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維
[摘? ? ? ? ? ?要]?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56個民族有不同的民族特色,也有不同的藝術形式?,幾迨且粋€歷史悠久的民族,瑤族人民從遠古一直不斷地遷徙,生生不息,繁衍至今,是人類文明的見證者和推動者,這個民族蘊含著人類豐富而寶貴的文化遺產。瑤族的傳統(tǒng)舞蹈具有古樸的民俗性以及鼓、歌、舞常常融為一體等審美價值,非常值得后世加以推廣和傳承。
[關? ? 鍵? ?詞]? 瑤族舞蹈;審美價值;民俗性;校本傳承;新媒體平臺
[中圖分類號]? J722.22? ? ? ?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 ? ? ? ?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20)20-0214-02
瑤族傳統(tǒng)舞蹈是一種非常古樸、獨具特色的民間舞,其不受語言文字的局限,積淀了悠久的歷史文化,傳承了民族的審美心理,具有非常獨特的審美價值,也是瑤族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保護與傳承瑤族傳統(tǒng)舞蹈,既是保護與傳承瑤族文化,也是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進一步發(fā)揚光大。為此,本文將對瑤族傳統(tǒng)舞蹈的審美價值進行分析,并對瑤族傳統(tǒng)舞蹈的保護傳承展開論述,以資借鑒。
一、瑤族傳統(tǒng)舞蹈的審美價值
瑤族在長期的發(fā)展過程中,基于自身的民俗創(chuàng)立了獨具民族特色的舞蹈?,幾鍌鹘y(tǒng)舞蹈具有非常古樸的民俗性,且通常是鼓、歌、舞融為一體,具有一定的審美價值。
(一)具有古樸的民俗性
瑤族是中國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其歷史非常悠久,主要分布在廣西、湖南、廣東、云南、貴州和江西五?。▍^(qū))的130多個縣里?,幾迦硕嗑劬釉谏嚼?,他們勤勞勇敢,活潑好客,民風古樸,民俗濃墨重彩。瑤族傳統(tǒng)舞蹈體現了瑤族勤勞勇敢的民族文化特色,體現了本民族的信仰,可見瑤族傳統(tǒng)舞蹈具有十分古樸的民俗性。
1.瑤族傳統(tǒng)舞蹈體現了瑤族勤勞勇敢的民族文化特色
瑤族人大都生活在廣東、廣西、貴州、云南等地方,這些地方都是多森林和山脈的地區(qū),因此瑤族人的生活環(huán)境也多為森林和山脈。所謂“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瑤族人民在這樣的生活環(huán)境下,通常是熱情好客,勤勞勇敢的,他們的舞蹈動作都是由瑤族人民日常生活中的動作發(fā)展而來的。比如,瑤族人民有著狩獵的生活習慣,因此瑤族的舞蹈與狩獵等有著密切關系,舞蹈中經常會有一些狩獵的動作,因此瑤族傳統(tǒng)舞蹈也是非常歡快、活潑的。這些關于狩獵的瑤族民俗文化,全都體現了瑤族舞蹈的民俗美,同時也體現了瑤族人民勤勤懇懇的、勤勞樸實的生活美。所以說,我們可以透過瑤族舞蹈了解瑤族悠久的歷史文化,體會瑤族勤勞勇敢的民族文化特色。
2.瑤族傳統(tǒng)舞蹈體現了本民族的信仰
