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滿國學/文
A.程頤 B.程顥
2.“大禹治水”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那么大禹治理的是哪里的洪水呢?
A.長江 B.黃河
3.“難兄難弟”最初是什么意思?
A.夸人品行好 B.形容人處境困難
4.人們是從什么時候開始,在清明這一天回鄉(xiāng)掃墓、追念祖先的呢?
例如:教師可以在平時通過網(wǎng)絡等途徑,觀看其他學校優(yōu)秀教師的講課視頻,充分了解朗讀教學的重要性。同時,平時教師也可以多與學生交流,充分了解學生的基本情況,從而更好地開展朗讀教學。
A.唐朝 B.宋朝
5.古代君王與名人大多數(shù)都有“謚號”,一個人的謚號是什么時候定下的?
A.生前 B.死后
6.成語“逃之夭夭”的本義是什么?
A.膽小逃跑 B.美好漂亮
7.最早的長城是在哪里修的?
A.南方 B.北方
8.“分一杯羹”與哪位歷史人物有關?
A.劉備 B.劉邦
9.清宮戲里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可怕的宗人府是哪個皇帝設立的?
A.乾隆 B.順治
10.“兒童放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這里的“紙鳶”還可以叫什么名字呢?
A.風箏 B.空竹
參考答案
1.A 2.B 3.A 4.A 5.B 6.B 7.A 8.B 9.B 10.A
答案解析
1.程頤是北宋時期的理學家、教育家。他的學生楊時41 歲才拜程頤為師,有一個冬天楊時來拜見程頤,在窗戶外看見老師在屋子里坐著睡著了,不忍心打擾,就站在門外邊靜靜地等待。后來下起了大雪,而且越下越大,楊時沒有走,而是在雪中站立。過一會兒程頤醒了,看見了一個“雪人”,才知道楊時等了他很久,心中很感動。這個故事后來成為尊師重道的佳話。
2.大禹治理的是黃河流域的洪水,位置在現(xiàn)在的河南河北一帶。關于大禹治水還有很多故事,同學們找來讀一讀吧。
3.東漢的陳寔有兩個品德高尚的兒子陳紀、陳諶。一天,兩個小孫子爭論起誰的父親品德更高尚,爭論不下就去找爺爺陳寔評理。陳寔說:陳紀、陳諶二人品德都很高尚,難分高下!真是當哥哥的也不容易,當?shù)艿艿囊膊蝗菀装。。o難為兄,諶難為弟)。這就是“難兄難弟”的來源,讀作nán xiōng nán dì。后來,大家望文生義,將“難兄難弟”讀作nàn xiōng nàn dì,意思也變成了“處于同樣困境的人”。
4.清明是二十四節(jié)氣中的一個,它和寒食節(jié)非常接近,人們在清明這一天也吃冷食、追念祖先。到了唐代人們逐漸在清明時回鄉(xiāng)掃墓,并且有了“寒食、清明四日為假”的法定假期。所以現(xiàn)在的清明既是一個提示自然變化的節(jié)氣,也是一個傳統(tǒng)的節(jié)日。
5.謚號在古代有著非凡的意義,用一兩個含義特殊的字,來對一個人的一生做一個徹底的總結。所以“謚號”一定是在人死去后才會定下,并且只有帝王、貴族、極富名望之人才有資格得到。比如“商紂王”,紂就是他的謚號,代表著他一生的暴虐。(如果我們在電視劇里看到有人對他稱“紂王”,那顯然是編劇鬧了大笑話)
6.這個成語出自《詩經(jīng)》,“桃之夭夭,灼灼其華”。形容新婚的女子漂亮又美好,只不過后來發(fā)生了變化,人們把“桃”諧音改作“逃”,這下美麗的姑娘沒有了,只剩下落荒而逃的人了。是不是很有趣呢?
7.雖然我們都說秦始皇修萬里長城是為了抵御北方民族的入侵,可最早的長城在南方的楚國。早年的楚國一直被中原視為蠻夷之地,為了保護自己的領地,楚國人加高了城墻,修出了中國最早的“長城”。
8.楚漢相爭時期,項羽為打破雙方對峙的局面,抓了劉邦的父親,對外說:“如果劉邦不投降就殺了他父親燉成肉羹吃!”劉邦聽聞后回復道:“你我二人是結拜兄弟,我的父親也是你的父親,如果殺了他的話,也請分我一杯羹?!焙髞碇负献鞒蓡T之間分享一些利益。
9.宗人府是掌管皇帝家族事務的地方,包括罪責懲罰,清朝順治九年設立。電視劇里的阿哥、格格犯了大過錯,都會由宗人府來處理。
10.五代時期,有一個叫李鄴的人在皇宮中用紙和竹子制作紙鳶,加了引線放入了竹笛,在放飛時有風吹進來,紙鳶會發(fā)出箏鳴一樣好聽的聲音,所以又稱風箏。春天到了,你放風箏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