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穎 樂琴
如果走進四川博物院參觀,你會驚訝于這里收藏了很多漢代的陶樓模型,這些建筑模型大多描繪的是漢代早期蜀地的住房,通過這些文物,我們可以了解到漢代蜀地人居住的房屋是什么樣的。
上圖這種干欄式建筑,相信看過2020 年1-2 期《奇妙博物館》雜志的你并不陌生,就如我們之前提到的那樣,干欄式建筑是由原始的巢居演變而來的。四川博物院收藏的這件模型描繪的就是漢代蜀地的干欄式建筑,這座房子以四根粗壯的木樁支撐起高于地面的居室。請你開動腦筋想一想,蜀地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樣的建筑呢?
這與蜀地的氣候和自然環(huán)境有密切的關(guān)系。你猜對了嗎?蜀地位于亞熱帶地區(qū),植被茂密,猛獸毒蟲較多,還有毒氣侵襲,所以聰明的古代蜀地人就建造了這種遠離地面的干欄式建筑,這樣就能很好地避免各種危害了。另外,蜀地還有“天府之國”的美譽,成都平原可以稱得上是沃野千里,在這片肥沃的土地上,勤勞的人們生產(chǎn)出了很多糧食,但是由于蜀地潮濕多雨,糧食堆放在地上極易受潮發(fā)霉,那剩余的糧食該如何儲存呢?古代蜀地人就想到了利用干欄式建筑——這種遠離地面的房屋對隔絕水分有很大幫助,可以有效地防止糧食霉變,因此頗受歡迎。
如果你認為漢代蜀地都是干欄式房屋可就錯了,隨著經(jīng)濟貿(mào)易的發(fā)展、地區(qū)間的文化傳播,中原地區(qū)的房屋樣式也被當時的蜀地人所接受,上圖中這種房屋樣式就是由中原地區(qū)傳入蜀地的。
這棟樓房分為上下兩層,在兩層之間還有樓梯供人上下,樓上是屋主的居所,樓下是用來倉儲和豢養(yǎng)家禽家畜的空間。如果你走進四川博物院仔細觀察它,就會發(fā)現(xiàn)樓上可不止一個房間,而是被清晰地劃分為幾個功能各異的空間。前廊有寬敞的通道,有通風、采光和散熱的作用,而走廊的后面則是供人安歇的房間和祭祀的場所。
“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小小的一棟房屋就兼具居住、儲物、豢養(yǎng)家禽家畜等功能,這樣的設(shè)計是不是很巧妙呢?
上面介紹的還只是較為普通的民居,四川博物院中的一些畫像磚和石棺上還為我們呈現(xiàn)出蜀地更為氣派的雙層閣樓建筑。這樣的豪華建筑與尋常百姓所居住的房屋有著很大的差別,那為什么會產(chǎn)生這么大的差別呢?這是因為,在漢代,隨著社會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貧富分化和等級差別更加明顯,普通百姓的住房比較簡單,而富裕的、身份顯赫的大家族所建的氣派的房屋,除了基本的居住功能外,還具有娛樂、享受的功能,所以在房屋的裝飾上也更加美觀、奢華。
近年,與漢代建筑相關(guān)的文物還在不斷出土,我們對漢代建筑的了解也在進一步加深,更多有趣的歷史等待我們?nèi)グl(fā)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