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秀峰
摘 ?要:戎鹽,即為我國歷史上西北少數民族地區(qū)生產、食用及使用的鹽。宋代之前,戎鹽是多種礦物鹽的總稱,從顏色上至少可分為白、青(黑)、赤(紅)三種,從類型上可分為光明鹽、青鹽、紅鹽等。宋代以后,戎鹽單指青鹽。在藥用方面,青鹽作為戎鹽使用的歷史悠久,但在唐代及以前,只有西羌地區(qū)產的青鹽才被當作戎鹽使用,宋代以后,其來源已明顯擴大。而道家煉丹中的戎鹽則多為產于西部地區(qū)的天然紅鹽。
關鍵詞:戎鹽;演變史;探究 ??????????????????????????中圖分類號:K2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864(2020)01—0069—07
一、問題的由來
戎鹽是古代醫(yī)療及道教煉丹術中常用的鹽類藥物,首見于戰(zhàn)國時期《五十二病方》,其中有“贛戎鹽若美鹽,盈脽”的藥用記載①;在本草文獻中,戎鹽則首載于漢代的《神農本草經》。魏晉,陶弘景《本草經集注》中講到“戎鹽有九種”,而唐代《新修本草》只記載一種。至宋代已不能確定前朝本草中的戎鹽為何物,《本草圖經》載“醫(yī)家治眼及補下藥多用青鹽,疑此即戎鹽”②,此結論被后世諸多醫(yī)藥文獻所征引,戎鹽也由此成為日常食用的青鹽。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雖對其有所質疑,但至明代,戎鹽為青鹽已成定論,如繆希雍《炮炙大法》中“戎鹽(即青鹽溫水洗去塵土凈曬干入藥)”③。今天則沿用了“戎鹽為青鹽”的結論。那么宋代之前醫(yī)藥文獻及道教文獻中的戎鹽到底為何物?歷史上的戎鹽是不是青鹽,或二者又是什么關系?戎鹽在醫(yī)藥和煉丹術中的應用如何?這些問題,學界討論尚少,現(xiàn)贅文將戎鹽的歷史詳論如下。
二、宋代之前戎鹽的種類
(一)戎鹽釋名與戎鹽種類
《新修本草》載:“戎鹽即胡鹽”;《日華子本草》云:“西番所食者,故號戎鹽、羌鹽”;《本草綱目》引“涼州異物志”曰:“出于胡國,故名戎鹽”。戎是我國古代對西部民族的稱謂;羌,也為我國西部民族;胡則范圍較廣,西域或西部外國皆稱胡。可見,戎鹽,大體上為我國歷史上西部少數民族地區(qū)以及西域外生產、食用和使用的鹽。
唐代《石藥爾雅》載:“戎鹽,一名仙人左水,一名西戎上味,一名西戎淳味,一名石鹽,一名寒鹽,一名冰石,一名光明鹽,一名紫女,一名上味,一名石,一名倒行神骨?!?sup>①
首先,“一名西戎上味”及“一名西戎淳味”,則說明在唐代及之前西戎地區(qū)的精制食鹽當是戎鹽的一種。《五十二病方》中載有“贛戎鹽若美鹽”,意為用戎鹽或者精制食鹽,可見戎鹽和精制食鹽當為一類。而“一名光明鹽”及“一名石鹽”則說明西戎的精制食鹽很可能就是光明鹽。光明鹽在古代為純度較高的天然食鹽?!段簳酚涊d有魏太宗賞賜崔浩戎鹽一事:“太宗大悅,語至中夜,賜浩御縹醪酒十觚,水精戎鹽一兩。曰:朕味卿言,若此鹽酒,故與卿同其旨也。”② 由此可見,戎鹽首先味道醇美,可謂“上味”或“淳味”,而且戎鹽為水精(即水晶)狀,而水晶鹽即是光明鹽。《本草綱目》“光明鹽”項下引南北朝時期文獻《金樓子》云:“胡中白鹽,產于崖,映月光明洞澈如水晶。胡人以供國廚,名君王鹽。”③ 可見唐代之前西域地區(qū)的水晶鹽是君王的御用鹽,是名副其實的“上味”。
其次,“仙人左水”“寒鹽”“冰石”“紫女”以及“倒行神骨”當為道家稱謂,說明戎鹽在道家煉丹及服食方面有著廣泛應用,也可見道家所用戎鹽也當為戎鹽的一種?!叭蛀}一名紫女”見于《抱樸子內篇》④;“戎鹽一名倒行神骨”見于段成式《酉陽雜俎》⑤;礦物藥冰石也只廣泛見于《抱樸子內篇》及《云笈七簽》中;“仙人左水”查不見于其他典籍,當也為此類。那么道家所用的戎鹽為何物呢?
