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梅清
摘要:新高考背景下,通過對2019年高考全國文綜卷政治非選擇題命題特點的分析,如彰顯立德樹人使命、突出公民主體意識、緊扣時事熱點話題、重視問題情境探究、巧核政治核心素養(yǎng)等,積極探索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采用合作探究、打造體驗課堂、凸顯公民主體、聚焦德育時代性等公民主體探究教學策略,以期與全國卷相接軌,與新一輪課程改革相對接,切實提高培養(yǎng)和發(fā)展學生的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效度,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關鍵詞:思想政治;非選擇題;命題指向;核心素養(yǎng)
一、問題的提出
全國卷高考評價指向“一體四層四翼”,試題重視考查學生的基礎性、應用性、綜合性、創(chuàng)新性等方面。同時,課程改革依據新修訂的《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2017年版)》,要求以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為導向,通過政治課教學使學生成為有信仰、有尊嚴、有思想、有擔當的公民,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在此背景下,有必要比較分析全國卷非選擇題的命題特點,探索與全國卷非選擇題特點相契合、與新課標相對接的課堂教學方式,以期合拍共鳴。
二、全國卷非選擇題的特點
綜觀2019年高考全國文綜卷(以下統稱“全國卷”)政治非選擇題,筆者認為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1.彰顯立德樹人使命
全國卷政治非選擇題所選素材價值指向明確,直接向學生傳達黨和國家的路線、方針、政策等,唱響主旋律,壯大正能量,實現對學生正確價值取向的引導,彰顯高考育人的功能。例如,全國Ⅱ卷第39題脫貧攻堅六原則和全國Ⅲ卷第39題蘭考縣弘揚焦裕祿精神脫貧致富的題材,讓學生在閱讀和解答試題的過程中,深刻感受黨和政府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從而增強“四個意識”;又如,通過學生對“傳統村落”的辨析(全國Ⅰ卷·40),或對其美多吉雪線郵路精神(全國Ⅱ卷·40)和焦裕祿精神(全國Ⅲ卷·39)的詮釋,讓學生在解題的過程中堅定了文化自信,增強了信仰力量,激發(fā)了勇于擔當的使命感,以及在勞動和奉獻中創(chuàng)造人生的價值觀,充分凸顯試題立德樹人的使命。
2.突出公民主體意識
全國卷政治非選擇題主要以國家生活或社會生活中具有較大影響力的事件,包括國家發(fā)展成就、重要法律政策、社會生活事件等作為命題情境,設問直面學生。例如,全國Ⅱ卷第38題:分析該航運企業(yè)比港項目獲得成功的原因;或把學生推到國家公民的角度去分析,全國Ⅰ卷第40題第(3)小題:結合材料,就保護和利用傳統村落提出三條建議,等等。這樣就把學生推向國家公民應該享有的權利和應該擔當的責任去關注社會現實,思考社會問題,并用所學知識去分析、論證和解決。充分體現了新課改提出的“個體在面對復雜的、不確定的現實生活情景時,綜合運用本課程的學習所孕育出來的學科知識與技能、學科思想與觀念,在分析情境、應對挑戰(zhàn)、發(fā)現問題、確認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表現出來的參與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生活的關鍵能力和必備品格”。
3.緊扣時事熱點話題
政治非選擇題緊扣時代脈搏是政治學科的典型特征。全國卷中的背景材料均以熱點問題為素材,直擊或側擊時政焦點,如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外商投資法、脫貧攻堅戰(zhàn)、人民政協成立70周年、感動中國 2018年度人物等。高考命題的情境創(chuàng)設中要求選取反映黨和國家新時期執(zhí)政理念和主要任務的材料,素材的主題要反映我國當前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生活發(fā)展的大邏輯,而且素材要典型,來源要權威,能承載政治學科核心素養(yǎng),反映學生的學科素養(yǎng)水平。
4.重視問題情境探究
問題立意是政治學科的生命。常見的命題方式是以問題為中心,以重大時事熱點和現實社會生活問題為背景材料,要求學生根據情境問題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說明、評價、論證。例如,全國Ⅰ卷第38題:結合材料并運用經濟生活知識,說明中國進一步擴大進口對國內經濟的積極影響;全國Ⅱ卷第39題:運用政治生活知識,任選其中三項原則,分別闡述堅持這些原則的理由,等等。這也契合高考的素養(yǎng)立意中要求根據情境而設定一定的任務,通過學生完成任務、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推斷學生的學科素養(yǎng)水平。
5.巧核政治核心素養(yǎng)
