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中華
【摘要】隨著新課標的下發(fā)與教育改革工作的不斷深入,小學的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過程也發(fā)生了較大變化。因此,教師應對其教學有效性進行分析,并結合實際情況制定出完善教學過程的教學計劃,以提高學生的道德與法治水平,為學生道德觀以及法治觀的正確形成打下良好的基礎。
【關鍵詞】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有效性?策略
小學階段既是學生學習基礎知識的關鍵時期,也是形成正確的道德觀念和法制觀念的重要階段,因此要尤其注意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過程。通過優(yōu)化完善道德法制課堂教學方式,能夠有效促進學生多方面的發(fā)展,并促進教育改革工作的進一步推進。教師在進行道德與法治教學時,應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與學習特點,并根據(jù)實際的教學情況制定相關教學策略,為學生道德與法治觀念的形成打下良好的基礎。
一、轉變教學理念,提高學習效果
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學習方式與學習技巧的應用是學生應主要掌握到的學習基本技能,其遠遠比傳統(tǒng)教育模式下的死記硬背以及單一灌輸知識的方式要強得多。因此,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理念并應用在新的教育形勢下的新式教學方式是非常重要的,也是有效提升教學效果的前提條件之一。學生在掌握學習的正確方法后,不僅會提升自身的學習效率,而且在日常的學習和生活中會逐漸增強學習自信,從而提高學習積極性。在道德與法治的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求學生掌握課程理論知識,還需要讓學生充分認識到理論知識對于道德與法治整體課程主體以及教學結構的重要意義,從而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相關知識,這也是使學生形成正確的學習思維的重要基礎,能夠讓學生在這一過程中不僅學習了課程理論知識,還使學生學會如何靈活運用這些知識,從而提升知識的實效性。這也是學生從原本的被動學習過程,變?yōu)橹鲃臃e極地去學習相關知識的關鍵點,打破傳統(tǒng)教學壁壘,提升自己的學習效率的同時,也幫助教師在觀察學生的學習效果后完善了其教學過程。由于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中涉及到的理論知識較多,因此相對于小學生未完全發(fā)育成熟的心理和生理來說,具有一定的學習難度,因此要加強學生對于課程知識的理解。只有完全理解其中的理論知識,才能在掌握課程主體脈絡和關鍵點的同時,對知識進行自我總結和過程反思,從而使得教學效果大大增強。教師還要在這個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理解能力,以便于在學生遇到問題后,不是第一時間去向教師請教,而是自己首先對題目進行分析探究,找到其中的關鍵點。在確定自身沒有解決難題的能力后,再向教師進行請教,然后根據(jù)自己總結的問題思路和問題難點,結合教師的解答過程進行過程知識的整理,以最大限度地提升學生的理解能力,拓展學生的解題思路的同時,也能夠打破傳統(tǒng)知識的束縛。
二、從學生的學習角度出發(fā),完善原有的教學方法
道德與法治課的教學目標,是在讓學生充分理解理論知識的同時,拓展自己的學習思維,學會在實際生活中靈活應用所學到的道德與法治知識,這也是正確形成道德觀、法治觀的重要前提。想要更好地提升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效果,就要不斷地完善教學過程,以在原有的教學方法的基礎上結合新時代的課程要求,創(chuàng)新出更符合學生學習特點的教學方式,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想要發(fā)揮出新式教學方式的優(yōu)勢,就要從學生的角度出發(fā),分析出目前學生課程學習的重點和難點,以便更好地制定相應的課堂教學方案。以對課程知識理解不到位為例,一方面,由于道德與法治的理論知識對于小學生來說過于繁雜,學生在缺乏引導的條件下對知識的理解(法律法規(guī)等)只是一知半解,甚至完全不理解其中的意義,只是為了應付考試而背誦相關章節(jié)內容,這也就失去了道德與法治課原本的教學意義。另一方面,是由于小學生的知識積累不足,導致了學生不理解課程知識的情況下,還要求其應用這些理論知識在實際生活中。強制的要求不僅會讓學生產(chǎn)生逆反心理,還會極大影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而使學生對于知識的探究欲望減少。因此,教師應根據(jù)這一特點強調學生的知識積累過程,通過互聯(lián)網(wǎng)教育平臺或尋找生活中的法律法規(guī)和體現(xiàn)出道德素質的現(xiàn)象等方式,拓寬學生的道德與法治知識的知識面,以此增強學生對于課程知識的新鮮感,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同時,教師也應注意在正常的課堂教學過程中,留出一部分時間,讓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思考,以促進學生自主地進行知識交流,以增強學生的自我學習意識,讓學生在這一過程中對知識進行靈活應用,從而增強學生對于課程知識的掌握程度。這種教學方式也是隨著近些年新式教學方式的大量應用突顯出其教學優(yōu)勢,教師通過此種方式能夠設計出更多的符合教學實際情況的教學方案,從而提高自身的教學質量。學生在這一教學過程中,也可以發(fā)揮出自身的學習特點,結合自身對于課程知識的理解,提出完善教學方式的建議,讓教師能夠在整理學生意見的同時,優(yōu)化教學方案,以得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三、堅持以人為本,建立良好的學習氛圍
新課標的要求是要建立以學生為課堂主體的學習體系,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只扮演課程知識的引導者,以讓學生更好地掌握課堂節(jié)奏,由原本的教師為課堂教學的主體轉變?yōu)閷W生為課堂主體的教學模式,這也是創(chuàng)新教育的基本要求。學生在這一過程中,通過自由掌握課堂教學節(jié)奏,能夠把握課程知識重點,以增強對于道德與法治知識的理解,獲得更多的情感體驗。并且在這一過程中,也能夠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使學生的道德素質得到全面發(fā)展,這也是為社會人才的培養(yǎng)做了良好的鋪墊。以人為本的思想主要是針對教師來說的,這也是教師應在課堂教學中逐漸形成的一種基本教學觀念。通常來說,相比于學生對教師知識層面的“佩服”,更多的是對教師的“敬畏”,這也是目前的道德與法治課堂上經(jīng)常見到的現(xiàn)象。但確定學生的主體位置以后,學生就會在這種教學過程中逐漸形成由原本的對于教師的敬畏轉變?yōu)閷處煹淖鹬兀瑥亩谔嵘虒W效果的同時,也能夠促進師生關系的進一步發(fā)展。教師也應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重點觀察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對于學生不理解的課程知識的重點和難點,要對其進行深入解析,尤其是對于道德與法治課程來說,需要結合生活實際來幫助學生理解知識的關鍵點,更好地梳理課程知識結構。同時,能夠通過了解學生動態(tài)來設計更多的教學活動,以活躍課堂氣氛,從而建立良好的學習氛圍,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提升教學效果。
綜上所述,提升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有效性是道德與法治教學過程的重點,教師應在不斷完善教學方式的基礎上,通過新式教學思維的要求對教學過程中的不足進行分析,并提出相應的優(yōu)化措施。同時,需要對教學環(huán)境和條件進行改變,在提升教學質量的前提下,使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以促進學生多方面的發(fā)展和進步。
參考文獻:
[1]楊麗敏.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生活化的研究[J].新課程,2018,(4):151.
[2]趙燕,文俊.淺談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J].青春歲月,2018,(28):178.
[3]張永芬.呵護人生最美好的開端——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J].考試周刊,2018,(18):153.
[4]王曉明.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有效性初探[J].兒童大世界,2019,(1):237.
[5]宋同利.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安全教育的巧妙滲透分析[J].新課程,2018,(4):270.
[6]和炳文.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活動情境創(chuàng)設初探[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2018,(2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