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祥玉
摘 要:人格教育在學生發(fā)展過程中起著無比重要的作用,而語文教學是進行人格教育的重要途徑,能夠幫助學生形成良好人格。教師要借助語文教材中的文學形象,引導學生反思,幫助學生形成良好人格;深入挖掘語文教材中的情與理,幫助學生完善人格;同時要充分抓住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時間,幫助學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關鍵詞: 語文教學;人格教育;滲透;方法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0)13-0041-02
語文課程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有機統(tǒng)一,語文教材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文化血脈和思想精華,蘊含著豐富的人格教育內(nèi)容。語文教學不僅需要豐富學生的語文知識,更重要的是還要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情懷,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人格。隨著時代的快速發(fā)展,人格教育在語文教學中的比重逐漸增大,培養(yǎng)學生健全的人格逐漸成為中學語文教學工作的一個重點內(nèi)容。本文結合教學實踐,對語文教學中人格教育的滲透進行研究。
一、語文教學中人格教育的價值
中學階段是學生人格形成的一個關鍵期,根據(jù)埃里克森的人格發(fā)展階段論,中學生正處于“自我同一性”對“角色混亂”這一階段。中學生既要面對自身本能沖動所帶來的一系列問題,又要面對新的社會環(huán)境和沖突所帶來的迷茫和困惑,他們會很在意自己在別人心目中的形象,會出現(xiàn)角色混亂的問題,有時候也會思考想要成為怎么樣的人。在這個階段,語文教師要充分發(fā)揮語文教學中人格教育的作用,引導學生逐漸完成“自我同一性”,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人格。
二、語文教材中人格教育的內(nèi)容
人格教育是一種著眼于發(fā)展受教育者心理、道德、精神品質(zhì),使每個受教育者的人格得到塑造與提升,最終形成健全優(yōu)良的人格的教育活動。語文教材中包含很多人格教育的內(nèi)容,有利于開展中華傳統(tǒng)美德教育,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個性和道德品質(zhì)。比如,《荊軻刺秦王》在一定程度上向?qū)W生展示了人物的愛國情懷,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精神;《老人與海》呈現(xiàn)了人物不屈不撓、頑強生活的人格品質(zhì),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積極生活、不卑不亢的人格品質(zhì);《勸學》展示對待學習的態(tài)度和學習方法,能夠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塑造學生良好的人格品質(zhì)。類似的文章在語文教材中還有很多,教師在實際語文教學中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人格教育內(nèi)容,借助語文教學的優(yōu)勢資源,培養(yǎng)學生健全人格,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三、語文教學中滲透人格教育的方法
1.借助文學形象,影響學生人格形成
教師要對每一篇文章所塑造的人物形象進行深入挖掘,呈現(xiàn)人物的善惡美丑,引導學生深入分析人物人性中的好與壞,并對人物形象的人格品質(zhì)進行科學、中肯的評價,這樣能夠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人格形成。在實際語文教學中,要借助人物形象的正面力量和人格魅力來感化學生,讓學生感受人物的悲傷和喜悅,了解人物形象所承載的意義,并與文章中的人物形象產(chǎn)生情感共鳴,感悟人生的價值,進而培養(yǎng)學生的理想人格。例如,教學契訶夫的短篇小說《裝在套子里的人》的時候,教師要引導學生分析別里科夫這個人物形象。別里科夫是一個膽小怕事,害怕出亂子,害怕新事物,頑固守舊,對社會變革有著極度恐懼的人,總是穿著一身大衣將全身包裹起來,“仿佛要為自己制造一個套子,好隔絕人世,不受外界影響”,卻又是一個愛管閑事的人,這個人物身上展現(xiàn)了一種極度矛盾的人格。他是可憎可恨的人,也是可憐可悲的人;他所代表的是他自己,也代表了那個時代的一部分人。分析這個人物形象,對學生來說是一場自我反思,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學生的思想情感,幫助學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2.挖掘文章情理,幫助學生完善人格
語文教材中滲透的情與理是非常全面和豐富的,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要找到文章中情與理的契合點,對學生進行“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的教育,幫助學生完善自身的人格。每一篇文章都滲透著一定的情感,教師要抓住文章的情感去感染和影響學生。每一種情感都是文章作者的心理活動和情感訴求,在學生閱讀和賞析過程中,教師需要加以引導,使學生與文章作者產(chǎn)生情感上的共鳴,塑造學生的良好人格。例如,《記念劉和珍君》這篇文章追憶劉和珍這位始終微笑的溫和的學生,表達了作者對當時反動派屠殺革命者的憤慨之情。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感受劉和珍為了革命事業(yè)慷慨就義的個人情懷和文章作者的憤慨之情,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完善學生的人格。每一篇文章都有一定的哲理,教師要找到每一篇文章的哲理所在,用哲理去引導學生和啟發(fā)學生。例如,教學《勸學》的時候,教師要抓住這篇文章所傳達的哲理。其中,“君子慎其所立乎”所傳達出來的哲理是:學習和學習的環(huán)境很重要;“積土成山”所傳達的哲理是:學習要做到鍥而不舍,積少成多,專心致志,這樣才能學有所成;“學惡乎始”所傳達的哲理是:學習要選擇好學習內(nèi)容和學習方法,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學生可以通過這些哲理的啟發(fā),修養(yǎng)心性,完善自身的人格。
3.抓住課堂教學,培養(yǎng)學生健全人格
語文課堂教學時間十分有限,如果只是照本宣科地對學生進行知識的灌輸,那么所能產(chǎn)生的人格教育效果也是微乎其微的。因此,教師要充分把握課堂教學時間,結合課堂教學的特點,選擇合適的人格教育內(nèi)容如古今中外的名人故事,根據(jù)學生的個性特點進行適時的人格教育,這樣才能培養(yǎng)人格健全的學生。例如,教學《陳情表》的時候,教師可將作者李密至情至孝的人格特點傳達出來,還可以根據(jù)本文主題的需要,引入“二十四孝”中的一些故事。這樣不僅能夠深化學生對“行孝”這種道德品質(zhì)的理解,還能讓學生真實地感受到本文作者李密的人格魅力,并且聯(lián)系實際認識到父母的含辛茹苦,從心理和行動上去感恩父母,孝順父母,實現(xiàn)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的薪火傳遞。
綜上所述,教師采用科學化、合理化的方式將人格教育滲透在中學語文課程教學中,不僅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能力,還能夠幫助學生塑造健全的人格,促使學生全面發(fā)展。教師要借助語文教材中的各種文學形象,引導學生反思自我,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人格;深入挖掘語文教材中的情與理,通過“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的方法來塑造學生的人格;要充分抓住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時間,將人格教育始終貫穿于課堂教學中,幫助學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參考文獻:
[1]郭明俊.語文教學人格教育功能研究[J].語文建設,2015(18)
[2]程紅兵.語文教學呼喚人格教育——語文人格教育思想及在教學改革中的實踐[J].基礎教育參考,2010(02).
[3]何小微.語文教學中的人格教育[J].教學與管理,2008(06).
[4]程紅兵,鄭桂華,孫宗良,張廣錄.實施人格教育:語文教育實現(xiàn)自身價值的必然[J].中學語文教學,20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