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唐代嚴子陵釣臺的文學書寫

      2020-05-20 08:52:46陳濟川
      關(guān)鍵詞:嚴子陵釣臺李白

      陳濟川

      (中國人民大學 國學院,北京100872)

      東漢初的隱士嚴子陵是光武帝少時的同窗,劉秀建立東漢后多次延請子陵出仕,子陵斷然拒絕,歸隱桐廬富春江,垂釣為樂。 后人將子陵歸隱之所命名為嚴陵瀨,垂釣之處稱為釣臺。①①《后漢書·逸民列傳》:“除為諫議大夫,不屈,乃耕于富春山,后人名其釣處為嚴陵瀨焉。 建武十七年,復特徵,不至。 年八十,終于家?!?/p>

      漢晉時期對嚴子陵的書寫主要見于史傳中,《東觀漢記》、無名氏《后漢書》、《高士傳》、《后漢紀》、范曄《后漢書》分別記載了釣臺本事②②《東觀漢記》原書已佚,相關(guān)記載見《初學記》卷八、《太平寰宇記》卷九五;無名氏《后漢書》相關(guān)記載見《太平御覽》卷五。 其余三部相關(guān)記載詳見《高士傳》卷下、《后漢書·逸民列傳》、《后漢紀·光武皇帝紀》。,后世文人對嚴子陵的接受主要是通過范曄的《后漢書》。③③五個釣臺本事呈現(xiàn)出漸次豐滿的過程。 《東觀漢記》和無名氏《后漢書》記載簡略,嚴子陵和光武帝形象不具備特殊性。 《高士傳》、《后漢紀》、范曄《后漢書》提供了具有高度辨識度的釣臺故事,基本面貌都呈現(xiàn)為子陵是高傲隱者、光武是愛才賢君。 《高士傳》以立高士為主旨,子陵狂狷不羈、鋒芒畢露,是最純粹的隱者。 袁宏《后漢紀》“通古今而篤名教”,子陵因“執(zhí)節(jié)”而拒絕出仕,言行最為平和。 范曄《后漢書》中的子陵形象最是豐滿,新增告誡侯霸“懷仁輔義天下悅,阿諛順旨要領(lǐng)絕”和與劉秀同眠伸足其腹上導致“客星犯御座”兩個情節(jié)。 后世作品提到“懷仁”和客星者不勝枚舉,由于此二處為范曄《后漢書》所獨有,可知范著為后人接受釣臺主要所本。嚴子陵與釣臺進入純文學作品則始于南朝,現(xiàn)存謝靈運、沈約、任昉、王筠等四人的釣臺相關(guān)詩歌共五首,其中王筠《東陽還經(jīng)嚴陵瀨贈蕭大夫》是第一首專詠嚴子陵的詩歌。 筆者統(tǒng)計唐代嚴子陵釣臺相關(guān)文學作品數(shù)量見下頁表1,既包括專詠子陵之作,也涵蓋作為典故或風景提及釣臺的作品。

      其中,初唐現(xiàn)僅存洪子輿《嚴陵祠》、王績《贈李征君大壽》兩首詩歌,盛、中、晚唐的題詠則均頗成氣候,嚴子陵開始獲得較為廣泛的關(guān)注。

      一、隱逸:入仕的反抗、途徑或歸宿

      談及隱逸,入仕是不可回避的話題。 唐代作品在探討面對光明仕途卻毅然歸隱的嚴子陵的過程中,表現(xiàn)出時人對隱逸的理解:隱居或是一種手段,以入仕為價值;或即是目的,意義在于其本身。

      表1 唐代嚴子陵釣臺相關(guān)文學作品數(shù)量

      (一)沉醉于富春美景

      子陵辭魏闕隱于富春,很直接的原因是為此地的美景所陶醉,幾百年后此地山水對游人依然是巨大的吸引——盛唐有“東過富春渚,樂此佳山川”(張謂《讀后漢逸人傳二首·其一》)[1]2015、“疊障數(shù)百里,沿洄非一趣”(孟浩然《經(jīng)七里灘》)[2];中唐有“子陵江海心,高跡此閑放”(錢起《同嚴逸人東溪泛舟》)[3]15、“不樂禁中臥,卻歸江上春”(權(quán)德輿《嚴陵釣臺下作》)[1]3649;晚唐有“舊友只樵叟,新交惟野鷗”(徐夤《釣臺》)[1]8139、“溪聲七里清,嚴陵愛此景”(王貞白《題嚴陵釣臺》)[1]8062、“終向煙霞作野夫,一竿竹不換簪裾”(黃滔《嚴陵釣臺》)[1]8132。

