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huán)節(jié),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xiàn)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chuàng)我國高等教育事業(yè)發(fā)展新局面。高職大學英語課程作為高等職業(yè)教育學生必修的一門公共基礎課,不僅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綜合運用能力,更要突出價值引領。本文主要探討如何在高職英語教學中融入思政元素,實現(xiàn)“課程思政”的育人目標。
關鍵詞:高職英語;課程思政;育人
1 引言
2016年12月7日至8日,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會議強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huán)節(jié),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xiàn)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chuàng)我國高等教育事業(yè)發(fā)展新局面。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xié)同效應。”[1]這為當前的高校教育教學指明了方向。本文將以高職大學英語課堂教學為例,探討如何在實際教學中融入思政元素,實現(xiàn)“課程思政”的育人目標。
2 “課程思政”的內涵
“課程思政”作為一種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指導思想,“是各門公共基礎課程和各類專業(yè)課程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課程觀。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是學校用好課堂教學主渠道,推進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的重要實踐,是系統(tǒng)化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載體,也是深化課程改革的內在要求。”[2]課堂教學作為教育的主陣地和主要形式,教師更應該積極主動地擔負起立德樹人的使命,梳理出本門課程中所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學科知識進行有機的結合,在教授學生文化科學知識時,也能實現(xiàn)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3 高職英語教學中的思政元素
高職英語課程作為高等職業(yè)教育學生必修的一門公共基礎課,是為培養(yǎng)面向生產、建設、服務和管理第一線需要的高素質技能人才的目標服務的,是培養(yǎng)高職學生綜合素質、提升職業(yè)可持續(xù)發(fā)展能力的重要課程。高職英語課程的教學目標包括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技能,提高學生的綜合文化素養(yǎng)和跨文化交際意識。[3]高職大學英語課程要培養(yǎng)學生的國際視野,同時又要開展中國優(yōu)秀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教育。
高職英語課程中蘊含著豐富的思政元素,依據其課程特點可歸納為四個方面:全球意識、文化自信、職業(yè)素質和人格品質。[4]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學生會學習到英語國家中的社會和文化知識,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做好引路人和指導者的角色,引導學生客觀看待各國文化的差異性,學習和熱愛我國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向榜樣學習,學會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以幫助學生在進入職場時能養(yǎng)成良好的工作習慣。因此教師在教學中不只是傳播和教授英語知識和技能,同時還要利用課堂這個平臺做好育人工作,充分挖掘高職大學英語課程中的思政元素,注重知識性和人文性的有機結合,以學科知識為載體,引導學生樹立良好的道德標準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現(xiàn)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
4 “課程思政”融入高職英語課堂的實踐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學生在學習英語這門語言并掌握聽說讀寫譯等語言技能時,必定要了解其背后的西方文化,包括政治制度和宗教思想等。而大學生有時缺乏辨別能力,這就需要他們在接觸大量的西方文化時同時學習我們自己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英語課程因具有不同于其他課程的特點而在思想政治教育的體現(xiàn)上一直不明顯,因此迫切需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英語教學中,體現(xiàn)高職英語課程的技能培養(yǎng)和思想教育的統(tǒng)一。
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高職英語課程中,需要把英語教學和思政元素有機結合,并落實到課堂教學的全過程,從教學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入手,如明確教學目標、授課內容、教材、教法學法、學情分析及學生評價等教學全過程。本文將以《新職業(yè)英語﹒基礎篇﹒職業(yè)綜合英語1》第三單元“商務宴請”的教學設計為例,來展示思政元素在高職大學英語課堂中的融合和運用。
本單元的教學目標除了知識目標和技能目標外,還根據教材內容梳理出的思政元素制定了“課程思政”教學目標。除了讓學生了解商務宴請中的座次禮儀、餐桌禮儀,能夠用英語自由對話,也要讓學生在課程學習過程中感受到中國優(yōu)秀的文化,培養(yǎng)學生的家國情懷。如在該單元的熱身部分,是關于商務宴請中的座次安排。這部分的教學,除了讓學生了解商務宴請中的座次禮儀,能夠用英語正確表達座位的安排;更多是讓學生了解中國座次禮儀的歷史傳統(tǒng),能夠在生活中做到尊敬長輩,在職場中能運用所學。在課文部分,突出的是商務宴請和西餐禮儀,在這部分除了讓學生了解西餐禮儀外,更重要的是讓學生了解中餐文化和禮儀,感受中華文化的博大。
在具體授課中,通過歷史故事“鴻門宴”讓學生生動形象的了解中國座次禮儀的傳統(tǒng),并選取了《楚漢傳奇》和《唐頓莊園》中的兩段視頻讓學生直觀的感受中外餐桌禮儀的區(qū)別,再讓學生自己總結差異和不同,引發(fā)學生思考。在對比餐具時,讓學生通過挖掘中國傳統(tǒng)餐具筷子的歷史和內涵,以一角窺視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博大精深。本單元主要講的是西方的飲食文化,通過和學生日常飲食差異進行對比,引出了文化沖突,讓學生了解中西文化差異,感受中國文化的博大和內涵,更好地繼承和發(fā)揚中國文化傳統(tǒng)。
學習完課文后,給學生布置了課后作業(yè),總結商務宴請中的良好習慣和不好的習慣,以小組為單位完成。第二次課收集大家的意見,并通過線上教學平臺云班課進行投票,分別選出最文明和最糟糕的三種就餐習慣。在這個過程中,可以引起學生的文明認知,讓學生知道什么是好是壞,了解就餐禮儀,并通過反思自己平日的就餐習慣,認識到自身的不足并改掉不好的習慣,把所學的餐桌禮儀運用到實際生活中。通過完成作業(yè),還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的能力,這在今后進入職場也是非常有用的。
5 總結
“課程思政”是教師教書育人的應有之意,是課程教學的價值體現(xiàn)。因此,教師在教授學生學科知識的同時,要把做人做事的道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民族理想和公民責任等融入到課程教學之中,充分發(fā)揮好課程的思想價值引領作用,潛移默化的影響學生。[5]教師是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最直接的實踐者,教師自身的專業(yè)知識、科學文化素養(yǎng)及思想意識對“課程思政”的建設有著重要影響。因此,作為教師,要時刻守好教書育人的初心,時刻牢記立德樹人的使命擔當,將更多的精力和時間放在教育教學的本職工作上。同時,教師要不斷學習,不斷提升自己的思想政治素養(yǎng),了解學科前沿知識,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和手段,把思想政治教育元素靈活融入到課堂教學當中,貫穿到教學活動的全過程,注重高職大學英語學科的知識性和人文性、實用性和趣味性、職業(yè)性和教育性的結合和統(tǒng)一,實現(xiàn)“課程思政”的育人目標。
參考文獻
[1]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開創(chuàng)我國高等教育事業(yè)發(fā)展新局面[Z].2016-12-07.
[2]中共北京聯(lián)合大學委員會.關于推進“課程思政”建設的實施意見(2017-2018)[Z].2017-11-19.
[3]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職高專教育英語課程教學基本要求(試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4]趙娜.高職英語課程的“思政教育”教學設計與實施[J].海外英語,2019(24):269-270.
[5]中共北京聯(lián)合大學委員會.關于推進“課程思政”建設的實施意見(2017-2018)[Z].2017-11-19.
作者簡介
江亞慶(1990-),女,土家族,重慶石柱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語語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