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才年
【摘要】近年來,教育體制的不斷改變要求教師轉(zhuǎn)變觀念,形成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引導學生發(fā)揮主觀能動性,為學生創(chuàng)造和諧的氛圍,使其互相競爭、互相督促,逐漸使得學生養(yǎng)成獨立學習的能力。這就促使教師需改變思路、打破藩籬、拓寬眼界、尋找新的教學方法,以期激發(fā)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
【關鍵詞】主觀能動性 自主學習 興趣
社會在進步,教育亦在不斷發(fā)展。當前的教育更加注重培養(yǎng)學生主動參與、勤于思考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因此,學生學會自主學習的方式便顯得尤為重要,教師需要引導學生發(fā)揮主觀能動性,改變以往強行給學生灌輸知識的教學方法,在此過程中,更加重要的是如何引導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筆者認為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是重中之重。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不論教師如何口若懸河、長篇大論、滔滔不絕,學生提不起興趣也是白費功夫,學習也只能是事倍功半。正如孔子所言,興趣才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學生對其感興趣,才有了探索語文世界的源動力,才會慢慢體會到語文的美感,進而達到自主學習的目的。那么,如何激發(fā)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才是每個教師需要思考的關鍵,對于小學語文的教學,積極引導、善于挖掘、轉(zhuǎn)變角色,讓學生作為學習的主角,才能充分引起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
一、營造氛圍、激發(fā)興趣
要想激發(fā)學生的興趣,營造良好的氛圍十分重要。在課堂上給學生們營造愉快的學習氛圍,如情景模擬、引經(jīng)據(jù)典等,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充分感受到學習的快樂,從而讓學生主動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
例如,在學習《詠鵝》一文時,首先引導學生思考如何描述白鵝,并在分小組進行比拼,看哪組的描述更加形象生動、更加貼切,與學生互動并對其進行點評。對于農(nóng)村的學生來說,鵝是常見的動物,每個人對于贊美白鵝都有自己的方法,模仿白鵝的叫聲、模仿鵝走路的動作等都是常見的方式,這樣的以引導過程會讓學生消除學習的恐懼,認為這不在是枯燥的學習,而是一場輕松的游戲過程。緊接著,再引導學生如何贊美白鵝,力求學生在課堂中各抒己見。孩童的天真總會給你出其不意的驚喜,甚至有同學不知道怎么表達想法時回答“鵝,鵝……”雖然這只是個尷尬的小插曲,但是卻十分自然地引出了駱賓王的這首詩,此時老師開玩笑地說“這位同學的表達方式倒是跟大詩人駱賓王很一致嘛”。學生頓時哄堂大笑,在歡快的氣氛中不覺也對這首詩的具體內(nèi)容產(chǎn)生極大的興趣,同時也加深了對這首《詠鵝》的印象,一堂課下來學生不僅學習得很認真,教學效果也比預料得好,很好地達到了教學的目的。
從上述案例中可以看出,學生喜歡學習的內(nèi)容跟自己息息相關,發(fā)現(xiàn)學習的內(nèi)容就在自己的一言一行中,通過互動式交流,結(jié)合文章聯(lián)系實際,讓學生在輕松、自由的氛圍中學習,極大地激發(fā)了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讓學生輕松地學到了知識。
二、遷移方法,自主學習
語文課堂中,如果學生不主動,光靠教師苦口婆心肯定沒有用,只有學生產(chǎn)生自主學習的意識,養(yǎng)成自主學習的習慣,才能提高學習的效率。教學的關鍵不在教師,而在于學生,好的學習方法至關重要,講求方法有助于提高學生在課堂中學習的效果。