      唐代國力的強盛和生活的富足為游覽提供了物質(zhì)基礎(chǔ);祖國的統(tǒng)一、交通的便利支持著游覽南北的可能;三教并立、佛道二教的發(fā)達促進士人走進山林;科舉行卷之風促使文人在山林都邑中尋找名流汲引……以上種種使得漫游蔚然而興。 山水在魏晉就已大量進入文人的筆端,前代積累的寫作經(jīng)驗在藝術(shù)上做好了迎來盛唐高峰的鋪墊。山水之美和子陵之隱的雙重魅力吸引漫游天下的士人們來到釣臺。

      子陵愛山水故而隱居這一觀點在后代亦多有回響。 宋詩中有“幾峰云冉冉,數(shù)里水潺潺”(胡宿《釣臺》)[4]、“七里林泉好,三公位貌輕”(沈括《釣臺》)[5]、“爭如春風秋月一竿竹,萬古溪山看不足”(盧襄《嚴子陵釣臺》)[6],宋詞亦有“高哉不事侯王,愛此地、山高水更長”[7](林正大《沁園春·括〈嚴先生祠堂記〉》)。

      盡管嚴子陵的隱居被解讀出多種原因、產(chǎn)生隱逸之外的多重意義,但向往山水之美的真正歸隱始終是釣臺文學的主流。 對隱逸各具特色的闡釋為我們探索社會背景與作者心態(tài)提供了途徑,而面目相對統(tǒng)一、內(nèi)涵相對單純的集中于歸隱自身的解讀才占據(jù)著釣臺書寫當之無愧的“正統(tǒng)”地位。

      (二)終南捷徑的風尚

      在清幽的山水生活之外,唐人在嚴子陵故事中發(fā)現(xiàn)了超越隱逸行為本身的存在意義和解釋可能。 李白現(xiàn)存相關(guān)釣臺作品共10 首,數(shù)量為唐人之最,其作品反映了時人在仕隱之間定位的隱逸觀念。

      其《箜篌謠》有言“貴賤結(jié)交心不移,惟有嚴陵 及 光 武。 …… 管、 鮑 久 已 死, 何 人 繼 其蹤?!保?]242-243故交鮑叔牙的舉薦使管仲輔助齊桓公成一代霸主,劉秀知子陵之才故而極盡禮遇。李白從不想通過科舉按部就班入仕,因此四處漫游、投遞詩文,盼望能一步登天、攬察天下大事,“不求小官,以當世之務自負”[8]1712。 李白自詡有和子陵、管仲一樣的經(jīng)世之才,卻缺乏光武帝和鮑叔牙這樣慧眼識人的知己賞識提攜。

      唐代終南捷徑已形成一種風氣,“即有身在江湖之上,心游魏闕之下”[9],“足崖壑而志城闕也……至號終南、嵩少為仕途捷徑”[10]5594,李白正走在這風尚的最前列。 李白對真正的隱士甚至是頗有微詞的,“谷口鄭子真,躬耕在巖石。 ……茍無濟代心,獨善亦何益”[8]567。 “谷口鄭子真,不屈其志而耕乎巖石之下”[11],可謂真正的隱士,李白卻對其“獨善”提出了質(zhì)疑。

      相反,李白十分敬佩垂釣待文王、興周八百年的姜子牙和舂深巖自給、助武丁中興的傅說,“昔太公大賢,傅說明德,棲渭川之水,藏虞、虢之巖,卒能形諸兆聯(lián),感乎夢想。 ……乃知巖穴為養(yǎng)賢之域,林泉非秘寶之區(qū),則仆之諸山,亦何負于國家矣?”[8]1429巖穴山林并非棲隱之所、而是為國養(yǎng)賢之處,真正的大才正袖手山間以待明主。 因此,他號稱“永愿坐此石,長垂嚴陵釣”[8]790、“何慚七里瀨,使我欲垂竿”[8]1197,實則是借隱居之事行求官之實,盼望君主如光武慧眼獨具,拔其自布衣直至卿相。

