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論近代翻譯對現(xiàn)代漢語身份的塑造

      2020-05-04 03:28:02丁如偉
      關鍵詞:文法標點符號現(xiàn)代漢語

      丁如偉, 王 毅

      (山西農(nóng)業(yè)大學 文理學院, 山西 太谷 030801)

      語言與身份的關系難解難分,約瑟夫(John E. Joseph)在《語言與身份》中提到:“在不考慮身份的情況下,不可能對語言有全面的理解?!盵1]身份不同,對語言的認識便會有所不同。身份的構成涉及諸多元素,在討論翻譯對身份的塑造時,須考慮與身份相關的元素變化?,F(xiàn)代漢語身份的確立離不開近代翻譯對其語言身份的塑造,這與近代翻譯活動和西方文化輸入密切相關。以翻譯為媒介的近代西方文化的大量輸入,大致可以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以基督教教義翻譯為主,以西方耶穌會士羅明堅(Michel Ruggieri)于1584年翻譯出版的《天主圣教實錄》為開端。此后兩百年間,更多的耶穌會士展開了西書漢譯工作。據(jù)錢存訓統(tǒng)計,在這些譯著中,闡述基督教教義的有251種,占總數(shù)的一半之多[2]179-180。這一時期的翻譯為之后的《圣經(jīng)》漢譯奠定了基礎。

      第二個階段,白話圣經(jīng)開始活躍于歷史舞臺。據(jù)錢存訓統(tǒng)計,在1810—1867年間,在與基督教相關的687本譯著(占總數(shù)的86%)中,翻譯和注釋《圣經(jīng)》的譯本達98本。其中,以文言文和以方言翻譯的《圣經(jīng)》分別為28本和37本[2]180。由此可知,白話翻譯《圣經(jīng)》在當時已成為一種趨勢,客觀上助推了白話文的流行。

      第三個階段,主要指清末旨在“師夷制夷”“中體西用”的翻譯。這一時期,自然科學和應用科學的譯著大幅增加。據(jù)錢存訓統(tǒng)計,占總譯著的70.4%[2]181。

      第四個階段,是在洋務運動失敗之后。有識之士認識到文化革新和制度革新才是國家富強的關鍵,意識到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的重要性。為了開啟民智、改造國民,在20世紀初以及民國時期,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等作品的翻譯數(shù)量與自然科學和應用科學的譯著數(shù)量基本持平。

      現(xiàn)代漢語身份是與古漢語文言文不同的語言表達機制集屬,是對中國舊語言(古文言文)的否定、革新,是對白話文的推廣及其創(chuàng)造的提倡、肯定。這既表現(xiàn)在新詞新語的外來輸入上,又表現(xiàn)在語言文法表達的歐化現(xiàn)象中。王國維指出,國人在表達新事新物時,總“苦其不足”,“至于講一學,治一藝,非增新語不可”[3]259-260,呼吁引入他國之已有之語。瞿秋白在與魯迅的通信中也曾言,“中國的言語(文字)是那么窮乏,甚至于日常用品都是無名氏的。中國的言語簡直沒有完全脫離所謂‘姿勢語的’程度……”[3]336。因此,“創(chuàng)造新的言語是非常重大的任務”[3]336,提倡積極用白話文進行創(chuàng)作,尤其是歐化的白話文?;谝陨险撌?筆者從漢語現(xiàn)代化歷史出發(fā),著重探討近代翻譯對其身份的塑造,身份的塑造即是建構身份的元素有所變化的結果。其中,“塑”字側重于漢語原有的身份,其作用結果是在原來的基礎上改易;“造”字側重于漢語原沒有的身份,其作用結果是建構新的漢語“身份”。

      一、 翻譯對現(xiàn)代漢語身份的再塑

      翻譯對現(xiàn)代漢語身份的再塑體現(xiàn)在漢語身份在原有基礎上的改變。筆者擬從舊式漢語文法形式的激活、漢語文法功能和結構的改易以及漢語身份轉變進程的加速加以論證。