瑤族人民多生活在高山密林之中,在其悠久的發(fā)展過程、遷徙過程中,經常會遭遇自然災害,面對自然災害,瑤族人民積極、樂觀、勤勞、自信,也逐漸形成了其獨特的民族信仰。瑤族舞蹈基本來自瑤族人民的日常生活和他們的祭祀生活,祭祀這一民俗形式廣泛地被瑤族人民用來祈禱風調雨順,祈求幸福生活。比如,原創(chuàng)瑤族舞蹈《豐收祭》,就是一部表現祭祀的瑤族舞蹈。其用粗獷奔放的瑤族舞蹈肢體語言,展示了慶豐收祭祀活動,表達了瑤族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追求以及與自然和諧相處的主題,非常獨特地體現了本民族的信仰。
(二)鼓、歌、舞常常融為一體
瑤族傳統(tǒng)舞蹈常常離不開狩獵、農事和祭祀等題材,這些題材的表現過程又常常是鼓之、歌之、舞之,即鼓、歌、舞為一體。瑤族舞主要有長鼓舞、銅鼓舞和陶鼓舞等。以蜚聲中外的長鼓舞為例。長鼓是瑤族在民俗祭祀活動中的重要道具,體現了瑤族的圖騰崇拜,是民族藝術的突出代表。在長鼓舞中,舞者身著盛裝,左手握住長鼓的鼓腰上下翻轉,右手隨之拍擊,邊舞邊擊。長鼓舞鼓歌舞一體,形成了瑤族舞蹈的獨特藝術個性,也升華了瑤族舞蹈的內涵。永州江華瑤族自治縣及鄰近瑤族地區(qū)流傳著江華瑤族長鼓舞,極具鮮明的民族特色和地方色彩。據史料記載和民間口頭傳說,江華瑤族長鼓舞已有上千年的歷史。
二、瑤族傳統(tǒng)舞蹈的保護傳承
當前,我國對瑤族傳統(tǒng)舞蹈的重視程度不斷加大,對其保護和傳承的措施也越來越全面。但是瑤族傳統(tǒng)舞蹈的現狀還是有很多需要改進的地方。那么,應該如何實現瑤族傳統(tǒng)舞蹈的保護和傳承,如何使這項源自民間的藝術能夠隨著時間的推移讓人民群眾熠熠閃光呢?這就需要我們多管齊下,從多渠道、多途徑優(yōu)化瑤族傳統(tǒng)舞蹈的生存環(huán)境,擴大傳承范圍,加強推廣宣傳,以促使瑤族傳統(tǒng)舞蹈的進一步發(fā)揚光大。
(一)樹立民族自信,保留瑤族傳統(tǒng)舞蹈自身的特點
每一個民族的民族舞都非常寶貴,其記錄著該民族人民的生活方式、歷史事件、民俗、信仰等等,非常難能可貴。瑤族傳統(tǒng)舞蹈傳承了悠久的民族特色,更是獨具藝術審美價值。但是由于現代文明的發(fā)展,民族間的融合,全球化、國際化的加快以及媒體技術的發(fā)展,導致瑤族傳統(tǒng)舞蹈的傳承遇到了一定的困難:傳承人群體不斷縮小,青少年中喜歡瑤族傳統(tǒng)舞蹈的人越來越少,瑤族傳統(tǒng)舞蹈的生存空間也受到了沖擊。其實,瑤族傳統(tǒng)舞蹈是非常具有藝術特色和藝術價值的民間舞蹈,我們應該樹立民族自信,要認識到瑤族傳統(tǒng)舞蹈的寶貴價值,要保留瑤族傳統(tǒng)舞蹈自身的特點。比如,《蘆笙長鼓舞》《撻鼓舞》等瑤族舞通過舞蹈的形式,將要說的道理、要遵守的民族信仰傳遞給后代,喚起對祖先前人的敬意與崇拜,同時又緬懷他們的恩德,繼承他們的業(yè)績。這是非常難能可貴的,也是深深烙印在瑤族人身上的民族信仰。
(二)開發(fā)中小學瑤族傳統(tǒng)舞蹈類校本課程,進行校園傳承