      (三)功成身退的理想

      李白歌頌子陵之隱還涉及功成之后的選擇,“企圖將積極入世的政治抱負和消極出世的老莊思想、隱逸態(tài)度結(jié)合起來……由隱出仕而終歸于隱”[12]。 他在翰林院時感嘆“嚴光桐廬溪,謝客臨海嶠。 功成謝人間,從此一投釣”[8]1297,可與其早年所寫《代壽山答孟少府移文書》對讀:

      申管、晏之談,謀帝王之術(shù)。 奮其智能,愿為輔弼,使寰區(qū)大定,??h清一。 事君之道成,榮親之義畢,然后與陶朱、留侯,泛五湖,戲滄州,不足為難矣。[8]1431

      以治世之臣自命卻被視為御用文人,表面的榮寵并不能緩解心中的苦悶,這苦悶與傲氣碰撞便產(chǎn)生了強力的桀驁之音。 諸如,“光武有天下,嚴陵為故人。 雖登洛陽殿,不屈巢、由身。 余亦謝明主,今稱偃蹇臣?!保?]972“嚴陵不從萬乘游,歸臥空山釣碧流?!保?]1045李白歌詠范蠡、張良、嚴子陵這三位功成身退的大才,表明自己求官只為助天下清平,絕非戀棧權(quán)位,“愿一佐明主,功成還舊林”[8]833, “待 吾 盡 節(jié) 報 明 主, 然 后 相 攜 臥白云”[8]575。

      功成,是進取精神的昂揚;身退,是高潔品格的操守。 所謂功成,既是“事君之道成”,輔助君王成就霸業(yè),是對天下、對帝王之功;也是“榮親之義畢”,在此過程中取得名望與地位,是對自己、對家人之功。 子陵“事君”有何貢獻眾說紛紜,暫且擱置不論;至于后者,子陵確實是在榮寵兼得之時選擇歸隱,實現(xiàn)了聲名和自由的兩全,可謂名副其實的功成身退,這也就難怪李白將嚴子陵視為心中的理想。

      隱逸是相對入仕而言的概念,唐代釣臺作品談及隱逸時以熱愛富春美景為主流書寫,同時以李白為代表的士人也將隱居行為當作入仕的途徑和出路。 隱居可分為兩個階段,早期之隱是仕宦手段,借助終南捷徑直登青云;后期之隱才是真正退隱山林,卻以功成名就為前提。 前后的分歧并不矛盾,李白自負有才也性愛自然,前者是志向所趨,后者是天性使然。 唐人開發(fā)出隱居在不同人生階段的價值變化,并以此為依據(jù)對嚴子陵進行解讀。 以隱逸為入仕手段,功成后再回歸隱逸,這一復歸過程體現(xiàn)了唐人進取的志向和自由的精神。

      二、道德教化:隱逸的社會意義

      隱逸本是一種個人選擇,但在中國古代的官本位社會中,以“學而優(yōu)則仕”為價值取向的士人將隱逸賦予與入仕相似的社會意義,這一點在唐代尤其是中晚唐釣臺作品中有明顯的反映。 唐人開始思索嚴子陵隱逸的深層原因,并將之歸結(jié)于道德,這一視角開啟了宋代釣臺文學書寫的教化傾向。

      (一)釣魚還是釣名

      中晚唐士人已經(jīng)開始思考子陵隱居的原因并不單純。 曾任睦州刺史的許渾質(zhì)疑“解釣鱸魚能幾人”(《贈桐江隱者》①《丁卯集箋證》中解題曰:“此詩又見于《全唐詩》卷五二六《杜牧集》中,題作《寄桐江隱者》?!保?3]703、“誰識子陵心”[13]58(《晚泊七里灘》),汪遵《桐江》“嚴陵何事輕軒冕,獨向桐江釣月明”[1]6960也對子陵為何會在盛世歸隱提出疑問。 更值得注意的現(xiàn)象是,此時釣魚與釣名在無意中形成對話。