      (一) 舊式漢語文法形式的激活

      在與西方語言接觸過程中,漢語中原有的一些生僻的、休眠的或者不穩(wěn)定的文法形式再度頻繁出現(xiàn)在漢語世界里,這可以說是一種身份的激活。這一現(xiàn)象可以從現(xiàn)代漢語普遍使用的被動句予以佐證。漢語中的被動句歷來在語言學界備受爭議,一些學者(如王力[4]353、王克非[5]、趙元任[6]等)認為,“被”字在古漢語中用來表示遭受、遭遇或被動接受令人不快、不愉悅的事情、經(jīng)歷。現(xiàn)代漢語的“被”+施事者+動詞,不僅可以表示受事者被打、被罵等不快的事情,還可以表示夸獎、贊賞等含褒義的感情色彩。如果說這一變化僅僅是因為受到西方翻譯的影響,實則并不盡然。鑒于人們對“被”字用法不全面的認識,李潤桃對“被”字句的語義作了較深入的探討[7]?!氨弧弊肿鳛閯釉~,在古代也可以傳達愉悅的感情色彩,也可以表中性義,不帶任何感情色彩,如,“下施之萬民,萬民被其利”(《墨子·尚賢中》)。虛化為介詞的“被”字同樣可以用于褒義的感情色彩和不帶有感情色彩的表達,如,“仲由以兼人被抑,冉求以退弱被進”(《晉書·張華傳)?,F(xiàn)代漢語中的“被”字同樣用來表示任何感情色彩,只是比古漢語有了更為廣泛的運用,這與英語中“by”的翻譯不無關系。

      (二) 漢語文法功能和語言表達的改易

      伴隨著漢語現(xiàn)代化的進程,漢語中原本的一些文法功能也隨之發(fā)生了變化。例如,“在”字在古漢語中常用做動詞,如“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在現(xiàn)代漢語中,“在”的常用文法功能又有了進一步拓展,用于表示時間、處所、范圍、條件等,屬于介詞。造成這一變化的原因同樣是翻譯。英文翻譯中常常用到的“on”“in”等介詞在漢語中找不到確切對應的詞語,因而就借用了“在”字,如“這件事在方式上還可以研究”這樣的句子在現(xiàn)代漢語中很常見,是比較典型的歐式結構。

      翻譯對漢語語言表達的改易,從現(xiàn)代漢語復句增加這一點得以體現(xiàn)。古漢語慣用短句鋪排,字詞義的概括性又較強,適合于朦朧、含蓄的詩性敘事。古漢語不常用西語中表達轉折、遞進、讓步等意思的連詞,不擅長繁復、細致的心理活動描寫。在西方翻譯的影響下,現(xiàn)代漢語中出現(xiàn)了更多的復合句,從而使得表達更富有邏輯性,漢語的敘事功能得以提高。魯迅的作品《阿Q正傳》之所以經(jīng)久不衰,與現(xiàn)代漢語復雜語句層層推進的新式表達不無關系。“《阿Q正傳》全文僅兩萬余言,約600個句子,復合句為450個左右,占全文的70%以上??梢?阿Q人物的成功塑造,假若離開了這些環(huán)環(huán)相扣、步步緊逼的復合句的周密調遣,其藝術魅力將遜色不少?!盵8]

