狀和死亡情況的報道,容易讓人因共情傷害心理而產生悲觀厭世的極端情緒。所以,在學校開展挫折教育和危機教育很有必要。中學生物學可以結合這次疫情,將我國的《傳染病防治法》《突發(fā)事件應對法》《突發(fā)公共衛(wèi)生事件應急條例》《環(huán)境保護法》納入到學校課程和正規(guī)教育當中,引導青少年愛護生態(tài)環(huán)境、尊重野生動物、自覺維護公共衛(wèi)生。

      此外,此次疫情凸顯了生物安全的重要性,有專家建議國家組建生物安全國防軍。我國是否會組建這樣一支國防軍?我們無從得知,但我國已經決定盡快制定國家生物安全法。生物安全教育也是生命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強全民的生物安全教育,生物學是基礎。

      (五)開展珍愛生命的教育

      生命教育的核心就是要引導公眾形成珍愛生命的積極情感,這也是現(xiàn)代中學生物學課程倡導的重要理念。生物學教育可以利用PHE所包含的豐富的情感教育資源,對青少年進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團結友愛精神、奉獻精神和理想信念教育。在這次疫情中,首先是一大批的“逆行者”,許多的醫(yī)務人員、志愿者和科學家主動請纓或聽從召喚奔赴疫情重災區(qū)開展救援和現(xiàn)場研究,特別是84歲高齡的鐘南山院士和73歲高齡的李蘭娟院士在人民最需要的時候知難而上,令人敬佩。同時,眾多的企業(yè)家、文藝圈明星、科學家以及一些友好國家和組織慷慨解囊、捐錢捐物,顯示出人間大愛。珍愛生命首先是珍愛人的生命,包括自己的和他人的。

      此外,生命教育不能缺少信念教育,要讓民眾對國家治理和科學研究充滿信心,要避免民眾因共情傷害帶來的心理危機,要樹立可防可治不可怕的信念。

      三、我國的生物學科地位亟待提高

      如前所述,在現(xiàn)有課程中生物學(含自主開發(fā)的選修課程)與公共衛(wèi)生事件的關聯(lián)度最大,是進行生命教育的主要科目。生命科學的內容以中學生物學課程為主要載體,但生命科學也是小學科學課程中的四大主題之一??傮w上看,我國中小學生物學課程的內容選取對健康衛(wèi)生教育給予了較大重視,只是因學科地位不高、課程不受重視而導致教學實施不到位。

      (一)課標和教材涉及較多的健康教育內容

      我國的中學生物學始于光緒年間的“博物”,其中就含有“生理衛(wèi)生”的內容,并作為生物學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一直保留到今天。新中國建立之初,我國中小學就開設有專門的《衛(wèi)生常識》,其中有諸如廁所改造與糞便處理、廚房衛(wèi)生、房屋消毒、個人清潔等內容,非常契合當時的衛(wèi)生條件和健康教育需要[4]。

      始于20世紀末21世紀初的第八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初中和高中生物學課程標準及其實驗教材更多地涉及了與生命教育、健康教育有關的教學內容,而且將“珍愛生命”作為重要的課程理念,刪除了那些可能涉及傷害生物的教學內容。所以,這次新課改之下的生物學課標和教材,為加強生命教育和健康教育既做了加法又做了減法。

      首先看一下減法。過去的中學生物學有較多的諸如植物標本制作、動物解剖實驗、動物生理實驗之類的學生動手項目,僅動物解剖實驗就涉及蚯蚓、青蛙、家鴿、家兔等多種動物的解剖。此舉一直受到國際生物學教育同行的批評,認為我國生物學課程的價值導向有問題。直到20世紀末我國生物學課程改革,第一次正式取消了這一類殺死生物、破壞環(huán)境的實踐活動,這是我國中學生物學課程理念的一大進步。

      再看一下加法。21世紀初以來我國的初高中生物學課程標準及其實驗教材,明顯地增加了有關微生物、傳染病、免疫、食品安全、醫(yī)學防護和生態(tài)保護等內容。比如高中生物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必修部分主要是關于生命系統(tǒng)和生命本質,選修部分則以健康教育為主,包括《健康生活》《急救措施》《傳染病與防控》《食品安全與檢疫》《職業(yè)病與防控》等課程模塊。初中生物學涉及的健康教育內容更多(見表2),是進行健康教育和生命教育的主陣地。

      表2 初中生物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的健康教育內容

      (二)學科不受重視導致課程實施不力

      編制出好的課程方案很重要,但有效實施才是關鍵,文本的課程只有轉化為學習者的素質提升才有實際意義。中學生物學一直被視為副科或被稱為“小三門”,尤其是初中。我國中小學各學科的地位,很大程度上是由升學考試來決定的。長期以來生物學科在中考和高考中日益被邊緣化。

