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香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以下簡稱《課標》)提出了主題引領的英語課程內容六要素,即主題、語篇、語言知識、文化知識、語言技能和學習策略。主題語境是語言學習活動的重要條件,教師應圍繞主題情境設計語言學習活動,引導學生參與主題意義的探究活動。
同時,《課標》還指出,“普通高中英語課程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旨在發(fā)展學生的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等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實施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應以德育為魂、能力為重、基礎為先、創(chuàng)新為上,注重在發(fā)展學生英語語言運用能力的過程中,幫助他們學習、理解和鑒賞中外優(yōu)秀文化,培育中國情懷,堅定文化自信”,從而“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基于此,筆者以一節(jié)高中英語閱讀課設計為例,展現(xiàn)在主題意義的引領下如何在閱讀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品質和文化意識。
一、教學內容的文本分析
本課選自人教版《英語(選修7)》(2003版)第一單元living well。本單元圍繞“身殘志堅”的主題,介紹殘疾人積極進取地生活。本課程的主題語境為人與自我,主題群為生活與學習,涉及的具體主題語境內容包括健康的生活方式、積極的生活態(tài)度、優(yōu)秀品行及生命的意義與價值。筆者在課前從文本內容、寫作意圖和寫作方法三個角度對文本進行了深入分析。
本文是殘疾人馬蒂·菲爾丁在Family Village網站上以第一人稱口吻講述的自身經歷。他因為身患一種罕見的肌肉疾病而身心倍受摧殘,但痛苦的磨煉也幫助他變得更加堅強,使他更好地認識人生,決心過好人生的每一天。
文章明線暗線交織。明線按時間順序發(fā)展,講述了馬蒂患病前后的個人經歷;暗線則貫穿在整個故事中,即馬蒂的情感變化過程。文章通過講述馬蒂身殘志堅的故事,旨在激勵人們要勇于克服困難、樹立積極進取的生活態(tài)度。
二、閱讀教學設計
1.設計多維度的英語學習活動提升思維品質
思維品質作為英語學科四大核心素養(yǎng)之一,強調對學生思維的邏輯性、批判性和創(chuàng)造性的培養(yǎng),并從觀察與比較、分析與推斷、歸納與建構、批判與創(chuàng)新四個維度分別做了具體的描述。筆者設計了不同層次的英語學習活動實現(xiàn)對學生思維品質的培養(yǎng)。
(1)基于語篇的學習活動設計
導入話題。本文是選自Family Village網站的一篇網頁故事,因此,筆者首先以網頁形式呈現(xiàn)了有關Family Village網站的介紹,并提出兩個問題:Family Village是什么?它的服務對象是誰?目的是引起學生對語篇類型的關注。學生對Family Village的基本情況有了一定了解后,筆者介紹本文選自該網站,并呈現(xiàn)文章的開頭部分:Hi, my name is Marty Fielding and I guess you could say that I am “one in a million”. In other words, there are not many people like me…筆者鼓勵學生結合Family Village網站的宗旨以及文章開頭對文章內容進行預測。
繪制思維導圖。學生快速閱讀文章,檢驗自己的預測是否準確,同時通過全班討論歸納本文的主要內容:馬蒂因病致殘,但他克服困難達到了自適。由此,學生理解本文主要講了兩個方面的內容,馬蒂因殘疾而遇到的困難和他克服困難后能做的事情。此時,學生可以開始第二遍閱讀,通過思維導圖獲取并梳理出以下主要事實信息,即文章的明線(如圖1)。利用思維導圖作為抓手對文章的主要信息進行梳理,一方面能夠直觀地展示文章的主要內容,另一方面有利于學生在獲取信息過程中進一步熟悉語言。
(2)深入語篇的學習活動
深入閱讀文章,學生會發(fā)現(xiàn)馬蒂經歷了三個情感起伏期:10歲之前和正常孩子一樣對生活充滿希望,身患疾病之后恐懼、迷惘和焦慮,以及通過努力對生活重新燃起希望。這一系列變化和他自身的經歷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為了幫助學生體會并理解馬蒂在不同時期的情感態(tài)度變化,筆者設計了三個大問題為學生提供腳手架:在10歲之前,你認為馬蒂有怎樣的感受?當他患病并因此遇到一系列困難時,他又有怎樣的心理感受?你認為他現(xiàn)在對生活有什么樣的感受?