      (三) 漢語身份轉變進程的加速

      隨著時間和空間的轉移,語言身份總是不停地發(fā)生變化。近代翻譯不僅激活了舊式漢語文法形式,改變了漢語文法功能及語言表達,還使得這兩方面的變化加速行進。同樣的變化加速還體現(xiàn)在詞匯方面。現(xiàn)代漢語多音化的加速可謂詞匯變化加速的一個例證。貝羅貝(Alain Peyraube)認為,早在東周時代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漢語復音化的趨勢,而且這種趨勢隨著歷史的發(fā)展逐漸增強[9]。王力曾提到,鴉片戰(zhàn)爭以后,復音詞大量增加,造成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是外國名詞和術語的翻譯[10]342。他認為復音詞的變化推進了詞義的演變,使得詞語的表達更為準確。(1)原文的表述為:語言是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而發(fā)展的,詞匯必然越豐富越紛繁;即使語音不簡化,也不吸收外來語,漢語也會逐漸走上復音化的道路,因為這是語言發(fā)展的內部規(guī)律之一。不過,由于有了這兩個重要因素,漢語復音化的發(fā)展速度更快了。漢語走上復音化的道路是必然的,只不過翻譯是加快其發(fā)展步伐的重要因素之一。例如,《三國志》中出現(xiàn)了“拯救”“營救”以及“救援”的不同表達,這其中的差異并不是單單一個“救”字就能區(qū)分開的。此外,復音化有利于各類詞詞性的固定。古漢語中有很多單音詞可以兼具不同的詞性,例如,在《史記·淮陰侯列傳》中,“陛下不能將兵而善將將”這一句中出現(xiàn)了三個“將”字,前兩個“將”都是動詞,意為“統(tǒng)領、帶兵”;最后一個“將”字是名詞,意為“將領、帶兵的人”。隨著漢語復音化的進程,“將”字和不同的詞組合成“將士”“名將”“將帥”等,“將”字的名詞詞性得以確定。

      二、 翻譯對現(xiàn)代漢語身份的再造

      翻譯對現(xiàn)代漢語身份的再造體現(xiàn)在漢語“新的身份”上。受翻譯的影響,漢語中又增添了原來沒有的元素,主要表現(xiàn)在漢語中出現(xiàn)了大量的外來詞、新的表達和結構以及新標點符號的使用上。

      (一) 漢語外來詞的涌現(xiàn)

      語言是一種特殊的文化,作為語言的一個組成零件的外來詞也應當具有文化的品格[11]16。外來詞作為語言的組成零件,其身份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它既有外族詞語的影子,又反映本族詞語的實際[11]17。現(xiàn)代漢語中有大量的外來詞都與近代的翻譯活動密切相關,如近代的《圣經(jīng)》漢譯,雖然翻譯文本數(shù)量、翻譯延續(xù)時間都不及佛經(jīng)的翻譯,但也不容小覷?!妒ソ?jīng)》中出現(xiàn)的一些詞、短語和典故正是通過翻譯為人們所熟知。《現(xiàn)代漢語詞典》和《辭?!分惺珍浀囊恍┰~、短語和典故,如“墮落”“地獄”“最后的晚餐”等都源自《圣經(jīng)》,如今這些表達是構成現(xiàn)代漢語身份不可或缺的元素。在前文提到的近代翻譯的四個階段中,前兩個階段都以基督教教義的翻譯為主。在第三至第四個階段不到百年的時間內,西方的技術、思想和理念如潮水般涌入華夏,裹挾了大量的外來詞,涵蓋了生活的各個領域。不少詞匯伴隨著翻譯而來,在某種程度上改造了漢語的原有身份。

      (二) 漢語新表達

      20世紀初,新白話運動如火如荼地進行著,適值西學東漸的勢頭正旺,漢語中的翻譯體繁榮滋長,西語中一些慣用的表達和結構潛入到漢語中。王力先生對“歐化”語法有深入研究,在他所著的《中國現(xiàn)代語法》中提及漢語中出現(xiàn)了新替代法和新稱數(shù)[4]365-372。如,在漢語中,表示第三人稱的字原先只有“他”和“它”,古代和近代漢語中的“他”泛指一切男女及一切事物,“它”在古漢語中與“佗”“他”通假。英語中第三人稱單數(shù)分別用“he”“she”和“it”來表示陰陽和中性之別。英譯漢時,為了有相應的區(qū)分,漢語另新造了一個“她”字,和“他”“它”并列,分別表示英語中的“she”“he”和“it”。至于現(xiàn)代漢語中出現(xiàn)的稱數(shù)法的變化,從現(xiàn)代漢語中新出現(xiàn)的度量衡便可窺見一二?,F(xiàn)代漢語常用的“噸”“公里”“碼”等便是受到翻譯的影響。有關漢語中新結構的出現(xiàn),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現(xiàn)代漢語中常用的“如此(那樣、那么等)……以致”句型便源自英語“so…that”結構。通過檢索CCL語料庫可以發(fā)現(xiàn),古漢語中檢索不到“那樣/那么……以致”這樣的表達,而檢索到的“如此(那樣、那么等)…以致”也均為巧合。如,“諸[如此]者,或有陰德善行,[以致]福佑”(魏晉葛洪《抱樸子·內篇·道意》)。該句型頻繁出現(xiàn)在現(xiàn)當代文學作品中,如“你對我那樣看重,以致把這重大的使命付托給我……”(巴金《霧》)??梢哉f,翻譯在語言表達和語言結構方面給現(xiàn)代漢語身份注入了新的元素。