例如,在學習《詠鵝》一文時,最初接觸到古詩詞,學生會自然地產(chǎn)生犯難情緒、抵觸心理,如果提前安排學生預習,學生不僅摸不著頭腦,而且也會對這篇課文提前產(chǎn)生消極情緒,預習效果肯定也不理想。鑒于此情況,教師干脆避免預習這個環(huán)節(jié),直接在課堂中引導學生一步步進入到教師設置的教學情節(jié)。在課堂中教師首先引領學生了解并熟悉詩人駱賓王,包括駱賓王的生平等。但是,事實上對于學生來說,詩人屬于哪個朝代并不重要,學生也搞不清這些年代,畢竟學生缺乏歷史知識的支撐。這種情況下,教師就得找出詩人跟學生關聯(lián)性較強的點——年齡。詩人駱賓王寫《詠鵝》這首詩時年齡方才七歲,跟學生的年齡普遍相差不大,此時可以引導學生嘗試用自己的語言贊美白鵝,再讓學生拿自己的語句和《詠鵝》比較,并對其進行點評,讓學生對《詠鵝》的內(nèi)容加深記憶。與此同時,還可以引導學生倒推計算駱賓王的出生年份或者做《詠鵝》的年份,這樣無形中也讓學生記憶了基礎知識點。這首《詠鵝》雖然通俗易懂,但是語句卻很優(yōu)美,同時再讓學生模仿《詠鵝》的韻律以生活中的事物簡單的作詩,從身邊的動物出發(fā),延伸到事物、人物等,學生的作品雖然參差不齊,但也不乏優(yōu)秀的篇幅。這個練習的過程,不僅拓展了學生的思維,也加深了學生的印象,讓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也讓教師對學生的學習能力、表達能力、想象力等有了進一步的掌握,在后續(xù)的教學過程中可以做到因材施教。
從上述案例中可以看出,學生在學習之余體會到了學習的樂趣,甚至學到了一種贊美事物的方式,隨著后續(xù)知識的積累,學生會慢慢學習到更多的方法,也為今后寫作文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實際出發(fā),體驗生活
正如俄國文藝理論家車爾尼雪夫斯基所說“藝術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很多好的作品都是來源于生活,且與生活緊緊聯(lián)系在一起。學生之所以不愿意學習是因為難以體會到作者的心境,才會覺得學習枯燥乏味,更談不上自主學習。對此,教師不妨換個方式來激發(fā)學生的熱情,進而讓學生產(chǎn)生濃烈的興趣。
例如,在學習《詠鵝》一文時,課后鼓勵學生去養(yǎng)鵝的同學家觀察比較,看看生活中所見到的鵝到底跟駱賓王筆下的白鵝有何不同,讓學生通過自己的眼睛去看,通過自己的耳朵去聽,通過自己的內(nèi)心去感受,通過自己的語言去描述。將學生進行分組,分組的過程中將部分主動權交到學生自己手中,讓學生自主選擇感興趣的點。不同的小組針對鵝的不同細節(jié)特征進行描述,如第一小組描述鵝的樣子,第二小組描述鵝的進食,第三小組描述鵝走路的姿態(tài)等,然后匯總學生所寫的句子,在第二天的課堂上進行評比和指導。這樣不僅可以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觀察事物,讓同一小組內(nèi)同學發(fā)現(xiàn)差距,小組內(nèi)成員互相學習以達到共同進步;讓不同小組內(nèi)同學發(fā)現(xiàn)差距,小組間相互競爭,如果教學時間允許,還可以讓不同小組互換觀察角度,再進行比較,這樣反復的聯(lián)系過程,才能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迅速進步。在此過程中,教師對學生再進行適度獎勵,會讓學生有更充分的激情和更濃厚的興趣去自主學習。
從上述案例中可以看出,通過這樣的課外活動,學生可以獲得課本上學不到的知識,也學會了觀察和思考,長此以往,學生會養(yǎng)成觀察身邊事物的習慣,也會慢慢形成用語言描述所見所聞、所思所想的能力。
四、結(jié)束語
語文本身很優(yōu)美,以其美妙的語言在向我們展示這個世界,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引導學生喜歡語文,并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養(yǎng)成自主學習的能力,需要教師的思考與智慧。教學是一門藝術,教師要學會利用資源,活用幽默風趣的語言,設計生動有趣的課堂教學模式,讓每一個學生都體驗到學習的快樂,慢慢地愛上課堂,逐步地愛上語文,最終引導學生愛上自主學習?!芭d趣是最好的老師”,只要激發(fā)出學生學習的興趣,不用老師成天督促,學生會發(fā)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探索語文世界的美妙。在這種良好的氛圍中,老師不再是趕鴨子上架的人,而是陪伴在學生身邊共同享受學習樂趣的人;學生也不再是苦苦抱怨的人,而是主動感受學習的快樂和語文的魅力的人,教與學會達到一個新的高度,也能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參考文獻:
[1]周小笑.小學語文自主學習課堂模式初探[J].語文學刊,2008,(24).
[2]柏亞蒲.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J].學周刊,201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