《本草綱目》引《張果玉洞要訣》云:“赤戎鹽出西戎,稟自然水土之氣,結而成質。其地水土之氣黃赤,故鹽亦隨土氣而生。味淡于石鹽,力能伏陽精?!?sup>⑥ 赤戎鹽即為紅色的戎鹽,故又稱紅鹽。有唐詩云:“共守庚申夜,同看乙巳占。藥囊除紫蠹,丹灶拂紅鹽?!?sup>⑦
《丹房境源》云:“蠻鹽可伏雌雄,作金用紅鹽為上?!?sup>⑧《抱樸子內篇》中記載了兩種做金之法,一種原材料為“戎鹽、丹砂、汞”,一種為“錫和赤鹽”,并描述煉制的液體黃金狀態(tài)為“累累如豆”。而陳藏器言:“戎鹽累卵”,《丹房境源》云:“累卵,干汞,制丹砂”,即戎鹽可用于同汞和丹砂的化學反應??梢?,“作金用紅鹽為上”即是陳藏器所說的“戎鹽累卵”。諸多文獻將“戎鹽累卵”解釋為“一種把鹽作凝固劑累雞蛋的游戲”⑨,實屬臆斷。
所以,赤色的戎鹽即紅鹽,當為道家所用的戎鹽,也應是宋代之前戎鹽的一種?!对企牌吆灐分小胺虺帑}戎鹽是也”⑩ 即是例證。至于道家煉丹中的戎鹽是否還包括青鹽等,目前沒有明確的證據,需要進一步的探究。
(二)戎鹽的顏色記載與戎鹽種類
縱觀歷代本草文獻及歷史文獻,戎鹽顏色的記載有白、青(黑)、赤(紅)三種?!秲愿敗份d:“賓國各遣使來朝,獻繡舞筵,紅鹽,黑鹽,白戎鹽,馀甘子,質汗,千金藤,琉璃,金銀等物。”① 賓國為西域諸國之一,可見唐代之時西域的鹽有紅、黑、白三色。而《本草經集注》記載早期的戎鹽有一部分正是由“胡客從敦煌來”,即胡商從絲綢之路販運而來,所以紅鹽、黑鹽、白戎鹽很可能就是當時三種戎鹽的寫照。當然,歷代本草典籍及歷史典籍中還有其他方面的證據:
首先,白色戎鹽?!缎滦薇静荨吩疲喝蛀}“堅白似石”;寇宗奭《本草衍義》載:戎鹽“細白”;《本草綱目》載:“本草戎鹽云,北海青,南海赤,而諸注乃用白鹽,似于本文不合”②,李時珍雖然不認同有白色戎鹽,但“諸注乃用白鹽”卻說明本草記載中白色戎鹽不在少數。北魏魏太宗曾賞賜崔浩“水精戎鹽一兩”,《本草綱目》引《吳時外國傳》曰:“天竺國有新淘水,水甘美,下有石鹽,白如水精”③,可見水精戎鹽也為白色,即上文所述的光明鹽?!缎滦薇静荨泛汀侗静菅芰x》中的白色戎鹽很難推定到底為何物,但上文提及的《冊府元龜》記載的“白戎鹽”卻可大體得出結論。雖然沒有直接史料說明,但進貢之物必是稀有,因此,“白戎鹽”定不是普通的白食鹽,也應是“水精戎鹽”,即光明鹽。因為,光明鹽在西域名“君王鹽”,“以供國廚”之用,在漢族地區(qū)也甚為珍貴?!侗静輬D經》云:“今階州出一種石鹽,生山石中,不由煎煉,自然成鹽,色甚明瑩,彼人甚貴之,云即光明鹽也。”④ 說明光明鹽是極為珍貴的鹽。
其次,青色戎鹽。《本草經集注》載:“戎鹽生胡鹽山,及西羌北地……北海青,南海赤。”⑤ 李時珍解釋說:“北海者,指西海之南北,非炎方之南海也。”西海,即是今天青海省的青海湖,《后漢書》載,漢武帝時,“羌乃去湟中,依西海、鹽池左右……”⑥。由此可見,《本草經集注》中的“北海青”即是青海所產青鹽,即戎鹽的一種。自南北朝時期起,西羌之地青鹽為戎鹽的記載繁多。如《元和郡縣圖志》引《水經注》載:“(朔方)縣有大鹽池,其鹽大而青白,名曰青鹽,又名戎鹽,入藥分,漢置典鹽官”⑦;《本草圖經》“戎鹽”載:“今青鹽從西羌來者,形塊方棱,明瑩而青黑色,最奇”⑧。