學生研讀課文,根據馬蒂在這三個時期所經歷的事情對其情感的變化加以推斷。經過獨立思考以及小組討論之后,學生總結出馬蒂從快樂、充滿希望到傷心、沮喪、焦慮、憤怒,再到重拾信心、自信滿足的變化。此時,筆者進一步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在馬蒂患病并因此遇到一系列困難時,他感到傷心、沮喪、焦慮,這些都是負面消極的情緒體驗,然而,他并沒有因此而消沉放棄,他找到了許多適合自己并且能體現(xiàn)自身價值的事情,因此,他感到快樂、滿足,這些都是正面積極的情緒體驗。馬蒂在面臨諸多困難時,通過自身的努力,成功地把自己的負面情緒轉變成了正面情緒,在此過程中,他的哪些精神品質得以體現(xiàn)?學生通過引用課文事實進行歸納,可以總結出他身殘志堅、積極樂觀等精神品質。
(3)超越語篇的學習活動
在學生充分認識到馬蒂是一個積極樂觀、意志堅定的人之后,筆者進一步提出問題:你聽說過像馬蒂這樣積極樂觀、身殘志堅的人物故事嗎?學生可以調動已有的知識儲備,說出他們所熟知的人物,如貝多芬、霍金、海倫·凱勒等,還可以就自己所了解的故事簡單加以介紹。此時,筆者適時詢問學生是否聽說過張海迪,順勢引出將講述的故事。筆者先帶領學生熟悉詞匯,然后再讓學生帶著問題聽故事。問題如下:張海迪幼年時發(fā)生了什么事?她在莘縣時都做了哪些事情?她后來又取得了哪些成就?這三個問題覆蓋了張海迪在三個不同階段的主要經歷,需要進行概括和歸納,可以引導學生有目的地聆聽。
故事由水平較好的學生來講述,借助圖片和關鍵詞的提示,學生首先帶著問題聆聽一遍?;趯W生的英語水平,僅聽一遍不能梳理出關鍵信息,所以筆者又設計了后續(xù)的故事閱讀活動:把故事分為跟三個問題一一對應的三個部分,學生也分為三人一組,每人閱讀一個部分,之后利用信息差,在小組內交換信息。筆者采用信息差活動基于兩個原因:一是文本符合學生水平,學生在閱讀上沒有理解障礙;二是學生在信息交流過程中,需要復述、傾聽和記錄信息,是對語言和信息的再次熟悉過程,為后續(xù)的討論活動做好鋪墊。
筆者在小組信息交流的基礎上,再次提出討論問題:你認為張海迪是什么樣的人?張海迪的哪些事情給你印象最為深刻?此時,學生需要引用故事中的事實信息闡述自己的觀點。
在學生充分討論了馬蒂和張海迪的故事之后,筆者提出問題:你認為馬蒂和張海迪有哪些共同之處?你從他們身上獲得了什么啟示?學生此時會由兩人身殘志堅的奮斗故事聯(lián)想到自己面對困難和挫折時應有的積極進取的態(tài)度,從而深化了本課的主題。最后,筆者引用Elizabeth Kubler Ross的一段話進行總結,深化本課的主題:The most beautiful people we have known are those who have known defeat, known suffering, known struggle, known loss and have found their way out of the deaths. These people have an appreciation, a sensitivity and an understanding of life that fills them with compassion, gentleness, and a deep loving concern. Beautiful people do not just happen.