      有認為子陵之隱意在釣得千古高名者:“莫恨無名姓,嚴陵不賣魚”(張祜《七里瀨漁家》)[1]5835,“時人未會嚴陵志,不釣鱸魚只釣名”[14](韓偓《招隱》)。 亦有支持子陵真隱垂釣者:“閑釣江魚不釣名,瓦甌斟月暮山青”[15]1745(崔道融《釣魚》),“直鉤猶逐熊羆起,獨是先生真釣魚” (黃滔《嚴陵釣臺》)[1]8123。 另有“只應光武恩波晚,豈是嚴君戀釣魚”(曾鄴《題山居》)[1]6870值得關(guān)注,首次提出嚴子陵拒絕出仕是因為劉秀延攬?zhí)怼?/p>

      (二)開啟宋代道德視角

      唐代釣臺作品立論豐富,風貌多樣,而宋代釣臺作品則呈現(xiàn)出教化至上的整齊面目,子陵也統(tǒng)一為歸隱以弘揚名教的道德形象②如宋詩有“何人知此意,千古激澆風”(龐籍《經(jīng)嚴子陵釣臺作四首·其一》),“阿諛順旨為深戒,遠比夷齊氣更豪”(李師中《子陵二首·其一》),“東京臣子多名節(jié),皆自先生鑄此曹”(李綱《嚴陵灘下作二首·其一》),“名扶漢鼎千鈞重,風激嚴灘七里清”(方有開《釣臺》)之言。 宋文中亦有“東漢之士聞其風而慕之者,尚風節(jié)而以功名為不足道”(汪藻《嚴州高風堂記》),“激頑起懦,扶植風化,助成東京風俗之美,人才之盛”(張栻《光武崇隱逸》)等表述。,這樣的道德色彩可于中唐找到發(fā)端。 “唐代之史可分前后兩期,前期結(jié)束南北朝相承之舊局面,后期開啟趙宋以降之新局面,關(guān)于政治社會經(jīng)濟者如此,關(guān)于文化學術(shù)者亦莫不如此?!保?6]以釣臺詩而言,六朝作品數(shù)量稀少難以為證,但在中晚唐作品中,宋代作品的主流思想傾向已有跡可循。

      唐詩中的先聲是權(quán)德輿《嚴陵釣臺下作》,“潛驅(qū)東漢風,日使薄者醇。 焉用佐天子,特此報故人”[1]3649,這一視角的選取是針對當時“交情同市道,利欲相紛綸”的澆薄世風。

      梁肅的《漢高士嚴君釣臺碑》以散文的形式做出了更為詳細的闡發(fā):

      則激清風,聳高節(jié),以遺后世。 先生之道,可見于是矣。 ……靜而不用者,化光于無窮。 故許由于堯,先生于漢,皆不易乎世,游方之外,俾后之人聞清風而向慕焉。 蓋運有會,事有行,伊呂遇湯武而立大功,子陵遇世祖而立大名。 去就不同,同歸乎道焉。[17]

      嚴子陵用“富貴于我,有如浮云”的行為實現(xiàn)了“澆風蕩淳”,對傳統(tǒng)以富貴為終極目標的價值觀進行了無聲的批駁。

      梁文以一篇頌結(jié)尾,其中有言“接輿肆狂,孤竹求仁。 介推山死,龔勝蘭焚。 猗歟先生,異乎斯人。 俯仰世道,從容屈伸”。 形成參照的是不事楚王的接輿、不食周粟的夷齊、抱樹而死的介子推、絕食而亡的龔勝,以上五人對皇權(quán)進行激烈乃至慘烈的反抗,多數(shù)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嚴子陵比之他們平和也智慧得多,“召至禁中,告歸江濆”,選擇做盛世的裝點,以令后人“聞清風而向慕焉”的方式與統(tǒng)治者合作,既不屈己心,又有助皇權(quán)。 從對王朝的助益而言,梁肅將嚴子陵與伊尹、呂尚并列,他們在仕隱之間實現(xiàn)了完美的轉(zhuǎn)換,輔助帝王成就垂世霸業(yè)。 由于隱逸產(chǎn)生了道德意義,隱士對皇權(quán)的態(tài)度從反抗變?yōu)轫槕酥梁献鳌?/p>