再次,赤色戎鹽?!侗静萁浖ⅰ份d,戎鹽“北海青,南海赤”;《本草綱目》引《北戶錄》曰:“今寧夏近涼州地,鹽井所出青鹽,四方皎潔如石。山丹衛(wèi),即張掖地,有池產紅鹽,紅色”,并指出“此二鹽,即戎鹽之青、赤二色者”⑨。上文已論述,道家煉丹服食用的即是此類鹽。唐代由于道教繁盛,服食盛行,赤色戎鹽(紅鹽)在煉丹中又是常用之物,所以,赤色戎鹽在唐代用量也應是較大的。
綜上可見,宋代之前,戎鹽的種類至少有三種:從顏色上分,有白、青和赤等;從鹽的類型上看,作戎鹽使用的有光明鹽、青鹽和紅鹽等。另外,日本正倉院藏有唐代的戎鹽藥物標本,為褐色粉末,現(xiàn)有研究調查指出:“戎鹽,可能為中國西北內陸咸水湖產的土鹽,正倉院藏品為苦咸味,22%可溶于水,并檢出Ca、Mg、Na、Cl、SO4等離子”①,這顯然不為食用之鹽,且同《新修本草》所載的“生河崖山坂之陰土石間……堅白似石”似乎不相符合②。但這卻恰恰說明唐代及其之前戎鹽的多樣化來源,即戎鹽應該是一個總的概念,更確切地說,其應該是一個地理區(qū)域鹽的統(tǒng)稱,包括多個種類。但在宋代之前,光明鹽、青鹽和紅鹽應當是其主要種類。
三、戎鹽和青鹽的關系及戎鹽的青鹽化
(一)宋代之前的戎鹽和青鹽
宋代之前的本草文獻只記有戎鹽而無青鹽。查閱戰(zhàn)國時期至唐代的方劑文獻《五十二病方》《傷寒論》《金匱要略》《肘后備急方》《急備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以及《外臺秘要》等,可見戎鹽應用歷史更久并非常廣泛,唐代尤為突出;而青鹽的使用較晚,且在所有文獻中只見三處;同時也不見兩者混用的證據。在《急備千金要方》中首次出現(xiàn)了青鹽的道地產區(qū):鹽州③。而據《元和郡縣圖志》載,戎鹽為廓州每年的進貢之物④,鹽州位于陜西,廓州則在青海。戎鹽廣泛使用而青鹽使用較少,以及兩者道地產區(qū)的不同,說明在唐代及其之前的歷史時期中,戎鹽和青鹽是有明確區(qū)別的。而縱觀歷史文獻,這種區(qū)別主要包括三個方面:
(1)從概念上,唐代及其之前的戎鹽有多種,包含青鹽在內。上文已經論述,在此不再討論。
(2)從藥用戎鹽上講,唐代不是所有的青鹽都是戎鹽。唐代戎鹽的道地產區(qū)為廓州,廓州位于青海,而青海所產戎鹽卻也是青鹽。今青海茶卡鹽湖所出之鹽歷史悠久,百姓皆稱之為“青鹽”,一是因其鹽色發(fā)青,另外則是其來自青海。那么,為什么青海產的青鹽是戎鹽,而陜西鹽州產的青鹽就稱為青鹽呢?這是由其產地決定的。上文提及,戎鹽,《新修本草》《本草綱目》稱胡鹽,《日華子本草》稱“羌鹽”,從名稱由來上看,戎鹽大體上為我國歷史上西部少數民族地區(qū)生產、食用及使用的鹽,以及來自西部域外的鹽?!段墨I通考》載:“鄯州古西羌所居,謂之湟中地……漢武初開置張掖、酒泉、敦煌、武威、金城,謂之河西五郡。地勢西北邪出,南隔西羌,通西域,於時號為斷匈奴右臂”⑤。鄯州位于青海,而河西五郡均在甘肅,向西北一線斜出,目的在于隔斷北面匈奴和南面西羌的交通,甘肅南面即是青海。所以,廓州為西羌之地,所產青鹽即是戎鹽,而陜西為關中之地,所產青鹽則不能稱之為戎鹽。這同傳統(tǒng)中藥注重產地的理論也是一致的。《梁·陶隱居序》講“諸藥所生,皆有境界”⑥,即一方水土生一方藥物;孫思邈在《千金翼方》中詳細列舉了唐代各州所產藥材,并指出“其余州土皆有不堪進御”,同樣也是藥物注重產地的體現(xiàn)⑦。
