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芳瑩
摘 要:隨著互聯(lián)網(wǎng)的逐漸進步與發(fā)展,微信朋友圈正日益成為現(xiàn)代人進行溝通交流的重要方式。本文擬以戈夫曼的戲劇理論為出發(fā)點,來著重分析微信朋友圈中的“點贊”行為,同時在此基礎上發(fā)現(xiàn)可能存在的問題,并及時進行反思,幫助引導人們更加合理的使用微信朋友圈。
關鍵詞:戲劇理論;微信朋友圈;點贊
一、引言
微信(WeChat)是在2011年1月21日由騰訊公司推出的一款為智能手機提供即時通訊服務的免費應用程序[1]。微信是一種生活方式,截至2018年3月,微信平均日活躍用戶達6.89億人[2]。越來越多的人喜愛借助微信平臺來分享自己的日常,微信朋友圈中的曬、轉、贊、評逐漸成為了人們使用微信的常規(guī)操作。
戲劇理論由美國社會學家歐文·戈夫曼于1959年在《日常生活的自我呈現(xiàn)》一書中提出。戈夫曼將人生比做演戲,而社會就是舞臺,他人就是舞臺下觀察表演的觀眾,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的行為舉止就是一場場戲劇表演[3]。在人們與其他人交流的過程中,通過采取言語行為去使自己獲得正面的社會價值,這就是按照社會所贊許的屬性而創(chuàng)造的自我形象。因而每個人在進行社會交往的過程中,會適當利用一些特定的方式與技巧來給他人留下良好的印象。
“點贊”是起源于互聯(lián)網(wǎng),最初意味著通過點擊按鈕表達自己的認同關注和贊美。而隨著互聯(lián)網(wǎng)的發(fā)展與進步,這個功能在使用的過程中也在發(fā)生變化。個人通過對微信好友所發(fā)內容進行點贊這一行為來表明自己對發(fā)布內容的認可態(tài)度,通過這種方式來向好友們展現(xiàn)出一個經過修飾之后的理想化的個人形象,這種展示自己并且試圖控制自我在他人心中形象的行為,契合戲劇理論。在這個過程中,個人通過“點贊”行為塑造自我形象,即表演者,而好友則為觀看表演的觀眾。
二、“點贊”內容分析
(一)主動型
主動點贊是個體內在情緒的表現(xiàn)方式之一。例如,某個好友發(fā)布了某一條消息,“我”覺得很不錯,此時的點贊行為是我真實的情感表達,因而“我”會選擇在她發(fā)布的朋友圈里主動進行點贊,表明我自己的態(tài)度。
1.禮尚往來贊
在自己的微信好友發(fā)布了新的內容之后,很多人會本能的進行點贊。與此同時,用戶與其好友可能維持著一種“你來我往”式的行為契約。在這一來一往的過程中,無形之中穩(wěn)固了彼此之間的關系。有一些新加的好友,彼此之間還不是特別的熟悉,但是雙方又渴望進行進一步交往,在這種時刻可能會通過互相點贊的這一行為來提升加深交往的可能性。
2.感同身受之贊
當下朋友圈的內容分享會更加的生活化,用戶會將自己遇到的不順心的事情發(fā)布在上面。這時候的點贊意味著“我”對“你”發(fā)表的內容深有感觸。例如,朋友圈時常有人發(fā)表工作、學習壓力之大,或者突然感慨校園生活的美好,這種時刻除了會點贊之外,更有可能還會進行延伸評論。
3.送上祝福之贊
當朋友圈的好友發(fā)表的內容包括了生日、結婚等非常有意義的時刻的時候,我們通常都會看到相對較多的點贊數(shù)量。在這種特殊的日子里,多數(shù)的用戶都會毫不吝嗇的為好友贊一贊,送上自己的一份祝福。
4.恭維上級之贊
通過點贊來恭維上級,或者是通過這種方式獲得上級的關注,也是朋友圈點贊的一種常見的行為方式。例如,上級分享自己的日常或者是子女的時候,可能會引發(fā)下屬的集中點贊,甚至是評論。
5.“點贊黨”
“黨”是繼“族”之后定義網(wǎng)絡族群的標簽,常見的有“標題黨”“點贊黨”和“剁手黨”[4]。對每一條動態(tài)進行點贊是“點贊黨”的職責,他們的點贊行為可能僅僅只是習慣。英國傳播學者約翰·費斯克認為快感就是“為對那種覺得想要或使人滿足之物的預期與欣賞”[5]點贊就是一種獲得快感的途徑,用戶借助“點贊”這一行為,實現(xiàn)情緒宣泄、自我滿足的目的。而“點贊黨”也通過這種形式來實現(xiàn)身份認同,努力不被群體孤立。
(二)被動型
