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云成
[摘 要] 不管是從頂層設計者的意圖來看,還是從學生的成長和社會對人才的需要來看,素質教育都是勢在必行的,但在具體的操作過程中,由于很多人沒有真正理解什么是素質,最終致使“和尚”念歪了“經”。
[關鍵詞] 呼喚;素質教育;清單
有人說,素質教育無非是解決“我從哪里來”“我要干什么”和“我要去哪兒”三個問題。在我看來,素質教育就是要完成“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這個哲學的根本任務,結合學生的學習生活,發(fā)現(xiàn)問題和解決問題,這就是最真實有效的素質教育。
關于家庭人際關系,很多教育者總是拿洗腳、洗碗、洗衣服和做家務來提高學生道德素質,想借助這種讓學生勞動和感恩完成一份滿意的素質教育單。這種流于形式的素質教育自然毫無素質而言,學生沒有發(fā)自內心的思考和追問,強加給他們的教育自然就成為一種無形枷鎖,為了擺脫這種痛苦和無聊,他們要么遠離,要么敷衍了事。教育應該順勢而為,在學生放寒假和暑假前,我讓他們結合平時生活觀察,從親戚朋友伙伴中發(fā)現(xiàn)大家庭關系不和諧中最突出的問題。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學生從別人的家庭中很容易發(fā)現(xiàn)弱勢老人很難得到他們兒女實至名歸的孝順,那些兒女們有的臉色難看,有的人整天指桑罵槐,還有的人把老人趕出家門或者悄悄遺棄他們。到底自己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享受到他們子女的真孝嗎?他們不敢懷疑自己的至親,但他們有了自己獨立的思考。寒暑假“素質教育清單”就是一個問題——“這個學期,父母給了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多少次錢,促膝談心多少次”,這也許是這些高中生從小學以來見到的最簡單的調查問卷,最有挑戰(zhàn)性的作業(yè)和最渴望獲得真實答案的“素質教育清單”。不用數(shù)據分析,學生一問通過神情就能得到答案,這個最終答案遠出乎絕大多數(shù)同學的意料,老人得到的孝敬錢遠遠少于自己的生活費,老人不應該只得到那么一點點小小回報。
怎么辦呢?對于自己的父母,不能直說,不敢直說,也不愿直說,其中一個學生擬定一個“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夕陽紅計劃”并在親朋好友都的朋友圈轉發(fā),其內容是每月要給爺爺奶奶1000元,暫由父親借給自己,再給外公外婆1000元,暫由母親借給自己,每周星期六陪爺爺奶奶一天,星期天陪外公外婆一天,每天需要陪護費300元,這個由父母給自己支付。這個公開計劃有隔山打牛的效能,也有潛移默化的作用,他的父母很快表示自己會主動承擔合理贍養(yǎng)費用和更多精神陪護。這個孩子能發(fā)現(xiàn)問題,并能成功巧妙解決問題,就是一份皆大歡喜足夠上交滿分的“素質教育清單”。
有的學生發(fā)現(xiàn)自己父母總是為了一點雞毛蒜皮的小事爭吵和冷戰(zhàn),為此煩悶不已,后來經過對身邊同學的表情和心情的仔細觀察,終于發(fā)現(xiàn)同學的爸媽關系也差不多這樣。原來是天下父母都差不多,原來還以為別人家的父母就是不一樣。他們?yōu)槭裁磿榱艘稽c小事喋喋不休甚至大動干戈呢?想想都是問題,做做都是答案,有的學生重新溫習我給他們講過的《家庭婚姻經濟學》,有的學生還從生理學和心理學來進行分析父母的生理變化和情緒反應,有的學生還從美學方面研究父母的審美觀。當然,還有的學生從父母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分析他們的思想和行為的沖突。要想改變他們父母談何容易,但要解決問題并非難事。其中一個學生模仿我們班級制定的班規(guī),把爺爺奶奶、外公外婆、舅舅、姨媽、伯伯、叔叔和姑媽召集起來開了一個民主家庭會,制定一個“三大禁令,八項規(guī)定”家規(guī),其內容是:第一條禁令,禁止在家搞外交(媽媽提交);第二條禁令,禁止在家不停嘮叨(爸爸提交);第三條禁令,禁止在家不開心(孩子提交):第一條,起床后家人相互問好;第二條,早餐和家務分工合作,共同努力完成;第三條,上班(學)相互關心和擁抱;第四條,工作期間經常打電話關心和分享;第五條,回家想著給家人一點東西投其所好;第六條,到家第一時間燒水泡茶;第七條,晚餐和家務分工合作,公事電話報備;第八條,晚飯后家人一起到處游游。如果有一方故意而為之,或者有一方因此而受傷,過錯人主動邀請所有至親來家聚會,搞一次“批評與自我批評”。這個是我見到是過完善最細致的家規(guī),學生周記本上的記錄是一改再改,想必他也是廣泛遵循意見和收集建議經過反復打磨的,能主動把他的治家經驗在班級作一次公開分享,說明他認識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大幅提升,這樣的“素質教育清單”看似簡單,其實相對那些形式主義卻是實在太難,勇敢邁出的那一步就是提高素質的表現(xiàn)。
素質教育不在于貌似高大上,而在于真切的細、實、效,只要我們的“素質教育清單”在遵循教育規(guī)律的基礎上,根據學生的思維習慣和知識經驗,從小事做起,從我做起,從解決身邊的問題做起,實實在在提升學生的知識、能力、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它就能讓我們找到教育的真諦,得到大眾的接納和支持,看到美好的希望。
(責任編輯:劉 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