      (三) 漢語新標點符號的使用

      標點符號在語言表達中能達到一種“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效果。唐代韓愈的名篇《師說》中有言“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又有言“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這里提及的句讀之學是古代讀書人斷句解意的一套理論。古文言中沒有標點符號,行文造句依賴于虛詞完成停頓和轉換,如“之”“乎”“者”“也”等虛字的體系便是句讀理論的基礎。自白話取代文言之后,句讀理論也一并消亡。伴隨著鴉片戰(zhàn)爭后國門被強行打開,西方文化通過翻譯為國人所熟知,西式標點也走進了國人的視野。受西式標點的啟發(fā),中國的一些知識分子開始對中國傳統(tǒng)符號進行反思、對比,早期的一些學者開始了使用新式標點符號的嘗試。在“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助推之下,中國標點符號走上了革新之路。當代著名教育家陳望道主張,標點符號的革新“制定新式,不如采用西制;而采用西制,又當稍加厘訂”[12]。1919年4月,國語統(tǒng)一籌備會第一次會議通過了《請頒行新式標點符號議案》。1920年2月,北洋政府教育部批準了這一議案。這標志著標點符號正式進入了漢語書面語體系,在我國語言發(fā)展史和文化發(fā)展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偟膩碚f,翻譯對現(xiàn)代標點符號這一身份的再造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三、 翻譯文化觀對現(xiàn)代漢語身份塑造的促進

      在現(xiàn)代漢語身份構建過程中,無論是新詞新句的引入,抑或是新的文法表達機制的創(chuàng)造,這些表象背后實則離不開翻譯文化觀的強力支撐。談及翻譯的金科玉律,嚴復的翻譯觀影響深遠。他在《譯例言》第一段中指出,“譯事三難:信、達、雅”[13]84。接著,他在第三段中說道,“又曰:‘言之無文,行之不遠?!吣宋恼抡?亦即為譯者楷模。故信達之外,求其爾雅”[13]85。他同時指出,為“達”的途徑,“用漢以前字法句法,則為達易;用近世利俗文字,則求達難。往往抑義就詞,毫厘千里……”[13]85從中可以看出,他主張用古文言文進行翻譯實踐,以求達、求雅。而新文化運動期間圍繞晚清嚴復的譯論而展開的曠日持久的翻譯論戰(zhàn)(也即文白之爭),對現(xiàn)代漢語身份的建構有著舉足輕重的深遠影響?!拔逅摹毙挛幕\動時期,圍繞白話文與文言文的論爭,形成了兩大陣營:

      一派以胡適、陳獨秀、錢玄同、劉半農(nóng)等人為代表,主張廢除在中國傳承千年、作為傳統(tǒng)文化載體和主干的文言文。胡適是“五四”白話文運動最早的倡導者。他于1917年初在《新青年》上發(fā)表了《文學改良芻議》一文,提出從八事入手,改革我國的文字,包括“不模仿古人、不用典、不講對仗”等。(2)《文學改良芻議》全文詳見http://book.ifeng.com/special/wusiwenrenpu/list/200905/0501-6351-1135140.shtml。之后,其在1918年4月發(fā)表的《建設的文學革命論》中提出,“趕緊多多的翻譯西洋的文學名著做我們的模范……全用白話”[13]172,倡導用白話文作為語言的工具。其堪稱文化激進主義者。

