邰曉巖 趙明輝 任洪巖
義利觀的研究已經由來已久,在真假學術視角下展開對大學生義利觀的研究是一個新的視角。大學生義利觀的研究是由社會現(xiàn)實所引發(fā)的,對于真假學術視角下大學生義利觀的研究主要從社會現(xiàn)實下的真假學術、真假學術下義利觀的特點、真假學術下義利觀的取向與大學生學術義利觀的構建四個主要方面來展開研究的。
從翟天臨學術造假案、劉夢潔碩士論文抄襲案、再到北京電影學院表演學院院長張輝的博士論文造假,一件件真實發(fā)生的案例無不令人瞠目結舌。這種現(xiàn)實反映的是當代大學生及學術研究人員在“義”和“利”的抉擇面前沒有掌握好尺度。
學術不端行為不僅僅是被置于“陽光”之下的幾個案件,更為可怕的是隱藏在黑暗里的、更具有廣泛性的學術不端行為?!罢撐拇鷮懘l(fā)已經發(fā)展成一條完整的、規(guī)模巨大的產業(yè)鏈?!薄?〕從客觀的角度來看,這一產業(yè)鏈的形成是建立在存在眾多需求者的基礎之上的,而畢業(yè)論文與評獎評優(yōu)使得大學生群體成為了眾多需求者中的主要部分。
諸多的學術不端案例的都是在沒有把握好“義”和“利”的取舍之時形成的,從觀念的角度來說就是“義利觀”的作用使得人們做出了“義”和“利”的抉擇。結合特定主體即大學生群體來看,現(xiàn)實的社會的抉擇問題已經上升為了大學生義利觀問題。
“真假學術”這一概念的首次提出是對社會學術不端行為的抽象化、形象化的概括。理解這一概念的的核心在于如何理解“真假”二字,這里所謂的“真假”不是相對立的兩種可能性,而是對學術成果真假不定這一類現(xiàn)象的表述概括。從其本身來看,在數(shù)量上是“一”種現(xiàn)象而非“兩”個對立面;在價值內涵上是對“惡”的事實的梗概而非“善”或“惡”的可能性表述??偟膩碚f,“真假學術”就是通過各種現(xiàn)實化的非正當手段來謀求學術利益目標的實現(xiàn)的社會現(xiàn)象。
針對大學生這一特定群體,真假學術表現(xiàn)出了多種多樣的形式。其中,論文代寫是最為常見的方式。論文代寫這種形式被許多怠于學業(yè)的大學生應用于畢業(yè)論文或項目結題且往往與金錢利益相掛鉤。另一種常見的形式被大學生形象的稱之為“同意轉換,去肉留骨”。其含義就是將他人的全部或部分學術成果、觀點利用同等含義的詞來替換并將他人的思維邏輯結構套用在自己轉換的文字之上。
形式繁多的“真假學術”案例的發(fā)生,究其根源在于“學術利益”即學術與利益關系的交錯混雜。高校對本科生畢業(yè)要求或其畢業(yè)或其所申請項目的結題都包含著一個硬性要求——論文(或設計)。一部分學生沒有正確的義利觀,動起了“歪心思”,便形成了學術利益鏈條上的“需求端”。從“供給端”來看,一部分具有相關能力的大學生或高學歷人才為了獲得經濟利益而充當“槍手”。
“義利觀是指在一定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指導下如何處理利益問題的價值取向、功利態(tài)度、思維方式以及行為方式?!薄?〕從義利觀的內涵來看其作為一種觀念具有強烈的主觀性。在真假學術的視角下,義利觀的主觀性不是寬泛的主觀性,是在具體問題分析之下的主觀性。這種主觀性有其獨特的實在內涵,在這種獨特視角下,義利觀的主觀性的活動空間被“真假學術”的現(xiàn)實規(guī)定在了一定的思維領域。同時,義利觀的特定主體也對義利觀的主觀性產生了一定程度上的影響,大學生群體的思維能力與思維活躍性與其他群體相比更能夠將義利觀的主觀性進行更大程度的發(fā)揮即大學生群體的思維更為深刻和發(fā)散從而影響了義利觀主觀性的發(fā)揮。
“真假學術”視角的下的義利觀的形成不是一個單一性的問題,而是要在雙向互動當中實現(xiàn)的?!案鶕?jù)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沒有客體的主體是不存在的,主體與客體共同存在于人的對象性的認識和實踐活動中?!薄?〕在大學生的實踐活動當中,大學生的存在著“現(xiàn)實需求”,而另一部分人群能夠形成“有效供給”。這種條件下使得大學生的“真假學術”行為在這兩個群體之間的雙向互動過程當中得以實現(xiàn)。正是這種雙向性的現(xiàn)實賦予了真假學術下義利觀的雙向性,這種義利觀的雙向性就是指“義”的舍棄與“利”的補償?shù)碾p向過程,一種是失去的過程,另一種是獲得的過程。真假學術下義利觀的雙向性究其根源不過是來自于現(xiàn)實當中學術義利的雙向互動過程。
真假學術下義利觀的沖突性是指大學生這一主體所表現(xiàn)出來的“義”與“利”之間的對立與沖突,這種沖突性并不是其本身所固有的,而是對后天客觀活動所發(fā)生的對立的現(xiàn)實的表現(xiàn)?!傲x”與“利”并不意味著絕對的沖突,二者之間也并非是“天然的”沖突,只有“利”的獲取違背“義”的原則之時二者的沖突才能夠顯現(xiàn)出來。義利觀的沖突性是在觀念的世界當中展開的。“義”與“利”的沖突發(fā)生時意味著兩種觀念的對立即符合“正義”主導的觀念與“利益”主導觀念的沖突。而何種“力量”所主導的觀念占據(jù)主導性的地位則決定了義利觀的外在表現(xiàn)形態(tài)。
