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曉芬
肢體語言是指通過頭、眼、手、足、身等人體部位的協(xié)調活動來傳達人物的思想,形象地借以表達情意的一種溝通方式。音樂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審美情感教育,這種目標是通過兒童在音樂活動中不斷獲得積極的情緒體驗的過程來達到的。因此,在音樂訓練中,只訓練腦子、耳朵或嗓子是不夠的,人的整個身體都必須受到訓練,肢體語言的訓練和運用在音樂教學活動中是很有必要的。
在音樂課堂教學活動中,運用肢體語言,可以將學生難理解的節(jié)奏、旋律、音高等一些抽象的音樂要素轉化成充滿趣味的律動,能讓學生更加直觀地感受體驗音樂,更好地理解音樂所表達的情感。肢體語言的運用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積極地參與到音樂活動中來,體驗音樂帶來的美感和心靈撫慰。但是,音樂課堂上并不是動得越多越好,不能一味滿足低段學生好動的年齡特點,不去抓住課堂教學點重點,非但讓學生歌曲沒有唱會,音樂知識也是一知半解。
那么,在小學音樂教學中,如何使“肢體語言”更好地發(fā)揮效果呢?下面我就自己平時的一些經(jīng)驗做以下總結:
一、 運用肢體語言感受樂句長短
樂句是構成一首樂曲的一個具有特性的基本結構單位。樂句不盡相同并有長短之分。用不同的肢體動作來感受長樂句和短樂句以及它們與之發(fā)生的變化。這樣可以更加直觀、形象地區(qū)分長短樂句,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如《我是小音樂家》這首歌曲,為了讓學生體驗到樂句的概念,我先帶學生做吹泡泡的游戲,讓學生通過吹短泡泡和長泡泡,并通過吸氣、呼氣等來體會樂句的長短。歌曲中模仿樂器聲音的樂句,節(jié)奏輕快,樂句短小,就利用快吸快呼的方式進行吹泡泡游戲,其他樂句節(jié)奏舒緩,樂句較長,就采用快吸慢呼的方式進行吹泡泡游戲,很快,學生就掌握了歌曲中長短樂句節(jié)奏和旋律的不同。
二、 運用肢體語言感受音樂節(jié)奏
節(jié)奏是旋律的骨架,音樂中的節(jié)奏形態(tài)多樣,千變萬化,結合學生的實際,通過合理的訓練方法,用肢體語言輔助教學能讓學生更形象、更清晰、更有趣地感知節(jié)奏的特點和時值的長短。如人音版第六冊歌曲《春天舉行音樂會》中有一樂句:“春雨唱|歌.呀|”。這一樂句出現(xiàn)了大附點節(jié)奏,我提示學生想象小魚躍出水面的情景,用手來模仿“魚出水”的動作,右手手臂在空中畫出一個完美的弧線,輕松解決了這一難點節(jié)奏。
三、 運用肢體語言,解決音樂重、難點
音樂教學中經(jīng)常會遇到一些重、難點,如一些較難演唱的樂句、一些難點節(jié)奏,音準、咬字吐字等等,那么就需要我們抓住關鍵,巧妙借助肢體語言來突破重、難點。如在教唱歌曲《我是少年阿凡提》時,歌曲中“我可對它不客氣”這一樂句中出現(xiàn)了八分休止符和切分節(jié)奏,學生總是唱不準,我就讓學生體會阿凡提保護花草樹木,愛護環(huán)境的心情,加入一個握拳的動作來演唱,這樣學生就都能唱準這一節(jié)奏了。
四、 運用肢體語言表現(xiàn)音樂形象
音樂形象是比較抽象的,沒有具體的顏色、形態(tài)等外觀形象,只能通過思維來理解,這對于小學生來說具有一定的難度,我們要善于利用孩子們千奇百怪的想象力這一點,通過與肢體動作地結合來表現(xiàn)他們聽到音樂后的感受,找到肢體語言與音樂的結合點,這樣就能逐漸熟悉音樂、理解音樂,達到審美的體驗。如在欣賞小提琴協(xié)奏曲《春》時,學生能夠跟隨音樂模仿出小鳥、流水、雷聲等這些音樂形象,并能通過手臂的揮動、擊掌、拍手等肢體動作來模擬音樂所表達的場景,學生通過肢體的律動感受了音樂形象和音樂情感的變化。
實踐證明,在音樂教學中,巧妙地運用肢體語言,可以更好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將一些抽象的音樂要素變得更加直觀、形象、易于理解。同時,也加強了師生之間的溝通交流,運用肢體語言,學生更加積極地參與到各項音樂活動中,更好地感受音樂、理解音樂所表達的情感,從而達到音樂教育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