全國卷政治非選擇題素材非常廣泛,涉及多個領域,從多個角度展現黨和國家的路線、方針、政策,同時將對學生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考查通過多樣的設問融入到各種情境化處理的時政材料中。例如,全國Ⅰ卷第39題:以人民政協在國家治理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為素材,引導學生在閱讀、思考、表達試題的過程中,提升對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制的政治認同;全國Ⅰ卷第40題:在對“傳統村落”的辨析和對“保護和利用傳統村落”創(chuàng)新性地提出解決方案時,既培養(yǎng)了學生的批判思維、理性思維的科學精神,又增強了其公共參與的意識和能力;全國Ⅲ卷第38題:在對《外商投資法》制定過程的分析中,涵育了依法治國的法治意識。
三、契合全國卷非選擇題特點的公民主體探究教學
面對全國卷政治非選擇題命題的上述特點,處于高一、高二年級的思想政治課堂教學應該如何調整,才能更好地與全國卷接軌,與新一輪課程改革對接,以提高高中生的政治學科核心素養(yǎng)。筆者認為,公民主體探究教學與全國卷政治非選擇題比較契合。這里的探究式教學,是指教師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學生自主探究的欲望,讓學生圍繞著情境或材料或問題,通過閱讀、觀察、思考、討論等途徑,自主或合作地步入開放的、辨析的學習路徑,親歷自主辨識、分析、判斷,從而做出正確選擇,提升綜合能力的一種方法。下面,筆者談談在教學過程中進行公民主體探究教學的一些實踐與對策。
1.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培養(yǎng)公共參與核心素養(yǎng)
美國著名教育學家杜威提倡創(chuàng)設情境,喚起思維,讓學生在困惑、迷亂、懷疑的同時,提出思維的刺激物——問題,引導學生思考。新一輪課程改革就堅持以問題為導向,每個必修模塊都以如“社會主義為什么是近代中國歷史發(fā)展的必然?”“中國為什么能?”“為什么要一脈相承、與時俱進?”等有序銜接、依次遞進的問題為議題,引發(fā)學生關注問題、探討問題、解決問題。學科素養(yǎng)的考查更是以能否面對“簡單”“一般”“復雜”“具有挑戰(zhàn)性”四個層層遞進的不同水平來評價的。這就為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實施問題情境式教學提供了廣闊的天地,也為公民主體意識的凸顯、公共參與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營造了既定的氛圍。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思想政治4(必修)》(以下統稱“必修4”)“世界是普遍聯系的”這一框題時,可以以2018年7月11日在福建連江黃岐半島沿海登陸的第8號臺風“瑪莉亞”對連江各方面的影響為背景,設置如下問題情境。
情境1:結合臺風“瑪莉亞”的事例,分析說明聯系的含義。
情境2:必修4第54頁恩格斯的名言體現了什么哲理?試結合臺風“瑪莉亞”的相關資料分析其具體表現。
這種基于現實生活中真實、親近的情境,通過問題的引導,引發(fā)學生帶著問題在熟悉又暗藏學科內容的生活場景中去閱讀教材,去分析情境,提取情境中的有效信息,解決情境中的問題。在學生這樣的層層剝筍中,既增強了學生獲取和解讀信息的能力,又發(fā)展了學生關心社會、主動擔當的公共參與核心素養(yǎng)。
2.采用合作探究,提高政治認同核心素養(yǎng)
從全國卷政治非選擇題的答案組織中看,角度寬廣而深刻,主要檢測較高層級的學習能力、思維能力和學科綜合素養(yǎng),這就需要教師在日常教學中組織學習共同體經常進行合作探究,通過生生合作、師生溝通、互動交流、深入挖掘、辯證研討,不斷碰撞出思維智慧的火花,讓學生全面深刻的思維習慣常態(tài)化。
與此同時,新一輪課程改革精選的課程內容也強調以主題為引領,通過情境問題引導學生經歷自主思考、合作探究,提取符合問題和情境的知識資源,加以組織,完成設定的任務和問題,這就為教師訓練學生調動、運用、獲取新知識的合作探究教學提供了豐富的現實舞臺。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思想政治2(必修)》“中國共產黨:以人為本執(zhí)政為民”這一框題時,教師可以把本框題的內容系統設置為以下八個探究活動。
問題1:結合有關史實,說說你們所了解的有關鄧小平理論的內容,并分析、探究其提出的背景和確立為指導思想的會議。
問題2:結合有關事實,說說你們所了解的有關“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內容,并分析、探究其提出的背景和確立為指導思想的會議。
問題3:結合有關事實,說說你們所了解的有關科學發(fā)展觀的內容,并分析、探究其提出的背景和確立為指導思想的會議。
問題4:結合有關時事,說說你們所了解的有關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內容,并分析、探究其提出的背景和確立為指導思想的會議。
問題5: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要實現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問題6:從羅陽、沈浩和鄭培民的事跡看,共產黨人應該怎樣當好人民公仆、時代先鋒?