(3)唐代作為戎鹽用的青鹽和其他地域的青鹽在品質上也是不同的?!侗静輬D經》云:“今青鹽從西羌來者,形塊方棱,明瑩而青黑色,最奇。北海來者,作塊大而不光瑩,又多孔竅,若蜂巢狀,色亦淺于西鹽,彼人謂之鹽枕,入藥差劣?!?sup>⑧ 可見直到宋代,西羌之地的青鹽藥用品質也是最高的。
(二)宋代以后戎鹽的青鹽化
宋代以來,青鹽在方劑文獻中開始廣泛應用,其功效應用基本與戎鹽相同。由于青鹽和白色食鹽在宋代都為食用鹽,白色食鹽廣泛供應全國,青鹽主要在北宋同西夏、吐蕃等邊界地區(qū)販賣和食用,因此,宋代的《本草圖經》將戎鹽納入到了食鹽條下。至此,戎鹽開始等同于食用的青鹽。也正因如此,作為藥用的青鹽,其來源范圍也逐漸擴大化,陜西、甘肅、寧夏、青海、內蒙等地的青鹽,皆成為戎鹽的指代品。此后歷代本草文獻中,僅有《本草綱目》記載戎鹽應包括赤鹽和青鹽外,其他本草基本延用了宋代的結論。如開篇指出的,繆希雍《炮炙大法》中載“戎鹽,即是青鹽溫水洗去塵土凈曬干入藥”。
管窺戎鹽由多樣化而走向青鹽化的原因,可能的情況有:首先,光明鹽逐步退出戎鹽的范圍很可能是因為其產量有限且較為珍貴,很難在醫(yī)療中廣泛使用。光明鹽的珍貴之處在上文已經提及,不再贅述。其次,道教煉丹術在宋代的“降溫”直接影響了赤戎鹽(紅鹽)的使用。紅鹽主要見于道教煉丹中的應用,在唐代后期對服食金丹的危害就已經有了責議,唐代帝王服食丹藥的后果更讓宋代引以為戒,所以服食丹藥的危害到宋代已經引起高度重視,“因而多重道法而輕丹法”。隨著煉丹術的逐步沉寂,紅鹽也逐漸退出戎鹽的范疇。再次,宋代不像唐代那樣版圖遼闊,到唐代后期以及宋代,戎鹽主要產區(qū)被吐蕃、西夏等國占據,此時戎鹽的輸出種類已不同于之前,這一時期,戎鹽產地輸出的鹽基本都是食用的青鹽,以賺取經濟利益。
四、戎鹽產地的變遷
《名醫(yī)別錄》載:“戎鹽生胡鹽山,及西羌北地、酒泉福祿城東南角。”①
胡,是對我國歷史上西域諸國乃至西部更遠地區(qū)國家的泛稱,很難有具體地理位置的判定,但從“西羌北地、酒泉福祿城東南角”卻可獲得一定的信息。西羌,是我國古代的羌族人統(tǒng)稱,而西漢初期,臣服于漢朝的西羌一部,則主要被安置于甘肅地區(qū);《后漢書》載:漢武帝時,“羌乃去湟中,依西海、鹽池左右……”②,即漢武帝時西羌位于青海一帶;《新唐書》又載:“吐蕃本西羌屬,蓋百有五十種,散處河、湟、江、岷間,有發(fā)羌、唐牦等,然未始與中國通”③。可見,唐代之時的西羌已廣泛分布于我國西部西藏及甘、青、川、滇等地。《名醫(yī)別錄》為魏晉時期作品,處于漢唐之間,由此可推定,《本草經集注》中的西羌北地大致應為今天的甘肅、青海地區(qū)。酒泉,《史記》載:“西置酒泉郡,以隔絕胡與羌通之路?!?sup>④ 其轄境相當于今甘肅省河西走廊西部區(qū)域。
《本草經集注》載:“今戎鹽虜中甚有,從涼州來,芮芮河南使及北部胡客從敦煌來,亦得之,自是希少爾?!?sup>⑤ 從中可知,南北朝時期戎鹽的來源有二:一是涼州,并且是主要來源地?!对涂たh圖志》載:“漢得其地,遂置張掖、酒泉、敦煌、武威四郡,昭帝又置金城一郡,謂之河西五郡,改州之雍州為涼州,五郡皆屬焉……魏又分雍州置涼州,領河西五郡。”⑥ 由此可見,南北朝時期的涼州處于今甘肅境內。二是芮芮河南使和北部胡客經敦煌販運而來,但是數量較少。芮芮河南是南北朝時期對吐谷渾國的稱謂?!赌淆R書》載:“芮芮虜,塞外雜胡也,編發(fā)左衽。晉世什翼圭入塞內后,芮芮逐水草,盡有匈奴故庭,威服西域。”① 其地理范圍相當于今天青海省、甘肅南部部分地區(qū)和四川西北部。
