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明霞
摘要: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西方自由主義思潮由傳統(tǒng)向現代過渡的時期,產生了理論上的混亂。安東尼·德·雅賽認為自由主義的理論基礎不夠扎實,重構自由主義的理論基礎雖然是困難的但又是必要的。在他的著作《重申自由主義》中,他對自由主義的理論基礎進行新的建構,提出了關于選擇的三項原則和關于社會共存的三項原則,為自由主義帶來了新的理論生機。
關鍵詞:自由主義;自由原則
雅賽認為,“自由社會”應包括秩序建立和秩序維持兩個方面。其中秩序建立即選擇的問題,對此他提出了個人主義原則、政治選擇原則和無支配原則,至于秩序維持則提出了契約原則、優(yōu)先原則、排斥原則,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關于選擇的三項原則的內容與意義
雅賽依據政治的基本問題是“選擇”,提出關于選擇的以下三項原則。
(一)個人主義原則
個人主義原則是指個人能夠選擇,并且只有個人才能選擇。其包括四層含義:首先,只有個人能夠作出經過思考的選擇,并對此負責。其次,個人無須對強制的選擇負責,如果個人所進行的選擇是在強制下完成的,那么無論強制是否合法,個人都不對自己的選擇負有責任,或者只是負有部分責任。再次,從方法論意義上考察,個人主義是一切社會現象之因,個人主義也應當是研究產生社會現象的原因的唯一恰當途徑。最后,非強制的個人選擇只與責任有關而與合理性沒有必然聯系,這意味著人們應當對沒有強制的選擇負有責任,但并不意味著沒有強制的選擇就是合理的。
該原則的意義是確立了個人的主體地位,也意味著群體、國家不能思考或只能比喻意義上的思考。
(二)政治選擇原則
政治選擇原則指的是個人能夠為自己選擇,也能為別人選擇,或者既為自己也為別人選擇。當個人做選擇時會運用理性去衡量選擇的成本和收益,并且對所做的選擇負責,承擔所做選擇的機會成本。當有相同需求共同做出集體選擇時,更多地考慮公平性,即集體如何分攤成本和共享收益。雅賽還認為集體選擇是公共生活的內驅力。當做出集體選擇時,新的問題會出現,成本如何分攤利益如何分配,不同的方案和選擇,其性質、方向、結果都不同。從而集體的得失,要想達成相對公平的方案,產生再分配的傾向,就是公共生活的內在驅力。
此項原則的意義是把國家和政治在自由主義理論中的位置明確地確定下來,明確了集體選擇、政府主義的重要性。
(三)無支配原則
無支配原則是指選擇的意義在于選取所偏愛的選擇方案。該原則有三層含義,首先,有意義的選擇不能是最差的。其次,對于選擇人不能有強制,即無支配。無支配的意思是如果選擇的結果是獲得一個“被支配的”選擇方案,這一選擇便喪失了意義?!氨恢洹边x擇方案的類型一是個人浪費自己的選擇能力,二是個人的選擇能力遭到壓制。無支配原則還意味著人的選擇能力不能受到壓制,否則便是對這個原則的傷害,因為本來可以不選取一個被支配的選擇方案。強制的選擇不僅侵犯了個人自由,還損害了利益,從而使社會性、完整性受到破壞。
該原則排斥“家長作風”,譴責以任何理由把被支配的選擇方案強加于個人。無支配原則的主要效果是要以懷疑和批判的眼光對真正特殊的選擇方案予以審視和研究。
以上關于選擇的三項原則的意義一是為政治秩序的建立提供方向和指導;二是可以判斷特定政治秩序的道德性和合理性。
二、關于社會共存的三項原則的內容與意義
雅賽為了維持根據先前三個原則建立的政治秩序,提出有關社會共存的三個原則。
(一)契約原則
契約原則是指要守信和踐約,承諾必須兌現,可分為“利益取向”型的承諾遵守和“責任取向”型的承諾遵守。契約原則既是個人之道德,也是社會的公共道德,是社會共存的基石和基本原則,是單方面義務和契約制度的道德基礎。該原則有兩層含義,首先,無論是否從承諾中獲益,都應履行。其次,強調了社會制裁,弱化國家權力。雅賽認為契約是道德義務,社會應首先承擔制裁責任,而不是政府。社會使違約者感受到環(huán)境的壓力,那么將恢復契約關系。
該原則的意義是強調人與人之間相互合作,無論個人是否指望從承諾中受益,每個人都有履行承諾的責任,以更好地實現個人自由。
(二)優(yōu)先原則
優(yōu)先原則是指先來后到,即按照先來后到的時間順序確定行為的次序,該原則具有普遍性。優(yōu)先原則具有非道德性,它排除了資源在人們之間分配與占有的其他依據的道德性。
優(yōu)先原則的目的是解決在環(huán)境擁擠,即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個人自由權的行使問題,以防止個人權利行使時的碰撞,是文明共存的重要保障。優(yōu)先原則的作用是在一個“擁擠”的社會環(huán)境中幫助調節(jié)自由權的使用。
(三)排斥原則
排斥原則的含義是所有權都是私有的,都是個人的,是為了解決“人”與“物”的關系。 首先,該原則是對集體所有、公有的批判,即認為決定者、代價承受者和受益者是三位一體的。從所有權的內容出發(fā),完整的所有權包含占有權、使用權、處分權和收益權。在集體中每個人對于份額、收益處于模糊狀態(tài),導致同一集體中出現享受權利與承擔代價的人不平等。個人自由與權利的實現不均衡,損害個人權利和自由,即犧牲多數人的權利自由以成全少數人。其次,雅賽提出對共有權的處理方法,個人明確的份額為基礎,量化區(qū)分。
該原則否定了傳統(tǒng)自由主義“個人不能保護自己的所有權不受侵害”的觀點,其過分強調政府作為所有權的保護者,過高地估計社會在處理及重新分配產權上的作用,歪曲了私人作為人、行為和寶貴資源之間的關系紐帶的道德意義。
以上關于社會共存的三個原則建立了符合選擇原則和框架,并為此提供了保證。
安東尼·德·雅賽始終認為自由主義政策的根本目的是實現個人權利,他以自由為首要價值,對自由主義進行了較嚴密的論述。這六項原則抓住了自由主義的本質,抓住了思想的混亂和學理上的變質,對自由主義進行嚴格的界定,為社會領域制度建立和維護提供了理論基礎,逐步揭示出了政治秩序的理論輪廓,為自由主義帶來新的理論生機。
參考文獻:
[1]現代西方政治思潮[M]. 高等教育出版社 ,徐大同主編, 2006
[2]當代西方政治思潮[M]. 天津人民出版社 ,徐大同主編,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