問題7:教材第67頁探究——你還能提供哪些事例印證上述觀點?
問題8:總結本節(jié)課的收獲,并談談如果我是一名共產黨員,我會怎么做。
當然,在創(chuàng)設合作探究問題時,應該有意識地站在全局的高度系統安排。然后,把上述八個探究活動制作成八張卡片,把每班學生設置成八個小組。由這八個小組抽簽得卡片,每個小組按照卡片上的探究問題進行合作探究。這樣既有利于小組學生圍繞問題情境有效地合作探究,又有利于把學生推向第一行動者的公民身份,通過群體動力的方式集體探究感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力量,堅定信念,切實提高政治認同核心素養(yǎng)。
3.打造體驗課堂,發(fā)展科學精神核心素養(yǎng)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研究者、發(fā)現者、探索者。而全國卷政治非選擇題答案中知識點與材料高度融合的特點,也呼喚教師在課堂上必須還“學”于生,把學生推向主體的位置,讓課堂成為學生主體體驗的場所。因此,在學生根據上述一連串問題情境合作探究時,應該盡量給學生一個自由發(fā)揮、充分表達、成果交流的體驗課堂。而教師這時只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根據問題群組串聯過渡整節(jié)課,讓學生盡顯描述闡釋、分析論證情境的風采。
這樣,學生就在一次又一次的問題情境中,在一串又一串的問題鏈中,不斷探究,接續(xù)解開,親身體驗了根據設問,檢索知識庫,把教材的普遍性原理與材料的特殊性有機結合的思維過程和思維方法。這種體驗既提升了學生的辯證思維能力,又在無形中訓練和發(fā)展了學生身為公民主體時,無論面臨各種問題情境,應對各種挑戰(zhàn),都會創(chuàng)造性地應用學科知識,理性地進行正確的價值判斷和行為選擇的科學精神核心素養(yǎng)。
4.聚焦德育時代性,著眼立德樹人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的《關于新時代推進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導意見》提出的六方面重點任務中,第一個就明確要求要“突出德育時代性,堅持把立德樹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社會實踐教育各環(huán)節(jié)”;要讓立德樹人落地,就要將其融入到時代的洪流中去,不斷地與時俱進,才能煥發(fā)其強大的生命力和影響力。因此,在上述學生圍繞問題情境進行合作探究,進行辨識、分析、判斷、選擇并發(fā)言交流體驗的過程中,教師要適時地更新素材,引入熱點情境。
例如,在教學必修4“價值的創(chuàng)造與實現”這一框題時,可以觀看2018年感動中國人物或《奮斗》微視頻;在教學必修4“創(chuàng)新是引領發(fā)展的第一動力”這一框題時,可以播放港珠澳大橋、嫦娥四號等最新科技成就;在教學人教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思想政治1(必修)》“積極參與國際經濟競爭與合作”這一框題時,可以讓學生收集中美貿易戰(zhàn)、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上海合作組織峰會等信息,在此鮮活的熱點基礎上“趁熱打鐵”,要求學生運用所學理論分析、解決焦點問題,這樣既能讓德育充滿生機和活力,又能使立德樹人融入時代的洪流。
總之,通過公民主體探究教學,把學生推向主體的位置,在高考微場景下,在特定的情境中與教材知識建立起特定的聯系,運用特定的知識在應對各種復雜社會生活情境的問題和挑戰(zhàn)時,理性、科學地解決特定的問題。這也正是新課改提出的經歷“特定學習方式”。如此之后,學生解答全國卷政治非選擇題的能力不僅得以提升,政治學科核心素養(yǎng)也在不知不覺中得以培養(yǎng),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孕育而生。
參考文獻:
[1]朱明光.關于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思考[J].思想政治課教學,2016(1).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3]余文森.核心素養(yǎng)導向的課堂教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
[4]高傳軒.和時代同步與思想同行:2018年高考全國文綜卷時政類政治試題評析[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18(22).
[5]陳友芳.基于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學業(yè)質量評價與水平劃分[J].思想政治課教學,2016(2).
[6]B.A.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M].杜殿坤,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