      新中國成立之后,中學生物學曾一度受到重視,比如1953年至1958年間的生物學課程,不僅課程門類多、納入高考,而且學時數也多,所以教與學雙邊的積極性都很高。文革期間,整個教育遭受重創(chuàng),生物學的基礎性教學也是略勝于無。1977年全國恢復高考,生物學科在1981年才被納入考試科目,從30分(1981年)到50分(1982年)再到70分(1986年),生物學科地位得以逐漸提升。但好景不長,1994年前后(各地有別)推行“3+2”高考方案,生物學和地理又被排除在外,使得一大批優(yōu)秀中學生物學教師離開教學崗位。2000年左右(各地有別)高考科目又改為“3+X”方案,生物學科作為選考科目重新回到“高考俱樂部”,但學科地位仍不及同為自然科學的物理和化學。與此相比,初中生物學科的地位更是身輕言微,遠不及物理和化學,主要原因在于中考不考或即使納入中考但分值很低。世界上主要發(fā)達國家的情況則正好相反,中學生物學在這些國家廣受重視,比如初中均設為綜合理科,生命科學部分與物質科學部分(含物理和化學)在容量上幾乎是平分秋色,高中生物學與物理、化學等學科相比受重視程度也是略占上風。

      中學生物學是一塊本應富饒但仍顯貧瘠的園地。試想,一個地位不高的學科如何保證其課程內容能夠得到有效落實?學校、學生和家長都不重視,教師教學的積極性自然也不高,教學質量也就難以保證。比如學完了初中生物學,很多學生還弄不清病毒與細菌的區(qū)別,認為病毒就是一種有害的細菌;再如學完了高中生物學,還弄不清人體的“三道防線”,更分不清體液免疫與細胞免疫的關系。

      此外,理論上講我國一直在推行三級課程管理,學校可以通過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來開展健康教育。然而對大多數學校而言,地方課程聊勝于無,校本課程形同虛設,原因仍出在中考和高考的“指揮棒效應”。所以,無論是國家課程還是校本課程,有關健康教育的內容更多地仍停留在課程文本,遠沒有走進課堂更沒有照亮生活現(xiàn)實。

      四、提升生物學科地位的若干建議

      綜上所述,在中小學重視生物學(包括小學科學)教育,是對整個社會和全體公民加強生命教育的重要保證?!坝袨椴庞形弧迸c“有位才有為”是一個辯證的關系,對當下的我國生命教育而言后者為甚。所以,迫切需要提升生物學科在我國中小學教育體系中的地位,應將生物學列為核心課程,或者至少與物理、化學具有同等重要的位置。

      (一)加強生物學教育專業(yè)平臺建設

      一是創(chuàng)辦高水平學術型的專業(yè)期刊。專業(yè)期刊在促進學科建設和教師專業(yè)發(fā)展方面具有無可替代的作用,我國目前辦有《生物學通報》(1952年創(chuàng)刊)、《生物學教學》(1958年創(chuàng)刊)、《中學生物教學》(1972創(chuàng)刊)和《中學生物學》(1985年創(chuàng)刊)共4種直接為中學生物學教學服務的專業(yè)期刊。但這些期刊均為普及型,內容偏向于教學實踐,很難為生物學教育的宏觀研究和理論研究提供機會。解決的辦法有三:(1)在上述期刊中增設 “生物教育學術研究”之類的專欄;(2)創(chuàng)辦《生物教育研究》或《生物教育學報》之類研究型學術期刊;(3)聯(lián)合物理、化學、地理、信息技術等學科創(chuàng)辦《科學教育學報》學術期刊。

      二是健全各級專業(yè)性的學術組織。我國在各級教育學會之下設有專門的中學生物學教學專業(yè)委員會,但其學術性、權威性和規(guī)范性不夠,大多變成了教研室的附屬機構或競賽機構。各級教育行政部門應該加大對這類學科教學類學術團體的管理與支持,包括經費支持和賦予一些職權,比如將政府部門承擔的專業(yè)性評審工作轉交給專業(yè)學會。而這些學術團體也應在提升學科地位、推進學科建設方面主動做些實實在在的工作。

      三是建立全國性和區(qū)域性的微信公共平臺。目前全國的中學生物學教師約有4萬人,專職生物學科教研員約3千人,高校生物教學論教師約5百人。應加強這些專業(yè)人員之間的溝通和聯(lián)系,可以利用新媒體建立不同類別的微信公共平臺和專業(yè)學習共同體,既方便快捷又成本低廉。

      (二)建立生物學科的大教育觀

      中學生物學教育需要直面升學考試,但又不能為中考高考所困,必須有大生物學教育觀。大教育觀要求生物學課程具有更大的開放性和鮮明的時代感,中學生物學既是生物學教育也是教育生物學,要關注社會現(xiàn)實問題和回歸學生生活世界。