      另一派以林紓等為代表,反對以白話文替代文言文。他在給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的信中提到,“若盡廢古書,行用土語為文字,則都下引車賣漿之徒所操之語,按之皆有文法”“凡京津之稗販,均可用為教授矣”[14]。其可謂文化守成主義者。然而,新文化運動的急先鋒錢玄同和劉半農(nóng)自導自演的“雙簧信”,引發(fā)了文化守舊派與文化激進派的論辯。文學改良的呼吁終于從新派、舊派學者的你駁我辯邁向了廣闊的社會,掀起了思想的波瀾,并進而成為一場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文學革命。盡管文化保守主義派出版了刊物《學衡》,竭力維護其舊文化立場,但據(jù)胡翠娥引用胡適的話,“白話文已由北京政府下令成為小學課本的書面語言”[15],最終文化激進派(白話文派)獲得了輝煌的勝利。由此可見,新文化運動中“百家爭鳴”式的文化翻譯觀的碰撞、斗爭為現(xiàn)代漢語身份的建構奠定了堅實的文化理論基礎。

      四、 翻譯對現(xiàn)代漢語身份塑造的限度

      在漫長的發(fā)展過程中,漢語已然形成一個結構穩(wěn)定的范疇。漢語范疇內各個成員是由一些抽象的、充分的、必要的特性來界定,這決定了漢語各個身份元素的特殊性。同時,漢語身份只是在某一時間、某一空間內完成的一個定位,它一直處于動態(tài)變化過程中,會不斷地在歷史、文化和生活中尋求定位,即所謂的身份認同。對于一個社會人來說,他人會在家族、宗教、職業(yè)等屬性的基礎上為其定位、命名,而本人會將這些社會歸屬轉化為自我認識的新元素,他/她會經(jīng)歷一個自我發(fā)現(xiàn)和自我實現(xiàn)的過程[16]。語言身份也是如此復雜、交互的過程。一方面,語言面臨使用者的不斷選擇,新的語言身份元素要遵循功能的經(jīng)濟性;另一方面,它也受到自身構成特性的制約,新的語言身份元素又要具備與原有身份的和諧性。這意味著新身份元素在成為語言身份的一部分之前要經(jīng)歷的第一個階段便是范疇化,要受到后者的甄別、選擇,以便最后作出是否接受的決定。這樣一來,得到的便是多樣的結果,即原身份的部分元素得以塑造,部分身份凸顯出來,甚至成為整體身份中的活躍成分;部分身份因未能與原已存在的身份融合而逐漸消失。這表明語言身份的變化要受到種種約束。

      中國現(xiàn)代漢語的形成頗有一段歷史淵源,正如近百年前瞿秋白與魯迅的通信中提到的情形,“宗法封建的中世紀的余孽,還緊緊的束縛著中國人的活的言語(不但是工農(nóng)群眾)”[3]353-354。在這樣的狀況下,要創(chuàng)造新的語言任重道遠。他指出,“翻譯——除出能夠介紹原本的內容給中國讀者之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作用:就是幫助我們創(chuàng)造新的中國現(xiàn)代言語”[3]354。翻譯在這樣有限的歷史條件下?lián)撈饏f(xié)助創(chuàng)造現(xiàn)代漢語的重任,要在翻譯過程中為漢語輸入新的表達,創(chuàng)造新的言語,使中國現(xiàn)代漢語精密化、豐富化。任務重大,困難重重,卻不意味著要恣意而為。瞿秋白還強調,“……如果不注意中國白話的文法公律,如果不就著中國白話原來有的文法公律去創(chuàng)造新的,那就很容易走到所謂‘不順’的方面去”[3]340。翻譯在引進新的言語時,要遵循語言自身的內在規(guī)律??梢哉f,翻譯對現(xiàn)代漢語身份的塑造要受到一定條件的制約,具有一定的限度。

      根據(jù)斯大林關于語言發(fā)展的理論,語言各個構成部分的發(fā)展速度是不平衡的。語言的詞匯變化得最快,它始終處于不斷改變的狀態(tài)中;基本詞匯比語言的詞匯窄小得多,可是它的生命卻長久得多;語法結構是千百年來形成的,它在語言中已是根深蒂固,所以它的變化要比基本詞匯更慢[10]1-2。這一點從前文討論的翻譯對漢語身份的再塑和再造所側重的方面不同便可以體現(xiàn)出來:對于漢語身份的再塑,涉及到的范圍是漢語文法的形式、功能和結構;對于漢語身份的再造,涉及到的范圍是漢語的詞匯、表達和標點符號。二者的區(qū)別可以在圖1中得以體現(xiàn):