      在權(quán)詩梁文中,嚴子陵用淳風立節(jié)的方式踐行“賢哲之道”,有助于教化。 安史之亂后,藩鎮(zhèn)割據(jù)、佛老興盛、宦官專權(quán),部分有識之士希望以儒學的中興推進王朝的中興。 梁肅和權(quán)德輿均是古文運動的先驅(qū),他們以復古宗經(jīng)為號召,向古代尋求高風亮節(jié)的楷模,希望通過文章改善世風澆薄之況,無視富貴的子陵因此被進行了有目的的解讀和改寫。

      三、鮮明的時段特征

      除初唐僅存兩首釣臺作品外,盛、中、晚唐的釣臺題詠均呈現(xiàn)鮮明的特色,反映出當時的社會文化和士人心態(tài)。

      (一)盛唐:狂傲不羈的鋒芒

      作為盛唐“時代高潮上產(chǎn)生的一個集中的典型”[8]117,李白筆下的嚴子陵洋溢著時人特有的自信風神和傲岸鋒芒。 如《獨酌清溪江石上寄權(quán)昭夷》:“我攜一樽酒,獨上江祖石。 自從天地開,更長幾千尺。 舉杯向天笑,天回日西照。 永愿坐此石,長垂嚴陵釣。 寄謝山中人,可與爾同調(diào)。”[8]790所詠并非常見的山巒溪流,而是出以容納天地的視野和苞括宇宙的氣魄;攜酒不為寂寞獨酌,而是縱聲長笑邀天共飲;對話山中人也非自下而上的仰慕,而是以平等的身份隨口道出共隱之語。

      自信昂揚的性格是盛唐人的典型風貌。 國力的強盛使得唐朝對外表現(xiàn)出泱泱大國的氣象和全面中心的地位,對內(nèi)君主開明、百姓富足,這樣的社會環(huán)境培養(yǎng)出他們廣闊的視野和蓬勃的朝氣。作為讀書人,幸逢科舉拓寬了入仕之途,文化的多元和信仰的融合開闊了他們的胸襟。 因此,盛唐士人對社會與自身、現(xiàn)在和未來都洋溢著前所未有的高昂自信。

      李白對子陵的偏愛恐怕也與性格有關(guān),在“狂”這一點二人可謂遙相呼應。 直稱侯霸“君房素癡”、眠對劉秀、足加帝腹,子陵不愧劉秀所言的“狂奴”之稱。 “嚴陵情性是真狂,抵觸三公傲帝王”(唐彥謙《嚴子陵》)[1]2686,同樣狂狷的氣質(zhì)穿越幾百年的歲月將二人聯(lián)結(jié)在一起,才碰撞出詩仙筆下的子陵形象。

      子陵助故友功成后毅然歸隱的人生是以李白為代表的盛唐人的理想,傲視君王權(quán)臣的灑脫性格也是李白的個性和盛唐人的風貌。 子陵的傲骨和狂氣在此時得到了遙應,盛唐人挖掘到其性格和人生軌跡中最契合自己的一面,并將這種契合化作釣臺詩中自信傲岸的風姿,表現(xiàn)出昂揚蓬勃的狀態(tài)、雄渾開闊的氣勢,這便是盛唐氣象在釣臺詩歌中的體現(xiàn)。

      (二)中唐:閑適兩全的中隱

      安史之亂后外有藩鎮(zhèn)割據(jù),內(nèi)有宦官專權(quán),對政局的失望和對生命的珍視攫取了中唐士人建功立業(yè)的渴望,促使其離開風云變幻的朝堂中心;多為世族出身的他們又抱有強烈的物質(zhì)享受欲望,難以脫離皇權(quán)的豢養(yǎng),無法成為真正的隱士。 以并不十分投入的姿態(tài)做一個閑官成為他們最合適的選擇,有養(yǎng)家之祿而無遭戮之險,有官員之權(quán)而無殫精之勞,實現(xiàn)名利兼得的兩全。 白居易現(xiàn)存4 首釣臺相關(guān)詩作,體現(xiàn)了中唐人閑適自足的中隱之道。 《家園三絕·其一》:“滄浪峽水子陵灘,路遠江深欲去難。 何似家池通小院,臥房階下插魚竿?!保?8]2246

