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順敦
[摘要]初中化學復習課的問題設置對于復習效率的提高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和價值以《日常生活與酸、堿》復習課為例,從化學問題設置要注意學科性和趣味性相統(tǒng)一,注意問題設置的層次性、指向性、梯度和密度、難度和角度等五個方面進行案例研究,并提出若干意見和建議?
[關鍵詞]復習課;問題設置;日常生活與酸、堿
[中圖分類號]
G633. 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058(2020)17-0073-02
著名教育學家布魯納認為“知識的獲得是一個主動學習的過程,學習者不應是信息的被動接受者,而應是知識獲取的主動參與者”。而傳統(tǒng)的化學復習課教學忽略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一味地注重題海戰(zhàn)術,最終脫離化學教育的本質。而新形勢下的課堂教學更關注化學學科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緊緊圍繞教學日標的落實,強調對學生的學習方式和方法的指導,關注學生學習的高效性。因此,課堂轉型尤其是復習課的課堂轉型已成為一種必然趨勢。那么,如何提高化學復習課的效率呢?可以基于生活情境設置一系列貼近學生實際的化學問題,逐步建構知識體系,使學生進一步加深對知識的掌握,進而實現復習課的教學日標。
一、問題設置注意學科性和趣味性相統(tǒng)一
化學學科知識往往具有抽象性,尤其是化學反應規(guī)律、原理、化學反應方程式等。教學中,教師應當將它們形象化、具體化,讓抽象知識更易于被學生理解和掌握。這就要求設置的問題學科性與趣味性相統(tǒng)一,讓化學知識來源于生活,又更好地服務于生活。例如《日常生活與酸、堿》中,酸堿的反應特點可用生活事例以問題的形式呈現:“長期使用鋁壺燒開水,鋁壺內壁會附著一層水垢[主要成分是CaCO3、Mg(OH)2],能用水清洗掉嗎?應該如何清洗?請寫出有關反應的化學方程式。”從而歸納出酸與堿、酸與鹽反應的規(guī)律和特點。通過對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見問題的解答,引導學生復習酸和堿的主要化學性質;同時使學生進一步認識到化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培養(yǎng)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二、問題設置注意層次性
設置問題時,還應關注問題的層次性,這有利于學生思維的活躍和啟迪,有利于學生建構知識網絡與體系,使復習效果更顯著。如《日常生活與酸、堿》復習教學中,可設計三個層層遞進的日常生活中的典型問題。問題1:長期使用鋁壺燒開水,鋁壺內壁常附著一層水垢[主要成分是CaCO3、Mg(OH)2],能用水清洗掉嗎?應該如何清洗?請書寫出有關反應的化學方程式。問題2:小明在參觀一家工廠時,發(fā)現該廠有部分儀器的鐵制外殼生銹了,于是他結合課堂知識,向工人建議除鐵銹的方法。他的方法會是什么呢?請寫出有關反應的化學方程式。若用鹽酸除銹,其用量能否過量?為什么?請寫出有關反應的化學方程式。問題3:小明在參觀實驗室時,發(fā)現了一瓶失去標簽的無色溶液,它可能是鹽酸,可能是食鹽水,也可能是氫氧化鈉溶液。你能設計一個實驗把它們區(qū)分出來嗎?利用了酸或堿的哪些化學性質?以上三個問題中,學生通過回答問題1可以歸納和理解酸與堿、酸與鹽的反應規(guī)律,通過回答問題2可以理解和總結酸與活潑金屬、酸與金屬氧化物的反應特點,通過回答問題3可以總結和掌握酸、堿與指示劑反應的特點,從而順利完成對所學酸堿知識的梳理。
三、問題設置注意指向性
問題設置還應注意問題的指向性。課堂轉型要求實現對話式教學,實現師生、生生對話,實現協(xié)同學習。為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適時并逐步調整教學的節(jié)奏與進度,學生已懂的則不用教,學生不懂的,應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障礙所在。學生能夠自己解決的問題,教師在課堂上不再講解,選擇性地講解難點和需要提升的內容,以增加課堂容量,同時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如《日常生活與酸、堿》中酸與堿、酸與碳酸鹽、酸與金屬氧化物等反應涉及復分解反應的條件,體現了“等價交換”的規(guī)律性,滲透了微粒觀。對此,教師要進行有針對性的問題設置,深層次挖掘和引導學生探究置換反應的條件、反應的本質;最后為加深學生理解酸、堿的化學性質,提出5點酸的化學性質和4點堿的化學性質,并進行串聯與對比,從而很好地建構完整的酸、堿知識體系,為今后的高中化學學習做好鋪墊,有效防止知識的欠缺和認知的片面。
四、問題設置注意梯度和密度
在復習教學中,教師對于那些有一定深度和難度的內容,可采用化整為零、化難為易的方法,把一些太難、太復雜的問題設計成有層次性、有梯度性的問題,并注意問題之間的銜接與過渡,既要避免問題過于繁雜,又要注意為學生指明思維方向,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同時,問題的設置還應遵從精而少的原則,要控制好問題的密度。如果問題過密,學生忙于應付,容易造成精神過度緊張和疲勞,不利于深入探討,從而影響了解決問題的質量;如果問題過疏,課堂缺少互動與交流,不利于調控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梢?,教師只有掌握問題設置的梯度和密度,才能引起學生的探究欲望,才能發(fā)展學生較高層次的思維水平,才能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才能發(fā)揮化學復習課的最好效果。
五、問題設置注意難度和角度
設置問題時,教師還要考慮學生的現有認知水平,以其認知結構和思維水準為基點設置問題,使問題貼近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因此,在設置問題時,要難度適宜,由淺入深地設置合理臺階,如果問題難度太大,可在問題中插入鋪墊式問題,使之有所緩沖。教師在提問之前以及提問過程中要給學生展示清晰的問題背景,引導學生著眼于知識的不同側面,注意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而從“關聯點”出發(fā)提問,有助于學生形成多角度理解的思維,這樣學生在面對具體問題時才能夠激活已有知識,靈活機動地應用知識解決問題。如《日常生活與酸、堿》中氫氧化鈉溶液的變質問題只需探討是否變質,而不必深入探討是否部分或完全變質。因為前者涉及的反應原理和實驗步驟不是很復雜,而后者不僅要考慮所加試劑和變質物質反應的反應原理,還需考慮反應所得生成物是否對原有試劑的酸堿性有影響,以及酸堿性判斷和檢驗等繁雜問題。此外,問題的設置同時還要兼顧提問角度的準確性。如《日常生活與酸、堿》中涵蓋了日常生活、生產科研和實驗等多方面知識,問題的涉及面廣,因此需要教師選擇準確的設問角度。如可在儀器鐵銹清洗問題之后恰當設置酸用量是否能過量的問題;在酸堿的鑒別之后恰當引入氫氧化鈉溶液的保存和變質后的證明等問題。
總之,問題是學生求知創(chuàng)新的“催化劑”,教師在化學復習課中設計一系列問題做絲線,把學生的課堂內外串綴成一個精彩的世界。這樣才能提高復習課的教學效率,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體現化學學科的本質特征,讓真實的化學回歸課堂。
(責任編輯 張簡)