就被動型點贊而言,被動點贊的目的是維護個人所處的圈子。在被動型點贊的分類之中,最值得為我們多關注的就是“集贊”。越來越多的商家選擇在朋友圈進行營銷,類似于“集贊領優(yōu)惠”行為比比皆是。用戶通過分享一定的內容到朋友圈,讓好友為其進行點贊,等到獲得了一定數(shù)量的贊之后用戶就能夠得到商家提前承諾過的產品優(yōu)惠,這是一種情感裹挾的方式,它在不斷消解著彼此之間最基本的信任。
三、點贊原因分析
(一)文化因素
“贊”顧名思義,就是贊美的意思。一個小小的點贊的行為,不僅表達了自己的贊美之意,同時也為彼此的感情升溫提供了一個空間。
(二)情感因素
用戶實施點贊行為同樣受到情感因素的影響?!八⒋嬖诟小本褪瞧渲械囊环N表現(xiàn)方式之一。刷存在感是指通過“點贊”行為證明自己的存在,吸引別人的注意,獲得重視[6]。而同時互聯(lián)網(wǎng)的建構給人們搭建了橋梁,連接了這種情感體驗。
(三)印象管理因素
印象管理與自我呈現(xiàn)是互為存在的,表演者想要維護自己理想化的形象,就要積極的進行印象管理。戈夫曼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現(xiàn)》中指出,印象管理的方法主要包括了3個方面:理想化表演、神秘化表演、補救性表演[3]。
1.理想化表演
理想化表演就是表演者盡力維護自己的形象,同時使個人形象最大程度的符合社會所公認的理想化角色的過程[3]。表演者會掩蓋與他本人理性的形象不一致的行為、事例和結果,排除一切可能對自己不利的舉止。由于個人的點贊的內容可能會影響到他人對自己的了解程度以及個人形象的建構,所以個人的每一次的點贊行為其實都是提前經過縝密的思考之后所作出的動作。
2.神秘化表演
神秘化表演是指演員通過與觀眾保持距離,使觀眾對演員產生的一種好奇的心理[3]。根據(jù)微信的強關系論,微信的好友基本上都是有過一面之緣的人,因而在朋友圈進行點贊的過程中,可能會出現(xiàn)不了解為什么我會對某些內容點贊的情況,正是通過這種方式來維護自己的神秘的形象。
3.補救性表演
在表演的過程中,可能會由表演失誤的出現(xiàn),導致角色的塑造出現(xiàn)一定的誤差,這時候就需要進行補救性表演[3]。例如,個人在朋友圈中手滑對自己不想點贊的內容進行點贊,這時候就可以通過“取消點贊”的方式來消除個人的錯誤行為,以維護理想化的形象。
四、朋友圈“點贊”行為的意義
(一)人際交往的新形式
在這個快節(jié)奏的時代,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可能會因為社會距離等因素而受到一定的局限,但是通過你發(fā)朋友圈我點贊的形式也可以在無形之中傳遞一種信息——“我在關注著你”。此時你的一個點贊,就是一個積極的反饋,即可完成最簡單的社交。“差序格局”最早是由費孝通提出的,旨在描述親疏遠近的人際關系[7]。通過微信點贊,能夠從一定程度上促使很多關系處于被淡忘的人際網(wǎng)絡得以重新被組織起來。同時由于其低成本,點贊這一行為很容易獲得情感強效果,促使其成為人際交往的新形式。
(二)社會認同的新方式
在使用微信朋友圈的過程之中,我們會發(fā)現(xiàn)經?;钴S的用戶他們實際是屬于一個圈子里的。他們在頻繁的互動的過程之中形成了一種社會認同。點贊是當代較為穩(wěn)妥的維系人際關系的方式,一方面它不需要組織過多的語言,另一方面也能傳遞關注,避免了因為不評論而造成的尷尬境地。
(三)言語交流的新補充
傳統(tǒng)環(huán)境下的人們大多是通過面對面的交流的方式。在新媒體環(huán)境下,社交媒體的崛起縮小了人們之間的交流成本,打破了人與人之間的時空局限。此時的“點贊”能夠代替文字語音的交流,成為言語交流的補充,實現(xiàn)好友之間的互動。
五、對朋友圈“點贊”行為的反思
在引發(fā)全民點贊狂潮的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點贊背后的一些潛在的危害?!爸幌矚g點贊的人,孤獨感并無減少?!盵8]“點贊”朋友圈在一定程度上并不能增強感情,讓你在社會生活中獲得更多的人際關系。相反,“贊”文化本身想要表達出的鼓勵、和諧的文化退化成了“點”文化。
(一)妨礙正常的社會交往
