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霄嵐
看了這個標題,有人會說我寫錯別字,其實這是我近些年來對粵菜從不懂、初識、喜歡到沉迷的真實寫照。
16年前,我只知道粵菜是我國著名的八大菜系之一,俗稱“廣東菜”,別的就沒有印象了。直到有緣認識了一對做餐飲、祖籍廣東的朋友,開啟了我對粵菜的認知大門。
廣東人喝早茶的標配是“一盅兩件”,就是一壺茶加兩籠點心。當我第一次飲茶,看到桌上蝦餃、燒賣、叉燒包、鳳爪、排骨、腸粉、靚粥等精致玲瓏的點心、小菜,配著普洱、鐵觀音、龍井、壽眉、香片等茶水,吃到的是茶香、蝦鮮、肉滑、魚嫩、湯清,想到的只有五個字:鮮、香、順、滑、美,從此就一發(fā)不可收拾地愛上了粵菜。
隨著飲茶和吃粵菜次數的增加,我逐漸感到粵菜非常講究,正統的粵菜上菜是有次序的:為了滋潤腸胃要先上湯,用點心開開胃,然后是主菜,再上主食,最后甜品收口,這才是一餐完美且有益健康的過程。先喝下一碗煲了2小時、包含各種肉、蔬菜、海鮮的溫潤靚湯,讓胃腸道順滑,便于食物消化;點幾籠蝦餃、腸粉、鳳爪等小點心墊墊肚子;來個乳鴿、烤乳豬、鹵味拼盤等燒臘豐富一下內容;作為正式的主菜可以是蒸整條的活魚,也有位上的燕、鮑、翅;主食可以選煲仔飯、炒河粉、炒飯、云吞面等;楊枝甘露、紅豆沙、杏仁露、核桃露等不太甜的甜品,中和了前面菜式的油膩,搭配得剛剛好。
最初對粵菜的印象是“清淡”,吃得越多就越明白,要做到清淡是很不容易的。
首先,食材要新鮮,只有足夠新鮮才能用清淡的做法,如豉油蒸、清水煮、白灼、堂煎,不用很多重口味的香辛料,重在保持食物的原味、鮮味,所以廣式蒸魚大多用的是“游水魚”,清蒸后只用豉油就能吊出魚的本味。
其次,烹飪方法造就了不同的“清淡”。每次飲茶或吃飯,蝦餃和乳鴿是我必點的,因為這兩道菜很考驗廚師的水準。一籠蝦餃有三四個,餡心大都是新鮮的蝦整只或剁碎,考究一點的還要加入豬肉、筍丁等,但唯一不變的是半透明的蝦餃皮和咸鮮的口味,考驗廚師功力的則是皮是否薄得透明而不黏牙,還看得到里面粉粉嫩嫩的蝦,咬開是否有汁水、形狀似一個倒扣的帽子。吃過很多家餐廳后,一籠蝦餃上來,光看賣相有時候就能猜到口感,有的皮厚得像餃子、有的形狀很怪異、有的連褶子都很少(標準應該有13個褶),看上去就不用心,里面的內容就更別指望了:不要說汁水了,那蝦肉干干的、木木的,一點鮮味都沒有,肯定不新鮮!乳鴿雖然小小的,但要做到位也不容易。選材就很重要,妙齡乳鴿到底是幾個月、多大、多重都有講究,上脆皮水要根據乳鴿的大小、品種調制,油溫也要適合,才能得到一只皮脆、柔嫩、汁多、味鮮、油亮的吮指乳鴿!
粵菜的湯(也稱“靚湯”)雖然看上去很清淡,但里面加了很多藥食兩用的食材。好的湯清、味香、滋味醇厚,有回甘還沒有中藥味,考究的還要當場把湯煲里的食材撈出來,只為喝湯。如果在冬天,那碗吸收了那么多食材精華的暖湯緩緩地下肚,沒有什么比這個更滿足的了,只有兩個字可以形容:溫暖!燕鮑翅湯就更隆重了,因為主料都是燕窩、鮑魚、魚翅、花膠等富含蛋白質的高級食材,那湯雖然沒有清湯的透明,卻是厚得黏嘴,讓喝的人馬上就能感受到滿滿的膠原蛋白。
個人覺得粵菜之所以吃不胖,合理的搭配功不可沒。無論是飲茶還是吃大餐,粵菜廚師善于體現食材的新鮮,不用太辛辣刺激的調味掩蓋食物的本味。當然,對點菜的人也是很大的考驗,能既照顧到一餐中每位客人的喜好,又考慮到營養(yǎng)搭配、品種豐富,這是需要功力的。菜點得好,每位客人都酒足飯飽,菜基本吃完,意猶未盡,便是對主人、更是對廚師的極大敬意!
我是個長情的人,隨著我對粵菜了解越來越深入,就越來越迷戀其中,每次吃完會回味、思考和評判(只是從吃客的角度),對整體水準比較高的店會多次光顧并向朋友推薦,不是為了批評誰或表揚誰,我只希望粵菜能夠順應時代的發(fā)展,越來越精進和提高,讓我在繼續(xù)飲茶中也越來越“識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