《新唐書》中廓州進貢之物有“戎鹽”,廓州為青海境內,說明青海在唐代是戎鹽的道地產區(qū)。宋代以后,由于青鹽變成了戎鹽,所以青鹽的產區(qū)就成了戎鹽的產地。但正如宋代《本草圖經》中講到的,從西羌地區(qū)來的青鹽品質最好,這也說明宋代依然認同西羌地區(qū)是青鹽(戎鹽)的道地產區(qū)。宋代以后的本草在戎鹽產地上再無新的內容。
由上可知,歷史上的戎鹽,主要產于西域地區(qū)和西北地區(qū),魏晉以來,青海、甘肅地區(qū)是戎鹽的主要產區(qū),也是道地產區(qū)。
五、道家及醫(yī)療中所用的戎鹽
(一)道家煉丹所用戎鹽
首先,道家煉丹所用的赤戎鹽也是天然紅鹽?!侗阕觾绕分杏凶鞒帑}法,“用寒鹽一斤,又作寒水石一斤,又作寒羽涅一斤,又作白礬一斤,合內鐵器中,以炭火火之,皆消而色赤,乃出之可用也”②,可見,此中赤鹽為人工合成之物。同時,嶺南又有人工煎染成的紅鹽,《北戶錄》載:“恩州有鹽場,色如絳雪,驗之即由煎時染成,差可愛也?!?sup>③《張果玉洞要訣》中認為這兩種紅鹽“皆非真紅鹽”?!对企牌吆灐分杏州d有檢驗紅鹽真假的方法:“欲辯其元,于火中燒,汁流紅赤,凝定轉益其色,則本元是”,可見,道家煉丹中所用的赤戎鹽應為天然紅鹽。
其次,道家煉丹所用的赤戎鹽來源于西戎地區(qū)?!稄埞穸匆E》云:“赤戎鹽出西戎,稟自然水土之氣,結而成質”;《云笈七簽》載:“夫赤鹽戎鹽是也。所出,西戎之上”。這些記載同戎鹽的產地是相符的?!侗阕觾绕贩Q:“而藥或至賤,而生遠方,非亂世所得也。若戎鹽、鹵咸皆賤物,清平時了不直錢,今時不限價直,而買之無也?!?sup>④ 可見,南北朝時期的戰(zhàn)亂狀態(tài),使西戎地區(qū)的戎鹽流通受到了重大影響,這也可能是“作赤鹽法”產生的原因,即用人工合成的赤鹽來暫時替代真正的紅鹽。
(二)醫(yī)療中所用戎鹽
1.醫(yī)療中所用戎鹽的種類
首先,光明鹽在早期是作為戎鹽在醫(yī)療中使用的。上文討論過的《五十二病方》中“贛戎鹽若美鹽”即是此類。
其次,至少從南北朝時期開始,醫(yī)療中使用的戎鹽主要是青鹽?!端涀ⅰ份d:“(朔方)縣有大鹽池,其鹽大而青白,名曰青鹽。又名戎鹽,入藥分?!?sup>⑤ 這條記載說明,南北朝時期青鹽是戎鹽的一種,并且入藥用。宋代《本草圖經》云:“醫(yī)家治眼及補下藥多用青鹽,恐即戎鹽也”,說明到宋代初年,青鹽依然在作為藥用;明代《本草綱目》又載:“醫(yī)方但用青鹽,而不用紅鹽”,說明到明代青鹽依然是藥用的主流。
再次,醫(yī)療中戎鹽的形態(tài)為顆鹽?!督饏T要略》中記載的茯苓戎鹽湯,用到的戎鹽標記為“彈丸大一枚”①,說明戎鹽不是末鹽。《宋史》載:“鹽之類有二:引池而成者,曰顆鹽,《周官》所謂盬鹽也;鬻海、鬻井、鬻堿而成者,曰末鹽,《周官》所謂散鹽也。”② 所以,醫(yī)療中的戎鹽當為池鹽。
綜上可見,在醫(yī)療實踐中作為戎鹽使用的有光明鹽和青鹽,但以青鹽為主,即我國西部地區(qū)鹽池出產的青鹽當是歷史上醫(yī)療中戎鹽的指代品。