      與遙遠艱險的“子陵灘”相比,“家池”才是白居易的理想居所——“進不趨要路,退不入深山。深山太濩落,要路多險艱。 不如家池上,樂逸無憂患”[18]2283。

      被貶江州司馬后,目睹幼主當政、奸宦橫行,白居易對朝局不再懷有希望;隨著年歲漸長,早年就抱有的佛教思想占據(jù)上風,熾熱之心冷卻為關(guān)懷自己的生存處境,感悟出看似平淡通達、實則圓滑世俗的“中隱”。 “大隱住朝市,小隱入丘樊。丘樊太冷落,朝市太囂喧。 不如作中隱,隱在留司官。 ……不勞心與力,又免饑與寒。 終歲無公事,隨月有俸錢?!保?8]1493

      白居易其他涉及子陵的詩句亦可作為其中隱態(tài)度的注腳,“移得子陵灘。 心覺閑彌貴”(《奉酬侍中夏中雨后游城南莊見示八韻》)[18]2185、“水邊斜插一漁竿……道似嚴陵七里灘”(《新小灘》)[18]2509、“嚴 子 垂 釣 日…… 悠 然 意 自 得” (《秋 池 獨泛》)[18]2015。 隱居不必限于山林,心之所安便是子陵灘。 比起究竟身在何處,真正重要的是閑適——生活清閑,心中安適。

      李德裕有言“所釣不在魚, 揮綸以自適”[1]5412,“不在魚”而在于什么,詩人沒有興趣做進一步的探究,其關(guān)注點只是“自適”。 錢起“歡 言 盡 佳 酌” 之“歡”、“紛 吾 好 貞 逸” 之“好”[3]15(《同嚴逸人東溪泛舟》),戎昱“愛此多詩興”[1]3025之“愛”(《題嚴氏竹亭》),秦系“時人多笑樂幽棲”[15]2794之“樂”(《耶溪書懷寄劉長卿員外寓睦州》),也都表現(xiàn)出關(guān)懷轉(zhuǎn)向自身、重在心之所適的傾向。

      白居易自稱“志在兼濟,行在獨善”[18]2794,其前半生無愧“志在兼濟”,后半生也止于“行在獨善”。 此處“獨善”只是置身府衙做一介閑官,“上無皋陶伯益廊廟材,的不能匡君輔國活生民;下無巢父許由箕潁操, 又不能食薇飲水自苦辛”[18]2060-2061,以白居易為代表的中唐士人在動蕩社會中褪去神圣,走向庸俗。 他們以“中隱”為借口,以閑適為旨歸,“非賢非愚非智慧,不貴不富不賤貧”[18]2060-2061,選擇了一條調(diào)和廟堂與山林、調(diào)和功業(yè)與品節(jié)、調(diào)和風險與名利的中庸兩全之路。

      (三)晚唐:隱逸的普遍化

      在衰頹的晚唐社會,士人面對狂瀾難挽的朝局和渺茫不定的命運,筆下的釣臺書寫呈現(xiàn)出隱逸心態(tài)的普遍化,并將隱逸付諸實踐。

      皮日休“嚴陵灘勢似云崩,釣具歸來放石層”(《釣侶二章·其二》)[1]7097中的嚴陵灘只是垂釣之所,“兔皮衾暖篷舟穩(wěn),欲共誰游七里灘”(《寄毘陵魏處士樸》)[1]7085將游覽七里灘作為一種日常,陸龜蒙“前溪一夜春流急,已學嚴灘下釣筒”(《自遣·其十五》)[1]7208則效子陵將釣魚實踐為生活方式。 皮陸詩酒唱和,多取材于日常的閑適生活,釣魚是其中出現(xiàn)頻率較高的活動,“赍束書、茶灶、筆床、釣具往來,時謂江湖散人”[10]5613。 與其他很多口稱效嚴陵隱逸卻依然停留于官場的詩人不同,他們真正將隱逸落實到生活中,表現(xiàn)出閑適淡泊的情思,“著意要寫出放神于自然,而處處表現(xiàn)出的是精神的空虛”[19]。