      圖1 翻譯對現(xiàn)代漢語身份的塑造示意圖

      在圖1中,同心圓表示的是整個漢語體系,處于內環(huán)的是漢語的核心部分,包括其文化形式、功能和結構;外環(huán)是詞匯、表達和標點符號等。由此可以看出,和其他語言一樣,漢語各個構成部分的發(fā)展速度是不均衡的。在翻譯過程中,首當其沖的是外環(huán)部分,而處在內環(huán)的漢語文法受到的影響是有限的。

      五、 結語

      應該清醒地認識到,一方面,近代翻譯對漢語身份的塑造起到了一定作用,產(chǎn)生了一定效果,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漢語的現(xiàn)代化,完成了漢語現(xiàn)代身份的轉變;但另一方面,翻譯對現(xiàn)代漢語現(xiàn)代身份的塑造受到語言內在規(guī)律的制約,它很難對漢語比較穩(wěn)定的內部文法結構造成影響。此外,漢語身份的現(xiàn)代化不等于西化,漢語現(xiàn)代化指的是漢語順應時代的屬性,并非漢語的西化,漢語的西化容易造成拒斥民族性的誤解,有悖于現(xiàn)實。

      文化身份的有效建構,應該維持認同他者與認同自我之間的必要張力,既應吸收他者諸多合理的文化身份屬性,又要發(fā)揚自我諸多有益的傳統(tǒng)文化優(yōu)勢[17]。文化要健康、有活力地發(fā)展,從來都是與其他文化交融互攝,從中汲取必要的營養(yǎng),獲取有益的資源。薩義德(Edward Said)認為,不分東西方,不論哪個國家,自我身份的建構都離不開“他者”的參與[18]。這是因為任何一種身份都擺脫不了“他者”文化的影響。“他者”文化在與自我文化交流、碰撞過程中,通常借助翻譯完成對自我身份的建構。文化身份的建構如此,語言身份的建構也不例外。

      語言的發(fā)展,要保持時代性和民族性的必要張力。囿于時代性而摒棄民族性,難免會使語言的發(fā)展陷入自我迷失的困境;固守民族性而拒斥時代性,必然走向故步自封的歧途。 語言也只有在民族性和時代性之間維持一定的張力,尋求發(fā)展思路的“發(fā)散式思維”和“收斂式思維”的互補互通,才能使語言永葆旺盛的生命力。

      猜你喜歡
      文法標點符號現(xiàn)代漢語
      關于1940 年尼瑪抄寫的《托忒文文法》手抄本
      “楞”“愣”關系及“楞”在現(xiàn)代漢語中的地位
      我們班的“標點符號”
      小讀者(2020年4期)2020-06-16 03:34:06
      評《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6版)
      Similarity measurement method of high-dimensional data based on normalized net lattice subspace①
      標點符號爭吵記
      快樂語文(2017年12期)2017-05-09 22:07:56
      標點符號的爭論
      A nearest neighbor search algorithm of high-dimensional data based on sequential NPsim matrix①
      文法有道,為作文注入音樂美
      學生天地(2016年26期)2016-06-15 20:29:39
      現(xiàn)代漢語中詞匯性的性范疇
      河源市| 湟源县| 罗源县| 奎屯市| 南丰县| 庆云县| 白朗县| 韶关市| 吴堡县| 新沂市| 沁阳市| 城市| 聊城市| 来凤县| 视频| 通河县| 兴文县| 视频| 昌都县| 柏乡县| 自治县| 屯门区| 临洮县| 永新县| 江陵县| 安图县| 东兴市| 铜山县| 湘潭县| 古田县| 长泰县| 寻乌县| 富顺县| 宣武区| 花莲县| 西昌市| 临沧市| 炎陵县| 呈贡县| 清水河县| 溧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