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蔚 王巍
“角的認識”是蘇教版二年級下冊的教學內(nèi)容,對于“角”,其實學生是有很豐富的生活經(jīng)驗的,學具三角尺從學生上學幾乎就陪伴左右了。于是,“跟著三角尺學角的認識”油然而生,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曲一:“跟著三角尺學角的特征”
【教學片段一】
猜謎語:個子小小三條邊,好像紅旗三個尖,學習時候都用我,畫線測量我爭先!
生:三角尺!三角尺!
(師板書三角尺,并把三角尺掛在了黑板上)
師:三角尺有什么用呢?
生:我們用來劃線的,三角尺還可以量長度。
師:是的。那它為什么叫“三角尺”呢?(圈出角字)
生:因為它上面有角??!
師:三角尺上有角!這節(jié)課我們就跟著三角尺學“角的認識”。(板書:角的認識)
師:你能指出三角尺上的一個角嗎?(學生上講臺指一指,指出了一個點)
師(將學生所指的一個點畫在黑板上):這是你們心目中的“角”嗎?
生:不是的,不是的!
師:誰能將你心目中的角完整地指出來呢?(學生沿著三角尺的一個角比劃出兩條邊,教師順勢畫出了一個角)
師(示范指角):你也能像老師這樣在你的三角尺上指出一個角嗎?(學生拿出三角尺指角)
……
【教學評析】教師通過謎語引出今天課堂的學具:三角尺,這使“三角尺”在課堂的第一次正式“亮相”既“神秘”又“隆重”。接著,教師利用學生熟悉的三角尺讓學生指出“角”,正如教師所預期的那樣,學生不能完整、正確地指出角的形狀,從試上的幾節(jié)課來看,學生指出的僅是角的特征之一:一個頂點。此時,教師也未急著幫助學生正確指出角的另一個特征:兩條邊。而是通過把所指的頂點“畫”下來,讓學生在強烈的對比中發(fā)現(xiàn)問題,改變指法,比劃出正確的角的形狀。在這一環(huán)節(jié)的教學中,從學具三角尺到角的初步感知,既新奇,又興奮。
曲二:“跟著三角尺學角的大小”
【教學片段二】
師:三角尺上的這三個角有沒有不同呀?(媒體動畫將三個角抽象出來,學生觀察)
生1:這三個角有的胖,有的瘦!
生2:這三個角有的寬,有的窄!
師:胖、瘦、寬、窄,你能理解小伙伴表達的意思嗎?
生3:胖就是這樣!瘦就是這樣!(邊說邊用手勢演示)
師(結(jié)合手勢演示):胖、瘦、寬、窄!小朋友的意思是說角的兩邊有的張開得——(生齊:大),有的張開得——(生齊:小)。
師:是啊,這就是角的大?。。ò鍟航堑拇笮。┠膫€角大?哪個角小呢?
生:第一個角最小,第三個角最大。
師:是啊,角的兩邊張開得大,這個角就大;角的兩邊張開得小,這個角就小。
師(出示活動角):你能把這個角變大一些嗎?你是怎么做的?變小一些呢?
……
【教學評析】在認識角的過程中,理解角的大小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建立角的概念。但是讓學生真正認識到角的大小又是十分困難的,尤其在初步認識角的階段。在利用三角尺認識角的大小環(huán)節(jié)中,教師將三角尺的三個角抽象出來,使學生近距離“面對”。
曲三:“跟著三角尺學角的比較”
【教學片段三】
師:小朋友,拿出你們的三角尺,你能找到哪個角最小嗎?
生:也是角1最小。
師:老師的三角尺和小朋友的三角尺上都有最小的角,這兩個最小的角誰更小呢?把你觀察的結(jié)果和同桌說說。
生1:我們?nèi)浅呱系慕?小。
生2:我看看這兩個角是一樣大的。
師:到底這兩個角的大小是怎樣的呢?你有什么好方法?
生:把兩個角放在一起比一比,就能看出大小了呀?。▽W生把自己的三角尺與老師的三角尺的角1重合,發(fā)現(xiàn)兩個角一樣大)
師:這兩個角的邊有長短,但是它們的開口卻是一樣大的,所以這兩個角——(生齊:一樣大?。?/p>
師:那在這兩把三角尺上,你還能找到大小相等的角嗎?
生1:老師,三角尺上的角2和我們?nèi)浅呱系慕?一樣大,角3和角3也一樣大。(媒體演示)
師:老師這兒還有一把三角尺,看?。贸隽硪话褬擞行蛱柕牡妊苯侨浅撸┻@把三角尺上也有三個角,你能找到這兩把三角尺上相等的角嗎?
生2:角2和角5是相等的。(教師把兩個直角重合比較,學生確認)
生3(指著等邊直角三角尺的兩個底角):我覺得角4和角6也好像相等。
師:這個小朋友看出同一把三角尺上有兩個大小相同的角,怎么比呢?(學生思考中——)
生4:我想拿活動角來比一比。(學生拿著活動角先去量一個底角的大小,然后去和另一個底角比,發(fā)現(xiàn)一樣大)
生5:我拿我的三角尺來比。(學生拿著小三角尺的一個角和角4、角6進行比較,發(fā)現(xiàn)相等)
師:小朋友們,三角尺上還有好多數(shù)學秘密呢,我們以后還會繼續(xù)跟著三角尺學數(shù)學!
【教學評析】這一環(huán)節(jié)的教學在本堂課的練習部分,教師充分利用學具三角尺做文章,其中讓學生比較同一把三角尺上相同角的大小,這對二年級學生的學習具有挑戰(zhàn)性,但學生的潛能是無限的,他們受課中活動角的啟發(fā),想到了利用“第三方”進行比較;他們還利用剛剛獲得的“大三角尺與小三角尺上有大小相同的角”這一活動經(jīng)驗,通過相同角的比較,推理得出同一把三角尺上也有大小相同的角。可見,學生的思維在三角尺上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實現(xiàn)了深度學習。
“跟著三角尺學角的認識”這一任務設(shè)計,以學生熟悉的學具三角尺貫穿整堂課。隨著三角尺的三次亮相,知識層次也得到三次推進。因每一個知識的引出都是源于學生的好朋友“三角尺”,所以學生學得興趣盎然,也樂于研究。
(作者單位:江蘇省無錫市查橋?qū)嶒炐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