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福文
古文學習是道鐵門檻。中學生大多有“三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寫作文,三怕周樹人。文言文乃“三怕”之首,是塊硬骨頭。但丟棄了文言閱讀,就是丟棄了古代文化;丟棄了古代文化,就等于丟棄了中華文化的重要元素。因此,文言教材有增無減,而且難度明顯上升,中、高考古文閱讀題更是花樣迭出。如何讓古文閱讀充滿興趣、與時俱進、煥發(fā)生機呢?一篇古文就是一筆歷史遺產(chǎn),面對它,有所繼承,才會有所感恩;一篇古文就是一幅舊畫,摹效它,有所創(chuàng)新,才會有所進步。反之,沒有發(fā)現(xiàn)、繼承、創(chuàng)新的古文閱讀,只會味同嚼蠟,而且僵化思想,禁錮靈魂,扼殺智慧,實為無效閱讀。下面介紹三部曲,與古文跳舞,與古人對話,古文新讀,盡顯時代風流!
第一部:
蝶兒尋花曲——通讀,發(fā)現(xiàn)新知識
“留連戲蝶時時舞”,是因為蝶兒們驚喜地發(fā)現(xiàn)了奇異的鮮花。讀古文要有一雙敏捷而鋒利的眼睛,通過通讀發(fā)現(xiàn)新知識——生字、新詞、特殊句式及特別文體。生字如生僻字、通假字等;新詞如古今異義、詞類活用、一詞多義、虛詞妙用等;特殊句式如省略句、賓語前置句、定語后置句、狀語后置句、被動句、否定句、固定句式等;特別文體如駢體文、銘文、碑文、祭文、奏疏等。這些是古文的“古怪點”,也是中、高考的“必考點”,更是戰(zhàn)勝古文的“制高點”,務必注意。
第二部:
鶯兒賞花曲——精讀,繼承真養(yǎng)料
“自在嬌鶯恰恰啼”,是因為鶯兒們春心勃發(fā),花心正濃,樂享芬芳。讀古文要追美求善,方可滋養(yǎng)身心。因此,美點必須精讀。何為美點?“情人眼里出西施”,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正是古文欣賞的極致。對立意、構(gòu)思、主要段落、關鍵句子、表現(xiàn)手法等,均應在精讀的基礎上,加以探究,推敲何處當繼承,何處當懷疑,何處當修補。尤其是關于感恩、忠孝、人生觀、價值觀、生命觀、審美觀的地方,更應當深入探究,勇于辯論,如百鳥爭鳴,“自在嬌鶯恰恰啼”“紅杏枝頭春意鬧”。懷疑是為了更好地繼承,爭鳴是為了更好地創(chuàng)新。如李密在《陳情表》中表達的感恩與忠孝感動了晉武帝,也感動了古今不計其數(shù)的讀者。文章用事實說話,以真情動人,應當繼承。可深入探究起來,就會發(fā)現(xiàn)事實不清,“忠”情可疑。感恩祖母或許是個掩人耳目的漂亮借口,“圣朝以孝治天下”更可能是個瞞天過海的絕妙幌子。首先,從本文內(nèi)容上看,有漏洞。文中先有“母、孫二人,更相為命”,說明沒有妻兒,十分可憐,可后有“臣密今年四十又四”,這說明應有妻兒。人到中年,竟無妻兒,是何原因?未做交代。倘若離亡,何不明說?倘若明說,理不更足?倘若未娶,“不孝有三,無后為大”,應娶妻生子伺候祖母啊!何必要親自養(yǎng)老送終呢?盡孝的形式不是唯一的。創(chuàng)造條件忠君報國、光宗耀祖對祖母不是至高無上的榮耀嗎?讀書人的大孝不就在此嗎?況且,李密是前朝舊臣,既能在前朝做官,為何不能在新朝做官呢?雖祖母年事已高,盡孝之日短,盡忠之日長,先盡孝后盡忠,合情合理,但忠孝兩全是讀書人的最高境界,且國事大,家事小,李密本可魚和熊掌兼而得之,卻舍熊掌而取魚,頗為蹊蹺。其次,從時代背景上看。李密是前朝舊臣,雖文中說“本圖宦達,不矜名節(jié)”,但心里很可能抱著忠臣不事二主的思想。且晉武帝以陰謀奪取政權,狡詐多變,李密怕誤入歧途,落入陷阱,須等待觀望一段時日再作決定。綜上所述,李密大孝何在?對新皇忠在哪里?感恩祖母可信,感恩新皇則存疑,或許李密保護自己才是真的吧!由此看來,古文名篇也有可疑可補可改之處!繼承時要學會去偽存真,披沙揀金。
第三部:
花兒新生曲——品讀,創(chuàng)造新成果