      首先,生物學教育要有跨學科的理念。一是將生物學科放在科學教育的大背景中,這樣更有利于科學素養(yǎng)的培育和對科學本質的理解。世界上多數國家和地區(qū)的初中階段開設綜合理科課程,但我國的課程綜合化改革阻力重重,武漢和深圳等地的課程綜合化試驗先后宣告失敗,目前僅有浙江省在繼續(xù)堅守。義務教育階段理科課程的綜合化勢在必行,建議我國的初中階段重啟全面推行綜合理科的工作。二是要倡導STSE和STEAM的課程模式,在傳統(tǒng)生物學課程中主動融入科學與工程實踐、跨領域觀念和核心概念的思想,以及工程、數學、技術甚至人文、藝術等學科要素。

      其次,生物學教育要關注社會大事件。生物學課程除了解決生物學問題還要關注社會問題,要納入與PHE相關的教學內容,讓青少年掌握相關的知識、技能與觀念。有人利用問卷星對來自24個省(市區(qū))的8 052名受訪者進行調查,結果發(fā)現(xiàn)突發(fā)公共衛(wèi)生事件在提升公眾對相關科學知識的關注度、引導公眾學習相關科學知識及改善公眾健康行為習慣方面具有非常明顯的促進作用,但總體上受訪者對基礎性相關科學知識的知曉度仍不高[3]。中學生物學課程要更多地引導學生參與社會決策,比如國家的生物安全問題。因為加強國家生物安全是各國的普遍做法,國際上對生物安全問題向來十分重視。

      再次,生物學教育需要建立廣義的課程觀。廣義的課程觀認為課程是學生的一切經驗,生物學教育不能局限于國家課程那“一畝三分地”,應包含學科課程與經驗課程、顯性課程和隱性課程,以及國家課程、地方課程與校本課程等不同類別。目前來講,地方課程、校本課程、隱性課程的開發(fā)與利用是短板,應加以重視并將健康教育作為其重要選題。

      (三)促進生物學課程的有效實施

      如前所述,無論是理念還是內容,我國的中學生物學課程設計已經跟上了國際科學教育改革的步伐。但課程的實施難盡如人意,很多有價值的課程內容止步于課程文本設計。建議主要有二:

      一是利用考核和評價倒逼課程實施。教育管理部門要正確理解中學生物學科的教育價值,在出臺課程方案和制定考核評估制度時,要給予中學生物學應有的學科位置,在中考和高考的科目設置方面,生物學與物理應具有同等的地位,要徹底摒棄“生物是副科”這樣過時落后的觀念。

      二是教師要改進教學方式方法。有為才有位,教師要更新教學觀念,包括建立大生物學教育觀。首先要讓生物課變得有用和有趣,不能把生物上成“死物”,要讓書本上概念化和符號化的生物學知識“活”起來,讓抽象的科學知識回歸到現(xiàn)實生活世界。其次要讓生物課的教學過程心理化,將學科的邏輯序列與學習的心理序列同步,除講授之外多采用探究、模擬、制作、游戲、競賽、調查、辯論、AI輔助、科普創(chuàng)作和社會服務等多樣化的教學組織形式。比如圍繞新冠肺炎疫情組織一次辯論會或聽證會,可以設置科學家、醫(yī)生、康復病人、居家隔離人員和衛(wèi)健委官員等不同社會角色。

      總之,新冠肺炎帶給我們的無疑是一場災難,但同時也是一種教育。中學生物學課程可以充分利用這場不期而至的疫情,有目的、有計劃地對青少年進行系統(tǒng)的生命教育。前車之覆后車之鑒,當我們再次面對這類PHE時,能夠變得更果敢、更自覺、更專業(yè)和更從容淡定。生物學研究的是人與自然構成的生命共同體,善待中學生物學教育正當其時。

      猜你喜歡
      生物學中學科學
      谷稗的生物學特性和栽培技術
      初中生物學糾錯本的建立與使用
      在多解中學創(chuàng)新
      科學大爆炸
      小小藝術家(2019年6期)2019-06-24 17:39:44
      初中生物學糾錯本的建立與使用
      Big Hero 6: Always be with You
      科學
      寧波市四眼碶中學
      PEDF抗腫瘤的生物學作用
      科學拔牙
      招远市| 准格尔旗| 余干县| 玛多县| 榕江县| 安图县| 云安县| 石城县| 象山县| 体育| 吉首市| 卫辉市| 鹤壁市| 周宁县| 阿勒泰市| 白朗县| 响水县| 府谷县| 孟村| 铜梁县| 五华县| 上蔡县| 德昌县| 喀喇沁旗| 永济市| 永福县| 兴安盟| 康马县| 大连市| 青神县| 崇左市| 太仆寺旗| 繁峙县| 鄱阳县| 南丹县| 甘肃省| 当涂县| 盐亭县| 恩平市| 雷山县| 泗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