2.戎鹽的藥性
戎鹽的藥性同其他藥物一樣,有一個認知不斷深化的過程。就其性味而言,《神農本草經》記載為“咸,寒,無毒”③,其后文獻基本一致;就其功效主治而言,《神農本草經》記載為“主明目、目痛,益氣,堅肌骨,去毒蟲”,《本草經集注》增加“療心腹痛,溺血,吐血,齒舌出血”④,《日華子本草》增加“除五臟癥結,心腹積聚,痛瘡疥癬”,其后,《本草綱目》增加“解芫青、斑蝥毒”⑤。
六、結 ?論
戎鹽,即為我國歷史上西北少數民族地區(qū)生產、食用及使用的鹽。宋代之前,戎鹽是多種礦物鹽的總稱,從顏色上分,至少有白、青(黑)、赤(紅)三種,從類型上看,光明鹽、青鹽、紅鹽等都作為戎鹽使用。宋代以后,戎鹽單指青鹽。在藥用戎鹽上,青鹽作為戎鹽使用的歷史悠久,但在唐代及以前,只有西羌地區(qū)產的青鹽才作戎鹽使用,宋代以后依然以西羌的青鹽為優(yōu),但來源已明顯擴大。道教煉丹中所用的戎鹽為西戎地區(qū)的天然紅鹽。魏晉以來,青海、甘肅地區(qū)是戎鹽的主要產區(qū),也是道地產區(qū)。
(責任編輯:王放蘭)
Research on the Evolution History of Rong?Salt
LIU?Xiufeng
Abstract:?Rong salt is the salt produced, consumed and used in the northwest minority areas of?China in history.Before the Song Dynasty, Rong salt was a general term for a variety of mineral salts, which can be divided into at least three types of white, blue (black) and red (red) from the color, and also?bright salt, green salt, red salt and so on. After the Song Dynasty, Rong salt refers to green salt alone. In terms of medicinal use, green salt has a long history of being used as Rong salt, but in the Tang Dynasty and before, only the green?salt produced in the Xijiang?area was used as Rong salt. After the Song Dynasty, its source has been significantly expanded. The Rong salt in the Taoist alchemy is mostly the natural red salt produced in the western region.
Key?words:?Rongyan; evolution history; inqui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