真假學術下的義利觀是具有鮮明的取向性的,無論是“義”或是“利”,作為義利觀主體的大學生總是要在二者之間做出傾向性的取舍,這一點是無法避免的。真假學術下義利觀的價值取向更多的是一種應然的表達。當代大學生在面臨義和利的抉擇時,應當在價值取向上對“義”作以傾斜即在價值尺度上對真假學術問題作以合乎社會倫理道義的選擇。
在真假學術的現(xiàn)實問題之下,利的方面訴求表現(xiàn)得尤為突出即大學生之中的對學術利益的訴求性表現(xiàn)得愈發(fā)明顯。在畢業(yè)要求、結項要求等諸多學術利益的“重壓”之下的一部分大學生急的“跳了墻”,因此這一部分學生逾越了“義利觀”對人的行為的束縛即突破了義利觀在價值層面對“義”的追求。這種行為是與義利觀在價值上對“利”的傾向。
從應然的角度出發(fā),當代大學生的學術方面的義利觀的表述采取的是“應當……”的表達形式,應當如何所表達的實質內容具有對義的傾向。當代大學生的學術義利觀應當在面臨沖突時應服從“義”即符合正義的原則,因為“正義是社會制度的首要價值”〔4〕3。顯然“真假學術”等學術利益的非正義實現(xiàn)手段違反了誠信與等價的要求,觸及了正義的原則。
大學生學術義利觀的構建要堅持義利的辯證統(tǒng)一。這就要求我們正確的處理“義”與“利”的關系?!啊侨祟惿娴谋U?,‘義卻是獲利的前提”〔5〕。利的獲取不能以違背義為前提。義利的辯證統(tǒng)一要求當代大學生的學術利益訴求要合理,同時樹立起正確的義的觀念。辯證統(tǒng)一既認同當代大學生的學術利益訴求與表達,同時又堅持正義的原則。學術利益不單單是對利益的追逐而是合乎于“義”的尺度的利益表達形式;義也不是空講道理的純粹空想,而是以現(xiàn)實利益為實在內容的思想觀念。
義利觀的形成其根源在于社會現(xiàn)實,其構建策略也應從社會現(xiàn)實入手。法律是對社會現(xiàn)實最為有效的規(guī)范方式,因此大學生學術義利觀的構建需要法律規(guī)范的推進作用的發(fā)揮。“學術規(guī)范的法律制度體系的構建,即是專門針對這種不當?shù)美膶W術不端行為,通過相應的法律制度,對虛假的學術成果予以否定,并對學術不端行為人進行相應的處罰,從而保證學術行為在合法的軌道上運行”〔6〕。因此國家推進關于學術不端行為的相關立法工作的開展,對于懲治學術不端行為提供司法依據(jù),也對當代大學生形成一種法律威懾作用,從而推進積極的義利觀的養(yǎng)成。
從對真假學術的特定主體即當代大學生的視角出發(fā),其學術義利觀的構建不可缺少高校的教育規(guī)范。高校是與大學生存在著直接的關聯(lián)性,因此高校的教育規(guī)范對構建大學生學術義利觀具有顯著作用。高校作為對大學生的直接管理單位要開展并重視“前置性”學術義利觀教育即學術義利觀的教育要在大學生畢業(yè)論文或開展科研學術活動之前開展。同時高校的教務部門要加緊對大學生的學術作品與畢業(yè)論文的審查與把關的力度。高校不但要培養(yǎng)學生的專業(yè)素養(yǎng),而且在思想政治理論課與相關德育課程上注重義利觀的考察與教育。
“正確義利觀彰顯正義原則,廣泛樹立正確義利觀能為新時代人民美好生活提供公平正義的社會環(huán)境”〔7〕。在真假學術視角下對大學生義利觀的討論是對社會現(xiàn)實的深刻思考。當代大學生的學術義利觀對其未來學術活動的開展或倫理觀念的形成具有深刻的影響。在大學生群體中樹立起良好的學術義利觀是社會發(fā)展的必然要求。
〔1〕胡澤文,武夷山.論文代寫代發(fā)現(xiàn)象之研究〔J〕.中國軟科學,2012,(07):78-90.
〔2〕劉永艷,楊麗梅.新時期大學生義利觀的特點及教育對策〔J〕.理論月刊,2008,(09):177-179.
〔3〕葛續(xù)華.西方現(xiàn)代主體間性哲學觀點批判〔J〕.甘肅理論學刊,2019,(09):93-100.
〔4〕羅爾斯.正義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
〔5〕唐田田.論墨子義利觀的辯證統(tǒng)一〔J〕.人文天下,2017,(09):27-29.
〔6〕付其運.學術規(guī)范的法律制度體系構建〔J〕.上海對外經貿大學學報,2019,(06):59-70+106.
〔7〕張青衛(wèi),韓興武.正確義利觀是新時代實現(xiàn)人民美好生活的迫切需要〔J〕.內蒙古社會科學:漢文版,2019,(06):1-6+221.
〔責任編輯:侯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