“領異標新二月花”二月花之所以生機勃勃,春意盎然,是因為它脫胎換骨,領異標新。學古文的不僅只為了解古人,蹈襲前人,更是為了批判地繼承,更好地創(chuàng)新,變“干花”為“新花”。“創(chuàng)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fā)達的不竭動力”,陶行知曾言:“教育的完成在于創(chuàng)造,一切為了創(chuàng)造?!卑拙右字鲝垼骸拔恼潞蠟闀r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表n愈倡導:“惟陳言之務去?!绷簡⒊瑓群埃骸八枷胄露?,我手寫我心?!?新課標要求“表達真情實感,有個性有創(chuàng)意?!敝挥凶杂砷_放,推陳出新,與時俱進,文化才生生不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對古文的思想性、藝術性都應“運用腦髓,放出眼光,自己來拿”。具體說來,對古文的題目、立意、結(jié)構(gòu)、文體、表達方式、表現(xiàn)技巧、遣詞造句等,應當反復品讀,最后結(jié)合現(xiàn)實需要、社會發(fā)展趨勢、表達的最佳效果選擇接受,批判繼承,大膽創(chuàng)新。
1.古文的題目大都較為固化,例如《三都賦》《二京賦》《赤壁賦》等題可以考慮結(jié)合當下的題目,使之新穎獨特,讓人一見鐘情。如《赤壁賦》可抓住主題、線索、關鍵詞、主要描寫對象,換一個既準確又新奇的題目,類似于《須臾與無窮》《赤壁夜思》《明月·長江·清風》《亦誦亦歌月風水 且哀且羨人地天》等。
2.古文的立意大都是替圣賢立言,離不開封建倫理道德,孔孟之道占主導地位,如:忠、孝、義等。品讀時,應與新道德、新思想、新觀念相比較,正確取舍,繼承發(fā)展,要把封建社會的忠君愛國和現(xiàn)在的愛國愛民相區(qū)別,不可人云亦云,拾人牙慧,更不可食古不化。何謂大忠,何謂小忠;何謂愚忠,何謂智忠;何謂大孝,何謂小孝;何謂假孝,何謂不孝;何謂民族大義,何謂江湖義氣,何謂哥們義氣,均要具體分析,不可盲從。此外,隱逸遁世之作不止一二,品讀時,更應因時因事辯證地分析,需有真知灼見,獨樹一幟,不可簡單肢解,斷章取義,更不可照搬資料,盲從權威。品讀后,可以演講、辯論等形式交流成果。
3.古文的結(jié)構(gòu)由破題到結(jié)尾,往往思路雷同,古板呆滯,八股文尤甚。對其開頭、過渡、結(jié)尾乃至段落順序可做修改,使之異彩紛呈,讓人耳目一新。如《滕王閣序》,開頭兩句“豫章舊郡,洪都新府”,交代地理位置,實為俗套,可改得起筆不凡,一鳴驚人,或設下懸念。有人改為:“舊郡龍虎爭,新府鳳凰儀?!逼鸸P就突出了古今均是不凡之地,比原文含義更豐富,更吸人眼球。中間“家君作宰,路出名區(qū);童子何知,躬逢勝餞”剪切后,稍做修補,可做序前小序。
4.古文的文體重視四平八穩(wěn),有的過分講究格式的規(guī)范,如游記、書信、奏章、祭文、碑文等,閱讀時應舍棄形式主義的東西,突出主體,品味精華,縮寫課文。有的古文刻意追求句式的對稱,例如駢體文等,品讀后,可抓住核心觀點,去掉累贅句子,舍棄套話假話,剔除無用字詞,變換句式,充實內(nèi)容,大膽改寫。
5.古文的煉字并不是十全十美的,品讀后,當有所卓見,敢于替換,哪怕是一字之師,豈不快哉!例子多多,此不贅舉。
6.讀后的感受不可爛在肚里,應用簡評、對聯(lián)、讀后感等多種形式呈現(xiàn)出來。只有讀寫結(jié)合,才能提高鑒賞水平,增強寫作能力。如讀了歸有光的《項脊軒志》,可以首段后幾句生動含情的描寫為依據(jù),為其書齋作如下幾副對聯(lián):“最喜明月陪軒靜,更愛清風伴書聲”“清風小鳥帶詩趣,明月桂影聽書聲”“軒小望明月足以長嘯,書多對清風正好樂吟?!?/p>
總之,古文閱讀的生命在于創(chuàng)新,欲生命之樹常青,盡顯時代風流,須靠閱讀之智——創(chuàng)新閱讀和創(chuàng)新寫作。照以上三部曲“跳舞”,必能獲得新發(fā)現(xiàn),繼承精華,推陳出新,做到“古董翻新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