在完成人物分析之后,筆者引導學生進入語言輸出環(huán)節(jié)。筆者利用課堂開始時引入Family Village的語境,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水平選擇合適的任務:程度好的學生可以寫一個身殘志堅的中國勵志故事發(fā)給Family Village網站;水平一般的學生可以根據討論內容寫出自己眼中的張海迪的故事。
2.落實育人目標,注重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
(1)語篇分析基礎上的文化價值觀
本文主要講述了馬蒂因殘疾所面臨的困難以及他是如何克服困難的。文章緊扣“身殘志堅”這一主題,從字里行間可以體會出堅強的毅力和樂觀的生活態(tài)度是主人公與疾病抗爭的動力,體現(xiàn)了他積極樂觀、身殘志堅的精神品質,意在向學生傳遞正確的人生態(tài)度以及生命的意義與價值。
高中學生正處于人生觀和世界觀形成的重要階段。通過文本的閱讀,學生可以認識到每個人的生活都是充滿困難、挫折和失敗的,只要用積極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面對生活,每個人的生活都可以綻放出屬于自己的精彩。積極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是屬于全人類共同的、樸實的價值觀與情感,不分民族與國家,是所有人都應該具有的價值觀。
(2)文化意識與語言學習相結合
英語課堂上,語言學習是最根本的學習任務,學生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需要融在英語學習活動中進行,通過學習活動獲得和體現(xiàn)。因此,筆者設計了一系列活動幫助學生在語言學習的過程中探究本課的主題。
活動1:探究身患殘疾所面臨的種種困難,感悟生活之不易。
學生通過閱讀提煉出以下重要詞匯:clumsy,drop things,bump into furniture,absence,my education suffered,out of breath,make fun of。
活動2:探究馬蒂對殘疾的自適,樹立積極進取的生活態(tài)度。
學生通過語篇閱讀提煉出以下重要詞匯:adapt to,motto,ambition,as well as,develop computer software,invent a computer football game等。
活動3:探究馬蒂的心理感受。
馬蒂的心理感受貫穿全文,有的需要通過文本深入分析,但是語篇中也有一些詞匯可以直接體現(xiàn)馬蒂的感受,如:outgoing,stupid,annoyed,worthwhile,grow stronger,independent等。
通過對文本的多次閱讀,學生在問題引領下學習了與主題相關的語言,同時又在語言學習活動中體會了人物所經歷的困難和克服困難的積極心態(tài)。
(3)堅定文化自信,樹立文化傳播意識
馬蒂·菲爾丁的故事很容易引發(fā)學生聯(lián)想起許多身殘志堅的故事,如張海迪、桑蘭等,甚至不乏一些平凡的普通人克服身體殘疾,以驚人的毅力頑強生活,讓生命綻放精彩的感人故事,這些都是需要向學生、向世界傳遞的中國好故事。所以,在諸多的感人故事中,筆者最終選擇了張海迪的故事進行課堂的深度交流。
提前做故事研究的學生小組多方查找張海迪的故事,從眾多的故事中篩選出最能表現(xiàn)張海迪自強不息精神的故事細節(jié),然后用英語撰寫故事,并反復修改。在查找資料的過程中,學生觀看了紀錄片《當代保爾張海迪》,并被張海迪的事跡深深地感動,他們覺得必須把張海迪的故事分享給同學,讓更多的人知道并了解張海迪,把這樣積極的正能量故事傳遞給更多的人。當學生在課堂上學習了張海迪的故事之后,很多學生受到了激勵,也紛紛去查找資料、觀看視頻,多方面了解張海迪。這樣的結果也正是這節(jié)課期望達到的目標,除了語言學習之外,筆者希望學生能夠更深入地了解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以中華優(yōu)秀文化為傲,并讓中華優(yōu)秀文化得到廣泛傳播。
三、結語
英語閱讀語篇是學生英語學習的主要渠道之一,它不僅承載著語言知識,還承載著文化知識。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主題意義探究的學習中,一方面要引導學生使用語言素材,發(fā)展語言知識和能力,在語言學習的過程中設計好不同層次的英語學習活動,使學生的思維品質得到提升;另一方面還要利用語篇提供的文化素材,使學生體驗不同的情感,聯(lián)系自身的成長經歷,豐富自身的生活經驗,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落實培養(yǎng)學生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目標。
(作者單位:北京宏志中學)
責任編輯:胡玉敏
huym@zgjszz.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