瑤族傳統(tǒng)舞蹈的發(fā)展過程中,離不開傳承人。青少年是新生力量,他們有著旺盛的精力和對文化、對藝術的渴求,應該成為瑤族傳統(tǒng)舞蹈的傳承人。但是很多青少年越來越喜歡快餐文化,對于傳統(tǒng)文化、傳統(tǒng)舞蹈缺乏足夠的了解和興趣。當然,個別中小學校開設了瑤族傳統(tǒng)舞蹈課程,但是依然缺乏廣度和力度,有些學校開設的瑤族傳統(tǒng)舞蹈課程形同虛設,也有些學校開設的瑤族傳統(tǒng)舞蹈課程不成體系,無法系統(tǒng)地教授學生瑤族傳統(tǒng)舞蹈,這些都是十分低效的。為更好地保護和傳承瑤族傳統(tǒng)舞蹈,我們就要給中小學生制造有利的學習環(huán)境,營造良好的民族文化氛圍,開發(fā)中小學瑤族傳統(tǒng)舞蹈類校本課程,進行校園傳承。因為教育的核心是課程,只有開發(fā)校本課程,才能更系統(tǒng)、更科學、更全面地滲透瑤族舞蹈文化,才能使學生接受更好的舞蹈熏陶和民族文化的熏陶。因此,我們需要聚集文化部門、教育部門的力量,與學校一起編制瑤族傳統(tǒng)舞蹈的校本教材,力爭把瑤族傳統(tǒng)舞蹈納入學校教育的課程中,大力發(fā)揮學校教育的作用,使瑤族傳統(tǒng)舞蹈的傳承更久遠。此外,也可以利用中小學的課間操來推廣這個瑤族舞蹈。在2011年時,江華瑤族自治縣沱江鎮(zhèn)第一小學就已經將長鼓舞編排成廣播體操,加入了學生課間操中?,幾彘L鼓舞改編的體操中加入了蹲、跳、轉體等動作,使學生切實感受到民族舞蹈的魅力。
(三)借助新媒體平臺加強瑤族傳統(tǒng)舞蹈的推廣與宣傳
新媒體環(huán)境下,人們所能夠接觸到的文化越來越多元,藝術形式也越來越多樣,尤其是快餐文化迅速滲透到很多人思想中,使人們對于傳統(tǒng)文化、藝術形式越來越不熟悉、越來越疏遠。其實,新媒體是一把雙刃劍,其雖然對瑤族舞蹈產生了一定的沖擊,但是也為瑤族傳統(tǒng)舞蹈提供了一個更好的推廣與宣傳的平臺。原本瑤族舞蹈的傳播范圍多數集中在瑤族人民的聚居地,但是通過互聯網,可以將瑤族舞蹈傳播到全國各地乃至世界各地。比如,可以在一些大型的瑤族活動中進行視頻直播,展示宣傳瑤族舞蹈,如盤王節(jié)、瑤族大會等等,借助新媒體平臺來直播瑤族傳統(tǒng)舞蹈的演出情況,也可以錄制瑤族舞蹈的視頻,進行后期制作,制作成教學視頻發(fā)布在互聯網上,上傳到網絡數據庫中進行資源的共享。如此,能夠將瑤族舞蹈通過互聯網傳播到更廣闊的世界,大大提升了輻射廣度,使更多人接觸、了解、學習瑤族舞蹈,也更加增強了瑤族人民的文化自信。此外,也可以利用微信平臺、微博平臺等開設瑤族舞蹈公眾號、博客等,向人們傳播更多的瑤族舞蹈的相關知識、歷史背景等等,不僅傳播和推廣了瑤族舞蹈,也為瑤族舞蹈留下了珍貴的影音資料、文字資料。
此外,為使瑤族傳統(tǒng)舞蹈得到更進一步的傳承,也可以通過一些群藝演出活動、民間舞蹈大賽等活動來創(chuàng)造機會使瑤族的傳承人在社會上推廣瑤族舞蹈。
三、結語
信息化的時代,生活節(jié)奏不斷加快,在快速的生活節(jié)奏中,很多的民間藝術形式逐漸遠去,甚至瀕臨失傳。我們在經濟快速發(fā)展、文化更新迭代的今天,不僅應該接納新的文化藝術形式,更應該保護好、傳承好先輩留下來的文化遺產,因為其不僅積淀著民族的社會歷史文化,包含著勞動人民智慧,也真實地反映著人們的生活。這是我們的“根”,也是我們的“魂”,每一個文藝工作者都應該為其付出自身的努力。
參考文獻:
[1]蔣滿勤.淺析粵北瑤族舞蹈的傳統(tǒng)文化內涵及探討傳承保護思路[J].神州民俗,2017(4):20-22.
[2]陳東云.地方高校舞蹈教學中瑤族長鼓舞的傳承路徑探索[J].大眾文藝,2017(3):216.
[3]劉茜.試論瑤族舞蹈的文化功能[J].藝術評鑒,2018,572(21):94-95.
編輯 曾彥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