      晚唐詩人對子陵象征的隱逸表現(xiàn)出發(fā)自內(nèi)心的無盡向往,“秋江無限風煙景,都在先生一釣中”[20](呂洞賓《釣臺一游詩》),“便可招巢父,長川好飲?!保?5]1612(徐寅《釣臺》);對子陵的不慕榮華也大加贊頌,“終將寵辱輕軒冕,高臥五云為客星”[1]6957(汪遵《嚴陵臺》),“舊交雖建國,高臥不求榮”[1]8066(王貞白《釣臺》)。 官場生活則充滿了風險和勞累,“嚴陵亦高見,歸臥是良圖”[1]7568(羅隱《秋日富春江行》),“應憐渭濱叟,匡國正論兵”[1]8062(王貞白《題嚴陵釣臺》)。

      同時,詩人們清醒地知道斯人已逝,“寒谷荒臺七里洲,賢人永逐水東流。 獨猿叫斷青天月,千古冥冥潭樹秋”(僧神穎《宿嚴陵釣臺》)[1]9283和“夫子垂竿處,空江照古臺。 ……登臨秋值晚,樹石盡多苔”(齊己《嚴陵釣臺》)[1]9462可為代表。 秋代表生命的凋零,夜代表一天的結(jié)束,兩位詩人都選取了秋日傍晚的特定時刻,契合賢人永逝的傷感氣氛。面臨王朝的江河日下,晚唐士人難免沒落之感、將盡之悲,深感一切美好都必將流逝,筆下流淌出嚴陵已逝、物是人非的滄桑感傷。

      在唐代文人的釣臺書寫過程中,隱逸與入仕由對立走向互補,隱逸在產(chǎn)生社會價值的同時也經(jīng)歷著其本身意義的逐漸被消解。 盛、中、晚唐的釣臺書寫在各具特色的同時又互相勾連。 盛唐釣臺文學是盛唐氣象的體現(xiàn),以李白為代表的盛唐詩人在喜愛自然的同時將隱逸作為終南捷徑,并向往著功成身退,貫穿其中的是盛唐人獨有的自信乃至狂傲。 待到中晚唐,熱情褪去,呈現(xiàn)出另一番面貌——自中唐始,釣臺作品便頗有宋調(diào)。 就思想而言,中晚唐作品為宋代開啟了多元的解讀思路:子陵隱居的深意、教化風節(jié)之功、釣名還是釣魚等主題都是宋代探討的大宗,此時已初露端倪。 就隱逸文化而言,白居易名利兼得的中隱思想是中唐社會走向衰落、文人將智慧轉(zhuǎn)向自身的代表;晚唐則由于時局的進一步?jīng)]落,對王朝和自己前途都失去信心的士人,將隱逸普遍化、日?;?、生活化。

      猜你喜歡
      嚴子陵釣臺李白
      嚴子陵的羊裘
      盤點使用并繼竿時與“坐”相關(guān)的裝備
      垂釣(2021年8期)2021-08-09 05:16:31
      浙江嚴子陵釣臺文化景觀變遷探析
      風景園林(2019年1期)2019-04-02 02:01:04
      紙上的李白(三)
      文苑(2018年22期)2018-11-19 02:54:38
      紙上的李白(一)
      文苑(2018年18期)2018-11-08 11:12:44
      寧做山野村夫,不做富貴中人
      倒下的那一刻
      戲劇之家(2016年5期)2016-04-05 16:24:41
      峰巔枯樹(外二首)
      岷峨詩稿(2014年2期)2014-11-15 03:21:29
      桑榆唱晚釣臺村:記阜陽市潁東區(qū)口孜鎮(zhèn)釣臺村關(guān)工委常務副主任梁子安
      中國火炬(2013年6期)2013-07-24 14:11:50
      “山高水長”嚴子陵
      文化交流(2013年9期)2013-04-29 00:44:03
      霞浦县| 合江县| 威信县| 曲阜市| 扬中市| 奇台县| 东辽县| 涡阳县| 福贡县| 德化县| 佛坪县| 山东省| 台中县| 威海市| 深水埗区| 红安县| 清河县| 南安市| 会东县| 疏附县| 灵石县| 广安市| 玛沁县| 彩票| 甘南县| 邵武市| 武汉市| 三亚市| 陆丰市| 纳雍县| 萨嘎县| 海晏县| 泸西县| 习水县| 徐闻县| 九寨沟县| 汶川县| 喜德县| 南汇区| 新绛县| 海晏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