互聯(lián)網(wǎng)環(huán)境下的點贊有了更深層次的涵義。人們通過發(fā)朋友圈來營造自己理想的的個人形象,收獲某種認同感。但是點贊這個行為本身就是一種自由的行為,而過度的展現(xiàn),容易引起好友們的反感,嚴重時會導致孤立情況的出現(xiàn)。朋友圈的點贊功能雖然操作簡單,但是其過于膚淺的涵義導致了人們人際交流上的不平等,從而妨礙了人們正常的社會交往。
(二)攀比心理的滋長
點贊不可避免的會引起人與人之間的比較的心理。由于微信與微博之間的強關系、弱關系對比明顯,因而人們傾向于在微信之中呈現(xiàn)出自己積極樂觀的一面。當一個人忙碌了一天之后打開自己的朋友圈,看到大家發(fā)布的都是關于自己開心的消息時,難免會有一些心理落差。同時,也有用戶盲目的將朋友圈的點贊數(shù)量作為衡量人際關系的尺度,使得在朋友圈中,用戶消費的不僅僅是信息的使用價值,更是信息所代表的符碼體系[9]。由此可見,隨著“點贊”而來的炫耀、攀比的心理會逐步影響人們的正常生活。
(三)與現(xiàn)實世界的脫軌
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對于“點贊”行為的過于依賴凸顯媒介依存癥的存在。人類是媒介的發(fā)明者,而現(xiàn)代社會是媒介在奴役、控制著人類。媒介在潛移默化的控制著人們的思維方式,人們一旦處于一個沒有媒介的環(huán)境之中,會產生焦慮的情緒狀態(tài),容易與現(xiàn)實世界脫軌。
六、建議/解困之思
(一)表演者—提高個人修養(yǎng)
表演者在朋友圈中想要營造一個良好的社會形象,要注意分寸,不做刷屏黨,積極地調整個人行為方式,不要給他人徒增不必要的麻煩。同時,在遇到謠言流言的時候要堅決抵制,擺正態(tài)度,不隨波逐流,做到理性點贊。
(二)觀眾—積極把關監(jiān)督
觀眾應該積極發(fā)揮自身的監(jiān)督功能,當受到表演者過度營銷或者是過度刷頻的時刻應及時提醒,與表演者及時溝通。
(三)舞臺設置—完善相關功能
朋友圈除了設置出“贊”這個功能之外,也可以添加相關“踩”的功能。同時,注重用戶隱私的保護,取消用戶贊過的朋友圈被他人也贊之后接受提醒的功能。
七、結語
企鵝智庫在2016年發(fā)布一份的微信用戶數(shù)據(jù)報告中顯示:“點贊”成為朋友圈最熱的互動,在朋友圈用戶互動中,給別人點贊在評論、發(fā)布內容、轉發(fā)內容等互動選項中占比為57.6%[10]?!包c贊”以它自身的快捷、方便的特征,輕松的實現(xiàn)了對好友所發(fā)布內容的反饋。朋友圈點贊行為正日益成為一種重要的社會現(xiàn)象。
“毀掉我們的不是我們所憎恨的東西,而恰恰是我們所熱愛的東西。”[11]新媒體環(huán)境下的點贊行為,更類似于一種無意義的人與人之間的交流。“點贊”在無形之中也在構建著新興的人際傳播模式。須認識過度“點贊”的不足,認真進行反思。
參考文獻:
[1]徐昊翔.基于新媒體視角下的大學生就業(yè)指導工作模式創(chuàng)新探析——以打造就業(yè)微信公眾平臺為例[J].創(chuàng)新與創(chuàng)業(yè)教育,2015(2).
[2]智研咨詢集團.2018-2024年中國社交軟件行業(yè)市場全景調研及發(fā)展前景預測報告[Z].2018.
[3][美]歐文·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現(xiàn)[M].馮鋼,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4]許明月.微信朋友圈“點贊”潮流的反思[J].視聽,2016(7).
[5][美]約翰·費斯克.傳播與文化研究辭典[M].2版.李斌,譯.北京:新華出版社,2004.
[6]張冠文,劉紅心.微信朋友圈“點贊”的情感訴求與主體異化[J].編輯之友,2018(6).
[7]張媛媛.“朋友,加個微信吧”——基于擬劇理論視角分析社交媒體中的個人建構[J].中國報業(yè),2017(18).
[8]周婕.“點贊”并非真實溝通[J].新聞戰(zhàn)線,2014(2).
[9]張冠文,劉紅心.微信朋友圈“點贊”的情感訴求與主體異化[J].編輯之友,2018(6).
[10]劉利櫻.粉絲經濟新玩法——微信公眾號“贊賞制”一窺[J].青年記者,2016(32).
[11][美]尼爾·波茲曼.娛樂至死[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